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具图赞》论器以载道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520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在我国历史上,南宋是很令人难忘的一个时代。如果说中国的历史由各种不同风格的山水画卷组成,那么南宋一定就是那幅清丽婉约的江南烟雨图。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与文化,与歌舞升平中掩饰不住的故国情思,几许清醒,又有几多迷茫。
  茶是那么被宋人深爱着。人们精心呵护着绵延到云端的茶园,细心地研究着茶叶的加工技术,如痴如醉地创造并体验着品茗的乐趣。名茶倍出,惠山泉仍是茶人的钟爱,兔毫盏不减风采,品茗论道依然演绎于江南的名山秀水间。然而,茶是什么?于遥远的历史记忆里,它使人清醒、催人自省。即便饮茶成为时尚,它也只是“清尚”。到南宋时,饮茶的艺术几乎与日常生活一样寻常,然而寻常不等于随意。理学的穷究天理已使宋人谨言慎行,饮一盏好茶也颇不容易。茶人们追求着好茶,待有好茶,一定得有好水佳器。茶器随着时代饮茶方式的变迁,会改变会创新,技艺也如此。然而,中国古代茶人谨守着一点:茶器与茶一样,尚天然不尚刻意,尚古朴不尚奢华,因而南宋时期借饮茶修身有了更明了的途径——“器以载道”。每一样器物都无言地讲述着世间的阴晴冷暖、风雨变迁,每一样器物也绝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间的,离了其它器物,它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茶器,正如人,离开了群体和团队,他将一事无成。在一个群体中扮演恰到好处的角色,一切将多么和谐地运转。宋人对茶器的追求,似乎正是这样的一种和谐。
  关于审安老人,后世除了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具专著的作者,生活于南宋晚期,其他完全无从可考。然而有《茶具图赞》已经很足够了,一个“历史老人”,借茶具把想说的话都说完了,然后他转身消逝在江南的烟雨中。历史记住了他,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怅惘,更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
  《茶具图赞》是一部奇书。它很直白,十二幅白描的图画展示的正是南宋点茶技艺需要的十二种“茶具”;它又很含蓄,从头到尾没有透露任何一件茶具的名称。审安老人似乎在点茶中悟出了一个理想国的治理模式。他把点茶看成一件神圣的事,点茶成功,色香味全美,需要很多器具在高超的技艺中才能得以实现。为了能把茶点好,他尤其关注茶具的材质与功能;为了能在点茶的过程中身心愉悦,他又那么重视茶具的造型与美感。然而作者没有说茶具,他说的是十二位“官员”,掌管着包含国家的礼仪、财政、司法、军事、文化、刑狱等各个维持国家正常运转的重要官员。这些官员品行兼优,忠于职守,又互相协作,具备的是上古时期圣贤所要求的良好品质,他们既勇敢又理智,既执着又周全,恪守着“中庸”之道。这样理想的国度就构建成了!然而,世人却已经享受了南宋点茶的全过程:
  “韦鸿胪”(图1)炙茶,“木待制”(图2)碎茶,“金法曹”(图3)碾茶,“罗枢密”(图4)罗茶,再交“石转运”(图5)磨茶,则点茶所需的精细茶粉已备;接着“胡员外”(图6)舀水,“汤提点”(图7)煮水,则备水候汤已毕;然后将“陶宝文”(图8)烤热,放入茶粉,“汤提点”注水,“竺副帅”(图9)击点,水乳交融,茶汤乃成;将“陶宝文”放于“漆雕秘阁”(图10)上,请宾客品饮佳茗;最后用“宗从事”(图11)轻轻拂拭桌面,再以“司职方”(图12)擦拭,茶事乃毕。
  一幅专心点茶的画卷留在茶人心间,此外,还有更多深深的回味。茶事要精心准备,一切进展方能顺利,而这份精心,正表现为各种茶具的各司其责;茶事要有始有终,诚如世间事,有开始必然有终结,那么唯有精美的开始与安详的结束,才算圆满。茶带给世人的芬芳气息,饱含着大自然的无私馈予,茶具亦是质朴简约,如竹、木、石、葫芦等,那么亲切,又那么耐看。或许,茶人已深深悟得: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由是观之,爱上了茶,或许就爱上了宁静;借茶修身,或许修的就是那份淡泊之心。唯宁静可以致远,唯淡泊可以明智,然后在该作为的时候有所作为,在该退隐的时候坦然退隐。
  审安老人为每件茶具还取了名、字、号,优雅、绝俗。他可能梦想着世界始终如春天般蓬勃,如云海般纯净。然而现实如何?政治无望,思想孤独。他梦想有那号称“香屋隐君”的操权高官,能够对世事“忘机”,只一心把事业做好,而不争名夺利,难能可贵却难以企及。他为每名“官员”写着堪称伟大的颂词,无论事之巨细,皆严谨无私。世间的事啊,哪能都如愿?世间的人啊,又有几个是知音?!
