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斋的主人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yage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忧斋中与笔墨为伍,实为应景度日而已,成名成家不如成仙,虽南山迢遥却采菊依然,悠哉游哉耳!
  ——无忧斋主人语录
  “而立”之年,他对文学一知半解,知识底蕴又呈“半瓶醋”状态,可他却“义无反顾”地投身文学的大潮中。历经三十春秋,笔耕不辍,修成正果,成为资深的编辑、作家、评论家和画家。
  他,就是于维范,1955年出生于黄龙府,1970年参加工作,中国共产党员。1991年7月调入长春日报社任晚报副刊编辑。2006年调入《长春日报》战略发展部。2007年末起,任《长春日报》美术版主编。2013年任《长春日报》战略发展部研究员。吉林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毕业后,从事过工人、记者、编辑等工作,2015年解甲归田。
  现如今出版了《流金岁月》《鱼眼识图》《文化乱弹》《花甲之约》等七部大作。他还担任的社会职务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当代文学学会会员、吉林省文学创作中心聘任作家、吉林省书画院理论研究员。个人传略收录在《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中国当代青年作家名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辞书。
  《春风》成就了梦想
  1970年,于维范初中毕业后,就被“四个面向”的浪潮推到了一个地方国营的工厂,是制造农业机械的工厂。当年,他才15岁半,却成为“工人叔叔”,一下子就懵懂得忘了姓甚名谁。吃了三年的学徒苦,1973年就跟着“回潮”参加考试,成为了所谓的“工农兵学员”,进入一所市属工科中专学习,所学专业是机械制造,金属冷加工。两年毕业后留在学校任实习教师。
  80年代初,那时文学之梦方兴未艾,他报了长春市一个文学讲习所,天赋加勤劳,同年在《春风》杂志发表了处女作——小小说《秃老亮》。恢复高考后,先后参加两次考试,由于坚持考工科,不想学文科,所以名落孙山,差的就是数学,100分的卷子只打了可怜的26分。尽管如此,读书的热情不减,1986年考入吉林大学的夜大学习新闻。之后,考入吉林大学文学院攻读新闻专业本科。
  1989年,吉林省作家协会举办了一场报告会,邀请了全国几位著名作家向文学青年们“面授”,著名作家乔迈也位列其间。在听众如潮的掌声中,乔先生侃侃而谈。当时,乔迈已因报告文学《三门李轶闻》而成为全国文坛瞩目的当红作家。他儒雅倜傥,语言清丽,哲思深邃,在于维范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其产生崇拜之情。而进入吉林省作家进修学院学习后,乔迈成了于维范的导师,引他真正走入了文学之路。
  这时,于维范暗自与自己较劲儿,一定成为有良知的记者和作家。
  1999年,因工作需要,于维范被任命为《长春晚报》副刊部编辑。当时《长春晚报》创刊两年,正欲腾飞,于先生的到来,壮大了晚报副刊编辑队伍的实力,没多久,他就成为了业务骨干,负责《中小学生》版、《康健园》版、《麻辣烫》版、《书斋》版、《净月》版和连载稿件的组稿工作。在这期间,于先生联系大批中国文坛名家,如贾平凹、李国文、苏叔阳等,使《长春晚报》副刊突飞猛进,成了全国副刊的一面旗帜。
