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上独特的文明,印度和中国扎实的文明根基、丰富的文化遗产、哲学与精神的探索传统,一直为其他国家所称道并曾被当作效法的典范。但是,在过去的近两百年时间内,印中两大文明古国却大大落后于以技术革新和工业革命为代表的世界进步潮流。
现在,人们宣称21世纪是“亚洲世纪”,是印度和中国重振雄风的时候了。
印度将取代德国 中国将取代美国
疆土辽阔、拥有24亿人口的印中两国经济迅速发展,令世界对亚洲刮目相看。中国是如此庞大和复杂,却能连续30年增长近10%,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内使3亿人脱贫;印度数十年对高等教育与技术教育坚持不懈地投入,营造出有利于发展的良好环境,促使印度经济在1990年代初开始腾飞,一跃成为强大的知识经济体。占全球人口1/3强的两大民族如此坚定持续地同时崛起,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由于年轻的人口结构、高储蓄率以及两国的发展刚刚起步,起点仍较低,印度和中国具备了在未来数十年间继续保持以7%~8%的速度增长的基本条件。
众所周知,19世纪美洲新大陆的高速增长,改变了全球的格局。今天印度和中国的迅猛发展无论从受益人数抑或增长率看,都使历史上美洲的崛起相形见绌。一些经济学家预言:如果两国保持高速增长,印度将在30年内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到本世纪中叶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到那时,印度和中国的产值将占全球的一半,这种巨大的经济变化必将使全球格局改观。
“包罗式增长”与“和谐社会”异曲同工
即使拥有巨大优势,我们仍然不能认为两国已经稳坐新兴超强的交椅。迄今印度和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仅占世界6%,只有日本的一半。两国必须继续高速增长,以便为每年数以千万计的新增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并防止更多的人重返贫困。这就对我们提出如下问题:两国近年的高速增长是否可以持续。
经济全球化,资本与技术跨国界流动是印中两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两国的增长还有赖于全球需求的经久不衰。发达国家成为印中两国的出口市场已有一段时间,由于两国与发达国家在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的差异,这种局面还将维持一段时间。两国的经济增长改变了各自的生产与消费模式,并将产生强劲的内需,可以通过两国的合作互补得到满足。
中国将继续在大规模制造业中保持主导地位,同时发展电子和重工业;印度将在软件、设计、服务和精密工业等方面崛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通信成本大大降低,跨国公司往往在印度利用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品,然后拿到中国生产成品,使印度低廉实验室和中国低廉工厂间的距离日益缩小。这样,处于发展阶段的印中两国可以相互支援,使技术和管理超越廉价劳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同时,两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国内多方面的挑战。只有把增长和公平结合起来才能塑造出整个社会高速增长的本钱。这就是在印度人们常说的“包罗式增长”,与中国提倡的“和谐社会”异曲同工。农业的可持续增长是重要的基础,印度与中国有将近15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两国的自然与地理条件,尤其是人口压力,构成对农业增长和繁荣的制约。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发展,焦点不能模糊,但需要创造与此相适应的、更加合理的就业结构。考虑到两国独特的规模、相似的发展经验、面临的共同问题和一致的努力目标,再没有比印中合作更好的办法了。
“印度对中国”不符合两国关系的本质
印中两国最理想的关系应该怎么样?这个问题对我们的全球观至关重要。所幸的是,这一方向的指南已存在于两国关系之中。
新世纪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大力互动,双方已有过两次国家元首互访和三次政府首脑互访,高层部长级互访则不计其数。2005年温家宝总理访印,双方决定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是两国关系的里程碑。2006年11月,胡锦涛主席访印取得了高度成功,除发表了涉及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联合宣言》外,还签订了13项包括经贸领域、推进和保护投资、机构联系、教育交流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协议,为进一步从多个方面深化两国关系绘制了实质性蓝图。
