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焦课堂]
在教师简短的导入后,学生开始自主整理,有的开始整理心情,有的开始整理语文,有的开始整理英语,有的开始整理数学。他们按照整理课学会的整理程序一步一步整理。教室里安静极了,每个人都投入地整理。教师拿着笔记本轻轻地巡视指导。
镜头一:
一位学生边翻作业本边把“初”字写进整理本上的“易错字”这一栏中。老师问,“你为什么要把这个字特别地写进去呢?”学生说:“因为我经常会把‘初’少一点。”他继续翻书,发现“间断”的“间”这个多音字自己容易混淆,就把它纳入整理本“多音字”这一栏中。老师对他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做得好。
一位学生看老师经过身边,轻轻地问:老师,“豁达”是什么意思?教师引导说:“想一想,你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点点头,他开始查找工具书《新华字典》,可是字典里只有单个字的意思,这时,教师指导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他学会了继续整理。
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相对应的格子里写s(s代表数学问题)了,教师走到他身边,看了看,说:“这个问题只要理清数量关系就能解决,你先自己来试着解决,相信自己。”生静静思考,忽然茅塞顿开,自己能解决了。
教师看见一个学生在整理语文第一单元的整组课文,她把每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写在整理本上,写得很认真,但是很费时。教师轻轻地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你心里清楚吗?,,学生说:“清楚的,我看到课文知道课文写的内容。”“那有没有必要把它们都写出来呢?”学生想了想,说:“好像写不写差不多。”“如果效果相同,所需要的时间却相差很大,这时我们要考虑是不是有必要去写。”学生想了想:“老师我明白了,我只要看看课文想一想就行了,没必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来写,我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做别的事情。”教师鼓励道:“你说得很对,学习是有策略的,我们在学习时要考虑到做什么才是有效的。”
一个学生把今天学习的英语单词从头到尾抄写一遍。教师看见了问他为什么都写一遍呢?是不是都不会?孩子说:“我想多复习一遍。”“除了全部抄写一遍,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学生想了想说:“可以有选择地写。”“对呀,老师上次说的选择策略还记得吗?”学生笑了:“我记得,是把自己容易忘记的单词写一写。”“对了,这么多单词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些来写,有些看一看就行了,有些只要在桌上书空就行了。我们要区别对待,这样才能提高效率。”
镜头二:
学生在走廊上讨论,走廊上热闹而有序。互相交流合作的孩子落落大方,姿态端庄,状态投入。教师在学生讨论之余也相机问几个学生:这节课你整理了什么?是怎样整理的?有哪些收获?觉得自己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一孩子说:“我这节课重点整理数学,语文和英语所花的时间较少,因为今天的数学内容比较难,有些都理不清关系,作业本上错了好几道。现在在同学的帮助下,我已经订正了错题,接下来我还要再看看例题。我觉得有重点的整理挺重要的。”教师点点头:“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选择重点内容来整理,这是很好的整理策略。”一个学生说:“我先在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把学生知识过一过,我觉得今天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我对一些知识进行了归类。我再翻翻本子,发现没有什么问题。很快整理好了,我把很多时间都用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别人懂了,我也很开心。”“我很高兴,你已经把整理程序牢牢记在心里,难怪效率特别高。”
镜头三:
教师不断地把观察到的一些细节进行记录,在本子上记了许多符号,为进一步的交流引导作准备。例如××口语准备方法好,××进出教室走得太急,××始终坐在座位上坚持整理并预习英语。××和伙伴交流的时候,站立的姿势不够大方。××与伙伴交流的声音太大了。××和××互相交流时特别大方文明,可以作为下节课的互相交流的示范。××三次主动帮助同学解决难题,发挥自己的数学特长。××的椅子没有放整齐……有些即时提醒,有些课后个别交流,有些集体反馈。
[情景剖析]
整理课是一节自主学习的课,但不是自习课,因为整理课是一节有目标引领的、经过设计的、有教师指导的课。在分阶段训练整理能力阶段,根据学生的学情制定阶段训练目标和程序。例如,我们发现学生质疑提问能力存在欠缺时,表现在学生提问主动性不强,问题质量不高,不主动解决问题等,便根据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途径的阶段性目标制定教学模式。我们分阶段进行训练,首先训练寻找问题,然后训练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阶段,又分为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咨询老师解决问题、同伴互助解决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上,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整理训练的,教师的“导”是显而易见的。那在自主整理的高年级阶段,教师的“导”体现在何处呢?