  做编辑期间,在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下,长晚副刊从风格的定位到版式的定型,大多由他来策划和编制,其不少策划的版面为《长春晚报》和编辑个人获得了很多荣誉。
  2006年,因年龄之故,于先生又被调入《长春日报》新闻研究室做日报考评工作。
  其实,于先生是多面手,干起工作认真仔细,又样样精通。2007年,他在《长春日报》新闻研究室做审读工作,查出见报差错计600余处,撰写《报道分析》文章多篇,并兼任长春市报刊阅评员一职。


  甘为书画做嫁衣
  于维范的祖父是画家,他从小受到启蒙,为此,喜爱国画。并立志研究一二,但却未入此行,然而这并没有限制他对书画的钟情,并且爱屋及乌,对笔墨纸砚极其喜爱。2008年,于维范任《长春日报》美术版主编,组稿、编审、撰稿一肩挑,使这个艺术版面成为被全国美术界肯定的艺术园地。于维范在美术版中,宣传过全国美术名家欧阳中石、张飙、邹立颖等,还有省内的全国知名艺术家丛文俊、姚俊卿、吴自然、许占志等。吉林省美术作品进京展期间,还撰写了《吉林美术整体实力的展示》文章在《美术》杂志和《吉林日报》一版刊出,为吉林省的美术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任美术版主编期间,于维范还承担社领导的秘书工作,只要有重要稿件,报社都要指派给他。撰写过长春日报社文化理念《四在理念》,当时用大幅展板展示,悬挂在一楼大厅的上方,上面有集团从领导到员工的众多签名;还为集团主要领导参加全国报业论坛撰写了学术论文《开拓一片“纸媒”生存发展的新天地》《论“四在”理念的文化底蕴暨对“长报”发展的特殊影响力》、贺辞《致贺首届副省级城市报业高峰论坛》等公文;也为有关部门撰写了《如何提高纸媒体专业人员素质》;为战略发展部撰写了论文《形式和内容并重是都市报发展之要义》《为<长春商报>改版进一言》等。当然还有社委会临时委派的各种体裁的文章。《长春日报》美术版在于先生主持期间,还入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等美术学术圣地,影响力大幅度提升。
  1998年,在全国晚报质量抽查中无一差错,获报社奖励一次。这样的成绩在长晚历史上是破天荒的。
  2011年的5月份,于维范主编的《长春日报》美术版迎来了创刊300期。于先生决定庆祝一番。《长春日报》美术版自于先生接手三年来,坚持“以本纸媒为平台,宣传党的文艺政策和观念,立足吉林省乃至全国,向受众传播美学思想、研讨美术发展趋向,推行前沿化、学术化、群众化方针,将提升大众的艺术趣味和鉴赏力作为最终目标”的编辑方针,使其在业界有了很高的知名度。所以,于先生向领导汇报,第300期推出一位文艺大家,以此来彰显这个版面在全国美术界的主流媒体的地位。最后选定了书法大家欧阳中石先生。   为了采访欧阳中石先生,于先生先后去了四次北京,有朋友引荐,但朋友约法三章:一是欧阳老先生只能见于先生30分钟;二是不写字;三是稿子写完后要审一下。于先生完全同意。
  经过一番波折,于先生见到了欧阳中石先生,采访45分钟,近距离地仰视了自己的偶像,聆听了老先生的谆谆教诲。回到长春后,于先生撰写了一篇《心中的旗帜》,由北京的朋友打印交欧阳中石审查,后来朋友来电说,老人很高兴,和他聊了一个多小时,并欣然提笔为《长春日报》美术版创刊题词:“长春日日报晓 百姓时时迎新——长春日报美术专刊出版300期赞 欧阳中石”。
  解甲归田无忧斋
  前些年初夏,于先生随单位旅游途中,闲来无事,他想了很多——想童年和少年时的命运多舛;想青年时代的艰辛奋斗;想中年时期的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今后的人生之路。在天色渐明之时,他突然有了顿悟:人生只是一个过程,它或长或短,或好或坏,但都有其哲学范畴的意义,这意义就是:忧者以解愁变无忧为上,自在以戒惰为本真第一。那一刻,他决定把自己的书屋号为“无忧斋”,每天在这里摇头晃脑地吟诗读史,做文对赋,坦对人生,不亦乐乎。
