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麦加”朝圣之旅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zzxx_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莆田的湄洲岛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妈祖文化的发祥地。有着千年历史的湄洲妈祖庙是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0多座妈祖宫庙的“祖庙”。一年四季,前来妈祖祖庙进香朝觐的国内外香客人数达百万之众。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岛上民众要举行各种祭典妈祖的活动,同时海内外的妈祖信徒纷纷前来进香朝拜,整个湄洲岛人山人海、盛况空前,被誉为“东方麦加”。
  妈祖原名林默,是晋代福建晋安郡王林禄的22世孙女。奇怪的是林默出生至满月从来不曾啼哭,于是父亲给她取名“默”。
  林默幼年时就很聪明,8岁从塾师启蒙读书,过目成诵。长大后,林默行善济人,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林默熟习水性,在湄洲岛附近海域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年仅28岁的妈祖在一次抢救海难中不幸牺牲,民间相传她羽化升天了。于是乡里人就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经过历代不断的演化、丰富内涵,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妈祖信仰和妈祖文化。
  祖庙山揽胜
  到湄洲岛要从莆田乘车40分钟到文甲码头,然后坐轮渡才能到达湄洲岛。从地图上看,湄洲岛的形状狭窄细长,岛上的老百姓说,那是妈祖脸上的一叶细眉不慎掉落到了海里,才有了这样的形状。而湄洲的“湄”字也因此加了一个“三点水”。
  船到湄洲岛。导游吴小姐一身很有特点的服饰立刻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海蓝色斜搭襟的中式上衣,下黑上红的宽大裤子,头上高高挽起的扁平发髻就像一叶船帆。
  吴小姐说:“这叫‘妈祖装’,是妈祖生前最爱穿的服饰。蓝色的上衣代表着大海的颜色;裤子原本是红色的,由于妈祖常年在海上救助渔民,被海水打湿的裤子远远看去像黑色,而上半截没有被海水打湿的部分还是红色的,久而久之衍化成了现在样式;头上宛如船帆的发髻叫‘妈祖髻’,髻是帆,银针是锚,两边的发卡是摇橹的桨,圆形的盘头是舵,红头绳是缆。传说妈祖18岁那年,父母亲要为她张罗婚事。她不愿意,就一个人默默地酣睡了三天。醒来后她打了三盆水,洗了三次头发。然后把自己关在屋里梳了三天三夜的头,盘好了‘妈祖髻’。她从屋里出来后告诉父母自己终生献给了大海,坚决不嫁。父母亲见女儿那么坚决,也就不再勉强了。从此,这种独特的发型便在湄洲岛上流传开了。”
  边走边听导游的介绍,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祖庙山下。妈祖祖庙所在的这座山人称祖庙山,分为妈祖庙(西轴线)、新殿建筑群(南轴线)、妈祖文化公园三大体系。
  顺石台阶往上走,前面是一座山门,从这里往上走到天后宫共有323阶台阶,寓意妈祖的生日3月23日。这和山门后高3.23米和重3.23吨的铜香炉的寓意是一样的。
  再往上是圣旨门。历史上妈祖一共受到过历代帝王的36次敕封,每次的敕封都是在这里举行的仪式。
  穿过圣旨门前的广场和两边的钟鼓楼就是正殿了。这个正殿民间也叫“太子殿”,但妈祖终身不嫁,怎么会有太子殿呢?原来这和清朝的姚启圣有关。当时姚启圣起程到台湾颁布圣旨前,海上刮起了逆风,于是姚启圣就到湄洲朝拜妈祖,祈求妈祖护航。后来启程时果然风向转变了,姚启圣等人一路顺风完成了使命。回来后,姚启圣修建了广场左右的钟鼓楼并扩建了正殿。姚启圣曾经被朝廷封为“太子太保”,俗称“太子公”。百姓为了纪念姚启圣,就把他扩修的正殿称为“太子殿”。前来湄洲朝拜的香客都喜欢在正殿里点上一盏长明灯,用字条写上心愿贴在灯前,祈求妈祖保佑。
  正殿的左侧是进寝殿,也叫梳妆楼。每次妈祖神像外出巡游之前,都要把神像请到这里,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阿婆为她梳妆打扮之后再出巡。梳妆楼里还供奉着许多小的妈祖座像,供许多台资企业请回去供奉。