一、导在“程序”落实
整理课是一堂教会学生做事的课,如果把整理课比作一个流水线,那么每一个环节和程序都要做到让每一个学生清清楚楚。只有这样,程序促成行为,学生才能达到有效的整理。这是我们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没有程序的整理是无法达到有效整理的。
在对学生进行程序引导时,首先遇到第一个问题,孩子需要怎样的程序?通过研究,我们帮助学生梳理了整理程序,每一门学科都能用的整理程序也叫整理导航,期望学生一进入课堂就能熟练操作的程序。当然,这个程序是可变通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节有侧重地运用,也可以适当调节。在案例描述的整理课上的整理程序是:1,想一想,过一过。2,翻一翻,补一补。3,订一订,问一问。4,查一查,理一理。在每一个程序需要达到的程度,老师给学生事先做过示范。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是举足轻重的,这是任何自习课所无法比拟的。此外整理本的使用,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完善的。整理本从普通的笔记本到有设计的专门整理本到由学生个性化设计的活页整理本,从中可见老师对学生整理的独具匠心。现在学生使用的整理本是活页的文件夹,学生根据需要按学科为整理本建立了若干个仓库,有易错字(单词),难读字(单词),写作方法,错题集等,仓库的名字学生自己取。在有的大仓库里面,学生们还设立了一些小抽屉,比如成语的大仓库里,学生们分门别类地设置了含有数字的成语,含有反义词的成语等。学生们把每天需要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这个整理本与整理程序相匹配。在镜头一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很关注整理的有效性,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运用。这也正是教师引导的体现。
其次,学生对程序的掌握是有差异的,而且在整理的每一个程序是否到位也同样存在差异。教师悄悄的指导恰是对学生掌握情况起到监督落实的作用。例如镜头二中,教师对学生的不经意的了解,实际上是对学生程序落实的了解,对需要帮助的继续帮助,直到他真正掌握为止。
二、导在“细节”养成
细节成就习惯,我们曾经对细节无所作为,在整理课上,老师管自己批改作业,学生管自己整理,结果整理课成了真正的自习课,我们期望学生达到的行为规范无法达成,当我们放下一切事情,眼里只有学生,关注学生的细节,并能及时进行干预指导时,我们发现学生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慢慢地从他律到自律从而成了习惯。来巡视的老师看到学生们在整理课堂上训练有素、落落大方的样子和不影响妨碍他人的良好行为品质时,曾经好奇:怎样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而我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去关注细节并能及时地作出回应。就像镜头三中对学生细致地观察记录,用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反馈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导在“自我”唤醒
教育是关注人自身发展的事业。教育实施有两条渠道;即教育者的施教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但目前对教育认识,往往重前者轻后者。只注重“施教”而不重视“自我教育”。其实只有关注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施教的作用方得以体现。整理课瞄准的正是长年来被我们忽视的宝贝,即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整理课正是在这方面体现了一种最生态的学习。整理课上老师的引导重在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巨大能量,形成自我学习、自我质疑、自我解惑、自我督促的习惯。例如在镜头一中,老师的引导就重在学生自我意识的唤醒。激发学生自己尝试探究、选择、思考,从而达到自我主动地学习。
在整理课上这种个别化、零距离的帮助解答,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受益匪浅。整理课上学生通过掌握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进行自主整理所获得的却是空前的,使学习能力和习惯得到了强化。例如: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了,从过去的少提问到今天的善问,每天一看到老师就喜欢问个不停,而且不解决就不罢休。另外,元认知策略的指点使孩子能更好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在教师简短的导入后,学生开始自主整理,有的开始整理心情,有的开始整理语文,有的开始整理英语,有的开始整理数学。他们按照整理课学会的整理程序一步一步整理。教室里安静极了,每个人都投入地整理。教师拿着笔记本轻轻地巡视指导。
镜头一:
