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玉兵器演变浅析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u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之时,楚王得到欧冶子、干将精铸的三把宝剑,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均锋利无比。楚王引剑麾兵,打败了晋郑王,于是大悦,曰:“此剑威耶?寡人力耶?”风胡子对曰:“剑之威也,因大王之神。”楚王曰:“夫剑,铁耳,固能有精神若此乎?”风胡子对曰:“时各有使然。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死而龙臧,夫神圣主使然。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死而龙臧。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东海,天下通平,治为宫室,岂非圣主之力哉?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此亦铁兵之神,大王有圣德。”
  这个故事出自《越绝书·外传记宝剑》,篇中所谓“石兵”、“玉兵”、“铜兵”、“铁兵”的记载,大体上反映了今天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新石器、铜器和铁器时代。可以理解,工具的进步带动了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从轩辕时代到商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往来征战也是当时普遍的社会真实形态,兵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近现代考古发掘了大量的斧、铲、刀、凿等“玉兵”,于是有考古学者依据《越绝书》中风胡子所谓“以玉为兵”的说法,认为在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之间应该还有一个“玉兵时代”。
  其实仔细分析风胡子的话也可以看出,他所谓的“石兵、玉兵、铜兵、铁兵”,实意指的是工具。《说文》:“兵,械也”,就是器具,它首先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劳动工具,当然亦可以是进行征战的“兵器”。也许有玉兵器曾经在战场上被实际使用过,不过我们相信,用不了多久情况就会改变,因为“玉兵”这种稀罕的天地精物既非常不易觅得,又非常不易制作,一旦打打杀杀如此消费也太过奢侈了。由于玉兵既有玉之缜密、温润、精光内蕴的优良品质,又有杀伐、威严、通天祀神的力量象征,于是“玉兵”继续制作,只不过摇身一变,从玉兵器转升为玉礼器,以彰显统治者之权威与圣德,自新石器时代发展到商周,风光无限。
  兽面纹玉斧(图1),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长18.7厘米,扁平似梯形,横截面中间较厚,上部窄薄如柄,柄下沿正中钻一穿孔。器中部饰兽面纹,两只卷云纹大耳,细密的短阴线组成长眉,“臣”字形大眼,卷云纹鼻翼凸起,鼻翼两侧饰胡须。器下部减薄,上横沿显示阔嘴,嘴下左右两边各刻画出巨型獠牙,玉斧最下端磨出弧形斧刃。此器纹饰主要以双阴线及单阴线琢成,并增加了减地浮雕,阴阳错落,刚柔相济,代表了商晚期玉器纹饰的工艺特征。玉斧上部收缩窄薄,使中部兽面纹相对宽大、丰厚,耸耳圆眼,阔嘴长牙,愈发显得威风凛凛。
  林《说王》有“古代国家形成的历史,一部分也许就隐藏在新石器时代玉斧的背后”。
  甲骨文“兵”字形象为双手持斧,众“玉兵”多是从玉斧演化而来。自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经过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玉斧逐渐由椭圆窄厚型分化出扁平加穿孔型,往后再进一步分化出扁薄、窄长和“风”字型,最终完成脱离实用工具的变化,成为统治者手中的“权杖”及“仪仗之器”。“玉质仪仗用具借助玉石贯通天地的灵性,被赋予神威,尤具象征意义。配套组合的玉质仪仗,在庄严的仪礼或圣穆的祭祀活动中,尽显王族和权贵的尊严,也深刻寄托了获取战争胜利和驱邪镇魔的祈望”(李健民《殷商时期玉石仪仗用具所反映的中原与周边地区文化交流》)。
  玉兵器中最重要的是玉钺,它标志了王权的诞生,而钺的礼仪化则是中国王朝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一个缩影。
