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75568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由于中国国力显著提升,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银幕上塑造中国大国形象,呈现中国精神、中国风范已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自我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由于中国电影“社会主义性“的独有发展历程,使得中国主流大片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存在一些固有的通病,比如部分主流大片中国家形象概念化,叙事时间设置非当下性等。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在银幕上成功创造出“美国梦”和韩国影视“韩流”汹涌席卷整个亚洲乃至世界,为中国电影在国家形象的塑造方面提供了可鉴之处:中国主流大片中的国家形象应润雨细无声,正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关键词:国家形象;国家归属感;中国梦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国以令世人惊异的速度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舞台上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大的今天,如何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如何通过文化尤其是电影来塑造和树立自己的国家形象,进而有效传播中国思想,为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积极影响和作用,成为当下电影界乃至整个文化界研究的热点。正是在此形势之下,“国家形象”一词由国际关系领域的政治敏感,逐渐引入文艺学,作为文艺批评的新维度、新标准出现在影视、文学、美术批评之中,“国家形象”的概念定义也臻于完善: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
  在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内,以家为中心的家庭观念占有重要地位,家国始终是一体的,儒家倡导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实际上是以家庭、家族为中心向社会领域的逐级放大。这就是说“国家”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通常被看做是家庭的一种“放大形式”,然而中国主流大片中的国家形象塑造却呈现出一种国家、家庭、个人三位分离的态势。人物作为国家形象的直接外化者,电影中塑造的人物应当成为一种体现国家意志、家庭伦理、个人情感的文化形象,使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之中完成对国家形象的历史认同、对群体价值的高度确认与对自我欲望的想像满足。然而中国电影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相当一批表现模范英雄形象的影片概念化、公式化、简单化痕迹明显。中国电影的叙事模式需要进一步突破,国家形象不能以一种贴标签的方式嵌入电影叙事,而是要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认可影片傳递的文化逻辑,电影叙事中不要把个人欲望、家庭利益和国家利益完全对立起来,要注重合理满足观众个体的诉求,使观众在梦幻的情节逻辑中接受一种文化逻辑。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几家机构联合进行了一项“电影对未成年人影响”问卷调查,首先在北京10个城区的25个中小学中选取8—19岁的人群进行调查,24万个电影数据显示,大陆未成年人对当前中国电影中表现的中国国家形象的认同率在33%左右,对美国电影中的美国国家形象的认同率则高达73%。好莱坞“美国梦”能够深深影响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群体生活观念和价值判断的一大秘诀或许正是在于其当下性和未来性,然而中国电影在艺术表现与文化价值取向上却流露出一种过于着意于文化“奇观”的嫌疑。以古装动作为特征的主流大片,一方面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处获取题材资源,一方面却架空着附着在中国历史文化之上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拒绝与他们中的大多数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这种选材与意旨的悖逆,直接导致集体感和民族感的虚无以及“大片”情结和“史诗”意识的分裂。文化的感悟、文化的影响、文化的记忆对于不同人群、不同性别、年龄、阶层和习俗的人来说,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中国电影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应该立足于多元化、多类型、多风格的产品开发,从不同题材、不同视点出发来表现中国的凡人小事和宏大史诗、轻声细语和民族呐喊、个体生命和英雄群像。创造银幕上的‘中国梦’,应该着力去挖掘具有深厚传统并置身于当下世界结构中的历史性中国,去呈现和展望充满和谐和朝气的现代化中国。
  2011年一向低调的中国开始在世界舞台上主动营销自己,主动递出自己的“名片”—— 30秒钟的广告片《人物篇》和15分钟的专题片《角度篇》,多角度述说当代中国的成就,向全世界展现生机勃勃的中国面貌。拍摄之前创作团队曾多次与外国朋友进行交流,发现他们的兴趣在于“当代”中国,因为当下的普通人更具代表性,更代表大多数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更能描述一个真实的中国,因此两部国家形象宣传片将表现中心侧重于“当代”。2012年的《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继续沿袭以“当代中国”为创作切入点,再一次在世界上刮起一阵“中国风”。庆幸的是从《集结号》开始,中国主流电影已开始迈开了书写观众熟知的中国人的生活故事的脚步。其一:《集结号》作为一部主流大片将故事设置在一个并不遥远的年代,首先在视觉和听觉的第一印象上打破了时间的隔阂感;其二:在主人公的塑造上摒弃了传统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摆脱了已往虚无缥缈的高、大、全形象,有血有肉的军人被呈现在了残酷、疯狂地战争之中,透漏出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再加之众多真实动人的细节,使观众摆脱了过去红色情结支配下简单、截然对立的审美审视和判断,摆脱单了纯歌颂的模式,赋予了镜头中的人物形象以更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巧妙地将国家形象融入历史、政治以及社会背景之中,成功地塑造出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观众观之感受到得是一种亲切感,正是由于亲切,所以真实,所以触手可及。