一位学生边翻作业本边把“初”字写进整理本上的“易错字”这一栏中。老师问,“你为什么要把这个字特别地写进去呢?”学生说:“因为我经常会把‘初’少一点。”他继续翻书,发现“间断”的“间”这个多音字自己容易混淆,就把它纳入整理本“多音字”这一栏中。老师对他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做得好。
一位学生看老师经过身边,轻轻地问:老师,“豁达”是什么意思?教师引导说:“想一想,你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点点头,他开始查找工具书《新华字典》,可是字典里只有单个字的意思,这时,教师指导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他学会了继续整理。
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相对应的格子里写s(s代表数学问题)了,教师走到他身边,看了看,说:“这个问题只要理清数量关系就能解决,你先自己来试着解决,相信自己。”生静静思考,忽然茅塞顿开,自己能解决了。
教师看见一个学生在整理语文第一单元的整组课文,她把每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写在整理本上,写得很认真,但是很费时。教师轻轻地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你心里清楚吗?,,学生说:“清楚的,我看到课文知道课文写的内容。”“那有没有必要把它们都写出来呢?”学生想了想,说:“好像写不写差不多。”“如果效果相同,所需要的时间却相差很大,这时我们要考虑是不是有必要去写。”学生想了想:“老师我明白了,我只要看看课文想一想就行了,没必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来写,我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做别的事情。”教师鼓励道:“你说得很对,学习是有策略的,我们在学习时要考虑到做什么才是有效的。”
一个学生把今天学习的英语单词从头到尾抄写一遍。教师看见了问他为什么都写一遍呢?是不是都不会?孩子说:“我想多复习一遍。”“除了全部抄写一遍,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学生想了想说:“可以有选择地写。”“对呀,老师上次说的选择策略还记得吗?”学生笑了:“我记得,是把自己容易忘记的单词写一写。”“对了,这么多单词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些来写,有些看一看就行了,有些只要在桌上书空就行了。我们要区别对待,这样才能提高效率。”
镜头二:
学生在走廊上讨论,走廊上热闹而有序。互相交流合作的孩子落落大方,姿态端庄,状态投入。教师在学生讨论之余也相机问几个学生:这节课你整理了什么?是怎样整理的?有哪些收获?觉得自己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一孩子说:“我这节课重点整理数学,语文和英语所花的时间较少,因为今天的数学内容比较难,有些都理不清关系,作业本上错了好几道。现在在同学的帮助下,我已经订正了错题,接下来我还要再看看例题。我觉得有重点的整理挺重要的。”教师点点头:“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选择重点内容来整理,这是很好的整理策略。”一个学生说:“我先在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把学生知识过一过,我觉得今天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我对一些知识进行了归类。我再翻翻本子,发现没有什么问题。很快整理好了,我把很多时间都用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别人懂了,我也很开心。”“我很高兴,你已经把整理程序牢牢记在心里,难怪效率特别高。”
镜头三:
教师不断地把观察到的一些细节进行记录,在本子上记了许多符号,为进一步的交流引导作准备。例如××口语准备方法好,××进出教室走得太急,××始终坐在座位上坚持整理并预习英语。××和伙伴交流的时候,站立的姿势不够大方。××与伙伴交流的声音太大了。××和××互相交流时特别大方文明,可以作为下节课的互相交流的示范。××三次主动帮助同学解决难题,发挥自己的数学特长。××的椅子没有放整齐……有些即时提醒,有些课后个别交流,有些集体反馈。
[情景剖析]
整理课是一节自主学习的课,但不是自习课,因为整理课是一节有目标引领的、经过设计的、有教师指导的课。在分阶段训练整理能力阶段,根据学生的学情制定阶段训练目标和程序。例如,我们发现学生质疑提问能力存在欠缺时,表现在学生提问主动性不强,问题质量不高,不主动解决问题等,便根据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途径的阶段性目标制定教学模式。我们分阶段进行训练,首先训练寻找问题,然后训练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阶段,又分为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咨询老师解决问题、同伴互助解决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上,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整理训练的,教师的“导”是显而易见的。那在自主整理的高年级阶段,教师的“导”体现在何处呢?