  当一切无可挽回时,便只有无可奈何。“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然而,文化的精神是不能被割断的,尽管改朝换代了,文化的信仰也依然如静水潜流,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日子,世代流淌。茶便是一种文化的信仰,审安老人相信。惜墨如金,但道尽茶事成败,也说清了治世的真理。无论如何,要好好喝茶,能喝到茶真味的人,便离那“精行俭德”不远了。
  世界之小,诚如“半亩方塘”,一场茶事而已。
  世界之大,正是“天光云影”,映照得如此透彻。
其他文献
如今,衡量一个城市的品味和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高低,更重要是文化。只靠一时的经济指标是不能长久的,综合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是要靠深厚的文化支撑。  湖州有三宝,湖丝、湖笔和茶。茶业不是湖州的主要产业,却是特色产业。湖州的茶事活动基本都是政府牵头主办,在财力、人力上给予重要的支持。湖州的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成立于1990年,目前主要的工作,一是弘扬陆羽茶文化精神;二是服务茶产业发展;三推广全民饮茶
期刊
华祥苑:深耕闽茶,茶界领袖品牌  发布会从一个回顾短片开始,讲述了华祥苑的发展史就是创新史,从茶都店引领渠道变革到引领茶文化传播,到倡导回归源头基地建设,十多年间多次引领茶行业变革的同时,也开启中国茶文化繁荣复兴的大时代。华祥苑出于对闽茶的深耕发展,成为闽茶品牌的一颗耀眼明珠:  1、源头基地建设第一,华祥苑提出源头基地建设是控制茶叶品质的关键,是茶业唯一一家在闽茶系主要品类均建设茶山基地的品牌,
期刊
一眨眼,我们已经走过了七年。  回望身后走过的路,上面布满了一深一浅的脚印,每一个都真实记录着我们成长的经过,也忠实记录着中国茶界发生的点滴变化。  犹记得8年前的今天,《海峡茶道》在茶区政府、茶企、茶人及所有爱茶人的期待中诞生。从那一天起,我们就肩负起了“传承茶文化,解读茶经济”的使命。围绕茶的自然属性、人文属性与商品属性,我们或是游走于山清水秀的茶乡,或是奔走于波诡云谲的茶市,或是徘徊于人情热
期刊
一  今日送一位故友离开,整个下午心都空了。突然想起都江堰西街临水的后院亭门上的双联还没写,伏案书写:一坐竟忘去,方知是云水。这个项目建筑面积上下两层约有一百余平方,后院有两株树,一棵是桑树,另一棵是拐枣树,仿佛是从房子里长出来的,一株顶天立地,一株依偎在青瓦之上,故而称之“瓦园”。保瓶口的水在这里略略地转了一下弯,潺潺流水声伴随着工匠一日复一日的敲打,打磨,作品日渐清朗,从笼括到铺砖到梁下调皮灵
期刊
不知不觉,眼睛一闭一睁365次,2013年就过去了。回顾这过去的一年,不少茶友感觉像看一部剧情情节起伏的韩剧:“国八条”来了,高端茶死翘翘了,普洱茶(古树茶)又“疯”了,茶树被晒死了,金骏眉“公有化”了,星巴克也开始卖茶了……郁闷的事还忒多。算了,还是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吧。  对于2013年茶界的风云变化,还是觉得一位牛人总结得好,他写了一首《茶业乱象歌谣》,真是太
期刊
从建阳出发,沿着并不宽阔的乡间公路一直往北走,大约行驶半个小时,便来到了声名远播的水吉镇。宋代福建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就位于该镇,目前旧窑遗址已经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沧桑,小镇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古朴风韵,外人很难想象它在行业内的巨大知名度。傍晚时分,袅袅的炊烟飘散在小镇的上空,一派宁静与安详。镇区的街道显得很紧凑,贯通全镇的两条相交的街道算是最宽敞的,但也仅能容得下两部车通行。全镇每户
期刊
黄美金在当地的名气很大,其仿制的古金油滴盏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但他的为人却十分低调,大多时候深居简出,不常见客。建盏协会会长韦武与他颇有交情,虽答应帮我们约见黄美金,但也不能打包票。于是经过一宿的漫长等待,终于得到好消息。第二天上午,韦会长带我们绕进了一栋精致小楼的门,穿过种满花草的庭院,在一楼的厅堂见到了传说中的黄美金。  他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严肃,不菩言辞,一幅老学究的模样,而是亲切友好地迎接我
期刊
自1993年李瑞河“登陆”以来,天福已经走过了20年。813是李瑞河的得意之作,也是天福茶客们钟情的茶品,他们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与感悟。其实,他们不只是单纯地喜爱813的香气滋味,而是迷恋上了天福洋溢着茶香的人情味。且听他们如是说。  陈瑞银  天福茶龄:20年  光顾频率:每天都会抽1~2小时  陈瑞银是天福第一批茶客中的一员,也是最早喝到813的老茶客之一。他从1997年开始购买813,几乎每
期刊
建盏是一种底小口大、形如漏斗的小碗。在高温熔烧的过程中,由于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气氛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花纹。这些釉面花纹与华丽的彩绘或繁缛的雕饰不同,具有神秘的艺术魅力,被瓷坛誉为瓷器珍宝“黑牡丹”。  建盏的美藏在深处,它极像人的精神层面之美,需要用内心去体会。黑夜,万物沉寂,唯有星辰闪耀。犹如建盏,其质黑,却有小而薄薄的星斑,耀眼夺目。  建盏的艺术创作  李老师,是位资深的茶客,他和他的汉脉
期刊
鼓和茶的因缘深远,武夷山传统的喊茶仪式中即有鸣金击鼓的情节,佛教寺院中也设置有“茶鼓”。本席以大鼓作为茶几,并不会真正擂响物理学意义上的鼓声,而是以此来触动品茶者对鼓声的回忆和感应,从视觉中唤起听觉,让不同的感官之间因人的强烈感受而产生关联,记忆中的鼓声咚咚,将与品饮岩茶铁罗汉时产生的充沛茶气产生共鸣和共振。  (2013福建省首届茶席设计大赛一等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