  出了梳妆楼往上走,就是妈祖的祖庙天后宫了。进入天后宫,迎面可以看到正前方有两尊妈祖座像,下面那尊胸前挂着银锁的妈祖神像是从宋朝保存至今的“巡天妈祖”。为什么叫“巡天妈祖”呢?原来,每年元宵前后的10多天时间里,这尊妈祖像要到湄洲岛的14个分灵庙去巡游,因此当地的信众称她为“巡天妈祖”。同时,为了在此期间让妈祖接受外来香客的进香,又特地在巡天妈祖的后面重塑了一尊妈祖神像,由于这尊妈祖从不离开宝座,所以也称为“镇殿妈祖”。
  再向上不远就是朝天阁,这是为了纪念妈祖九九羽化升天而建的。里面供奉这两座妈祖神像,一座是湄洲本地的神像,另外一座是康熙22年从台湾鹿港朝天宫里回奉祖庙的神像。海峡两岸的妈祖神像供奉在同一个阁里,更说明了两岸人民是同敬一尊神,同烧一柱香的。
  妈祖文化连接两岸民众心
  台湾三分之二以上的民众信仰妈祖,台湾全岛共有大小妈祖庙500多座。每年到湄洲朝拜妈祖、旅游观光的人数达到10万人次。
  历史上80%的台湾人民是从大陆移民去的。古代的时候从大陆到台湾,中间隔着台湾海峡,风浪险恶,从大陆到台湾的人心里依赖妈祖的护佑,渡海时将妈祖神像或神符带到台湾。明朝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颜思齐入台后,在鹿港码头上建了一座小的妈祖庙,叫做“启仔港天妃庙”。永历十九年(公元1676年)郑成功派刘国轩率兵驻守,并在鹿港南岸另建一座奉祀妈祖的“兴安宫”,于是鹿港开始有了新旧两座的妈祖宫。妈祖也被称为“开台妈”。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他们所建的妈祖庙多数是从原籍的庙里分灵而来,这既表示在台湾所奉祀的仍然是大陆上原来的神,又表示他们尊天法祖,不忘其本。这样展转分灵的结果,台湾的天妃庙就特别多。
  在海峡两岸经历了一段人为的隔离又恢复联系后,妈祖文化促进了两岸民间交流与往来,进一步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感情。1989年5月,台湾宜兰县南方澳南天宫组织200多位香客乘20艘渔船护送该庙的妈祖圣像从海上直航湄洲“回娘家”,开了两岸直航先河。1997年,湄洲妈祖金身巡游台湾102天、19个县市,参拜信众近千万人次,创造了两岸交流中时间最长、覆盖区域最广、牵动人数最多的民间文化交流纪录。2000年,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组织2000多名信众,包机经香港到莆田进行为期5天的谒祖进香活动,成为迄今为止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最受关注的台胞组团到大陆文化交流活动。2006年上半年妈祖金身又首次以海上直航的方式巡游金门,引起了轰动。2013年9月19日,时值中秋佳节,福建莆田湄洲妈祖与来自世界各地的6000多尊妈祖齐聚台湾北港朝天宫,共同举行中秋祭典,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据湄洲妈祖祖庙人士介绍,此次是湄洲妈祖第一次在台湾过中秋。   妈祖文化公园
  从朝天阁出来,顺着山道来到妈祖文化公园。通过99阶级台阶登上主峰,在山顶的最高处竖立着一尊1987年奠基的巨大妈祖石雕像。这尊石雕像高14.35米象征着湄洲岛13.5平方公里的面积,石雕像由365块石头组成,加上手捧的石如意,寓意着一年到头吉祥如意。这尊妈祖像面向东南,正对着台湾的台中港。1992年湄洲祖庙复制了一尊一模一样的石像运到了台湾北港朝天宫,面朝西北与祖庙的石雕像隔海遥遥想望。象征着妈祖期盼两岸能够早日统一。
  在妈祖石雕像周围散布着30组216尊石雕群像,每组讲述一个妈祖故事。从妈祖诞生、涉波履险、焚屋筑堤、消除病疫到羽化升天以及升天后的种种善行圣迹。仿佛是一部形象的妈祖传说故事集。
  在群雕的右面不远处有斗大的一块岩石,上面刻着“观澜“两个大字。站在观澜石上,眺望茫茫大海,水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相衔。涨潮时,大海波涛滚滚,在这里侧耳倾听,涛声由远而近,由小而大,初似琴胡细响,继如钟鼓齐鸣,再而像龙吟虎啸,最后则如迅雷骤雨,汹涌澎湃。这就是动人心魄的“湄屿潮音“。
  妈祖碑林位于马祖文化公园的东部山坡,包括了碑楼、碑廊、碑亭、碑石四部分,主体部分是碑石。碑石由主碑一座和辅碑99方组成,雕刻着一些由海内外著名书法名家书写的历代与妈祖相关的诗、词、句。徜徉其中,既可以从中了解妈祖文化的源流,又可以领略书法艺术与园林艺术有机结合的深刻意境。
  巍峨壮观的祖庙新殿
  在妈祖文化公园的旁边就是总投资近亿元,2006年落成的妈祖新殿建筑群。祖庙新殿全长323米,宽99米,寓意妈祖诞辰与升天之日。新殿包括灵慈殿、正殿(敕封天后殿)、顺济殿、钟鼓楼、宫门、大牌坊、天后广场、天后戏台等建筑。
  灵慈殿也叫后殿,里面的妈祖神像身着便装,给人以亲近的感觉。
