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风,即班级风气,是一个班级内大多数同学表现出的共性倾向。包含情绪、言论、行动、道德面貌和作风等,而往往以言行、风格、习惯、态度等表现出来。良好的班风是学习的保证。只有建立良好的班风,才能使全班大多数同学在班级这个集体中学习生活得心情舒畅。入校报到的高师新生,他们内心都描绘有一个美好的师范学习生活蓝图,其中包括:严谨的教风和勤奋的学风,而更希望有一个团结友爱、促人奋发向上的班集体。他们在内心中塑造了班级内的形象,包括同学之间的关系,班主任与同学的关系,课任老师与同学的关系,同宿舍中室友之间的关系,同桌之间的关系等。希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融洽和谐,同时希望自己在班级中、同学中、老师的心目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这些都为高师一年级班风建设创造了较好的客观条件。
新生入校后会面临好多新的事情、新的困惑,首先是远离亲人和熟悉的同学,进入一个新环境,一切都很陌生。另外,大多数同学在初中都吃、住在家中,而进入现在的学校后却要吃、住在校,生活自理,感到不适应。其次,入学后发现学校环境、自己所在班级中的地位与自己设计的美好愿望有相当的差距,产生深深的失落感。还有,高师阶段各科知识与初中基础知识之间有较大的梯度,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产生怀疑。这一切都迫切需要通过建立良好的班风来对学生产生凝聚力,使学生很快从这些困境中走出来,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
我对高师班风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把班级建成一个温暖的“家”。新生离家来校,进入全新而又陌生的环境,一切都不适应,很需要有一个关心自己的“家”和“家长”,这个“家”就是班级,这个“家长”的角色就只能由班主任来承担。因此,新生入学时,我首先要求班主任在学生报到后短时间内初步了解本班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争取记住每个学生的一、二个重要特点,包括入学的某一科成绩较好,初中时获得过什么奖励或表彰、是否为单亲家庭、独子或独女等情况,并且在每个同学当面不经意地说出他们的特点,让他谈谈自己的情况,这对学生的鼓舞、激励作用是很大的。学生会感到班主任是很关心自己的,是这个“家”的好“家长”,觉得自己在班主任的心目中是有一定地位的,产生与班主任的亲近感,为第二步工作的开展开了个好头。
第二,倡导良好的班风。结合《师范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校规校纪,向全体学生提出班级纪律要求。规章制度的学习必须结合本校的实际,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历史、学校的光荣传统、好人好事、校风、教风、学风等情况,通过宣讲解释加强班风建设的宣传气氛,形成舆论,提高全班学生对培养良好班风的认识,自觉接受各项规章制度,并形成自己是班级的主人的思想意识。好的班风形成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只有人人努力齐心协力才能形成良好班风,而这个班风又是实实在在对自己不可缺少的,能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无穷无尽的益处。
第三,培养班风建设的骨干。通过对学生的排查摸底,确定出部分过去学习好、守纪律、热心为他人服务的同学作为培养对象,使这些同学率先接受班级管理的要求,成为班风建设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为大多数同学树立榜样。这个过程可分几步进行,第一次确定的对象不宜太多,将其作为主要班干部成员的候选人,指导他们在开学初的许多琐事中表现自己,多为同学服务,多关心班级事情。这项工作需要班主任精心设计。在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细心观察,对他们中间出现的好人好事不要错过,要抓住机会进行表扬,以使这些骨干同学在班级中很快显现出来,树立他们在班级和同学中威信,而这种威信又能督促他们更进一步地自觉自愿为同学服务,使这种行为由被动转为主动,初步形成班级干部成员良好的态度和作风。在开学后较短时间内,每个同学都会结识班级中的新朋友,形成新的朋友圈,此时的学生对朋友圈的友情非常敏感,也非常珍惜。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让主要班干部每人做好自己朋友圈中新朋友的思想工作,这项工作需要班主任安排并指导方法,不能靠简单的说教,要将为同学、为班级服务的良好行为带到朋友圈中并逐步扩大,最终在全班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风气。
第四,班风的形成和巩固。通过以上基本工作的贯穿实施,已经转入班风的形成期,即开始由少数同学接受制度到多数同学接受,这时的班风要求已成为大部分学生的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以及班级舆论的象征。此时,同学已不再对规章制度有心理上的压力,能够接受班级制度建设的要求。但是处于十六、七岁的学生,思想反复性、波动性很大,因此班风形成过程是关键时期,依赖于班主任长期督促检查,养成习惯,使其成为自然。教师要发挥班风的积极教育动能,使大多数同学趋向自觉性、稳定性。应长期坚持,从纪律教育抓起,一旦纪律松懈,班风就会混乱,而混乱以后再次治理就非常困难。
第五,班风建设中注重差生的转化。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思想境界、个人修养和生活习惯都不尽相同,有少部分学生从过去就养成了不受约束、不遵守纪律的习惯,在一个新环境中,这种不良习惯会在短期的潜伏过后逐步暴露出来,成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差生。对这些差生不严加约束,会很快对班风形成冲击,进而使班风建设工作倒退。对于这些学生的教育培养,班主任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因为他们的行为是长期形成的,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有根本的转变。在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中,班主任切忌简单粗暴,粗暴的批评不但不会有任何效果,而且会使师生关系紧张对立,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带来很大的障碍。
第六,科任老师与班风建设。班风建设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一种群体行为,在这个群体中,不能离开科任老师,而这种群体行为的组织实施,班主任责无旁贷。新生刚入学不久,由于语言、性格等多方面因素,在较短时间内对科任老师的教学感到较难适应,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若再由此产生对科任老师的不尊重、不信任,那将极大影响该科的教学活动。因此,班主任应要求学生不论上什么课,都要遵守课堂纪律,完成各科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起主导作用,但主体是学生自己,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创造奇迹。班主任可利用班会课,大力宣传各科任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要求学生必须信任老师,尊敬老师。对于科任老师与同学之间出现的隔阂,班主任主动承揽责任,搞好协调沟通工作。
