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刘晓静
[内容提要]伴随着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中国投资环境的整体水平迈上了一个崭新台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外资流入国。本文结合我国现状,阐述了投资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予以总结。
自1979年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来,中国利用外资工作持续发展。伴随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外资大规模地、持续地进入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并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外资经济,为中国经济迅速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立足发展过程,总结当前中国利用外资的新特点,分析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中国投资环境的优势及面临的问题。
一、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我国在吸引外资的近30年间,一个总体趋势是外资持续、大量地进入中国。我国利用外资呈现出以下特点和趋势。
1.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并保持着较快增长速度。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吸引外资取得了突出成就,从1979年到2005年,中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224亿美元,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吸收外资国。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变迁及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明显呈现出以下4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80~1991年)属于开创局面阶段,突出特征是投资规模呈渐进性低速增长。第二阶段(1992~1993年)属于高速发展阶段,利用外资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较大发展。第三阶段(1994~1997年)属于盘整阶段,外商投资项目数与合同利用外资额从峰值开始慢慢回落,但实际利用外资实现了质的飞跃。1998年至今为第四阶段,属于稳步提高阶段,尽管1997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利用外资金额先有所减少,随后稳步增加,外商投资的重点由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外资经济的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
2.投资方式由中外合资为主转变为外商独资为主。在外资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中外合资作为一种“双赢”的引资、投资方式曾被广泛采用,并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成为外资经济的主要存在形式。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不确定性风险的降低及投资政策的逐步统一、规范和透明,外商独资企业迅速发展起来。1998年,独资经营的外资企业合同利用外资总额217.53亿美元,首次超过合资企业(172.86亿美元),改变了以往合资企业独大的局面。2005年,独资经营的外资企业合同利用外资额为1459.09亿美元,占合同利用外资总额七成以上,以绝对优势成为最活跃的投资方式。
3.投资领域不断拓展,但外资的主要流向仍然是第二产业。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外商投资领域仅限于制造业、建筑业和少数服务业。随后的二十多年间,外资经济不断拓展投资领域,但第二产业仍是外资投向最为集中的领域。1997年至今,第二产业一直占全部合同外资总额的七成左右;第三产业吸引外资数额小于第二产业,占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比例还略有下降;第一产业吸引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很小,所占比重一直低于2%。
4.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但中西部地区投资在逐渐加大。在地域分布上,外商直接投资比较集中,20世纪80年代,90%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布在沿海地区。90年代初期,这个指标略有改善,但基本状况并没有明显变化。但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政策的实施,并受西部地区丰富资源和广大市场的吸引,外商逐渐加大对我国中西部的投资。
5.来自亚洲的投资仍占主导地位,但投资来源地在日趋多元化。按照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排序,近3年来,香港、维尔京群岛、日本、韩国、美国一直稳居前5位。除了传统的外资来源地亚洲、欧盟,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对我国的持续投资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俄罗斯等,对我国的投资热情也不断高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投资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达到了20%以上,显示出中国的外资来源趋于多元化。
6.投资战略以出口导向型为主,进出口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近年来,中国企业外贸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2005年已达14,21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3.16%。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资企业进出口的快速增长。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为4441.8亿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69.5%。与此同时,外资企业占全国的进口份额也在逐年攀升,由1994年的45.79%上升至2005年的58.71%。外资经济在进出口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在全球产品贸易链中扮演了制造加工厂的角色。但可喜的是,在外资企业出口中新兴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有绝对比重,从而使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出口商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增加,提升了中国整体的出口商品结构。
二、当前投资环境的机遇与挑战
投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继续吸引到优质的外来资金。投资环境是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涉及到一个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也涉及制度框架,以及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等。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投资环境存在着以下优势:
1.稳定的政治环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在稳定中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持续提升。综合来看,我国将处于政治长期稳定的阶段,这是良好投资环境的基本保障。
2.良好的经济环境。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日趋成熟,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积累了丰富经验;国际一体化,尤其是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我国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人民购买意愿的高涨,反映出我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近年来,我国一直推进和深化金融改革,国内资本市场不断完善。这些因素在改善投资环境上共同发挥了重要作用。
3.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投资的硬环境。近年来,中国的基础设施有了大幅改善,交通、通讯、水电、天然气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备,能源、原材料、零部件供应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为外商投资生产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4.充足的劳动力。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所产生的成本优势为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国投资者提供了巨大机遇。同时我国还拥有越来越多的受过良好培训和教育的熟练劳动力,能够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外商投资的需求。
在我国投资环境日益得到改善的同时,仍然面临各种问题:
一是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的法律基础、立法程序、运行机制等仍未完全转向市场经济,有关法律法规中存在众多与市场经济原则和市场经济相悖的条款,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运行的外商投资企业造成了最大阻碍。
二是政府的行政效率不高,存在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存在机构臃肿、职能交叉,导致各部门政策法规不统一,难以协调,造成申报审批项目层次多,费时长、效率低、缺乏透明度,也是困扰外商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金融服务尚待改进,金融部门运行效率低。根据世界银行调查显示,我国大量的金融资源主要用于国有企业,并且经常得不到偿还,一些生产潜力大的企业、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不能及时从银行获得资金;利率非市场化也阻碍了信贷资金向私人部门和中小企业流动。
四是差异较大的地区投资环境和劳动力分布。由于历史原因和各个地区的自然禀赋不尽相同,我国目前各地区的投资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当数量受过良好培训和教育的熟练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整体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要快于中西部地区。
五是资源与环境约束。尽管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储量丰富,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使我国在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方面受到很大约束;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面临严峻的环境污染压力。