一、导在“程序”落实
整理课是一堂教会学生做事的课,如果把整理课比作一个流水线,那么每一个环节和程序都要做到让每一个学生清清楚楚。只有这样,程序促成行为,学生才能达到有效的整理。这是我们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没有程序的整理是无法达到有效整理的。
在对学生进行程序引导时,首先遇到第一个问题,孩子需要怎样的程序?通过研究,我们帮助学生梳理了整理程序,每一门学科都能用的整理程序也叫整理导航,期望学生一进入课堂就能熟练操作的程序。当然,这个程序是可变通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节有侧重地运用,也可以适当调节。在案例描述的整理课上的整理程序是:1,想一想,过一过。2,翻一翻,补一补。3,订一订,问一问。4,查一查,理一理。在每一个程序需要达到的程度,老师给学生事先做过示范。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是举足轻重的,这是任何自习课所无法比拟的。此外整理本的使用,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完善的。整理本从普通的笔记本到有设计的专门整理本到由学生个性化设计的活页整理本,从中可见老师对学生整理的独具匠心。现在学生使用的整理本是活页的文件夹,学生根据需要按学科为整理本建立了若干个仓库,有易错字(单词),难读字(单词),写作方法,错题集等,仓库的名字学生自己取。在有的大仓库里面,学生们还设立了一些小抽屉,比如成语的大仓库里,学生们分门别类地设置了含有数字的成语,含有反义词的成语等。学生们把每天需要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这个整理本与整理程序相匹配。在镜头一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很关注整理的有效性,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运用。这也正是教师引导的体现。
其次,学生对程序的掌握是有差异的,而且在整理的每一个程序是否到位也同样存在差异。教师悄悄的指导恰是对学生掌握情况起到监督落实的作用。例如镜头二中,教师对学生的不经意的了解,实际上是对学生程序落实的了解,对需要帮助的继续帮助,直到他真正掌握为止。
二、导在“细节”养成
细节成就习惯,我们曾经对细节无所作为,在整理课上,老师管自己批改作业,学生管自己整理,结果整理课成了真正的自习课,我们期望学生达到的行为规范无法达成,当我们放下一切事情,眼里只有学生,关注学生的细节,并能及时进行干预指导时,我们发现学生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慢慢地从他律到自律从而成了习惯。来巡视的老师看到学生们在整理课堂上训练有素、落落大方的样子和不影响妨碍他人的良好行为品质时,曾经好奇:怎样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而我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去关注细节并能及时地作出回应。就像镜头三中对学生细致地观察记录,用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反馈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导在“自我”唤醒
教育是关注人自身发展的事业。教育实施有两条渠道;即教育者的施教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但目前对教育认识,往往重前者轻后者。只注重“施教”而不重视“自我教育”。其实只有关注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施教的作用方得以体现。整理课瞄准的正是长年来被我们忽视的宝贝,即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整理课正是在这方面体现了一种最生态的学习。整理课上老师的引导重在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巨大能量,形成自我学习、自我质疑、自我解惑、自我督促的习惯。例如在镜头一中,老师的引导就重在学生自我意识的唤醒。激发学生自己尝试探究、选择、思考,从而达到自我主动地学习。
在整理课上这种个别化、零距离的帮助解答,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受益匪浅。整理课上学生通过掌握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进行自主整理所获得的却是空前的,使学习能力和习惯得到了强化。例如: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了,从过去的少提问到今天的善问,每天一看到老师就喜欢问个不停,而且不解决就不罢休。另外,元认知策略的指点使孩子能更好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