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1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和艺术家从来都不是要向观者说明什么,艺术品也从来不是对白或说明书,艺术是以一种“游戏”的态度和“寓言式”的话语方式让人去感知、思考,并由此实现观者与创作者的交流。观者首先要做的是精神上的独立和心灵的自由,把注视的目光朝向作品,朝向自身。无论你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那都将是独一无二属于观看者本人的一种收获,与作者无关。
  [关键词] 艺术作品 创作者 观者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5.012
  
  常常听见、看见有人试图猜测创作者的意图。站在抽象绘画前不断问这画的到底是什么?仔细研究作品的介绍标签;看完一部影片,尝试去搞懂导演的态度和影片的主题。伴随太多的疑问人们不断去了解作品及作者的相关资料,试图从中找到正确答案。结局永远是让人失望的,没有人会给你的猜测给出标准答案,又或许大家也只是抱着闹热一番的心理,走马观花,来了,又去了吧。难道艺术真的离普通人太远太远,好像一件件奢侈品,必须让我们呈仰望状?
  姜文的新片《让子弹飞》热映以来,让我不禁联想起他另一部饱受猜测和争议的影片《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继《鬼子来了》之后,姜文蛰伏七年的又一力作,由四个充满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小故事组成:1976年,南部一个边远的小山村,李东方的母亲因为一双鞋子疯掉,成为疯妈,终日疯疯癫癫,一天,李东方无意发现疯妈发疯的真相……1976年,一所大学里,晚上在操场放电影,有五个女人声称被人“摸屁股”,梁老师阴差阳错成为嫌疑犯,有人开始在暗中帮他洗脱嫌疑……1976年,老唐和唐妻下放到李东方所在的小山村。老唐天天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上山打猎,逍遥自在,唐妻备受冷落之下,准备寻找自己新的生活……1958年,新疆,两个骑骆驼的女人,唐妻和身怀六甲的疯妈,并肩而行,迎接她们的是两段截然不同的命运……当年对这部影片的剧情和主题的分析、假设、论证铺天盖地占据了各大网络社区、报纸、电视……各种媒体几乎是一个论调,对它是口沫横飞、大加哒伐。这部片子能够惹得如此多的口水和非议,无非就是因为几乎没有谁真的看懂了它的内容。许多观众对姜文完全视观众为无物的行为报以激烈的讽刺、揶揄,认为这是对观众彻底的蔑视。
  观看者总是不断地揣测创作者(画家、导演、艺术家)的意图,这也许就是观看的最大误区,也必然会某种程度导致观赏的失败。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弄明白导演、画家本人的意图?(难道源自我们与生俱来对“窥视他人心里和隐私”的好奇?)越是清晰、明了的事物反而留给我们自身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就会愈发的狭窄,就越是对我们的观看造成限制,使自己被限制在创作者所规定的情境中难以挣脱。观者独立的思考、判断才有助于扩展出作品更多、更新的内容和意义来,也是观看过程整体的必须组成。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用别人的思想来限制,甚至主宰我们的意识?也许是我们离自己太近,我们反而忽略了自己。
  也有可能我们会以为搞懂创作者的意图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更加真切的理解作品。但所谓的“全面、真实”真的存在吗?事实上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形式表达相同或不相同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相同或不相同的问题。这些思考或表达都难免带有个人的局限性,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这也可能就是所谓的个性的由来。正是这些属于个体的理解和个性的表达,才产生出形形色色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艺术,艺术和生活也正因为有了这些个体的差异,有了这些不同的理解、表达,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如此的具有生气。试想假如每一个体的思考、表达都同样的全面,那将是何等的一致、何等的乏味、何等的不可思议。所有的整体都是由无数的局部构成,所有的全面正是由无数的片面构成,人类亦是如此,是由无数个形色各异,不同性格的个体构成,以此观之,艺术的多样性是必然的结果,艺术感受的多样性也是必然的结果。
