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题(一)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ke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诗歌鉴赏
  
  1.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武昌阻风
  方 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
  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流水,
  贪得飞花忘却愁。
  A.这首绝句抒发的是江上行舟、途中遇风、滞留武昌所引起的乡思和愁绪。
  B.诗歌以水喻情,其独到之处在于即景取喻。人在船上,船在江边,临流凝睇,取水为喻,可谓信手拈来,毫无斧凿雕琢之痕。
  c.全诗一波三折:实阻而曰留,为一折;实愁而曰闲,为一折;实思归而曰贪看,为一折。委曲尽情,意味深长。
  D.诗中的“飞花”指柳絮。武昌柳自古有名,如孟浩然诗云:“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本诗作者正是以“愁”反衬“飞花”之美。
  2.下列四首诗中,与《武昌阻风》表达的情思(不同)的一首是( )
  人长江悲已滞,万思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唐·王勃《山中》)
  B.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唐·戴叔伦《三间庙》)
  C.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国流。(唐·岑参《西过渭州》)
  D.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唐·李白《太原草秋》)
  3.对下面这首新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桥
  李发模
  
  每天,有多少脚步,车轮,
  从你身上通过,奔向前程,
  桥,你知道你送过彼岸的,
  还有阴谋、欺诈、凶狠?
  
  桥下的河呵,看得见——
  桥载万千重负,不曾抱怨一声;
  水的明镜啊,可照得出——
  通过桥面那善与恶的灵魂?
  
  过桥了,那繁忙的人流车轮,
  凝聚住了,我心中长长的思忖。
  我思忖……在坦荡的桥面上,
  怎样才能禁止罪恶通行?
  A.很多人由于对桥司空见惯而熟视无睹,却引发了诗人哲学的思考。诗的立意正是建立在桥可载善也可载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怎样才能禁止罪恶通行?”
  B.这首短诗以小见大,于普通平凡中见深刻神奇。它包孕着对现实的观照,对历史的反思,也包孕着对善的呼唤,对恶的谴责,可谓意味深长。
  C.诗歌将“桥”“河”拟人化,采用了人、桥对话的表达形式,一方面鞭挞了桥的不辨善恶,另一方面又褒扬了河的善恶分明。
  D.三节诗的前两行均是写实,后两行将诗人的思索注入客观事物中,使无知无觉的客观事物都有了灵性,自然而巧妙地引进了象征意义。三个质问层层深入,从而揭示了诗作的主题。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9题。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罂。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楚共)王送知罂,曰:“予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指俘虏)。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来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左传·成公三年·楚归普知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求)知罂。求:请求,乞求。
  B.各惩其忿,以相(宥)也。宥:宽容,饶恕。
  C.然则(德)我乎?德:感激恩德。
  D.必告不谷。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荀首佐军中矣。
  B.二国图其(社稷)。
  C.而帅(偏师)以修封疆。
  D.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臣不才,不胜其(任)。
  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B.使(归)即戮。
  重为之礼而(归)之。
  C.子归,何以(报)我?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D.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重为之(礼)而归之。
  7.从语序角度分析,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句是( )
  A.子其怨我乎?
  B.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C.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D.子归,何以报我?
  8.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
  晋国人把楚国受伤的公子谷臣和战死的连尹襄老的尸体一并归还给楚国。
  B.执事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楚国执行事务的人不杀我,让我回到晋国受刑事处分,这是我们国君的恩惠啊!
  C.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
  两国(的国君)都是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考虑而谋求缓解自己百姓(的困苦)。
  D.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假使得不到(晋君处罚我的)命令,而让我继承了先辈的职位,依序轮到我主事的时候,(我将)率领军队保卫边疆,即使遇上楚国将帅,也绝不会避开。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谷臣是楚共王的儿子,连尹襄老是楚国的大夫。
  B.楚国的战俘知罂是晋国军队副统帅荀首的儿子。
  C.这段文字叙述的是楚晋两国交换俘虏、重修旧好的故事。楚晋两国都感到有恩于对方,因而都重德重礼、轻怨轻忿。
  D.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知罂对楚共王不亢不卑,对晋君忠心不二,尽力国事,无愧社稷的性格品质。
  