  钺作为兵器,形制似斧,《说文》解释:“大者称钺,小者称斧。” 又说“,大斧也”。钺之形状,较之斧更为宽大扁平。《诗·大雅·公刘》:“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毛传:“戚,斧也;扬,钺也。”对于这种斧类器具,还有一种说法是:小于斧,称戚,大于斧,为钺。古钺字的写法,“象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图2、图3)(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尚书·牧誓》记武王伐纣,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以黄钺斩纣头,悬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斩以玄钺,悬其头小白之旗”。武王用青铜仿制玉斧作钺,这是象征军事权力之钺,并以玄黄二色配享天地神威。
  兽面纹玉钺(图4),长23厘米,扁平长方形。器身靠近上端钻一穿孔,最下端打磨成圆弧刃,其余三边琢出突棱。器身上部为兽面纹,弯角耸立,卷云纹大耳,细密的短阴线组成长眉,“臣”字形眼,长直鼻,带胡须。器下部两边各琢左右上肢,肢端刻四爪,中间作蝉纹。整体纹饰主要以西周典型的勾撤技法刻画,配以西周特色逗号式卷云纹,布局工整,左右对称,体量硕大,线条刚劲有力,气势庄重威严,且带有商代玉器纹饰之遗风。
  玉戚(图5),河南安阳花园庄54号墓出土,长19.9厘米,扁平近似椭圆形。器上部琢两条双阴挤阳横直线,属商晚期玉器纹饰技法。横直线上钻两个小穿孔,中部为一大圆孔。玉戚左右两边各磨出戚齿五枚,中间戚齿顶部琢出横细阴线,以此为界,两边戚齿对称分布。器下端磨出大型圆弧刃,精工细作,宽阔威武。
  玉质有孔钺最早出现于良渚文化时期,宽大扁平,仅在高等级大墓中有出土,通常一墓一器。玉戚是对玉斧钺的改造,二里头文化时期还出现由玉璧改造成的玉戚,至殷墟时期数量最多、质量最好。这时的玉斧、玉钺、玉戚已经不是实用的劳动工具或兵器,它们的功能是捆绑在装有冠和镦的长柄之上,作为“统摄三军”的权力象征,或重要典礼活动中的仪仗玉礼器。如图6是一套良渚文化玉钺杖,柄上端装玉冠,下端装玉镦,玉钺表面浅浮雕良渚文化著名的神人兽面纹及鸟纹。
  “以钺为代表的兵器确实是通过玉化的途径完成了王权的符号化,以玉为代表的玉兵可能指示了一个时代的变换过程,可以看作是早期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王仁湘《玉兵之——兼说玉兵与“玉兵时代”》)。
  武王克商之后,周公“制礼作乐”,其中主要用于宫廷重大祭祀、庆典、礼仪的“六舞”是周代“礼乐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六舞”又称“六代舞”,代表六个朝代,即黄帝《云门》、尧帝《大章》、舜帝《大韶》、夏禹《大夏》、商汤《大》和表现武王克商之丰功伟绩的《大武》。前四舞属于文舞,《大》、《大武》是武舞,所谓“以文德得天下的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的作武舞”。《礼记·祭统》:“朱干玉戚,以舞《大武》。”《五经通义》:“王者之乐,有先后者,各尚其德也。以文得之,先文乐,持羽毛而舞;以武得之,先武舞,持朱干玉戚而舞,所以增威武也。戚,斧;干,也。玉取其德,干取其仁,明当尚德行仁,以断斩也。”可见周代的“礼乐教化”,同样借助“玉兵器”来壮其神武仁德,威服天下。   “周因于殷礼”,礼乐制度属上层建筑,需要依托礼器和礼仪建筑。系统礼制的产生,成套礼器的存在,都是权势的象征,也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识。如果说玉圭代表了至高等级的政治权力和文德礼仪,那么,“持玉戚,舞《大武》”,则张扬着杀伐威严的气势和尚德行仁的精神,并成为历代封建帝王乐舞文化之渊源,发展到后来皇家旗帜和帝王袍服上亦配饰了斧钺的纹样,斧钺也从军事权力的象征演变为皇权的象征。
  凤纹玉刀(图7),河南安阳花园庄54号墓出土,长25.2厘米,扁平长条形。凹背曲刃,刀尖上翘,刀脊琢出八组扉棱,刀柄窄短。刀身琢有弧形阴线框,框内饰六只凤鸟纹。凤纹圆形眼,鹰钩喙,单阴线爪,双阴线翅,琢磨精细,优美典雅。其纹饰采用双阴线和直角转折的表现手法,属于商晚期玉雕的工艺特点。
  龙纹玉刀(图8),长37.2厘米,扁平长条形。此玉刀形体硕大,刀背稍凹,长弧曲刃,刀尖上翘,刀脊雕刻出十一组齿状扉棱,刀柄窄而短小,柄端部呈圆弧状,刀身靠近刀柄处钻一穿孔。刀身以勾撤手法琢刻出脸面朝向刀柄的龙纹,龙眼“臣”字形,眼角线延长有勾,龙鼻上卷,龙嘴开张,龙角后倾。龙首后面衔接以长条形的龙身,并以阴刻线饰满菱形纹。龙脊之上饰一排具有西周特色的逗号式卷云纹及“‖”形纹。此龙纹玉刀背厚刃薄,刀身龙纹和脊齿琢刻精致,升天巨龙乘云而起,一派威武、雄健、庄严、神圣。
  人纹玉戈(图9),山西曲沃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长36.2厘米,扁平长条形。玉戈修长,顶部出尖,呈三角形。援部上窄下宽,两边薄刃,援与内相接之处起尖棱。戈内偏上处有一穿孔,左右两边琢六组扉棱。雕刻精美的人纹从内部延伸至援下部,人纹“臣”字形眼,长眉大耳,圆鼻细嘴,卷曲长胡子,头顶厚冠,身躯端坐,屈臂利指,兽腿鹰爪。人纹主要采用双阴挤阳勾撤手法琢刻纹饰,多处饰“儿”形纹和逗号式卷云纹,卷云纹端头面积较小,长弧形曲线婉转飘逸,呈现出西周早期玉器纹饰的特征。
  “夏商周时代无疑是中国古代玉兵的繁荣时期,夏代和商代玉兵尤以玉戈、玉刀形体较大。西周玉兵种类和数量虽然较多,但除部分直内直援无胡戈被当作礼仪中的瑞圭使用外,大部分玉兵都小型化”(刘云辉《东周—汉代玉兵述评》)。1974年在武汉黄陂盘龙城商代城址李家嘴3号墓出土的大玉戈,通长甚至达到94厘米,成为中国古代的“玉戈之王”。
