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学习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作为语文老师应紧紧围绕创新学习,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努力探索轻负、优质、高效的教改之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在初中任教多年,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创新学习。
一、转变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创新语文教学
创新是我们民族进步的灵魂,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创新的体现是一个“新”字,而关键是一个“创”字。因此“新”是结果,“创”是过程。创新需要实践,需要大胆,需要主观努力,需要彻底精神。创新的前提是要有意识,这种意识越浓烈,创新的机会就会越多,创新的成果就会越显著。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堂,是创新学习的主阵地
课堂是创新学习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教学应由单向型的直线贯通式转变为网络式辐射性。
(一)、形式灵活多样,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习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系统论告诉我们,有兴趣就容易接受外界新鲜的事物,形成开放系统,这样就能抗拒外界干扰,提高接受效率。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那么怎么才能激发兴趣呢?要科学地处理教材,善于发现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灵活变换角度,把学生引入情境,使学生进入到一个豁然开朗,其乐融融的境界。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如我在执教《黔之驴》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一开始播放了“黔之驴”的动画片,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兴味盎然,观看全神贯注,通过开设语文鉴赏课、活动课,举办知识竞赛活动、演讲活动、朗诵活动、编排课本剧,板报手抄报等形式,丰富教学教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创新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思维
1、在教学中首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发散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课本,深入思考后讨论,如我将《孔乙已》和《范进中举》作比较阅读,设计了5个问题。问题一:范进看了报帖,一时惊喜得疯了,如果孔乙已看了中举报帖,他的表现会如何呢?问题二:范进在胡屠户面前一向唯唯诺诺,即使被骂得狗血喷头,也忍气吞声。推想孔乙已遇到这些情况,表现会怎么样?问题三:孔乙已到酒店喝酒,短衣帮嘲笑他,他与他们分辨得额上条条青筋绽出。想象一下,范进遇到这种情况,会不会与短衣帮争辨?问题四:孔乙已穷困潦倒却心地善良,仅有的一碟茴香豆也不忘分给孩子们几颗。如果范进有一碟茴香豆,他会不会分给孩子们几颗呢?问题五:张乡绅拜见范进,极力拉拢范进,送房子和银子,范进讨好他,收下礼物。推想孔乙已遇到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呢?
2、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辨析讨论,表达各自不同的算法,如对课文《分马》中老孙头这一人物性格的分析,学生中有的认为老孙头自私落后,有的则认为他还有可取的地方,就此鼓励学生争论,有争论中求得共识。
充分挖掘教材,巧设问题讨论,学生各抒已见,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既体会了人物的相通处、复杂性,又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诱发了创新思维。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学习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五让”:(1)、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真阅读书本,进行自学;(2)、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3)、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4)、让学生积极发言;(5)、让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评价学生的标準重点放在是否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上,坚持以积极评价为主,培养学生独特、优良个性。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不越俎代庖,而是和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双向沟通,作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四、优化教学环节,加强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具有科学性、递进性的问题,为保证学生占有充足的活动时间,课堂讲授一般不超过20分钟,其余时间用来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抓精华、讲精彩、练精要,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动口、动眼、动手、动脑。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动态的思维中。在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好“五环节学习法”(课前认真预习、课堂积极参与、课后及时梳理、自我测评、独立纠错),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上几种创新方法,可以运用于各种文体的教学,能否运用得好,关键在于运作过程,要始终从学生角度考虑,从效果上立意,在创新方面下功夫。除了这些方法,还可以根据不同体裁和内容创造出新的教法。如《桃花源记》可用绘画法;《口技》可用表演法;《范进中举》可用计算法(就是根据课文中的有关信息,算出范进的年龄来);《紫藤萝瀑布》可用欣赏法等等。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创新观念,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把创新的精神播撒到学生心田,送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收获一个创新的明天。
一、转变更新教育观念,改革创新语文教学
创新是我们民族进步的灵魂,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创新的体现是一个“新”字,而关键是一个“创”字。因此“新”是结果,“创”是过程。创新需要实践,需要大胆,需要主观努力,需要彻底精神。创新的前提是要有意识,这种意识越浓烈,创新的机会就会越多,创新的成果就会越显著。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堂,是创新学习的主阵地
课堂是创新学习的主阵地,语文课堂教学应由单向型的直线贯通式转变为网络式辐射性。
(一)、形式灵活多样,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习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系统论告诉我们,有兴趣就容易接受外界新鲜的事物,形成开放系统,这样就能抗拒外界干扰,提高接受效率。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那么怎么才能激发兴趣呢?要科学地处理教材,善于发现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灵活变换角度,把学生引入情境,使学生进入到一个豁然开朗,其乐融融的境界。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如我在执教《黔之驴》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一开始播放了“黔之驴”的动画片,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兴味盎然,观看全神贯注,通过开设语文鉴赏课、活动课,举办知识竞赛活动、演讲活动、朗诵活动、编排课本剧,板报手抄报等形式,丰富教学教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创新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思维
1、在教学中首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发散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课本,深入思考后讨论,如我将《孔乙已》和《范进中举》作比较阅读,设计了5个问题。问题一:范进看了报帖,一时惊喜得疯了,如果孔乙已看了中举报帖,他的表现会如何呢?问题二:范进在胡屠户面前一向唯唯诺诺,即使被骂得狗血喷头,也忍气吞声。推想孔乙已遇到这些情况,表现会怎么样?问题三:孔乙已到酒店喝酒,短衣帮嘲笑他,他与他们分辨得额上条条青筋绽出。想象一下,范进遇到这种情况,会不会与短衣帮争辨?问题四:孔乙已穷困潦倒却心地善良,仅有的一碟茴香豆也不忘分给孩子们几颗。如果范进有一碟茴香豆,他会不会分给孩子们几颗呢?问题五:张乡绅拜见范进,极力拉拢范进,送房子和银子,范进讨好他,收下礼物。推想孔乙已遇到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呢?
2、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辨析讨论,表达各自不同的算法,如对课文《分马》中老孙头这一人物性格的分析,学生中有的认为老孙头自私落后,有的则认为他还有可取的地方,就此鼓励学生争论,有争论中求得共识。
充分挖掘教材,巧设问题讨论,学生各抒已见,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既体会了人物的相通处、复杂性,又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诱发了创新思维。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学习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五让”:(1)、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真阅读书本,进行自学;(2)、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3)、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4)、让学生积极发言;(5)、让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评价学生的标準重点放在是否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上,坚持以积极评价为主,培养学生独特、优良个性。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不越俎代庖,而是和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双向沟通,作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四、优化教学环节,加强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具有科学性、递进性的问题,为保证学生占有充足的活动时间,课堂讲授一般不超过20分钟,其余时间用来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抓精华、讲精彩、练精要,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动口、动眼、动手、动脑。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内化到动态的思维中。在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好“五环节学习法”(课前认真预习、课堂积极参与、课后及时梳理、自我测评、独立纠错),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上几种创新方法,可以运用于各种文体的教学,能否运用得好,关键在于运作过程,要始终从学生角度考虑,从效果上立意,在创新方面下功夫。除了这些方法,还可以根据不同体裁和内容创造出新的教法。如《桃花源记》可用绘画法;《口技》可用表演法;《范进中举》可用计算法(就是根据课文中的有关信息,算出范进的年龄来);《紫藤萝瀑布》可用欣赏法等等。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创新观念,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把创新的精神播撒到学生心田,送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收获一个创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