  虽然中国主流大片中的国家形象的建构较之以前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在主题立意方面都大有改观,但是中国的影视发展仍旧是良莠并存。韩国与我国是近邻,有着相似的历史和文化,近几年韩国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扩张速度却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从韩国电影的成就中汲取精华。
  韩国电影如此有生命力的秘笈在于每部韩国电影都有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核心,以巧妙地叙事揭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体现了全人类的善世思想。文化构图从基本的生活细节铺开,以家庭为点、社会为面,辐射到各个行业、各个社会阶层。韩国电影努力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意识,用特别的亲和力,精美的电影视听手段,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把本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展示在大银幕上,在使民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宣传的同时,也引起了广大年轻观众的关注,从而弘扬了韩国的民族文化和艺术特色,扩大了韩国的文化影响,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也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电影作为重要的传媒平台,电影产业越来越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电影创作界应意识到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并且以已拍电影中国家形象的表述为参照,立足于中国电影中国家形象的表述现实,消减中国文化自卑主义,排除自我虚无的文化幻象,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而拍摄出真正能够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好电影,用好的方式加以传播和推广,推动国家形象在影像中的有效建构与传播,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过去的几年可以说是“中国梦”渐行渐近的一年,全国电影轻松突破百亿元票房大关,毫无疑问,连年的高速发展一方面证明了中国电影的生机活力与广阔前景,另一方面也较为充分地暴露了产业发展初期阻碍中国电影健康、全面和均衡发展的一些问题、缺陷乃至痼疾。正因如此电影工作者应该始终在电影的快速发展和进步面前,努力保持清醒的判断,清醒的认识中电影中的国家形象不仅仅是一种贴于“皮表的标签”,不仅仅通过国旗、国徽、国歌这些具体的标志性符号表现出来,而且也通过电影自身的叙事逻辑与影像化的表意方式呈现在银幕上,是一种流淌在整个影片中的“血液”,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应该是无声、无色、无味的,正可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正如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倪震所言,“当我们提起伯格曼时,我们就联想到了瑞典;当我们说起黑泽明和小津安二郎,我们眼前就浮现出东方特色的日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哺育出奥黛丽·赫本,能够锤炼成约翰·韦恩,绝不是偶然的。除了艺术家个人天赋,一定是与其所处民族的文化、传统、人文环境血肉相连。”银幕上的“中国梦”是跟每一个电影人紧密相连的,电影艺术是最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化形式,“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国电影人从中国五千年文明、三千年历史中汲取营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倪震,中国电影与国家形象[J],当代电影,2006(05)
  [2]贾磊磊,中国主流电影中国家形象及其表述策略[J],解放军艺术学报,2007(01)
  [3]沈义贞,塑造国家形象:影视艺术新使命[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03)
  [4]倪震,中国电影和国家形象[J],艺术评论,2007(10)
  [5]刘宗元,从近年古装大片看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J],电影文学,2007(10)
  [6]倪震,我们将为世界银幕生产什么? ——再论中国电影和国家形象[J],当代电影,2009(02)
  [7]倪震,软实力与中国电影[J],当代电影, 2008(02)
  [8]王一川,国家硬形象、软形象及其融——兼谈中国电影影像的政治修辞[J],当代电影,2009(02)
  [9]饶曙光,国家形象與电影文化自觉[J],当代电影,2009(02)