  三、社科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大約从16世纪开始,科学进入了分门别类的研究时期,科学与艺术也就隔膜起来,分道扬镳使两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给两者带来了困窘。本来,人的左脑专司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则专司形象思维功能和综合功能。二者通过处于中间位置的结合中枢而传递信息、交互作用。然而,一些潜入科学深宫或钻入艺术象牙塔而别无旁顾的人,由于思维长期集中在一边的脑半球内进行,便容易产生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形。例如,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患有神经过敏症,荷兰的伟大画 家梵高则患有抑郁症。
  也许是这样的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所以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家便涉猎于艺术,而不少艺术家也开始垂青于科学。结果是,不仅有益于心灵的健康,而且有助于事业的创造。
  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不仅给个体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带来了福音和成就,而且使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呈现出崭新的前景。正因为如此,当今的一些科学大师、艺术大师都力图推翻科学与艺术之间人为的藩篱,实现两者的贯通与融合。
  高科技与艺术各行其道,怎么会又走到一起呢?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可谓鞭辟入里:“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开的,它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而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10.对牛顿患神经过敏和梵高患抑郁症的原因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科学和艺术的分道扬镳使两者在各自的领域中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B.由于逻辑思维功能和形象思维功能未能通过处于中间位置的结合中枢传递信息、交互作用。
  C.由于思维长期集中在一边的脑半球内进行而导致心态失衡和心理畸形。
  D.由于他们潜入科学深宫或钻人艺术象牙塔而别无旁顾。
  11.下列说法(最能)概括科学和艺术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的一项是( )
  A.隔膜——分道扬镳——推翻藩篱
  B.结合——分离——结合
  C.困窘——孤寂厌倦——贯通融合
  D.各行其道——走到一起——密切联系
  12.对“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B.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
  C.艺术和科学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
  D.艺术和科学都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
  13.从全文看,对科学和艺术能够结合的依据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左右脑半球虽然专司各自的思维功能,但可以交互作用、传递信息。
  B.二者的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
  C.二者的结合不仅有益于心灵的健康,而且有助于事业的创造。
  D.二者的结合,不仅给个体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带来了福音和成就,而且使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呈现出崭新的前景。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废墟
  
