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适合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而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的传授讲解为主,不利于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多媒体计算机的引进提供文本、图形、静止图象、动画、声音等教学信息,改变了教师是唯一信息来源的现状,激活了阅读教学课堂,能够帮助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而且能巧妙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借助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发展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朗读训练,有效的运用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
一、借助电教媒体,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情感具有感染性”。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开头,使它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会被老师激昂的感情和恰当的诱发所激发,就会主动积极地投身于与课文相关的主动探究的情景之中。例如在《赶海》一课的教学中,可利用课件创设情境,画面上出示碧蓝的大海,金色的海滩,伴着“哗哗”的海浪声,人们赤脚在海滩上捉螃蟹、捡贝壳,嘴里还哼着《大海啊,故乡》的乐曲。学生伴着轻柔的乐曲,一边听着娓娓动听的朗读,一边欣赏着大海的美丽景色,完全陶醉了。有的学生被金色的海滩吸引了,以至音乐停了,学生还沉浸在那无穷无尽的遐想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兴趣点的激发,变“单一语言激趣”为“多个感官体验”,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正获得探究的兴趣,认识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并将这些乐趣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有一个阅读学习的良好开端。
又如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我将在网上搜集的《泰坦尼克号》中轮船即将沉没时人们惊慌失措的情景课件作为导入: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人们惊恐万状。在有限的救生艇面前,人们你争我抢,危急关头船长想法让人们有秩序地走上救生艇。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位也具有这样崇高品质的船长——哈尔威,他就是《“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主人翁。引人入胜的课件将学生带入到撞船后那种惊心动魄的场景之中,使他们急于了解本文主人公的品质。
再如学习《赤壁之战》时,先让学生观看赤壁大战的录像,在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时,突然定格画面:电视剧《三国演义》走进了千家万户,其中的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曹军八十万人,而东吴只有三万人,可结果曹军丢盔弃甲,东吴却大获全胜,这是为什么呢?这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方法,使学生的探究意识高涨,他们问题如潮,为实施探究学习确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引进学生阅读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使各种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我学习需要,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和愉悦的成功体验,将客体的教育学目标“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不断引导学生向智商、情商的方面发展。
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学重点、难点,因时代的差异和学生知识结构的有限,若仅借助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乏味的文字分析是不会很有效果的,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不易观察、不易理解到的事物用模拟的方式,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就会使教学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我在讲《蝙蝠与雷达》一课时,如何理解蝙蝠的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关系,这是文章的重难点,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我利用动画的形式来展示,电视上一只可爱的蝙蝠在夜间飞行着,边飞嘴里发出超生波,突然前面出现障碍物,嘴里发出的超生波快速的传到它的耳朵里,小蝙蝠迅速的繞开飞走了……我在观察学生的表情,他们都在认真的看着,看完后,我说,你们知道蝙蝠与雷达的关系吗?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文章的重难点就在轻松的观看中解决了。
三、借助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发展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
例如我在讲《触摸春天》课时,课的开头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盲女孩在花间游玩,无意间她捕捉到一只蝴蝶,在优美而又缠绵的乐曲中,我用动情的语调诉说着这个动人的故事当我说完后,学生们还沉浸在那美妙的画面与音乐中,此时的学生已经不由自主地进入状态,新课就在这和谐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语文课上阅读教学中电教媒体的介入,跨越了时空距离,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学过程,强化学生感知,促进学生记忆、思维、想象和联想,激活思维。
我在执教《咏柳》一课时,运用投影把春天的柳树形象展示出来,画面上的柳树绿嫩多枝,在深远处,有一些具有春天气息的山、水、人。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画面展现的是什么季节?学生凭直观回答是“春天”。为什么说它是春天?学生边观察边进行思维,将大脑中储存的有关春天的特色画面相对照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春天柳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就照着画面回答:“高高的,有很多柳条儿,叶片儿很细很细……”春天有没有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与冬天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那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这几个问题似乎从画面上很难看出来,这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思考以前学到的关于四季风的词语(和风送暖、凉风送爽、秋风萧瑟、寒风凛冽),分析这些词语对人的刺激,与自然界的关系怎样。通过观察山、水、人和柳树的姿态,就能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诗,在关键之时进行点拨,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劳动强度,又使学生主动彻底地理解了诗意。
