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wtqyw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应对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发展,初中数学的教学评价也发生了变化,但是不管怎样变化,笔者认为我们的评价宗旨是不能变的,那就是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评价,笔者从启发式评价、书面评价、不予评价等方面做出了阐释,希望本文的观点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评价;策略分析
  一、启发式评价,拓展学生思维
  不管是成年人还是中学生,我们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认可与尊重. 同样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该多给予学生一些启发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少一些讽刺性、抑制性的评价,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开拓思维、高效学习. 我们看一个教学实例,从这个教学实例中我们也许会有别样的感悟.
  (一)教学实例
  当讲完“数轴”这一问题时,笔者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后的效果,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道题目:点A,B,C在同一条数轴上,其中点A,B表示的数分别为-3,1,若BC = 2,则AC等于 .
  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学生1说:AC等于2. 学生2说:AC等于6. 学生3说:我同意1的答案. 学生4说:我同意2的答案.
  当听完学生们的回答,我没有公布正确答案,只是稍微启发了一下学生:“如果我是C,我会很不高兴的,为什么只让我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这时候,学生们恍然大悟,立刻拿起笔来重新画图,过了一会儿,学生1说:老师,刚才我的答案不全面,AC应该等于2或6. 学生2也说:老师,我们忘掉了一种情况,这个题应该分类讨论.
  待大多数学生做完此题后,笔者又为学生们重新讲解了一遍,并在此题的基础上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二)案例分析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并没有直截了当地给出自己的评价,当学生们说出自己的结果时,教师机智地用一句幽默的话语进行了启发,在这样的提示下学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答案,接着纠正了自己的答案.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自体验了“思考—实践—思考”的过程,并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这样的启发式评价,不仅让学生体验了学习的乐趣,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可谓一举两得.
  二、不予教学评价,提供判断良时
  教师在讲课时,不给予及时的评价,而是将评价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答对的学生会体会到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乐趣;而答错者,也能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样一来,每名学生都可以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同样,我们展示一个教学案例.
  (一)教学实例
  为了让学生重拾“数形结合”这一知识点,笔者出了这样一道题:在直角坐标系中,一直线a向下平移3个单位后所得直线b经过点A(0,3),将直线b绕点A顺时针旋转60°后所得直线经过点B(-■,0),则直线a的函数关系式为 ( ).
  此题虽然是一道选择题,但是难度不小,因为它涉及了三个知识点:平移、三角函数还有旋转的知识,并且还得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十分钟过后,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多数同学坚持选C. 少数同学坚持选D.
  当听完学生的答案后,笔者知道选D的学生在三角函数上出现失误了,但是关于评价的话我一句也没说. 接着,笔者用多媒体呈现了“数形结合”的知识点,还顺带讲了讲三角函数和旋转的知识. 当讲完知识点后,笔者又让学生们重新来做此题,尤其是要结合笔者刚讲的知识点来分析.
  (二)案例分析
  在这次教学过程中,笔者并没有急于给出“对”与“不对”的结论,而是巧妙地隐藏了评价,让学生自我评价,这样的做法是把一部分学生暂时性的错误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己对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再思考. 因此,在教学中,切莫急于求成,每名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同,出现错误也是正常的,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和评价,每名学生就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三、恰当的书面评价,予以上进机会
  笔者认为,教学评价的最高层次就是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让学生在每一次评价过程中都感觉到:老师是尊重我的、是爱我的,这才最重要. 激励的、启发的、恰当的书面评价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评价方法. 接下来,笔者就说说自己教学中的一点经验.
  (一)教学实例
  在初一的第一次月考中,我们班的一名学生的试卷做得可谓“一塌糊涂”,当静下心来再看他的试卷,发现原来失分的地方都是因为马虎所致. 于是,我在他的试卷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这次考试你考得不好,老师也知道原因了,你看第20题的计算题中,你去掉括号就忘记了变号,还有画数轴时要有箭头……如果你把因粗心失掉的分都拿回来,你的成绩会更上一层楼. 就在期中考试中,这名学生的成绩确实提高了.
  不过书面评价也要讲究策略,首先,这些评价语言要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只有针对性强的评价才能改变学生行为. 其次,评价语言更应客观,不能一味地为了照顾学生的自尊心而只说一些鼓励的话语,而是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学生的学情,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书面评价的作用.
  (二)教学反思
  笔者的教学实践并不是多么的高深,只是多了一点儿爱心而已.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也得到了学生们的很多“回报”,有的是拿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的,有的是拿知心的交流来回报的. 正确的书面评价,都是激励学生有效学习的评价方式,只要我们的教师带着一颗爱心去教育学生,我们的教学效果必定会再上一层楼.
其他文献
【摘要】 学习主体在探析实践活动中,需要树立自觉思考、能动探究、自主思维的数学探析意识和数学学习技能. 数学探索能力是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能力组成部分,也是教者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本文作者对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几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探索能力;学习能力;培养方法  學习活动,需要学习对象进行艰辛的动手操作和认真的思索辨析等实践活动. 众所周知,数学学习活动,
【摘要】二次根式历来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新修订的初中《代数》第三册,虽然降低了教学要求,但是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要比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仍有一定的困难在等着,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如:对概念理解不够深透、特点不明确、忽视了限制条件、化简思路不开阔不灵活、解题思路不清晰、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缺乏综合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等等.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二次根式这部分内容时,简单直接的内容
【摘要】 估算教学被动地跟着教材走,大部分学生虽然能进行简单的估算,但估算意识还是相当淡薄,主动进行估算的习惯远未形成. 经常是题目里有“大约”二字则一律估算,没有“大约”二字就一概不估算. 如果仅仅依赖教材编排的估算内容,还是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使之养成估算习惯的. 我们需要努力挖掘教材和生活中隐含的估算题材,把“简单”的内容上“复杂”,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开展低年级估算教学.  【关键词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81,82页“笔算除法”一课,是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材通过例1、例2分不同图书的两个情境,把笔算除法教学放置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通过摆小棒、分方格突破难点——确定商的位置.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以及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估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我校教研组确定此课为集体备课、磨课的内容.
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的接受. 是个体利用已有的认识结构,对外界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建构自己知识意义的过程. 这表明学生有效的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对学习内容的有效认同和学习过程的有效参与上. 事实也同时表明:学生在课内对学习的有效参与程度往往是造成个体间学习成绩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呢?现结合数学课堂教学从三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看法
【摘要】本文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必修2(B版)2.2.2节“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节的课例习题教学设计阐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站在学科总体目标的高度,结合学情提炼与梳理教材,活用教材,用活教材,才能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才能更好地提升了自己运用教材的能力.  【关键词】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设计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将教材
从数学建模角度看单独二孩政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探究的过程,才能更好地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探究式的教学中来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需要教师课堂上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也问题引导.本文将结合苏科版八上活动课程中的“勾股数的
【摘要】由于受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高中数学传统课堂教学并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只是通过长期做题形成条件反射性解题思路.然而,在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要求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探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思维能力  数学思
教材是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而编制. “用教材教”—— 是在关注学生及其学习过程特点的基础上,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理解编者编排意图,梳理知识点,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从文本中获得自己所需资源,这是教学的血肉,活用的根基.  下面以“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苏教版一下)为例,从实践层面谈谈在课堂上如何将教材中所获得的“资源”,在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经过生动化、丰富化处理——从“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