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的能力有其特定的内涵,而且它们还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应被看成“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听、说、读、写、”。
一、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不强的原因
1 学生在数学学习时表现出现的听或读、说或写的能力不强,或许是因为内部条件不足,或许是因为外部条件不够,我们要仔细分析,区别对待。学生数学学习中具备听说读写能力所需的内部基本条件是:(1)适当的知识准备,包括数学知识、数学经验、数学语言;(2)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包括认知策略、情感因素。所需的外部基本条件是:(1)刺激的程度,即所提供的数学材料和背景的清晰度以及逻辑的严谨程度;(2]评价反馈的恰当、及时。学生数学学习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在数学学习中形成和发展的,但并非任意的数学学习过程都能够促进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影响学生数学学习中听说读写能力形成的因素和条件,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2 影响学生形成数学听说读写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语言是第一因素,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数学时间的重要条件”。所以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语言的运用。具体地说,应做到以下两点。(1)教师的言语必须合乎一般的语法规则和逻辑要求。课堂上教师讲话的句子要完整、流畅,句子中的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要清晰、明确,对判断、推理的程序把握要准确,做到说话时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因果关系恰当。(2)教师要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样板,他们对学生语言习惯与能力的影响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如果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准确、规范,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模糊理解,影响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正确使用。因此,数学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数学专用术语,掌握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数学科学语言的表达,做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数学思维方法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听、说、读、写”能力的实施对策
1 数学学习中的“听”
(1)听老师上课
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特别是自己预习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
(2)听同学发言
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上课,还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同学问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
2 数学学习中的“说”
(1)说体会
学生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上课、听发言后,再让学生说“读”、“听”的体会,可以加深对“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说教材内容,特别是教材中“读一读”内容的体会,讲报刊杂志中的数学,讲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概要,说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说自己存在的疑问等。
(2)说思路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惟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通过学生大胆地说,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3 数学学习中的“读”
(1)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可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2)读书刊
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中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学生数学报刊杂志等。比方说读报,它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还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然而,与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习题集相比,渗透现代科技的高质量的数学课外读物实在太少了。
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4 数学学习中的“写”
(1)写读后感
通过阅读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读一读”内容,以及报刊杂志、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2)写小论文
写小论文比写读后感的要求更高些,但不是不可做到。这需要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资料,深入探究,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其他学科问题和生活、生产实际问题为目标。因此,教师必须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听、说、读、写”,积极引导、点拨,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应用数学,成为学习主人。
一、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不强的原因
1 学生在数学学习时表现出现的听或读、说或写的能力不强,或许是因为内部条件不足,或许是因为外部条件不够,我们要仔细分析,区别对待。学生数学学习中具备听说读写能力所需的内部基本条件是:(1)适当的知识准备,包括数学知识、数学经验、数学语言;(2)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包括认知策略、情感因素。所需的外部基本条件是:(1)刺激的程度,即所提供的数学材料和背景的清晰度以及逻辑的严谨程度;(2]评价反馈的恰当、及时。学生数学学习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在数学学习中形成和发展的,但并非任意的数学学习过程都能够促进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影响学生数学学习中听说读写能力形成的因素和条件,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
2 影响学生形成数学听说读写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语言是第一因素,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数学时间的重要条件”。所以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语言的运用。具体地说,应做到以下两点。(1)教师的言语必须合乎一般的语法规则和逻辑要求。课堂上教师讲话的句子要完整、流畅,句子中的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要清晰、明确,对判断、推理的程序把握要准确,做到说话时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因果关系恰当。(2)教师要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样板,他们对学生语言习惯与能力的影响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如果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准确、规范,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模糊理解,影响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正确使用。因此,数学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数学专用术语,掌握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数学科学语言的表达,做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数学思维方法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听、说、读、写”能力的实施对策
1 数学学习中的“听”
(1)听老师上课
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特别是自己预习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
(2)听同学发言
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上课,还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同学问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
2 数学学习中的“说”
(1)说体会
学生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上课、听发言后,再让学生说“读”、“听”的体会,可以加深对“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说教材内容,特别是教材中“读一读”内容的体会,讲报刊杂志中的数学,讲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概要,说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说自己存在的疑问等。
(2)说思路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惟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通过学生大胆地说,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3 数学学习中的“读”
(1)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可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2)读书刊
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中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学生数学报刊杂志等。比方说读报,它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还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然而,与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习题集相比,渗透现代科技的高质量的数学课外读物实在太少了。
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4 数学学习中的“写”
(1)写读后感
通过阅读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读一读”内容,以及报刊杂志、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2)写小论文
写小论文比写读后感的要求更高些,但不是不可做到。这需要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资料,深入探究,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其他学科问题和生活、生产实际问题为目标。因此,教师必须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听、说、读、写”,积极引导、点拨,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应用数学,成为学习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