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视觉呈现与文字表述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ner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消费社会中,建筑艺术的传播媒介较之以往“印刷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试图就图片的中心化/文字的边缘化以及影像艺术作为新的媒介的必要性及其优势作出解读。[关键词]建筑艺术媒介文字图片影像艺术
  现场体验是对建筑的实体、精神的领会最直接、最感性、最有效的方式。严格来讲,“人只有置身于建筑之中才能感受建筑,正如人只能从照片中感受照片,从文章中体味文章”。现实中往往由于时空的阻隔大大限制了现场体验的可能性,必须借助于种种媒介来理解建筑艺术。传媒工业的发展程度又决定了媒介的形式,而当代传播媒介的形式较之以往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摄影术高歌猛进,迅速工业化并成为报纸杂志以及家庭成员和个人的宠物;如今电影、电视、录像艺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文字日趋式微,成为图片、影像的注释。笔者在这里愿意就文字、图片、影像在当下建筑艺术的传播领域的话语权及其意义与大家做一些探讨。
  
  一、摄影术在于捕捉现实而不是表达现实
  
  在当前的建筑文化传媒领域,作为图片与文字载体的平面印刷媒体仍然占据支配地位,其在今天的“读图时代”迎合了消费者的阅读嗜好,图片在其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广告、照片、效果图、工程图纸等。
  不可否认,图片作为对建筑作品的解读与表达的一种直观的方式,在建筑艺术传播领域有其必要性,问题是图片真的可以帮助我们真正去理解、体验建筑吗?图片在平面媒体的泛滥肇始于摄影术的普及,然而摄影术只在于捕捉现实而非表现现实,卡夫卡曾在与朋友的谈话中讲道:“摄影将人们的目光集中在表面。就因为这个原因它就遮蔽了生活的底蕴,而生活的底蕴透过事物的表面,犹如光和影一般闪现着。人们即使是使用最敏锐的镜头也无法捕捉它,人们只能通过感觉来摸索它……这部自动照相机并不会扩展人们的眼光,只会使人们的眼光异想天开地简化式地飞掠。”卡夫卡感性地强调了图片对人的想象力以及其他感官的限制,摄影绝不可能超越视觉本身。如果说,方案之后的已建成建筑项目已经不再依赖人的想象力而是对建筑空间、实体以及环境的体验与理解的话,而图片在这方面也会显得无能为力。苏珊·桑塔格在其《论摄影》一书中有更精彩的论述:“理解是从不接受世界的表象开始的。理解的所有可能性都根植于说‘不’的能力。严格说起来,一个人决不会通过一张照片而理解任何东西……理解是建立在视其功能如何的基础上的。而功能在时间中起作用,因而也必须在时间中加以解释。只有叙述性的东西才能使我们理解。”
  传媒工业的发展已经使“图片的叙述”成为现实。一方面,以电影艺术为首,涵盖电视、录像等多视觉媒体的影像艺术在引导人们艺术消费的过程中,促进了艺术与大众的相互亲近,艺术成为大众可以共享的生活对象而非小部分人自我陶醉的领地。另一方面,数字科技的发展和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使得影像作为媒介的身份在逐渐代替传统的平面印刷媒体。网络、移动电视、PSP、智能手机等影像载体的应用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类似在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出现的电子报纸并非如痴人说梦。影像在这两个层面的应用前景为以体验建筑为目的的建筑艺术的传播、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影像艺术作为表达建筑的媒介的优势
  
