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教育探索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13948706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但在具体的日常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任务,是新课程改革中广大教师要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提问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讨论释疑,引导学生步入创新殿堂。详细阐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并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分析如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圆满完成任务。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创造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显然,教育中的创造力是指后者。创造力最本质的涵义是“创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同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务之急,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一、提问设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1.提问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通过教师的情境激发(语言、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在感到兴趣的同时提出问题,进而产生探讨的愿望。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内驱力,诱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历史思维的积极性。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见。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每一堂课,我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的想、问、辨。刚开始绝大部分同学胆小,也不知如何提出问题,我就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讲维新变法运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没有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你认为变法的结果会怎样?鼓励学生大胆的作答,只要能积极思考回答,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都给予表扬或肯定,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打开了,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书上的内容,还将课外知识,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许多学生能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实践证明:没有难度的教学只会削弱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结合教材特点,生动地叙述能引起疑问的史实,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学生急于知道的是“五四”运动的过程,尤其是对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感兴趣。而实际上,“五四”运动是在十分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这部分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材料。为此,我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首先,我引导大家回忆“府院之争”及我国派十五万华工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的过程,着重指出中国也是个战胜国。然后,又着意讲解在“巴黎和会”上中国领土被重新瓜分的辛酸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提出了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却被当作战败国被瓜分?”从而取得很好的激疑效果。历史教学中的激疑过程,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时时有疑,处处有疑。
  当然,提问还得根据实际。这种“问”必须要有思维价值,而且有利于创造一个学生乐学善学的教学环境。历史教学的特点是史论结合,不应该就事论事,而应该就事论理;不应该仅仅问是什么,而应该问为什么。这种“问”的深浅程度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那些照搬书本内容就可以回答的问题缺乏难度,表面热闹,实则起不到提问的作用,反而降低了教学水平。反之,如果问题提得过难、过深,超过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接受不了,可望而不可及,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教学效果。最合适的问题应该是跳一跳,够得着。也就是说,这类问题在教科书上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但通过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是可以回答的。它往往要求学生在大范围的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加以分析、归纳、比较才能解决。如:为什么说哥伦布、麦哲伦既是殖民主义海盗,又是杰出的航海家?美国与拉丁美洲都经过独立战争获得独立,结果两者走上不同的道路,差距拉大,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同是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前德、日、意三国不能摆脱法西斯化的命运?如何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等等。还可将中国史与世界史结合起来考虑。如:同是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日本明治维新能成功,而中国戊戌变法却遭到失败?为什么苏俄十月革命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能获得成功,而中国革命却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才能胜利等等。
  要设计出好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从宏观的高度把握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中思考、提炼出开发学生智能的问题。疑设得好就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必然是善于设疑、提问的教师。
  2.学会置疑,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如果从头到尾都是教师在提问,那么不用多久,学生就会养成如“饭来张口”般的坏习惯。因此,教师还应教学生掌握一些起码的置疑方式,使他们学会向自己置疑。置疑的方式很多,横向的、纵向的;正向的、逆向的;求同的、存异的;分析的、综合的等等。例如,关于“慕尼黑阴谋”的疑点,可以这样置疑:“《凡尔赛和约》不是规定德国放弃普遍义务兵役制吗?英、法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盟国出卖给德国呢?为什么说英法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就是层层递进式的置疑,更能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探索原因、主动认识历史背景。这种提问的质量较高,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二、讨论释疑,是引导学生步入创新殿堂的通途
  1.讨论解疑,深化史实、事件。
  释疑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才能充分展示的过程,更是教师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至历史殿堂的过程。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使学生由有疑到无疑,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解答疑难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当补充史实,拓展教材内容,提供背景资料,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等各种能力,让他们能够准确地运用概念,合埋地进行推理,正确地做出判断,逐步形成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历史的能力。通过讨论、启发等手段引导学生,使其思维过程合理化,在讨论的基础上回答,教师还应给以补充、指正。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应予以肯定、鼓励。如: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英、法、美与德、日、意在二战前走上不同的道路?此问关键是说明它们是否经历过较为彻底的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暴。英、法、美三国经历了这样的斗争,对旧的一套落后的东西破得比较彻底(尤其是美国历史上没有封建社会),因而资本主义民主与法制比较巩固、健全。这三国的法西斯势力尽管也蠢蠢欲动。但是成不了气候。而德、日、意三国历史上没有经历过上述形式的斗争,德、意是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全国后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是经过自上而下的不彻底的明治维新向资本主义转化的。这三国都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缺乏资本主义民主与法制,一旦时局动荡,法西斯势力就可能迅速膨胀,夺取或控制政权。通过这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对比分析,触及到了历史问题的本质,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创造才能,使学生逐步学会从内因和外因、主观和客观、纵向和横向等多层面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讨论存疑,激励学生自主创新