  根据孙庆伟《周代用玉制度研究》对3832座周代典型墓葬的统计,其中第一等级墓出土长度在20厘米以上的大型玉圭或玉戈24件,第二等级墓出土8件,第三等级墓出土3件。这类玉圭或玉戈器体硕大,质地优良,制作精致,无疑就是象征墓主身份地位的瑞圭。“当一件形状为‘戈’的瑞玉完成后,为区别于其日常用器以示珍重,故被赋予新名而称为‘圭’。”夏鼐也认为,“玉圭……实际上是武器类的戈,仅柄部不明显区分”。在周代墓葬中,大玉戈或大玉圭以墓主胸腹部最为常见,基本上是一墓一件,而且主要作为第一等级墓男性贵族的身份标志物,这也符合周代的命圭制度,所以大型的玉圭和玉戈是真正意义上的瑞玉。
  周代最高等级的玉礼器称为瑞玉,而瑞玉仅有两类,这就是圭与璧。《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由此而知,这些数量有限的大型玉刀、玉戈由“玉兵”升堂入室而晋瑞圭,以标识王侯贵族的身份地位,并与其生死相依成为最重要最尊贵的玉礼器。
  西周玉戈(图10),长25.7厘米,扁平长条形。援身略有弧度,援中起脊,前锋出尖,边刃锐利。援近栏处琢有五联细阴线菱形纹,援边刃下角各琢平行细阴线纹并出棱。内琢平行细阴线五道,间有六条平行减地宽阴线,内上部有一穿孔。玉戈体量较大,形制规整,精雕细刻,抛光甚好。
  在众多玉兵器中玉戈独具魅力,一般玉戈的纹饰和工艺看似简单,其实不然,玄关之处就在援身,没有一马平川的生硬直线和平面,而是处处显示出漂亮优美的弧度。以当时的条件去做,必然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切磋琢磨,而且全靠目测和手感把这些各不相同的弧面一点点地找出来,琢磨成型。假如我们上手抚摸玉戈,定会感觉其抛光精细,柔滑润泽,起伏舒缓,方知其美非比寻常。
  比较典型的玉戈最早出土于夏代晚期二里头文化三期墓葬中,商早期多见,到殷墟、西周达到鼎盛。例如:四川广汉三星堆1、2号祭祀坑出土玉戈39件;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矛、玉戚、玉钺、玉刀等仪仗用玉共62件,其中玉戈47件;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玉戈68件。
  夏、商、周玉戈的主流为“长条形援、直内、无胡”,多数通长20~30厘米左右。有意思的是,最早的青铜戈也是出土于二里头文化三期墓葬中,而且亦显示“长条形援、直内、无胡”,其基本形制与主流玉戈趋同。只不过青铜戈主要用于实战,而玉戈“最初功能是兵器,很快就进入玉礼器、玉仪仗器系统,与兵器类中的玉牙璋、玉刀、玉钺、玉戚、玉斧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完成了由兵入礼的自身华丽嬗变,继续在礼制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在高等级贵族随葬玉器中成为彰显身份不可或缺的礼器,通常和玉璧在一起共出,甚至具有祭祀的功用,并且,分化出小型玉戈,成为组佩中构件和装饰用品”(吉琨璋《由兵入礼的华丽嬗变—先秦玉戈演变考察》)。
  玉戈曾长期与青铜戈相伴,“金玉共振”走过夏、商和西周。当有胡青铜戈出现,且于春秋战国时期趋向全盛的时候,玉戈则迅速地没落了,这大概跟东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群雄逐鹿不无关系吧。
  至于“玉兵”作为祭祀礼器,还可以参见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出土情况。在这两个遗址发掘的商周时期的戈、璋、钺、刀、矛、剑等玉兵器(图11),主要出土于祭祀活动场所,其选料讲究,加工精细,制作精美,基本不见使用痕迹,且与其他祭祀物品一起埋藏,显露出作为祭祀礼仪用器之特性(王方《古蜀国出土玉兵器及其意义》)。
  (责编:禹默)
其他文献
偶得一枚“绍圣元宝”  我非常喜爱收藏,尤其是喜爱收藏各种古钱,所以每到一处都会到古玩市场上去淘点喜爱的古钱。上周去内蒙出差,公事处理停当后便直奔当地一家比较大的古玩市场。  内蒙的古玩市场果然有些异域风情,卖的古物都是稀奇古怪的,逛到一个古钱摊前,被琳琅满目的古币所吸引了。摊主是个蒙古人,与他交流得知这些古钱大多都是辽代和元代钱币。这些古钱由于传世量巨大,所以市场价值并不高,摊主的售价也算合情合
期刊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从宏观意义来说,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微观意义来认真分析,这句话也有点武断。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是在不断改革变化着。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所谓“规矩”,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对某种事物制定的规章制度。有的执行了,有的没有执行,也有的经过“试行”发现根本行不通。即使是那些经过人们认可、执行了的规矩,也是在实