  [10]杨柳,谁在消费国产电影中的国家形象——试论国产电影中国家形象传播的受众和方式[J],当代电影2009(01)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新感觉派的先行者,刘呐鸥以独特的笔触表现了三十年代上海的都市生活。独立的都市风貌、摩登的都市女郎和多变的都市爱情都使作品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他以一种辩证的眼光来审视城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当今都市复杂现实下的生存思考。  关键词:刘呐鸥 都市小说 摩登女郎 生存意义  一、独立的都市风貌  进入20世纪以来,上海逐渐成为现代中国金融贸易中心和娱乐消费中心,它的繁荣和殖民地进程紧密相关。上
期刊
摘要:  寝室是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幽雅”寝室环境与文明寝室文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个人素质拓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直接反映学校人才综合素质拓展和校园文化建设。本课题通过对浙江树人大学(二类、三类)寝室内部空间现状的调研与分析,最后通过空间布局、收纳家具设计及材质色彩等进行改良设计,使寝室空间更具合理性、更具人性化、更加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  关键词:高校寝室;
期刊
摘 要:近两年雾霾天气日益严重,低碳和生态理念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生态都市主义理论致力于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环境、资源及人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对于指导城市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启示。同时,也只有把生态理念融入城市景观的设计中,才能促进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在结合分析南京地铁3号线的户外景观设计,提出了生态城市视域下的地铁交通户外景观设计与建设的新途径。  关
期刊
摘要:  影片中的“中国风”不是纯粹的古典元素的堆砌,而是中式風格的古雅与现代风格的素雅的自然衔接。电影场景的环境艺术设计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风格特点是体现电影文化的重要方式,在这样的场景环境艺术设计里,传统的文化被蕴含在新的设计中而得以继承和流传。  关键词:场景环境设计;中国风  影片《非诚勿扰1》虽然已经热映过去,但影片中令人过目难忘的“新中式”室内外场景设计仍令无数观众回味无穷。在此,本
期刊
摘要: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同时直接或间接的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以及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帷幕,极大的促进了新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并使得各种形态的资本运作在全球范围迅速展开,经济全球化的资本形态由此产生。  西学东渐局面的产生到经济全球化的席卷再到“地球村”的经济生活现状,城市景观创意设计面临着多面选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景观创意
期刊
摘要:  文学与影视的合流合作,已经成为近年来影视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文学改编于中国电影的关系对促进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其中同样改编自严肃文学文本的电影作品《天狗》与《罗生门》因其相似的剧情结构与叙事手法,成为值得比较一二的典型佳作。  关键词:传统文学;影视改编;天狗;罗生门  当前的华语电影圈,跨界趋势明显,无论是演员跨界做导演的姜文、赵薇,还是作家跨界做导演的九把刀、郭敬明,都取
期刊
摘要:  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源远流长,因其特殊的艺术属性在近现代影视剧中占据着不可缺少的席位。本文以部分古典舞在现代影视剧中的运用为例,剖析舞蹈创作的文化底蕴,浅谈中国审美体制下舞蹈艺术的时代性与美学价值。古典舞的传承与发展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了多元的艺术文化交流。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影视;审美文化  我国自古就是以礼乐治国的国家,早在《周礼·春官》中已有记载:“大司乐掌成均之
期刊
摘要:  2010年,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代表的征婚相亲节目席卷全国,引导着大众走向狂欢。节目切合当下时代热点,以相亲为形式,“真人秀”为核心,给予不同婚恋观的交流碰撞的平台,然而节目火爆的同时也凸显了当下征婚娱乐节目同质化、审丑趣味、虚假作秀等问题和弊端。  关键词:《非诚勿扰》; 同质化; 冲击;解构  征婚相亲节目并非近年电视栏目发掘创新的新题材,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出现过。当时北京台的
期刊
摘要:  于无声处式创意方法属于聚焦创造法的一种,成功的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人们会从中体会到作品中有趣的艺术魅力,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使广告达到了宣传的目的。  关键词:于无声处式;创意;新颖;含蓄;幽默;关联性  聚焦创造法是一种利用强制联想来产生新设想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广告设计方面。聚焦是指先确定一个焦点,而确定焦点的方法则不受限制,广告设计也是如此,在进行创意的时
期刊
在明朝中期到清代乾隆年间,汴梁小曲在中原广大地区极为盛行;它又吸收了雍正乾隆时期流传在北方的岔曲和当地的民歌小调形成了一种以曲牌连缀为其特点的演唱形式,名曰”鼓子曲”。这个艺术形式曲牌极为丰富,大曲牌有一百多拍节奏的,像[劈破玉]、[码头]、[倒推船]、[满江红]、[三起字]、[寄生草]、[背工]等,都是一个单曲牌就可以演唱一段完整的故事,小曲牌有十多种节奏的,如:[阳调]、[满舟月]、[银扭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