  “疑乃学之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本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知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他的智慧、才能,而历史上的诸葛亮非“不食人间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说以后,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提出了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①用人多疑,不会招贤;②事无大小,亲自过问;③实无大事,缺少勇气和判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当然,“新”和“异”并非随心所欲,毫无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史实,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判断,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哗众取宠。
  “创新意识的培养”,“学会到会学”的飞跃等创新教育的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培养创造性的同时,教师一定要强化自身的创造意识,调动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塑造其创造精神,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为宗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不断探索和改进,才能日益完善。
  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2-01-09
其他文献
摘 要:任何一种语言都植根于文化之中,同时反映该文化的内容。借助文化背景知识这一桥梁,有助于目的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提高学习者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本文从习语、数字短语、文化冲突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知识之一。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背景;文化差异  English teaching i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Gu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梁祝故事所形成的爱情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着手,说明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使人形成一种观念,从而约束人的行为活动。学校管理有经验型、制度型和制度与文化并重型,“制度管事,文化管人”是学校管理的致高境界。积极的学校文化将催人奋进,润物无声。学校文化的建设要从观念着手,正确的学生观、课堂观是体现学校文化中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有了积极的学校文化,学校管理就能事半功倍,办学质量就能稳步提升。  
期刊
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数学思维的教学,对中学生而言,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出有一定价值的新思维成果。它包括如下一些内容;已知的定理、公式经过其自身的研究探索而获得,不满足现成的证明方法而独立地提出新的解法;对非标准的题目探索出独创性的解法等等。即使他们创造的产物无新的客观价值,但就其主观方面来说,都体现了某种创造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和发
期刊
摘 要: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数学素养,使学生拥有数学的大脑,掌握数学的方法,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关键词:数学;应用意识  Try to talk a development the student's mathematics application consciousness  Din Yi-Lin  Abstract: We want to develop the studen
期刊
体育教学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是培养德、智、体全面人才的重要一环。鉴于体育教学的独特性,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表扬或批评)就显得更重要。批评是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上的过错提出责备并帮助改正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由于批评是对学生言行的矫正或否定,所以一贯的、轻易的否定往往使学生的情绪受到负面影响。影响批评效果的因素很多,简单粗暴的批评方式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他们
期刊
摘 要:重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考察是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联系实际”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拓展深化”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积极探索”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法宝;“立意创新”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归宿。  关键词:联系; 拓展;探索; 创新   Revi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hould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更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巨大进步。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师的观念、素质、角色、行为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又如何进行初中物理教育教学呢?这将是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学;角色 
期刊
摘 要:好的教学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从切合实际出发,提出外语教学的指导理论,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  关键词:教学; 方法; 改革; 互动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investigation  Zhang Fang  Abstract: good teaching methods is the key to success, we proceed f
期刊
摘 要: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它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能使他们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给予学生适时适度的指导,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能力  O
期刊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它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它是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究事物规律的一种动力,是人们在学习,工作等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就能在行为中产生极大的积极性。美术是一门艺术,它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给人一种向往及无限的兴趣。美术兴趣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而且,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