  此后,无忧斋是于先生每日工作之余甚喜之所,他呼朋唤友,喝茶聊天,夜深人静之时,把一天的感受记录下来,之后通过新浪博客推荐给读者。从2006年1月5日新浪开博起,于先生每日撰写博文,日积月累,已有百万余字,经过整理,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鱼眼识图》《文化乱弹》《花甲之约》三本文学专集。
  2014年7月初,于维范花甲生日之际,本不想与朋友们张扬,但他的儿子于潇从北京回来了,拉开了架式要让老父风光一下,老伴也极力地吹着“枕头风”,一些生怕事小的小兄弟们也一顿唆劝,在众人一致同意之下,就举行了一个首发式和庆生会。由于个人埋单,有50多位好友出席了这次活动。
  同时,“会”也是《鱼眼识图》《文化乱弹》《花甲之约》三本文学专集发行会。这三本书是于先生从2006年出版《流银岁月》后出版的第五六七本文学专著,算了一下,60除以7,大约8年出一本书。提到出书,于先生调侃地说:“应了京剧《智取威虎山》中那句道白,八年了,别提它了。”这其中的辛苦和痛楚自不必细说。
  庆生后,于先生从岗位上退下来,开始了神仙一样的生活,悠哉地享受退休时光,他在长春华联古玩城租了个小屋,挂牌“无忧斋”。有朋友去造访,他就去无忧斋接待,见面后自是心情愉悦得很。身体欠佳或者有点什么家事,就不去了,不用打卡,亦不用请假,这点,让于先生一阵小窃喜。
  有朋友问于先生:“为什么搞了这么个小店,还是在利益攫取的中心地带——那地方就是开小买卖挣钱的嘛。”于先生笑了:“前半辈子没有挣到钱,现在就是使出牛劲来大概也是水中望月了,没戏。”朋友又问:“没戏为了什么?”他回答:“健康!”
  如今,每日除却练习绘画外,大多时间喝茶会友,无忧斋也成了书画家的聚点,名副其实地发挥了无忧斋的快乐无忧,无忧斋主人也乐此不疲地担起了书画家们的寄托。
  无忧斋与主人,茶醇书香中字画相伴,其乐融融。
其他文献
夜盲  仰望星空  空气中  燃烧起夜的味道  往你心的静处  剥离了夜的惆怅  院落打起精神  与蚊虫为伍  在无眠黑暗中  跌落一地心伤  两根电线  擦出夜的火花  在角落深处  把另一头  抛在脑后  期待  诡异的风  把碎梦衔接  拼凑成一段旋律  在繁花黎明处  在醉人思绪中  等候  夜的结束  一条流浪狗的启示  走啊走  越来越没有一点家的气息  开始变得苦恼,晃悠着尾巴  无
期刊
经过黄昏  绿皮火车长喘一口粗气  撕夜而去  铜鹿鹤还在你的城市  坐穿每一个日子  沿途灯火阑珊  楼宇露出它缄默的疮孔  夕阳坠了多久  霞光碎成梦碎成风  碎成戎马的一生  暮云再咬几口月亮  回忆才不会那么的冗长  风拨开薄雾的涟漪  星子滑入湖中  在水最柔软的底部熄灭  好像 我也曾那样经过你身体  月圆  阳台上一夜没合眼的灯  看见霜的棱角  如何刺穿黑夜  红瓦白墙 如何渐渐露
期刊
摇到外婆桥  从我家往西走,翻过一座山,再翻过一道岭,跨过一道桥,大概有十几里路吧,就到姥姥家了。等我们到时,姥姥已经把好吃的摆上来了。有时鲜的水果,有姥姥亲手蒸的白面馒头,还有姥爷从河里钓上来的鲫鱼,姥姥会给我们做成香喷喷的酱焖鲫鱼。我们家姊妹多,每到周日,大家都抢着要去姥姥家,其实到姥姥家最大的诱惑就是能吃上一顿丰盛可口的饭菜。姥姥家并不富裕,只是姥姥和姥爷平时节俭下来的一点细粮留给我们吃,那
期刊
初春的三月  雪飙升着  吝啬的阳光  终于在四月的第一天  施舍出了一份暖  让我感觉到  春大方地走到前台  结束了垂帘  与春有关无关的梦  恰如一把喧嚣的种子  夹着生命的欲望  一个跟头跌入了我的睡眠  仿佛石头都插上翅膀飞出了高山  我寻找的春天与真正的春天  还相差有多远  指尖滑过小草  是否可以画出一片绿地  思绪蘸满桃花  是否可以绣出一季的娇艳  梦舞梦殇  与纬度有关 与经
