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理”而建的桥梁:艺术作品的意义与存在论意义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Q1987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本文思考了艺术作品的存在论意义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探索了艺术作品在存在论意义上的真理性与内容上的真理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作品的存在论意义该当建立在作品的意义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以对存在论意义的反思取代对意义的探索,这正是海德格尔所犯错误的原因。现象学美学的基本方法虽无益于作品意义的真理性建构,却对我们建构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和促成经验向审美经验的转化具有指引性。
  关键词 艺术作品 真理 存在论 意义 海德格尔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5-0123-07
  
  自海德格尔把存在论与艺术作品结合起来之后,艺术作品与最高存在的真理性的关系,或者艺术作品作为真理的显现方式这种观念又复活了!柏拉图和早期基督教美学曾经建立过这种关系,而后随着唯名论与经验论者的胜利归于沉寂;之后在德国的形而上学家那里这种联系又被建立起来,特别是谢林和黑格尔,“黑格尔的存在论再一次建立了美与存在的直接联系,这种联系在近代被认识论的兴起打断了,这就打断了美与真理之间的联系,使得美成为低于理性的愉悦,艺术成为制造这种愉悦的工具。而且,这一打断使得美陷入认识论的范式而丧失了存在论上的自立性”
  (注:刘旭光:《黑格尔美学的存在论基础》,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但随着唯物主义在美学领域内的崛起和具有实证倾向的艺术理论的成熟,把艺术与最高存在或真理联系起来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了,人们往往从认识论的视野中思考艺术作品的真理性,而不再是存在论问题。但海德格尔所引领的存在论的复兴把艺术作品再次从审美领域拉入到存在论中,并且给予其崇高的地位。这令审美主义者和艺术至上论者心醉,但也带来了一个令人痛苦的问题:艺术作品的存在论意义与艺术作品的具体的意蕴之间是否有联系?它的存在论意义是否有利于对艺术作品的鉴赏?
  汤拥华先生的提问再次把我拖入到这一痛苦的问题之中。汤先生指责我在近年来的著作与一系列论文中,对海德格尔的艺术之思推重之至,但由于海德格尔的一个错误而又“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几乎完全否定了海德格尔的艺术之思”。对这个指责我作如此回答:我追随海德格尔是因为我认同他对“艺术作品的存在论意义”的阐释;我背叛他是因为他无法解说“艺术作品的意义”。而我真正想知道的是,我们能否在理论上跨越这二者之间的鸿沟。这个问题我、汤拥华先生、邓晓芒先生在各自的论文中都意识到了,但都没有集中而明确地把问题的症结找出来,也就谈不上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借与汤拥华先生的切磋来解剖这个问题,并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1、艺术作品的存在论意义
  艺术作品是一个存在者,这是事实,而且这一存在者与其它存在者有存在论上的差异。和人相比,也就是和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相比,艺术作品是“被创作存在”,用黑格尔的话说艺术作品“自在”而不“自为”,艺术作品不具备此在所具有的主体性。但是和普通器物相比,艺术作品又具有自己内在的意义世界,普通器物的存在和它的器具性之间是直接同一的,而艺术作品的存在并不直接依赖于器具性。更重要的是,艺术作品的意义世界是开放性的,就其意义的产生而言,它和接受者之间有一种对话关系,正是在这种对话关系中,它的意义才产生出来,因而就它所开拓出的意义世界而言,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不但“接受”,而且“给予”。因此,艺术作品相对于普通器物,又具有“类主体性”。对于艺术作品的此种存在论性质的揭示源自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诠释艺术作品的出发点,不是审美,也不是艺术理论,而是存在论。是借艺术作品来探寻非概念性的对于存在的源初体悟,进而借艺术作品来解说存在者之存在如何显现出来,这就使得艺术作品在存在论上具有了特殊意义。这符合德国美学的传统:一方面艺术作品是某种最高存在者的具体化或感性化;另一方面它也是“言说”最高存在的一种有别于哲学和宗教的方式。