班风建设是一项群体活动,是班级管理的永恒主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多头并进、常抓不懈,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新生入校后会面临好多新的事情、新的困惑,首先是远离亲人和熟悉的同学,进入一个新环境,一切都很陌生。另外,大多数同学在初中都吃、住在家中,而进入现在的学校后却要吃、住在校,生活自理,感到不适应。其次,入学后发现学校环境、自己所在班级中的地位与自己设计的美好愿望有相当的差距,产生深深的失落感。还有,高师阶段各科知识与初中基础知识之间有较大的梯度,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产生怀疑。这一切都迫切需要通过建立良好的班风来对学生产生凝聚力,使学生很快从这些困境中走出来,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
我对高师班风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把班级建成一个温暖的“家”。新生离家来校,进入全新而又陌生的环境,一切都不适应,很需要有一个关心自己的“家”和“家长”,这个“家”就是班级,这个“家长”的角色就只能由班主任来承担。因此,新生入学时,我首先要求班主任在学生报到后短时间内初步了解本班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争取记住每个学生的一、二个重要特点,包括入学的某一科成绩较好,初中时获得过什么奖励或表彰、是否为单亲家庭、独子或独女等情况,并且在每个同学当面不经意地说出他们的特点,让他谈谈自己的情况,这对学生的鼓舞、激励作用是很大的。学生会感到班主任是很关心自己的,是这个“家”的好“家长”,觉得自己在班主任的心目中是有一定地位的,产生与班主任的亲近感,为第二步工作的开展开了个好头。
第二,倡导良好的班风。结合《师范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校规校纪,向全体学生提出班级纪律要求。规章制度的学习必须结合本校的实际,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历史、学校的光荣传统、好人好事、校风、教风、学风等情况,通过宣讲解释加强班风建设的宣传气氛,形成舆论,提高全班学生对培养良好班风的认识,自觉接受各项规章制度,并形成自己是班级的主人的思想意识。好的班风形成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只有人人努力齐心协力才能形成良好班风,而这个班风又是实实在在对自己不可缺少的,能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无穷无尽的益处。
第三,培养班风建设的骨干。通过对学生的排查摸底,确定出部分过去学习好、守纪律、热心为他人服务的同学作为培养对象,使这些同学率先接受班级管理的要求,成为班风建设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为大多数同学树立榜样。这个过程可分几步进行,第一次确定的对象不宜太多,将其作为主要班干部成员的候选人,指导他们在开学初的许多琐事中表现自己,多为同学服务,多关心班级事情。这项工作需要班主任精心设计。在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细心观察,对他们中间出现的好人好事不要错过,要抓住机会进行表扬,以使这些骨干同学在班级中很快显现出来,树立他们在班级和同学中威信,而这种威信又能督促他们更进一步地自觉自愿为同学服务,使这种行为由被动转为主动,初步形成班级干部成员良好的态度和作风。在开学后较短时间内,每个同学都会结识班级中的新朋友,形成新的朋友圈,此时的学生对朋友圈的友情非常敏感,也非常珍惜。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让主要班干部每人做好自己朋友圈中新朋友的思想工作,这项工作需要班主任安排并指导方法,不能靠简单的说教,要将为同学、为班级服务的良好行为带到朋友圈中并逐步扩大,最终在全班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风气。
第四,班风的形成和巩固。通过以上基本工作的贯穿实施,已经转入班风的形成期,即开始由少数同学接受制度到多数同学接受,这时的班风要求已成为大部分学生的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以及班级舆论的象征。此时,同学已不再对规章制度有心理上的压力,能够接受班级制度建设的要求。但是处于十六、七岁的学生,思想反复性、波动性很大,因此班风形成过程是关键时期,依赖于班主任长期督促检查,养成习惯,使其成为自然。教师要发挥班风的积极教育动能,使大多数同学趋向自觉性、稳定性。应长期坚持,从纪律教育抓起,一旦纪律松懈,班风就会混乱,而混乱以后再次治理就非常困难。
第五,班风建设中注重差生的转化。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思想境界、个人修养和生活习惯都不尽相同,有少部分学生从过去就养成了不受约束、不遵守纪律的习惯,在一个新环境中,这种不良习惯会在短期的潜伏过后逐步暴露出来,成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差生。对这些差生不严加约束,会很快对班风形成冲击,进而使班风建设工作倒退。对于这些学生的教育培养,班主任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因为他们的行为是长期形成的,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有根本的转变。在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中,班主任切忌简单粗暴,粗暴的批评不但不会有任何效果,而且会使师生关系紧张对立,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带来很大的障碍。
第六,科任老师与班风建设。班风建设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一种群体行为,在这个群体中,不能离开科任老师,而这种群体行为的组织实施,班主任责无旁贷。新生刚入学不久,由于语言、性格等多方面因素,在较短时间内对科任老师的教学感到较难适应,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若再由此产生对科任老师的不尊重、不信任,那将极大影响该科的教学活动。因此,班主任应要求学生不论上什么课,都要遵守课堂纪律,完成各科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起主导作用,但主体是学生自己,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创造奇迹。班主任可利用班会课,大力宣传各科任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要求学生必须信任老师,尊敬老师。对于科任老师与同学之间出现的隔阂,班主任主动承揽责任,搞好协调沟通工作。
班风建设是一项群体活动,是班级管理的永恒主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多头并进、常抓不懈,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