一、借助电教媒体,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情感具有感染性”。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开头,使它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会被老师激昂的感情和恰当的诱发所激发,就会主动积极地投身于与课文相关的主动探究的情景之中。例如在《赶海》一课的教学中,可利用课件创设情境,画面上出示碧蓝的大海,金色的海滩,伴着“哗哗”的海浪声,人们赤脚在海滩上捉螃蟹、捡贝壳,嘴里还哼着《大海啊,故乡》的乐曲。学生伴着轻柔的乐曲,一边听着娓娓动听的朗读,一边欣赏着大海的美丽景色,完全陶醉了。有的学生被金色的海滩吸引了,以至音乐停了,学生还沉浸在那无穷无尽的遐想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兴趣点的激发,变“单一语言激趣”为“多个感官体验”,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正获得探究的兴趣,认识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并将这些乐趣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有一个阅读学习的良好开端。
又如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我将在网上搜集的《泰坦尼克号》中轮船即将沉没时人们惊慌失措的情景课件作为导入: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人们惊恐万状。在有限的救生艇面前,人们你争我抢,危急关头船长想法让人们有秩序地走上救生艇。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位也具有这样崇高品质的船长——哈尔威,他就是《“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主人翁。引人入胜的课件将学生带入到撞船后那种惊心动魄的场景之中,使他们急于了解本文主人公的品质。
再如学习《赤壁之战》时,先让学生观看赤壁大战的录像,在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时,突然定格画面:电视剧《三国演义》走进了千家万户,其中的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曹军八十万人,而东吴只有三万人,可结果曹军丢盔弃甲,东吴却大获全胜,这是为什么呢?这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方法,使学生的探究意识高涨,他们问题如潮,为实施探究学习确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引进学生阅读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使各种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我学习需要,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和愉悦的成功体验,将客体的教育学目标“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不断引导学生向智商、情商的方面发展。
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学重点、难点,因时代的差异和学生知识结构的有限,若仅借助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乏味的文字分析是不会很有效果的,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不易观察、不易理解到的事物用模拟的方式,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就会使教学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我在讲《蝙蝠与雷达》一课时,如何理解蝙蝠的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关系,这是文章的重难点,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我利用动画的形式来展示,电视上一只可爱的蝙蝠在夜间飞行着,边飞嘴里发出超生波,突然前面出现障碍物,嘴里发出的超生波快速的传到它的耳朵里,小蝙蝠迅速的繞开飞走了……我在观察学生的表情,他们都在认真的看着,看完后,我说,你们知道蝙蝠与雷达的关系吗?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文章的重难点就在轻松的观看中解决了。
三、借助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发展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
例如我在讲《触摸春天》课时,课的开头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盲女孩在花间游玩,无意间她捕捉到一只蝴蝶,在优美而又缠绵的乐曲中,我用动情的语调诉说着这个动人的故事当我说完后,学生们还沉浸在那美妙的画面与音乐中,此时的学生已经不由自主地进入状态,新课就在这和谐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语文课上阅读教学中电教媒体的介入,跨越了时空距离,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学过程,强化学生感知,促进学生记忆、思维、想象和联想,激活思维。
我在执教《咏柳》一课时,运用投影把春天的柳树形象展示出来,画面上的柳树绿嫩多枝,在深远处,有一些具有春天气息的山、水、人。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画面展现的是什么季节?学生凭直观回答是“春天”。为什么说它是春天?学生边观察边进行思维,将大脑中储存的有关春天的特色画面相对照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春天柳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就照着画面回答:“高高的,有很多柳条儿,叶片儿很细很细……”春天有没有风?春天的风有什么特点?与冬天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那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这几个问题似乎从画面上很难看出来,这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思考以前学到的关于四季风的词语(和风送暖、凉风送爽、秋风萧瑟、寒风凛冽),分析这些词语对人的刺激,与自然界的关系怎样。通过观察山、水、人和柳树的姿态,就能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诗,在关键之时进行点拨,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劳动强度,又使学生主动彻底地理解了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