期刊
摘要:女性的主体地位自启蒙时期为男性先驱者发现并作为攻击封建礼教文明的重要武器开始,便进入了对其地位的全新认知阶段。历史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发出自己独立声音的女性,但这些较微弱的声音终究在历史的轰隆进程中掩埋,张洁的《无字》叙述了各历史阶段对抗男性主体的女性抗争之路,把女性在各个阶段所面临的无法言说的精神之痛呈现出来,构成女性于历史之中求索自身定位的艰难历程。  关键词:女性 男性 苦难循环 精神寄托
期刊
摘要:迟子建在自己新作《群山之巅》中,仍然选择了北国故土这一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构建了自己的艺术世界,仍然将深情的目光投向自己熟悉的东北乡村,讲述了东北大兴安岭的一个小镇上的人与事。本文试从乡土小说的书写的角度来解析《群山之巅》,主要从东北风貌、民俗风情等方面来探索迟子建对于东北传统乡村世界原始美的描写及对其崩塌后的哀叹。  关键词:东北风貌 民俗风情 崩塌  迟子建对龙盏镇自然与风俗的呈现,展示了
期刊
摘要:新批评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的文学理论,细读法是新批评倡导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提出读者要关注文本本身,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文本细读不仅可以应用于文学批评,也可以应用于翻译批评。本文通过细读法分析许渊冲唐诗英译之原诗与译诗——以李商隐的《无题》为例。  关键词:新批评 文本细读 唐诗英译 李商隐《无题》  一、新批评与文本细读  新批评于20世纪在英美流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在
期刊
故乡的柿子红了  宅前屋后,山间地头  那些红红的柿子  沉甸甸的  挂弯了树枝  挂弯了老人的目光  挂弯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  摘下一个,咬上一口,涩涩的  可众多的柿子经过深加工  或用石灰水腌制  或做成柿饼  或酿成美酒  过了苦涩期,就甜香了  看星星的小女孩  爸爸说  在山里做泥水匠中的星星  挣不了几个钱  于是,决定去城里的脚手架上  做一颗星星  临走时,他对孩子说  想爸
期刊
咏梅  莫笑寒酸品不高,盐梅曾是伴羹调。  临风瘦似西施骨,照水折如碧玉箫。  神女峰头回望月,钱塘江上坐听潮。  翠尊红萼怜香冷,踏雪寻来寄路遥。  (武侠之痛:近日读金庸武侠,每读至至情处,辄肝肠俱痛。问其中绝悲绝壮,闻之目肃神驰,莫有过萧峰者;论绝凄绝美,不忍卒读,罢卷则彷徨旬日,唯郭襄耳。以诗念之。)  萧峰  塞外千军卸甲装,冬风寂寂雪独狂。  许国辜负英雄诺,难伴花容共牧羊。  郭襄 
期刊
幸福港湾  ——西南读诗会在绥阳县郑场镇卧龙村举办有感  鱼儿在河流弹跳  鸟儿在树桠欢唱  荷花在水面浮荡  菊花在路旁绽放  那一片金银花的绿还在风中摇晃  就在这个五月  西南读诗会就在这幸福的港湾高吭  一座座青山,一幢幢别墅  把诗人汇聚的舞台,怀抱  看到党旗下的新村,我已沉醉  王三的外公  几十年深山的风雨洗掉了青春  他,就这样默默地守住眷恋的田地  为了儿女,一个要强而节俭的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