  正殿也叫敕封天后殿,是南轴线主要建筑物,可供千人同时朝拜,里面供奉着8米高妈祖坐像。在妈祖神像的两边供奉的是相传专为妇女助产和为儿童治病的陈靖姑和兴修莆田水利工程的钱四娘。在天后殿里的两旁还有在历史上与妈祖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八位人物:宋朝的路允迪、李富,元朝的蒲师文、宋本,明朝的郑和、林尧俞,清朝的姚启圣,施琅。
  顺济殿也叫前殿。里面设有四海龙王的塑像,因为妈祖作为海上保护神统领着四海龙王,所以龙王也要向妈祖朝拜。
  新殿建筑群前还有面积1万米的天后广场,两旁双层观礼台及回廊能容万人观众。驻足广场、仰望凌空的牌楼,巍峨的殿阁,飞檐流丹,美仑美奂。
  世界妈祖信众朝圣中心
  离开祖庙山,夜宿湄洲岛。第二天清晨,一阵阵此起彼伏的锣鼓声、鞭炮声就把人闹醒。推开窗户一看,道路上已经有一队队信众点着香、放着鞭炮、抬着分灵庙的妈祖神像或者是祭祀条幅敲锣打鼓地前往祖庙山进香了。
  上午10点,祭典仪式在祖庙新建筑群的正殿前广场举行。主祭人和来自台湾以及其它地区分灵庙庙祝组成的陪祭人团在仪仗队、乐生、歌生、舞生的护卫下就位,在司礼生引导下,进行迎神,上香,诵经,读铸文,行三献礼,焚铸文、焚箔,送神,礼成等祭典仪式。仪式过程中穿插着乐舞表演,分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送神五章。整个祭典场面庄严肃穆、气势典雅恢弘,热烈隆重。两旁观众把广场围得水泄不通。
  妈祖的祭典仪式开始于宋朝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历经元、明、清各个朝代,形成了春秋二祭的定律,编入国家祀典,成为与祭孔、祭黄齐名的最隆重的活动之一。1985年恢复妈祖祭奠活动以来,妈祖祖庙董事会和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参照历史文献记载,汲取祭孔、祭黄典礼和当地妈祖文化的精华,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湄洲祖庙祭典”。后来专家们又对它进行了多次的修改直至趋于完善。祭典仪式融道教仪式、佛教仪式和宫祭仪式于一体,成为系统化、规范化并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完美的祭典仪式。
  当然除了隆重的祭祀大典之外,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湄洲祖庙还要举行一些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主要有“请香”、“朝拜”、“出游”三项。其中最热闹的算是“出游”了。出游的仪仗队由穿着古装的美貌少女担任。她们簇拥着彩桥上的妈祖神像;长管号、大铜锣、大龙旗在前面开道。彩亭、凉伞、大灯、帆船、马队、执士、十音、八乐以及身穿“妈祖服”的妇女等组成数里长的浩浩荡荡的队伍紧随其后,沿着海岛,巡游一周。沿途男女老幼出来焚香迎接。鞭炮声震天动地,鼓乐齐鸣,非常热闹。
  妈祖一生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逐渐地演化成为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美德的民间信仰。妈祖信仰还是一条精神纽带,维系着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沟通和联系;妈祖信仰更是证明了海峡两岸人同宗、神同缘的不可分割的血脉关系。
其他文献
天津天后宫始建于元代泰定元年(1326年),明代永乐元年(1403年)重建,为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这是天津人对城市发展的通俗而生动的说法。天后宫是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它和古文化街一样,也是天津民俗文化的发祥地与摇篮。  元代,南粮北运一度改走海路,来自南方的船队千里迢迢驶进大沽口,进入天津的前身“海津镇”。那时候的海运风险很大,只得乞求神灵保佑。几经风险的水手们纷
期刊
坐落在山东半岛的蓬莱阁,自古就有“仙境”之称。传说汉武帝多次驾临山东半岛,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寻求“蓬莱仙境”,后人就把这座丹崖山唤作蓬莱。蓬莱阁以“八仙过海”传说故事著称,但其中的天后宫也因其历史悠久、规模雄伟而名闻遐迩。  山东半岛的丹崖山立在海边,临海的一面是绝壁,山岩纹理是暗红色,故有此名。享有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盛誉的蓬莱阁建于山顶,下临大海,殿阁凌空,云烟缭绕。远远望去,楼亭殿阁掩映在绿
期刊