期刊
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因政治局势的稳定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和发展,史称“康乾盛世”。这一时期的画坛也涌现出昌盛景象,画家辈出,类别齐全。其中花鸟画系列精新、蓬勃。沈铨,就是这一时期中花鸟画的臻妙名家。  沈铨(1682-约1760年),字衡之,号南,浙江德清人,因德清时属湖州府(今浙江湖州),故又有典籍称他是“湖州人”。因出身微贱,家境贫寒,少年时,即从事手工业劳动。二十岁左右,始学绘画,以后即
期刊
2015年1月28日上午,江苏省民办博物馆协会在南京市维景国际大酒店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宣告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江苏省民办博物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首届协会会长由徐玉芹担任,四十多家民办博物馆成为首批会员单位。江苏省民办博物馆协会是继陕西、内蒙古、河南之后成立的我国第四家省级民办博物馆协会。  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文物局、南京市文广新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会议;陕西省
期刊
初见高海军的画,就被其作品中的神韵所吸引,不禁猜测这位画家是否也会写诗?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种诗人般飞扬的情思,让人过目不忘;在当代在代中国美术界弥漫着浮躁之风的背景下,我们能有机会品读这样的作战品,不能不令人欣慰,为此本期特发表一组高海军的作品及其画家的创作感言,以飨读者。  一、思想,在探索中前行  艺术家不同,对艺术的理解与表达亦不相同。或关注当下社会问题,成为一名关心政治法制、民主民
期刊
最近有许多读者向我们询问有关沉香的基本知识,也有沉香收藏者问到奇楠如何鉴赏,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采访到沉香之家公益网站的香道专家曹先生,请他为大家做初步的介绍。曹先生首先谈及中医经典《本草纲目》详述,沉香的药性属温性,具有提神醒脑、舒缓情绪、排解压力、理畅呼吸、辅助睡眠,调节内分泌等养生保健的功效。沉香制品,老少皆宜。老人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短,醒来后不易继续入睡,在老年人当中是普遍存在的。沉香香薰
期刊
庐山,是世界级名山,是我国“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地处江西省北部,风景区总面积38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东偎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雄奇险秀,刚柔并济,形成了世界上所罕见的壮丽景观,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
期刊
山西运城市地处黄河中游,位居黄土高原南部的汾渭盆地。上古属冀州,春秋隶晋,战国归魏,此后治河东郡地。汉唐盛世,为畿辅重地、股肱之郡。运城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积淀厚重,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资源丰富。考古发现证明,早在180万年之前,先祖们就创造了中原最古老的西侯度文化。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典籍记载中的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等故事,均发生于此地。这里
期刊
骏马逝去,吉羊开泰。2月6日,中国名家书画院陕西分院在西安老干部活动中心举行“迎新春茶话年会”。陕西名家书画院院长韩树林主持会议,李敏、吴梓林等书画名家出席年会。  中国名家书画院陕西分院隶属于北京中国名家书画院,汇集了在书画创作、书画评论、书画研究、艺术设计等方面成就卓著的知名人士、美术家、书法家和艺术设计等众多精英,是综合书画艺术各个门类的艺术机构,同时也是推出平民草根书画艺术家的交流平台。现
期刊
“大明嘉靖年制”款剔彩《货郎图》捧盒,直径35.5厘米,为美国藏家旧藏,曾在2010年纽约苏富比拍出759万元的高价。此件明嘉靖剔彩货郎图盖盒,将绘画题材巧妙地运用到雕漆作品之中,使剔彩漆器表现出崭新的面貌。捧盒盖面圆形开光内刻天、地锦纹,压雕《货郎图》,正中一老者手持玩件,后置货郎担,担内有玩具等物,四周有八童子持玩具嬉戏。货郎身后以桃树、山石为背景,鲜桃持满枝头。盘壁饰以仙山云龙纹,盘外壁上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