   影像的概念早已有之,但至今没有一个达成共识的严格定义。一般而言,它包括摄影艺术、电影与多媒体艺术。为了方便论述在这里的提到的影像仅指动态的、叙述性的、多维的电影艺术和多媒体艺术而不包括摄影术。现实生活中,从电影到电视,再到多媒体和互联网,影像作为一种无所不在的符号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物质化,其市场价值和观赏价值也空前膨胀。
  影像艺术“具有同其他艺术截然不同的特性——在空间、时间方面几近极限的表达上,在抽象与想象的高度统一上,在艺术语言结构方面强大的剪切、分解及重构能力上都蕴含着颇具颠覆力的潜能”。它作为媒介在表达上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与被摄物同一性的特征暗合了建筑现场体验的种种可能。与此相反,照片、效果图等平面媒介在表达上的片面性往往导致我们对建筑的误读,建筑实体与图片有时会形成极具讽刺性的对比!而部分优秀的电影作品在“无意识”中对建筑及其环境做出了精彩的解读。意大利电影大师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的作品《云上的日子》,以意大利城市也是导演的故乡费拉拉作为叙述的背景,摇动的镜头中诗意的城市成为无声的角色。强调建筑、环境与剧情的关系是安东尼奥尼一贯的风格,这一点在他的《红色沙漠》和《奇遇》中也得到的淋漓尽致的发挥。在谢尔盖·爱森斯坦、克里斯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尤里斯·伊文思等电影大师的纪录片中都有对城市、对建筑精彩的纪录和表达。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台湾建筑学家李清志就出版了《建筑电影学——电影中的空间类型分析与解读》,作为影像艺术与建筑艺术在现代背景下相互关系研究的先驱者,他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对建筑艺术与电影艺术如输血与器官移植般的互相渗透的关系作了敏锐而精彩的分析。从此种意义上讲以影像作为建筑艺术表达的媒介在现代的语境中不但可能而且必须。
  
  三、文字对建筑的表达超越了视觉的极限
  
  书刊作为媒体在电视等主流媒体的挤压下退居了边缘。所谓“读图时代”的来临,也是与这一文化语境密切相关的。人类从口传文化、印刷文化到电子文化的进程,也必然地伴随着图像、文字符号之间中心与边缘的更迭。对于建筑艺术而言,文字的式微又意味着什么呢?
  图片与影像的本质弱点是他们无法超越视觉本身,人的目光停留在图片、画面上的同时便被剥夺了想象的权力。“阅读可以使人在脑海中想象出画面,而图解在这方面只能甘拜下风。正如建筑不会说话只是空间和物体,写下或说出的文字有其自己的逻辑。所以我认为语言作为语言本身是最美的。”文字在建筑杂志、宣传册中的减少,其原因是:一方面受专业的特殊性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决定性的原因还是在现代社会中视觉符号的“霸权”地位的现状和受众阅读趣味的退化。
  “印刷术比起摄影形象来,在提炼世界、将其转化为精神的对象方面,似乎是一种更为可靠的形式。”文字的概括能力、叙事、说理能力使得它在表达抽象与形象两方面、在传播与保存上都有自身的优势。单纯的图片与影像都是多义性的,读者在上面往往会选择一部分而忽视另一部分,不同的读者在同一张图片、一段影像上花费的时间与得到的东西也决不相同,文字对于图像而言一个重要的意义便是“锚固”其意义。
  作为建筑艺术的传播媒介之一,文字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表达建筑。一方面文字可以独立作为媒介来表达建筑艺术;另一方面,文字与图片、影像互为注释。在今天的建筑期刊、建筑宣传册以及影视作品等媒体中,文字更多地是作为图片、影像的注释而存在,而且这种注释在变得越来越短。这固然是由于当前消费社会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现状所决定,问题在于严肃的建筑出版物不是时尚读物,它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诉求,负担传播建筑艺术的职责。
  