澎湖天后宫位是全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妈祖庙。相传公元1280年元世祖派兵征伐日本,遭遇台风,官兵漂散,而梦见妈祖救众,登陆平湖屿(即澎湖屿)。惊涛余生,是妈祖的神佑,所以公元1281年,世祖封妈祖为“天妃”,立天妃宫,设澎湖寨巡检司。  澎湖马公镇上的天后宫,可说是全台湾最古老的妈祖庙,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古迹。据考,该庙建于明万历20年(公元1592年)。  明万历31年(公元1603年),荷兰海军将领
期刊
曾于20世纪80年代末,首先开启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台中大甲镇澜宫,近20年来每年都要组织信徒前往福建莆田湄洲岛进香朝圣,使其成为与湄洲岛妈祖祖庙联系最密切的台湾妈祖宫庙。每年农历三月,镇澜宫妈祖必到嘉义新港奉天宫进香,10万信徒徒步8天7夜,这也就是著名的“大甲妈祖绕境进香”。  大甲镇澜宫位于台湾台中大甲镇顺天路上,奉祀妈祖,建于清雍正10年,迄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是大甲地区人文发展与宗
期刊
由福建省摄影家协会网和福州大扬影像俱乐部联合主办的“大扬影像杯”摄影月赛9月赛日前评选揭晓,16幅作品获奖。苏木春的《闽剧》荣获一等奖,林宏新的《童年》、洪青的《古镇童年》获二等奖,陈国云的《工作乐章》、侯金焕的《更上一层》、许德胜的《岁月》获三等奖,陈登登等10位作者获优秀奖。  点评:没有精彩的动作,没有华丽的灯光,闽剧却唤醒了一代人的回忆,观众全神贯注地听着这独特的唱腔,思绪却仿佛回到曾经的
期刊
台湾北港朝天宫旧称天妃庙或天后宫,为纪念分灵自福建莆田湄洲祖庙──朝天阁,故改名朝天宫。清康熙年间,临济宗第34代禅师树壁和尚奉湄洲祖庙妈祖神像赴台,登陆笨港北岸,留以供膜拜,于清康熙39年(1700年)在现址建庙奉祀,现已成为台湾妈祖信仰的龙头大庙。  台湾云林的北港是古笨港的一部分,清代时曾是一座繁荣的港口,直到清光绪末年,因云嘉海岸淤积严重,北港失去港口的优势,才不再作为贸易港口。因镇上的朝
期刊
“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妈祖林默娘这一千年的传奇人物,她短暂的一生,留给世人的是她的大智、大勇、大美、大爱的精神。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信仰妈祖的信众近2亿人;妈祖分灵庙5000多座,分布在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妈祖是人也是神  妈祖是林默娘的神化。林默娘系福建莆田湄洲林愿(任过都巡检)的第六女,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生下弥月不闻啼哭声,取名林默,因系女子通称林默娘。默娘
期刊
在“土楼之乡”福建省南靖县梅林镇,那里有一座精美的土楼天后宫,而且在每年的妈祖诞辰日,梅林、积排、下坂等自然村都会举行独具特色的土楼“妈祖节”,至今已延续了300多年。  众所周知,女神妈祖作为海峡两岸民众的共同信仰已达千年之久。每逢妈祖的祭典时,在莆田湄洲岛那可是庄严隆重,热闹非凡。但让人奇怪的是:地处深山的土楼不沿海,怎么也敬起沿海的女神呢?  原来,古时候南靖县梅林镇梅林村地处闽西南交界的偏
期刊
湖南芷江天后宫,原为福建客民会馆,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福建客民所建。芷江天后宫坐西朝东,南北建有耳室,中间三进:戏台、正殿、观音堂,左为财神殿,右为武圣殿和五通神殿,全部建筑结构基本保存完整。198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南芷江天后宫位于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舞水河西岸,座西朝东,与芷江县城隔舞水河相望。天后宫由闽商创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是目前我国内地最大、保存最完
期刊
16世纪初,随着葡萄牙人的登陆,天主教开始在我国澳门传播发展,澳门从此成为不同族群的汇聚之地,也成为多元宗教文化交汇的地域。葡萄牙人的天主教与华人的传统宗教,在澳门岛共同生存发展。时至今日,澳门的教堂与庙宇比邻,妈祖与圣母塑像相视而立,彰显着多元文化交融的特色。  先有妈阁庙 后有澳门城  对于中国人来说,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有两个名字,一个是我们熟悉而备感亲切的“澳门”,另外一个就是闻一多先生在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