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磨灭的番号——东北抗联

来源 :兰台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ve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作为中华民国在东北的唯一正规军,在接到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后,没有进行有效抵抗,导致东三省落入日寇手中,广袤肥沃的东北从此被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践踏,成为侵略者野蛮侵略的后方保障基地.在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中,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东北抗联,作为东北地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抗日尖刀,用他们执着坚韧、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成功牵制了数十万日伪及关东军,照亮了那些在残酷战争中失落的眼神,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其他文献
本文辩证地浅论当代首饰中材料、功能与创作观念之间的批判性联系,并通过理论与案例分析的方式强调功能与材料的创新在当代首饰艺术观念生成过程中起到的推动性作用,从而为分析、实践当代首饰提供一个新角度。
20世纪初以来,水墨画的发展和变革主要呈现两条途径:一是以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为代表,在中国画传统特别是文人水墨画传统中寻找力量;另一条道路是以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高剑父、方人定等人为代表,借鉴西洋画的技法和观念来改造中国画。而在第二条道路中,又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路径,其一是徐悲鸿、蒋兆和为代表的用西方古典写实方法来改造水墨人物画,另一条道路是以林风眠、吴冠中为代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观念与形式来革新中国画。
本文回顾了世界艺术史尤其是非欧洲艺术史在20世纪的德国发展的概况.非欧洲艺术博物馆的建立首先是德意志帝国寻求世界认同的产物.此后,东亚艺术史教席的设立和专业学术期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为讴歌党的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汇聚精神力量,本溪市档案馆(史志办)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台、市总工会,策划拍摄了六集电视片《红土红魂》,以影像形式展现百年来本溪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当前学界研究明初丝绸,多关注其本体。本文试图从适用和等级两个角度切入,审视其使用状况。适用原则与丝绸的物理特性相关,影响了丝绸使用的季节、地域和功能;而政治等级则限制了使用人群,关乎社会秩序。明初通过器用禁令建立的消费权力体系,在维护统治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却也在与消费欲望、消费能力日渐不协调后,逐渐难以为继。
一般认为,鲁迅倡导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是从一八艺社开始的。如果结合1931年鲁迅发表的《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一文的配图,也是展览中为数不多的木刻作品《征轮》来看,所谓的“新兴木刻”的具体形态是什么?是否反映现实、表现劳苦大众生活的木刻就是“新兴”的木刻?对于鲁迅来说,倡导新兴木刻运动意味着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引出我们对新兴木刻运动何以在中国发生的回顾与重思。
基于发生学方法论中的“同化”和“顺应”理念,本研究以东丰县的学区分片设置为前提,依据强度抽样原则选取当地7所小学、2所中学的12名基层美术教师作为个案的研究样本,以东丰农民画活态传承“场域”内的农民画非遗传承人、教育研究人员等访谈记录为依托,探究东丰农民画教育活态传承场域内“在场人”、外部环境因素之间发生的路径机制,以此推动东丰农民画教育活态传承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共进社与《共进》杂志是五四运动之后陕籍旅京进步学生所创办的社团及其刊物。自1922年起,《共进》所发表的文章中多次宣传马列主义,并基本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时局的主张,趋向于拥护宣传我党的政治理念。其许多观点与我党的最低纲领不谋而合,成为宣传马列主义的主要阵地,为陕西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和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通过对苏联前卫艺术与建筑的发展历程的剖释,以及对相关艺术家、建筑师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卢那察尔斯基与这些先锋作品和前卫艺术家、建筑师们之间,在思想运动、活动交往与相互推动上的联系,探究卢那察尔斯基对苏联前卫艺术和建筑设计的指导与推动。
玛莎·施瓦茨是蜚声国际的景观设计师,她的作品充满吸引力,让人们通过使用和亲身体验,与场地建立情感连接。本文探讨了她塑造空间体验场景的思路和设计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