  就海德格尔自身的存在论思想来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此在”到“艺术作品”再到“物”这样一个过程(注:关于这一历程的详细解说,参看刘旭光:《艺术的存在论意蕴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确立———从海德格尔的思想历程看艺术与生态美学观的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那个被遗忘的“存在”按海德格尔的思路,在艺术作品仍保留着其源初状态,所以他是最初在《形而上学导论》中以解读诗的方式寻求关于“存在”的源始经验。在这部著作中,被海德格尔引述的诗人包括荷马、品达、索福克勒斯、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西曼德、歌德等。为什么要从“诗”中寻求“存在”的意义呢?在《存在与时间》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要为存在问题本身而把这个问题的历史透视清楚,那么就需要把硬化了的传统松动一下,需要把由传统做成的一切遮蔽打破。我们把这个任务了解为:以存在问题为线索,把古代存在论传下来的内容解构成一些原始经验——那些最初的、以后一直起着主导作用的存在规定就是从这些源始经验获得的。”(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太庆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6页)最关键的是这一句:把古代存在论传下来的内容“解构”成一些原始经验。海德格尔详细解构了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尼》中的第一首合唱诗(注: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7页),并交待了这种解构的程序:一,首先得出构成此诗之内在纯真境界的是什么(这就是“存在”问题)而在语言应用中突出这一境界的又什么(这是指语言中所包含的对存在的经验);二,顺着诗的各段顺序走向诗所敞开的整个境界(无蔽境界);三,在这整个境界中找到了个立足点,从而明了人究竟是谁(或者说通过什么而言说存在)。这基本上就是海德格尔后来解诗(如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的主要程序,这个过程也就是通过诗而切入存在的过程。在这里,海德格尔找到了一条通达“存在”和言说“存在”的新路——诗。
  那么其它的艺术形式是否可能是对“存在”之“去蔽”?如果诗能作到,其它艺术形式当然能作到。结果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建筑、绘画、雕塑、戏剧等艺术形式也成为言说“存在”之源始经验的一种形式。艺术作品成为摆脱“此在”的“基础存在论地位”的非此在式的存在者,从而成为存在之真理显现的一种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自身”的追问是在传达这样一种思想:存在者有其不关此在的本身存在。也就是在要非此在的存在者处寻求某种“主体性”,也就是对所谓“自身”的追问。对艺术作品自身的追问就包含着这样一种意味:把艺术作品从与此在的关系中解放出来,不从关系的角度研究艺术作品的性质与意义,也就是斩断艺术作品和自身以外的所有关联,这其中也当然包括审美关系,直接逼向艺术作品的作品性。而这个作品性,海德格尔认为是存在之真理的发生,是“世界”与“大地”的“源始争执”。
  艺术作品的这种存在论意义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中具有桥梁性的作用,它让我们走出器具狭隘的工具性存在,走向聚合天地神人的“四方游戏”之境,引导我们从对世界的功利性要求中走出,去融入尊重万物存在,追寻生成与创造的自由、澄明之境。在海德格尔的思想旨归中,艺术作品借其存在论意义,指引我们走向一种新的世界观、新的人生境界,新的物我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层面上,“艺术就是从大道层面上得到思考的”②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70页)。而作品是真理之置入,考虑的是“艺术就是人的创作与保存”②,这里的“人”按海德格尔所说,是指“人类”,当他思考艺术与真理的关系是,他考虑的是“人类”与艺术的关系!人类创作着艺术,而艺术保存着,言说着人类的存在。
  我们来看海德格尔所举的例子。
  “一个建筑,一座希腊神殿,没有摹写任何东西。在岩石裂口的峡谷之中,它纯然屹立于此。这一建筑包含了神的形象,并在此遮蔽之中,过敞开的圆柱式大厅让它显现于神性的领域。凭此神殿,神现身于神殿之中。神的这种现身是自身中作为一神圣领域的扩展和勾勒。然而,神殿及其围地不会逐渐隐去进入模糊。正是神殿作品首先使那些路途和关系的整体走拢同时聚集于自身。在此整体中,诞生和死亡,灾难和祝福,胜利和蒙耻,忍耐和衰退,获得了作为人类存在的命运形态。这种敞开的相联的关系所决定的广阔领域,正是这种历史的民众的世界。只是由此并在此领域中,民族为实现其使命而回归到自身。”④