[内容提要]伴随着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中国投资环境的整体水平迈上了一个崭新台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外资流入国。本文结合我国现状,阐述了投资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及特点予以总结。
自1979年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来,中国利用外资工作持续发展。伴随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外资大规模地、持续地进入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并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外资经济,为中国经济迅速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立足发展过程,总结当前中国利用外资的新特点,分析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中国投资环境的优势及面临的问题。
一、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我国在吸引外资的近30年间,一个总体趋势是外资持续、大量地进入中国。我国利用外资呈现出以下特点和趋势。
1.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并保持着较快增长速度。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吸引外资取得了突出成就,从1979年到2005年,中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224亿美元,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吸收外资国。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变迁及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明显呈现出以下4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80~1991年)属于开创局面阶段,突出特征是投资规模呈渐进性低速增长。第二阶段(1992~1993年)属于高速发展阶段,利用外资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较大发展。第三阶段(1994~1997年)属于盘整阶段,外商投资项目数与合同利用外资额从峰值开始慢慢回落,但实际利用外资实现了质的飞跃。1998年至今为第四阶段,属于稳步提高阶段,尽管1997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利用外资金额先有所减少,随后稳步增加,外商投资的重点由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外资经济的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
2.投资方式由中外合资为主转变为外商独资为主。在外资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中外合资作为一种“双赢”的引资、投资方式曾被广泛采用,并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成为外资经济的主要存在形式。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不确定性风险的降低及投资政策的逐步统一、规范和透明,外商独资企业迅速发展起来。1998年,独资经营的外资企业合同利用外资总额217.53亿美元,首次超过合资企业(172.86亿美元),改变了以往合资企业独大的局面。2005年,独资经营的外资企业合同利用外资额为1459.09亿美元,占合同利用外资总额七成以上,以绝对优势成为最活跃的投资方式。
3.投资领域不断拓展,但外资的主要流向仍然是第二产业。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外商投资领域仅限于制造业、建筑业和少数服务业。随后的二十多年间,外资经济不断拓展投资领域,但第二产业仍是外资投向最为集中的领域。1997年至今,第二产业一直占全部合同外资总额的七成左右;第三产业吸引外资数额小于第二产业,占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比例还略有下降;第一产业吸引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很小,所占比重一直低于2%。
4.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但中西部地区投资在逐渐加大。在地域分布上,外商直接投资比较集中,20世纪80年代,90%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布在沿海地区。90年代初期,这个指标略有改善,但基本状况并没有明显变化。但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政策的实施,并受西部地区丰富资源和广大市场的吸引,外商逐渐加大对我国中西部的投资。
5.来自亚洲的投资仍占主导地位,但投资来源地在日趋多元化。按照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排序,近3年来,香港、维尔京群岛、日本、韩国、美国一直稳居前5位。除了传统的外资来源地亚洲、欧盟,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对我国的持续投资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俄罗斯等,对我国的投资热情也不断高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投资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达到了20%以上,显示出中国的外资来源趋于多元化。
6.投资战略以出口导向型为主,进出口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近年来,中国企业外贸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2005年已达14,21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3.16%。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资企业进出口的快速增长。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为4441.8亿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69.5%。与此同时,外资企业占全国的进口份额也在逐年攀升,由1994年的45.79%上升至2005年的58.71%。外资经济在进出口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在全球产品贸易链中扮演了制造加工厂的角色。但可喜的是,在外资企业出口中新兴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有绝对比重,从而使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出口商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增加,提升了中国整体的出口商品结构。
二、当前投资环境的机遇与挑战
投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继续吸引到优质的外来资金。投资环境是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涉及到一个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也涉及制度框架,以及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等。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投资环境存在着以下优势:
1.稳定的政治环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在稳定中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持续提升。综合来看,我国将处于政治长期稳定的阶段,这是良好投资环境的基本保障。
2.良好的经济环境。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日趋成熟,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积累了丰富经验;国际一体化,尤其是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我国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人民购买意愿的高涨,反映出我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近年来,我国一直推进和深化金融改革,国内资本市场不断完善。这些因素在改善投资环境上共同发挥了重要作用。
3.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投资的硬环境。近年来,中国的基础设施有了大幅改善,交通、通讯、水电、天然气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备,能源、原材料、零部件供应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为外商投资生产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4.充足的劳动力。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所产生的成本优势为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国投资者提供了巨大机遇。同时我国还拥有越来越多的受过良好培训和教育的熟练劳动力,能够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外商投资的需求。
在我国投资环境日益得到改善的同时,仍然面临各种问题:
一是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的法律基础、立法程序、运行机制等仍未完全转向市场经济,有关法律法规中存在众多与市场经济原则和市场经济相悖的条款,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运行的外商投资企业造成了最大阻碍。
二是政府的行政效率不高,存在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存在机构臃肿、职能交叉,导致各部门政策法规不统一,难以协调,造成申报审批项目层次多,费时长、效率低、缺乏透明度,也是困扰外商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金融服务尚待改进,金融部门运行效率低。根据世界银行调查显示,我国大量的金融资源主要用于国有企业,并且经常得不到偿还,一些生产潜力大的企业、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不能及时从银行获得资金;利率非市场化也阻碍了信贷资金向私人部门和中小企业流动。
四是差异较大的地区投资环境和劳动力分布。由于历史原因和各个地区的自然禀赋不尽相同,我国目前各地区的投资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当数量受过良好培训和教育的熟练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整体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要快于中西部地区。
五是资源与环境约束。尽管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储量丰富,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使我国在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方面受到很大约束;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面临严峻的环境污染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