  就艺术创作而言,创作者最大的努力和最大的职责是如何找寻到一种有力的形式从而让一个看似平凡、简单的东西变得丰富和富于表现力,容易被人类的智慧捕捉。艺术家的工作更像是在创作“寓言”,借用一种呈现性强、趣味盎然的形式,使各种意义、玄思乃至诡谲都与它如影随形,当“寓言”呈现时,它的影子写满了“启示”。所以有时候即使是创作者本人也无法全面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阐释。一个作品完成以后它也无需、无法解释,艺术作品历来不是用来解释的。
  作者只对作品负责,难以对观众负责,他也负不了责,如果要负责的话,应该对哪一个观众负责呢?人以类聚,又应当对那一种观众负责呢?如何让一个作品尽可能多的承载创作者的思考以及语言形式的探索,让作品生发出更多的意义和启示,作品最终有没有达到作者想要呈现的效果才是作者想要关心的。作品对观看者视觉心里造成的影响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意义是属于观看者本人的。要让观者真正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有一位荷兰诗人对此做了完美注释,他这样写道:“我写作的唯一理由是探究我是谁,但是我是谁,与你无关……”
  一件好的的艺术作品绝不是直白地呈现内容,所以对它仅作视觉上的解读是远远不够的,而观者也不能够仅仅关注艺术作品视觉内容的逻辑关系,对艺术作品更应当作个人化解读,作为艺术品的受众应该尊重并忠实于自己真实的感受(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情感、知识结构、人生历练各不相同,又怎么能强迫大家都得到相同的感受和结论呢?)观者首先要做的是精神上的独立(独立于艺术家的意识之外)和心灵的自由。观者与创作者不应该是一种面对面的对视,作品与作者本身不是等同物的关系。观者应该把注视的目光朝向作品,朝向自身。要坚信大师(他者)是不可替代的,自己也是不可替代的。无论你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那都将是独一无二属于观看着本人的一种收获,与作者无关。正如一位客人吃了一枚美味的鸡蛋,客人只需畅意地享受鸡蛋带给味蕾的满足感,而无需关心下蛋的母鸡是怎么想的一样。
  风格即人,艺术风格的丰富性来自艺术作者的多样性,独特的风格都产生于独立的思考。古人有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心灵的自由赋予了艺术家独立的精神王国和浪漫情怀,同时赋予了艺术家灵感的翅膀。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出的任性、肆意而为的创作冲动,既是一种可贵的艺术品质,也是一件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情感架构。思想要用理性来传递,情感要用感性来感知。在艺术作品的解读上,我们不应用理性判断一切,用理性对抗感性。如此说来,《太阳照常升起》中,导演想讲述的故事到底是什么就显得不再是最重要的了,疯妈到底为什么疯,梁老师为什么要自杀,作为观众的我们都可以给出一个自己的答案。所以在我看来,《太阳照常升起》绝对是一部佳作,因为它给了我太多反复体味的可能性,让人遐想连篇。
  
  作者简介
  雍晴,影视动画专业硕士,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讲师。
  李磊,美术学硕士,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一、 景观电视剧的由来  近年来,电视剧“景观化”已成为一种业内趋势,作为一种新的电视剧类型,看似陌生的定义,实则从电影创作变化而来。“安德鲁·达利认为景观电影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好莱坞,其具有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特效运用广、视觉冲击强等特点”。[1]以此为基础,产生了当代景观电视剧的创作,它的产生、发展其实暗合了当下视觉文化特征。电视剧的创作、制作与传播越来越契合景观电影的美学标准。  