印中双边关系趋向成熟,双方都对彼此利益与雄心不断增进了解,才可能在国际与地区领域中进行更大合作并达致谅解。印度清楚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积极角色,也欢迎中国成为南亚地区合作联盟的观察员。
两国最理想关系的实质和内在力量还来自两大民族之间的友谊。泰戈尔曾说过“已经模糊了的历史脚步仍然在我们的血液里跳动”。印度人和中国人对这句话的内涵是最理解的。无论是佛教于公元初期到中国传播、玄奘和菩提达摩等高僧的取经、传道,或是民间对电影、音乐、武术的热爱,绵延两千余年的两大民族之间的友好情感决定了印中关系的基本内容。正如玄奘的学术成就构成印度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样,中国至今仍然不忘鸠摩罗什对中国语言文学的贡献。时光的流逝并未抹掉这些印中友谊的建设者和使者的功绩,在今天仍继续鼓舞着我们。
沟通与交往对两国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沟通建筑在经常交换看法与经验的基础上,使两国对未来前途有更清晰的洞察。而进行各自发展经验的对话则是沟通进程中最主要的部分。涉及我们未来发展的关键包括:两国对环境恶化和地球变暖如何处理、能源政策、城市扩张的挑战、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食品安全、饮水安全、污秽排放和清洁卫生,以及贫困阶层如何享受现代教育和医疗等。在多边国际场合,两国必须加强合作,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至关重要。
尽管印中两国有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但今天仍然存在巨大的鸿沟。两国的教育机构、媒体、旅游行业、政府和商业等部门必须努力缩小这一鸿沟,尤其是两国的年轻一代应更好地互相了解。增进印中之间旅行的便利、增加两国主要城市间的航班以及简化签证程序手续等,都会对此有所帮助。
经常有人问印中之间是否竞争性关系,是否处于“印度对中国”的状态。这种设想并不符合两国关系要合作不要竞争的本质。印中两国具有和谐发展与相互尊重的足够空间,必须通力合作共建亚洲世纪。
印中关系之树植于两千年前。这是一棵生命力强大的树,将随着两国的发展与进步而茁壮成长。近年来,两国关系又有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但我们不能因为已有的成就而放松努力,必须加大力度巩固合作,深化互信,增强信心。这是我们的共同任务。
现在,人们宣称21世纪是“亚洲世纪”,是印度和中国重振雄风的时候了。
印度将取代德国 中国将取代美国
疆土辽阔、拥有24亿人口的印中两国经济迅速发展,令世界对亚洲刮目相看。中国是如此庞大和复杂,却能连续30年增长近10%,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内使3亿人脱贫;印度数十年对高等教育与技术教育坚持不懈地投入,营造出有利于发展的良好环境,促使印度经济在1990年代初开始腾飞,一跃成为强大的知识经济体。占全球人口1/3强的两大民族如此坚定持续地同时崛起,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由于年轻的人口结构、高储蓄率以及两国的发展刚刚起步,起点仍较低,印度和中国具备了在未来数十年间继续保持以7%~8%的速度增长的基本条件。
众所周知,19世纪美洲新大陆的高速增长,改变了全球的格局。今天印度和中国的迅猛发展无论从受益人数抑或增长率看,都使历史上美洲的崛起相形见绌。一些经济学家预言:如果两国保持高速增长,印度将在30年内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到本世纪中叶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到那时,印度和中国的产值将占全球的一半,这种巨大的经济变化必将使全球格局改观。
“包罗式增长”与“和谐社会”异曲同工
即使拥有巨大优势,我们仍然不能认为两国已经稳坐新兴超强的交椅。迄今印度和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仅占世界6%,只有日本的一半。两国必须继续高速增长,以便为每年数以千万计的新增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并防止更多的人重返贫困。这就对我们提出如下问题:两国近年的高速增长是否可以持续。
经济全球化,资本与技术跨国界流动是印中两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两国的增长还有赖于全球需求的经久不衰。发达国家成为印中两国的出口市场已有一段时间,由于两国与发达国家在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的差异,这种局面还将维持一段时间。两国的经济增长改变了各自的生产与消费模式,并将产生强劲的内需,可以通过两国的合作互补得到满足。