  四、结语:建筑艺术传播媒介面临多元化
  
  从上文可知,图片表达的片面性容易造成对建筑的误读,而对影像艺术与建筑艺术的相互渗透尚需给与更多地关注和有意识的利用;同时,文字的魅力在“读图时代”须予重新审视。然而,传媒工业的发展、视觉文化的膨胀在冲击原有传播媒介的同时,也使建筑艺术的传播媒介面临多元化。随着3D虚拟城市在电影、网络游戏中的应用,它也为建筑的另一种“现场体验”提供了新的可能。类似于w0w(魔兽世界)、CS(反恐精英)等大型3D游戏在建筑、环境、天气上都有不俗的表现力,如果可以将其以“游戏”为目的转化为一“建筑体验”为目的则可以开启不同于文字、图片与影像的另一种建筑媒介/作品。
其他文献
[摘要]电影《千里走单骑》的寓意文本中,父子情感牵绊的矛盾确立了一种现实对话,这种对话最大的可能性是在反思与回归本我的生存语境中重塑精神人格,影片以高田拒绝父亲探望的形式表达不能承受父爱之重的疑虑,但他又不想父亲远赴云南去拍摄一个和爱与谅解无关的主题,因而在儿媳给高田父亲的越洋电话中我们已然体味到了高于生命的某种情感在高田内心的矛盾与不安。影片的切入点由此深入到高田父亲的内心世界里,即使高田的内心
期刊
[摘要] 一个文弱女子,在极端男权化的封建时代,在一段布满灾难和陷害的人生历程中,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命奇迹,这正是韩剧《大长今》的重要看点之一。但在传奇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奇女子以她的坚韧、热情,不屈不挠的个性,去追逐理想,与黑暗现实抗争的壮丽画卷。因此,本文主要从有胆有识、百折不挠、仁爱宽厚、重情有义四个方面对大长今的性格特色进行简要的探讨,试图挖掘出这名正三品的女性堂上官人生魅力的根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中西碧儿死亡的分析,揭示了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中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冲突。西碧儿是小说中艺术与现实生活冲突的第一个牺牲品,也是道连·格雷堕落的开端。对其死亡的分析是理解整篇小说的关键。  [关键词] 艺术 生活 冲突 《道连·格雷的画像》是唯美主义艺术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佳作作品之一,是英国文学中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品。该小说曾轰动英国文坛,也曾引起诸多争议,饱
期刊
[摘要] 本文介绍了4款在影视制作中流行的3D动画软件,从建模工具、动画工具、渲染器3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详细说明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差异以及用途。 [关键词]3D动画软件 Maya Softimage/XSI 3dmax Lightwave 3D  三维造型和动画软件在影视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节目包装、虚拟演播室布景等方面都大显身手。目前常用的三维动画软件主要有:  (1)Maya
期刊
[摘要] 《申报》是旧中国办报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商业性报纸。20世纪初,《中报》广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本文对这一时期《申报》广告进行研究,探索《申报》广告的表达形式,以作为当代广告的有益借鉴。  [关键词] 《申报》 广告 表达形式  对于现代很多广告人来说,《申报》广告遥远得很,就像尘封了很久的“故纸堆”。很少有人愿意到其中去看个究竟。大家的思想被奥格威、伯恩巴克、韦伯扬这些西方广告界的精英们
期刊
[摘要] 布宁“抒情体”散文景物描绘细腻、逼真,情景交融下,充满着抒情主体对于生命、自然、生活的无限的冥思。这一散文形式是布宁艺术上等精品,他独特的创作艺术使这一体裁成为其追求至美、探索永恒的一个载体与样本,文章试从多方面探讨这一创作艺术的特点。  [关键词] 景物 哲理冥思 心理描写 永恒  布宁首先是一位诗人,然而这丝毫不能掩盖他在散文上的辉煌成就。可以这么说,正是诗人具有“诗性”的眼光,“
期刊
[摘要]影视角色是为了表现某一特定的主题而设定的或虚拟的人物造型。由于服饰纹样承载了一定的人文、历史、文化使得它在影视角色中具有体现角色身份、地位的作用;反映角色所属宗教、道德以及民俗中的作用;反映角色所属群体的作用以及塑造角色灵魂的作用。[关键词]影视角色 服饰 纹样  在影视艺术中,角色是为了表现某一特定的主题而设定的或虚拟的人物造型。就塑造人物形象而言,其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文明
期刊
[摘要]电影《笑傲江湖》一改旧武侠电影的传统,在意境这一古典美学的引领统摄[磁键词]意境意象境由心造场景氛围 武打设计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武侠片世界可以说是“老怪”徐克一个人主宰的江湖。那一个个凄美绝伦的传奇故事,那一幕幕肆意江湖的侠光剑影,在徐克所建构起的轻灵飘逸极具东方韵味影像的演绎下,品味起来有如咀嚼一颗橄榄,口角恒久生香,回味无穷。可以说,徐克的那些充满东方意境美感的武侠片不仅在武侠电影史
期刊
[摘要]民族题材电影是民族意识的集中表现,我国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父亲”形象,是凸现蒙古民族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的符号阐释,也是蒙古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像例证。[关键词]民族 民族意识 “父亲”形象 “集体意识”  斯大林于1913年提出的“民族”定义,即人们今天仍经常引用的“四个特征”:“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期刊
[摘要]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现代的广告设计融为一体。文章通过比喻、联想和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探讨了现代广告设计中意象的表现。[关键词]意象广告设计比喻联想象征  意象(IMAGE),简言之即“表意之象”。它立意在前,以形表意,以意成象。通常是指经过审美思维后所创作出来的融汇主体意味、思想情趣的形象。它通过感官感知,或经过感觉刺激,传达出创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意象”这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