  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束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古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的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老妪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翁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A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饰(废墟)的举动太狡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就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经过历代君王的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生过的壮举,汇聚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碎成齑粉的遗址也不是废墟,废墟中应有历史最强的韧带。废墟能提供破读的可能,废墟散发着让人流连盘桓的磁力。是的,(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他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并非修缮都属于荒唐。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们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这种劳作,是对废墟的恩惠。全部勞作的终点,是使它成为一个更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修缮总意味着一定程度的被损坏。损坏降到最低度,是一切真正废墟修缮家的夙愿。也并非所有的重建都需要否定。如果连废墟也没有了,重建一个来实现现代人吞古纳今的宏志,那又何妨。但是,那只是现代建筑家的古典风格,沿用一个古名,出于幽默。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做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这与历史干系不大,如果既有废墟,又要重建,那么我建议,千万保留废墟,旁邻重建,在废墟上开推土机,让人痛心。
  不管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最有历史文化感的文化遗址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历史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起来的又不是前夜的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14.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第二段三处“废墟”的含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五段中说:“废墟是一个磁场”,包含的两层意思是(每行不超过12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七段中说:“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要保存的是什么?(不超过12个字。)
  答:
  1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人生不能没有废墟,否则太累了。
  B.只有能提供破读历史可能的废墟才值得留守。
  C.虽经修缮但不能给人历史感悟的废墟很快就会被淘汰。
  D.重建起实现今人吞古纳今的宏志的废墟,是无可厚非的。
  E.损坏废墟是令人痛心的,重建成“今日的游戏”的废墟是荒唐的。
其他文献
有一类人,像古井。  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圈死水,静静的,不管风来不来,它都不起波澜。路人走过时,都不会多看它一眼。  可是,有一天你渴了,你站在那儿舀水来喝,这才惊异地发现,那口古井,竟是那么地深,深不可测;舀上来的水,竟是那么地清,清可见底;而那井水的味道,甜美得让你魂儿出窍。  才美不外露,已属难能可贵;大智若愚,更是难上加难。  世人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所有的抖出来让别人看。肚里有一分的,说他
期刊
新加坡女作家尤今的小品文,巧设譬喻,深入浅出,风趣活泼,且富有哲理,往往具有激励读者奋发向上的力量。《古井》这篇不足四百字的小品,以井喻人,表达了处世待人的基本态度,言约意丰,隽永警辟,读来饶有兴味。  作者意在写人,但却以写物为主,先离开主体写替代物。开篇着笔于“古井”的形象描绘,“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圈死水”,“不起波澜”,过路人“不会多看它一眼”,但当你,渴“掏水来喝”时,才“惊异”地发现古井是
期刊
有一句俗话说:“瞎子点灯白费蜡。”这是就点灯对点灯人自己的功利而言的。如果点灯对别人有帮助呢?  大学毕业不久,对自己工作的意义缺乏认识,正盘算着跳槽的年轻女教师,夜深骑车穿过僻静的深巷,彷徨恐惧之时,忽然前面亮起一盏灯光,使她勇气和信心陡增。当她怀着感激之情去拜访点灯人时,却发现那点灯人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老人点灯的原因和目的,打动了这位女教师,她从中悟出人生的哲理,从此安心于自己的工作,要
期刊
作者以质朴的语言,自然的笔调,向我们娓娓叙述了一个盲人的故事。一个盲人,从母腹一坠地,眼前便是漆黑一片,但他的心中,永远有明媚灿烂的阳光,因而他的人生蓬勃向上,他的生活多姿多彩。他是生活的强者,也是一个生活中的英雄。  这个盲人的故事,令人感动;而他所说的一些朴素的话语,尤其能触动人的心灵,给人以启迪。  停电了,习惯于生活在光明之中的明眼人,面对着突然停电造成的黑暗,一定会感到诸多不便和不适。盲
期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来啼。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溴。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赏析:婚恋诗是《诗经》中晶莹璀璨的明珠。这些“里巷歌谣”、“男女各言其情”(朱熹《诗集传》)的诗,发端于真情实感,是心
期刊
题记:与时俱进  ——江泽民    万事万物存在于漫无边际的宇宙。与宇宙相比它们是多么地渺小。渺小的它们就像一片落叶,漂泊于时间的历史的飓风洪流中。  人类社会的发展无数次地证明了历史的潮流是无法抗拒的。身在其中的我们又当何以应对?古人云:“大丈夫相时而动!”  春秋战国,秦用商鞅。本着“事异时移,变法亦宜”的思想,“废井田,开阡陌”。大变国法。相时而动,顺应潮流。而后来吞八荒,御宇内,制六合,大
期刊
角度,一个既抽象却又深刻的概念。你永远无法将它准确、细致地描绘出来,但它会时不时地出现在你的思维里。  在数学里,把角的大小叫做角度。所以,无论是连绵起伏的高山、波光潋滟的湖面,还是神奇的宇宙射线;也无论是雄伟的万里长城、神秘的金字塔,还是独具特质的比萨斜塔,这一切的一切都与角度有关。也许有一瞬间,太阳会暗淡无光,但这仅仅是因为月球运行到了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形成了180°的夹角;天地间有明媚的春
期刊
8月16日,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报道了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一位名叫周保军的小伙子的事迹。他是一名现役军人。他用微薄的津贴费,资助湖南女孩儿读书,竟然坚持了整整八年。看了这部名叫《爱心奉献》的纪录片,我被这位自己尚未脱贫的普通农村青年的赤诚的感情和高尚的情操深深打动了。我觉得,他的身上,不仅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辉,而且洋溢着世纪的风采,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他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周保军所在的
期刊
人的生命过程与自然界的四季交替有许多相似之处,倘若这种比喻能够成立的话,我便对秋天多了一层偏爱。  旧时的文人一谈到秋天,笔下呈现的大多是(甲),是(乙),是(丙),是(丁),仿佛这世界全没了生气,诗中常用“_____,________”来描写。平时常用来写景的风花雪夜一类的东西,一到秋天就无影无踪了。鸦成了“昏鸦”,林成了“疏林”,连秋虫的呜叫也称之为“凄鸣”,笔下的一切都失去了灵性和活力。  
期刊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