[摘要] 影片《永恒》看似讲述了一个寻常的婶婶和侄子的乱伦故事,却因为叔叔选择将这两人永远地“锁”在一起而发生急剧的逆转。叙述视角的精心选择、镜头巧妙的穿插切换以及颇具哲学性的人物对白,都使该影片其脱俗于一般的伦理电影。  [关键词] 《先知》 永恒 无占有 无施与  阴沉的画面,缓慢的回溯,过去在现实中穿插往回……电影《永恒》,无疑成功地迅速将我们带回那个时代的泰国,迁回那片茫茫无际的森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1962年2月24日,“我的朋友胡适之”遽归道山之际,蒋介石以这样的挽联为其辉煌的一生做了一个总结。且撇开撰联者本人的是非功过不论,至少这两句话大体还可以算作切中肯綮的持平之论,它将身处新旧夹缝中的胡适所发挥的作用表露无遗。  至迟从1917年起,不管是在海内还是海外,生前还是死后,也无论是作为早年叱咤风云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还是作为“反动思想权威”
近日,由储兰兰、马力主演的电影《我住长江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片根据北宋词人李之仪所做《卜算子》一词的相关故事改编而成。李之仪曾官居朝请大夫,是苏轼门人之一,也是元祐文人集团的成员。他擅长作词,其词“自有一种风格”,《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其主要代表作。“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全词以长江水为线索,描绘了女主人公
【作者简介】  纪录片《风的故事》导演尤里斯·伊文思 (Joris Ivens)夫妇从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完成《北方的那努克人》起,从格里尔逊在《太阳报》上首次使用“DOCUMENNTARY(纪录电影)”一词起,近百年来,关于纪录片“真实”的争论就从未止休,而这也成为了关乎纪录片本质、界定纪录片边界的根本命题。结合纪录片发展历史的语境,许多纪录片大师也对这一命题做出了较为深刻的论断,产生了许多重要的
[摘要] 安徒生在《光荣的荆棘路》一文中认为,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而王小波却说:“我觉得用不着想那么多……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着一只蓝蜻蜓”①。王蒙认为王小波是个“明白人”②。而更为重要的王小波是个讲明白话的人,他不仅具有识辨真伪的能力,尤其具备了一种说真话的智慧和艺术。  [关键词] 王小波 沉默的大
1955年,张爱玲应宋淇之邀加入香港国际影片发行公司(后更名为“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简称“电懋”),成为该公司剧本编审委员之一。1955年至1963年,张爱玲先后为“电懋”公司创作了10个电影剧本,其中拍摄完成并公映的有八部,包括《情场如战场》(1957,岳枫执导)、《人财两得》(1958,岳枫执导)、《桃花运>(1959,岳枫执导)、《六月新娘》(1960,唐煌执导)、《南北一家亲》(196
1937年11月12日,国民党军队撤离上海,上海陷入“半沦陷”状态,由此直至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通常被称作上海的“孤岛”时期。该时期,江南沦陷地区的中小城市有钱人将“孤岛上海”视为“世外桃源”,“纷纷携家带眷逃来做寓公”[1],电影院自然成为他们娱乐消遣、打发时间的好去处。因此异常繁荣的电影业竟凭借“三多”——影业公司多、影片产量多、观影人次多,成就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孤岛奇观”。 
[摘要]电影放映业在探索中前进,并逐步获得独立发展。中国大陆电影放映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江苏电影放映业在院线制的发展道路上显现了地域特色,促进了江苏电影放映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电影放映业 经营管理 江苏电影院线    在整个电影产业中,电影放映业是承担影片价值实现的环节,也是使电影投资获得回报并得以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的重要一环。在这一环节中,电影放映业的经营管理
[摘要] 《二次曝光》在故事讲述方法上丰富了中国当代影视作品中少见的非线性的叙事方式。用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批评和普洛普的叙事分析方法相结合对这部作品“文本作为一个被建构的世界”分析时,其内在叙事结构中所充斥的矛盾对立项,以主人公角色类型的同一为基础的一系列共同的情节模式,以及由此体现出李玉作品的价值观念,在李玉的所有作品文本中,是有一个一脉相承的总的特征,这使得李玉可以当之无愧的称之为一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