中国将继续在大规模制造业中保持主导地位,同时发展电子和重工业;印度将在软件、设计、服务和精密工业等方面崛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通信成本大大降低,跨国公司往往在印度利用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品,然后拿到中国生产成品,使印度低廉实验室和中国低廉工厂间的距离日益缩小。这样,处于发展阶段的印中两国可以相互支援,使技术和管理超越廉价劳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同时,两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国内多方面的挑战。只有把增长和公平结合起来才能塑造出整个社会高速增长的本钱。这就是在印度人们常说的“包罗式增长”,与中国提倡的“和谐社会”异曲同工。农业的可持续增长是重要的基础,印度与中国有将近15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两国的自然与地理条件,尤其是人口压力,构成对农业增长和繁荣的制约。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发展,焦点不能模糊,但需要创造与此相适应的、更加合理的就业结构。考虑到两国独特的规模、相似的发展经验、面临的共同问题和一致的努力目标,再没有比印中合作更好的办法了。
“印度对中国”不符合两国关系的本质
印中两国最理想的关系应该怎么样?这个问题对我们的全球观至关重要。所幸的是,这一方向的指南已存在于两国关系之中。
新世纪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大力互动,双方已有过两次国家元首互访和三次政府首脑互访,高层部长级互访则不计其数。2005年温家宝总理访印,双方决定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是两国关系的里程碑。2006年11月,胡锦涛主席访印取得了高度成功,除发表了涉及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联合宣言》外,还签订了13项包括经贸领域、推进和保护投资、机构联系、教育交流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协议,为进一步从多个方面深化两国关系绘制了实质性蓝图。
印中双边关系趋向成熟,双方都对彼此利益与雄心不断增进了解,才可能在国际与地区领域中进行更大合作并达致谅解。印度清楚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积极角色,也欢迎中国成为南亚地区合作联盟的观察员。
两国最理想关系的实质和内在力量还来自两大民族之间的友谊。泰戈尔曾说过“已经模糊了的历史脚步仍然在我们的血液里跳动”。印度人和中国人对这句话的内涵是最理解的。无论是佛教于公元初期到中国传播、玄奘和菩提达摩等高僧的取经、传道,或是民间对电影、音乐、武术的热爱,绵延两千余年的两大民族之间的友好情感决定了印中关系的基本内容。正如玄奘的学术成就构成印度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样,中国至今仍然不忘鸠摩罗什对中国语言文学的贡献。时光的流逝并未抹掉这些印中友谊的建设者和使者的功绩,在今天仍继续鼓舞着我们。
沟通与交往对两国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沟通建筑在经常交换看法与经验的基础上,使两国对未来前途有更清晰的洞察。而进行各自发展经验的对话则是沟通进程中最主要的部分。涉及我们未来发展的关键包括:两国对环境恶化和地球变暖如何处理、能源政策、城市扩张的挑战、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食品安全、饮水安全、污秽排放和清洁卫生,以及贫困阶层如何享受现代教育和医疗等。在多边国际场合,两国必须加强合作,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至关重要。
尽管印中两国有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但今天仍然存在巨大的鸿沟。两国的教育机构、媒体、旅游行业、政府和商业等部门必须努力缩小这一鸿沟,尤其是两国的年轻一代应更好地互相了解。增进印中之间旅行的便利、增加两国主要城市间的航班以及简化签证程序手续等,都会对此有所帮助。
经常有人问印中之间是否竞争性关系,是否处于“印度对中国”的状态。这种设想并不符合两国关系要合作不要竞争的本质。印中两国具有和谐发展与相互尊重的足够空间,必须通力合作共建亚洲世纪。
印中关系之树植于两千年前。这是一棵生命力强大的树,将随着两国的发展与进步而茁壮成长。近年来,两国关系又有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但我们不能因为已有的成就而放松努力,必须加大力度巩固合作,深化互信,增强信心。这是我们的共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