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话清明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u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者,纯净也;明者,明亮也。将“清”字与“明”字合而为一个节气节日,这个节日该有一种怎样的天地明澈的光景哟!这个节日又会令人的内心有一种怎样的沉静安适的坦然心境啊!在古代,人们如何过清明?在今天,我们又该如何继承传统,把握清明佳节的精髓,还原清明佳节的原汁原味?就让我们在古诗古文中去探寻古人在清明佳节时的踪影吧!
  一.清明诗词
  大家最熟悉的清明诗是哪一首?
  (生)杜牧的《清明》。
  (师问)这首诗的主人公清明节时在做什么?他是喜还是忧?
  (生一)诗中主人公即行人,清明节在外赶路,他为清明纷纷细雨所陶醉,正想去找酒家助兴,恰好遇到牧童指点,喜不自胜,所以我认为主人公是喜。
  (生二)我认为行人并非喜而是愁。清明节本该家人团聚,或游玩赏春,或上坟扫墓,可他却孤身赶路,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加上下起绵绵细雨,冒雨赶路,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无边丝雨细如愁”,“纷纷”写春雨,也是写行人之愁,“借问酒家何处有”也是想借酒浇愁。
  (师归纳)两位同学说得都很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诗中行人因远游思乡而愁,或因见清明温润美景陶醉而喜,都有道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行人虽孤身在外,但他并没有忘记当天是清明节,以酒助兴或浇愁,可见清明节在他的心中是很有份量的。明代诗人高启有诗云:“清明无客不思家”。古人都不愿辜负了清明节啊!
  大家还读过哪些清明诗?
  (生)我读过宋代王禹称的《清明》诗,我为大家朗诵一遍: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师)诗中《新火》指什么?
  (生)是指寒食节后新生的灶火。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师)这首诗的主人公清明节时又在做什么呢?
  (生)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清苦的读书人在清明节勤奋读书的情景。
  (师)你理解得很不错。大家还有没有熟知的清明诗?
  (生)我给大家介绍宋代陈与义的《清明》: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这首诗写的是一名患病之人。清明节,市井中一派热闹气象,而这位病夫呢?虽然他独坐孤单,但春风杨柳中的娇媚美态足以让他心生平和安泰喜悦之情。
  (生)我来给大家介绍黄庭坚的一首七律《清明》诗: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面对清明景物,诗人有诸多联想,他想到《孟子》中“齐人有一妻一妾”的典故,齐人偷吃了祭余酒肉不算,还要恬不知耻地回家向妻妾炫耀。又想到了晋国介之推甘愿烧死在绵山之中,而不愿出山的风骨节操,诗人既有对人的生死观价值观的思考,又有对世间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愤慨。
  (师)看来清明触动了诗人最敏感的神经,触动了诗人最深沉的思考,关于清明诗我们就不再列举,从这些清明诗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很看重清明节,都希望这一天过得有意义,希望这一天非同平日。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关于清明节的对联,大家搜集到了哪些有关清明的对联?
  二.清明对联
  (生一)宋代释志南有一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既温暖又湿润,清明佳节多美啊!
  (师)班上有许多同学都各自搜集或自撰了对联,在这些对联中,我选了这样几则(投影显示,齐声诵读):
  (1)秀野踏春晨行早,芳草拾翠暮忘归。
  (2)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3)睹物思亲常入梦,训言在耳犹记心。
  (4)相逢马上纷桃雨,喜见树前闹杏花。
  同学们提供的这些对联都很不错,对联表现了清明节的温馨景色和浓郁的节日氛围。清明节的确很美,正所谓:“细风吹雨湿清明。”清明离不开杏花春雨,清明就像梦里水乡,令人魂牵梦萦。
  从上述关于清明的诗歌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非常注重清明节,希望清明节过得快乐且有意义,他们有的家人团聚,踏春寻芳;有的滞留他乡,思亲念友;有的惜时苦读;有的祭扫坟墓。我们用十六个字来概括清明节的意味,可以说是:祭奠亡灵,珍惜生命,亲近自然,慎终追远。
  
  杨翠平,教师,现居湖北枝江。
其他文献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是全校人所共有的信念和行为规范的表现。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将儒家教育思想与校园文化有机的结合,创建以人为本、优秀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课题。本人从以下几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因材施教观    因材施教实际上是承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高中语文《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四个人的性
回顾近二十年来的语文教学生涯,我对一句话特别敏感,那就是“将帅不力,累死三军”。我想,一个语文教师应具备许多素养和能力,比如高尚的品德修养、过硬的专业知识、自觉的理性反思等等,但最不可缺少的追求和能力应该是,尽可能地节省学生的人力、物力,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我的困惑  读了十几年的书,记忆中的语文学习似乎不像现在的学生学得那么辛苦。课本没有现在的厚,课文没有现在的多,作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贯彻实施好课改新理念、新方法,比如重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使学生全面发展,等等。近几年,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考此起彼伏,面对纷繁的语文教学改革,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又该如何面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深入思考
记叙文的写作是我们学生习作训练的重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记叙文要想打动读者,不仅要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构思新颖,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还应跳动着作者的真情。可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很多同学写出来的文章却总是内容贫乏单调、语言枯燥无味,究其原因,最关键的是没融入自己的情感。如何将人的丰富情感迁移到我们的写作中来,让我们写出来的文章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呢?下面从四个方面加以探讨分析。    关注生活
同事爱好养盆景且颇有心得,他说首先是选料。最好从野外找那些天然生长的树苗,因为它们充分地吸取r大地的营养,长得枝繁叶茂,成型的基础好;第二步是修枝,从野外选拔出来的树苗,有些枝条不美或者多余,要大胆地修整或剪除;第三步是定型,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使之成为人们认为美的造型,这样的景才能给人们以无穷的美感。我们以为,做景的过程与我们的作文教学过程有很多的相通之处。笔者认为,要想教学生会作文,首先必须教学
鲁敏的小说《致邮差的情书》堪称一出轻喜剧。所以说它轻,是因为它篇幅短小,格局不大,并且重点不在讽刺。一个靠网络生存的时髦女孩,突然给一个“苦大仇深”的邮差写了一封情书,满心欢喜地期待改变邮差的生活,对邮差实行“救赎”和“超度”,邮差却令她大失所望,完全没有回报给她应有的激情和欣喜,相反当着她的面,将情书扔进了垃圾桶!好心未讨到好报,M无情的遭到生活的嘲弄。M虽然未必有捉弄罗林之心,但幻想中的故事未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可见,对话是阅读教学的灵魂。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策略,开展实施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基于对话理论的阅读教学提供实施策略:    一、构建开放型的语文课程观    开放型课程观是一种动态的课程观。它不再认为课程是预先设定的,而是一个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提出了文化论著研读这一新名称,就是要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从作品中能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但目前语文教学存在重工具性,轻人文性,学生缺乏文化积淀,为追求高分,天天让学生沉浸在题海中等等问题。没有用《课标》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来衡量教学的价值,而追求的是功利性。  如何使语文学科从其功利性中走出来,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如何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展现。中学生作文大都源于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或亲身经历。从他们的作文中,可以清楚地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因此,作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由于学业上的沉重压力,考试时的紧张焦虑,师生、同学及父子、母女之间的冲突摩擦,社会不适以及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使得中学生幼小的心灵“心有千千结”,内心充满了困惑和矛盾。在此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无精打采,提不起作文兴趣,把作文当着一件苦差事,冥思苦想,笔杆重似千斤,老半天写不出一句话。有的胡乱拼凑,有的索性从作文选上抄一篇了事,有的干脆“交白卷”。“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