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开放教学环境 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n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就要积极营造开放的语文教学环境,尊重、开发、发展主体,激发学生自身潜能,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建设“快节奏、高质量、多样化”的课堂。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方式来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一、利用多种媒体创设课堂情境,激“活”教科书
  传统语文教学,学生都一直停留在死记硬背这个层次,上课的模式是老师教,学生一字不差的抄写板书,甚至连开放性试题,都要求老师给标准答案,认为只要把老师课堂上讲的一字不漏的记在笔记上,待到考试时,拿着书,捧着笔记认真复习,拿高分是绝对没问题的,这种方法在以前可能还适用。但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
  摆在我们面前的教科书,不能说话也不能动。作为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利用电教器材如VCD、电脑、录像等。让教科书“活”起来、动起来、形象起来、发出声来。例如:学鲁迅的《孔乙己》时,可以播放一段视频,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让人物形象更具体生动,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生们都能主动的参与进来,改写了课堂上以往那种沉闷的局面,真正得达到了优化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充满激情,思维活跃,勇于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堂表现形式灵活多样,促进情感交流
  在批阅学生的周记时,我不禁感叹,当80后的老师遇到了90后的学生时,还真的要动动脑筋,才能承担起教育他们的职责,这群孩子视野很广,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娇嫩花朵,而且他们喜欢张扬个性、表现自我,他们不喜欢一成不变、古板的教学方式,针对他们这一特点,我研究了国外学生上课形式,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把桌椅摆放成秧田式、半圆式、全圆式、双圆式等,以便更好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一次我们学习杜甫的《石壕吏》时,要求学生自己编排课本剧,没想到是连班级的最后一名同学,也主动的参加到这次活动中,在上课前,学生们在上课时把课桌摆成了半圆式,把讲台前空出了一块天地,更没想到的是,他们甚至还制作了道具,表演得十分专业,把官吏的残暴和老妪的哀苦刻画得淋漓尽致。台下观看表演的学生在这种欢快的情境下,也轻松的学会了本课内容。我将这一精彩的瞬间给他们记录了下来,直到今天,提到这一幕,我们师生都历历在目,十分难忘,这样的课堂表现形式,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还增进了我们师生间的情谊。
  三、精心设计课外主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仅仅尊重主体、开发主体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此基础上去发展主体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为了更好的开阔学生的眼界,我不仅局限于课本上、课堂内的教学内容,我想让学生们切身的体会到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树立真正的大语文观。
  这里我们就以写作文为例,对于学生来讲,这一直是个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激发 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其实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要想有话说 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由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头脑中缺乏材料,因而才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所以我们就需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针对这一问题,我经常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去观察、收集、整理,慢慢地,学生们不再惧怕写作文,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
  通过这样的课外主体活动可以充实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视野,使他们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并且为了他们的目标所努力。
  其实学习语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会说话,我们生活中的处处都离不开沟通,只有学好了语文,用艺术的言语,展现自我完美沟通的智慧。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给他们的可以更多、更多,所以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用心的去探讨。
其他文献
如果把德育比作一艘巨大的轮船,那么心育就是它的发动机;发动机出现故障,轮船则无法航行。可以说,心育是德育大系统的核心子系统。  我校多年来一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大胆尝试,形成了自己的“三四五” 特色工作机制。  一、坚持“三个渗透”  即教学渗透、德育渗透和管理渗透。  教学渗透:提倡课堂中的“阳光教学”,要求教师把阳光带进课堂,即“把微笑带入课堂,把民主带入课堂,把鼓励带入课
期刊
在中学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全面体现科学教育的价值。目前各国都十分重视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我国中学科学素养的主阵地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人的成长过程中受教育及周围的环境影响形成的,对人在社会的成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现在的学生将是明天建设国家
期刊
现象与对策并不协调。  现象一:全神贯注听课的孩子在逐渐减少。  生物是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容易感受得到,身边有很多现象随处可见。可是,当把生活中存在的现象以知识的形式灌输给学生时,学生中一些孩子就是理解不上去,感觉抽象,就拿生态系统的组成来看,好多孩子偏偏记住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就是想不到,凭你怎么讲,一做题多数学生就出错,只考虑生物因素。  结论:学生考虑问题为什么经常停留在表面?深
期刊
古往今来,人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信条,谱写了一曲曲辉煌的人生赞歌,标榜青史。然而,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责任意识逐渐淡化,人类的道德领域出现了盲点。尤其是青少年的责任教育势在必行。  首先,用崇高的理想激发责任意识。  从古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到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无不昭示我们,唯以国家人民为重,有心怀天下的博爱情怀
期刊
育人成才需要创设和谐一致的育人环境,而这里所指的育人环境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只有个方面的因素产生合力,才会真正使孩子们茁壮成才。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育苗成才的沃土  (一)家长是孩子的表率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呱呱坠地的孩子就像一张洁白的纸,等待勾勒了人生多彩的画卷。著名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把孩子置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教育虽不是万能的,但它绝
期刊
初中学生多是14~17岁的之间,处在生理发育、个人品质形成与知识积累的高速时期。此时孩子们的生理、心理、思想、追求的发展与变化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他们开始用自己得到的信息观察世界,思考人生,选择人生目标及发展方向。此时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意识还没有发育完成。缺乏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及自我情绪及行为的控制能力,很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从而对学生的一生及整个社会产生极坏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晨宇希望中学地处双阳城乡结合部,学生主要来自全区的农村。初中学生住校,普通存在学生学习自主性差,生活自理能力不强,行为自控能力弱等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开展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的研究工作,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管理制度的健全,提升农村初中办学水平,优化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本课题研究遵循长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指南中教育科
期刊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市于2002年提出了发展性教育理念,该理念深刻阐述了学生主体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教育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有效的解决了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问题,为我市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学生主体发展这一要素,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状况,我校的“十一五”课题选定为《互动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经过五年的实践与探索,这一课题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一、构建教学模式,突出
期刊
课题研究作为推进课改进程的一项重要策略,在凸现学校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课题研究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是我们需要潜心研究的首要问题。下面我主要从五个方面谈谈我在这项工作中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和做法。  1增强课堂研究的针对性。  课题研究源于课堂,又要归于课堂,所以要立足课堂,将课堂视为我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课题研究“课堂化”的原则
期刊
一、培养目标  根据中共中央十七大精神并结合职业师范院校介于国家主流艺术院校与民间院校艺术专业之间在夹缝中生存之特点,职业技术院校艺术人才要想有更大作为,就必须借助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展文化之机遇,努力培养创新型中、低端艺术人才,广泛占领企事业及幼儿教育市场,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艺术人才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出来。  二、社会需求分析  既然中共中央已经明确二○二○年前文化改革发展目标新要求而作为实现全面建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