  海德格尔:《诗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和落实,将对我国政府干预经济的模式转变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供应学派革命发展演化的简要介绍,结合美国政府对汽车行业紧急救助的经验总结,从改善我国汽车产业的组织、技术和质量等供给侧核心要素的效率出发,提出了一个基于“国企改革、产业政策、退出激励和社会规制”的分析框架,并具体分析了这些环节与供给结构优化的关系。这一探索性的分析将为供给侧改革的顶层设计在产业层面的“落地生
内容提要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儒家愚民思想的经典依据,而一些现代学者却力图借助一种牵强的解读方式予以回护。然而,《论语》词义研究不支持孔子没有愚民思想说,思想体系分析不利于愚民违背孔学宗旨说,儒家文献不支持“不可使,知之”的句读方式,政治过程分析有利于采用传统句读的一方。探究导致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有助于端正学风,改进方法,深化认识。而尊重历史才是对孔子最大的尊重。  关键词 孔子 儒家
内容提要 出于对存在之根本问题的深刻洞察,小说艺术的终结构成了小说家昆德拉的一种基本存在经验;在其中,小说艺术的全部历史性存在与现代人的存在历史之间的关系,获得了一种此前从未被注意到的存在论结构。由此,对于一直力图在小说与存在之间建立某种本质性关联的电德拉来说,历史就切实地成了他建立这种关联的唯一通道;而作为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小说自身的存在问题,因此也只有在它与现代历史本身的这种存在论关系中才能得
夏至之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将迎来全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但生命中并非所有的夏至都能昼长如斯,温暖如斯。  高二升高三那年的夏至,于我而言便是永夜的开始。那时月考刚结束,我便开始发烧,起初是低烧,我也只当作是平常的小感冒,想着不能落下功课,我甚至都未告诉妈妈。直到我浑身关节阵痛,而且疼得越来越厉害,我才感到不对劲。  妈妈发现了我的异常后,立即带我去了医院。紧接着便是持续半个多月的输液、吃
内容提要 朱熹以《大学》为孔孟儒学入门的纲要,但是他对其首章的注解不但有不少支离和自相矛盾之处,而且与他自己也无法否认的诸多孔孟要旨相疏离。他对“亲民”“止于至善”和“明明德于天下”的解释,完全忽视了孔孟养民先于教民、以德取位和以“修己以安百姓”或“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为最高境界等要旨。他没有阐明“止于至善”“明明德于天下”与“平天下”三者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解释修身与正心的关系时,他没有对心之三用
内容提要、20世纪初义和团硝烟渐散,然于此事件的文本记载经历了“拳匪”话语和“英雄”话语的历史转化,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承载义和团历史记忆的文本历史地传递着变迁的轨迹与深植其中的意义、价值,以文本形式出现的义和团,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历史事件,它更多地表现为一个被叙述的符号,成为历史文化象征,甚成为历史重构中重要一环。  关键词 义和团 义和团文本 历史记忆 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
内容提要戏仿在晓苏创作特色里具有统领作用,不仅是一种小说创作技巧,同时还具备小说的审美意味,也是晓苏诙谐看待世界和文学的方式和结果。这个特点在《暗恋者》里十分突出,具体说来,在戏仿对象、戏仿策略和戏仿意味所蕴含的审美意义诸方面,晓苏都有所实验,有所坚守。在自嘲与反讽、矛盾与悖论、互文性与超文性的复杂关系中,晓苏充分展示了幽默的叙事才能,并凸显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洞悉与了悟。  关键词晓苏小说戏仿对象戏
小源是我的高中室友,我一直都觉得她很厉害。她有着清晰的目标,总是坚定地执行自己制订的计划,勇于去做我们想做却又不敢做的事情;别人的看法对她来说并不重要,丝毫不会干扰到她的决定和行动。  学校曾经邀请一位知名的教授来给我们做讲座,讲座的最后是互动时间。教授问道:“有哪位同学有疑问,想要和大家一起交流的吗?”几千人的会场顿时陷入了一种难言的沉寂,大家左右互看,面面相覷,而小源却高高地举起了她的手。瞬间
我想你也曾有过  在青春里蹒跚跋涉  有着远大的梦 也无情破灭过  我觉得你也像我  是个不愿服输的孩子  很多艰难叵测  心中仍有一团火  滚烫的青春  我自己也恨 在很多时分  怎么这么无能  滚烫的青春  我没有天分  还想倔强  不留遗憾一分  我想你也曾有过  在青春里蹒跚跋涉  有着远大的梦 也无情破灭过  我觉得你也像我  是个不愿服输的孩子  很多艰难叵测  心中仍有一团火  滚烫
1829年的圣诞之夜,有一个贫寒人家的孩子,他收到的父亲送给他的圣诞礼物,是一本名为“伊利亚特”的书。那个小孩如获至宝,一下子就扎进了书中的故事里,在书中,他看到了几千年前的一场战争,还有一个叫“特洛伊”的地方……  这个小孩并不是把书看完就算了,他总在想,那个传说中的特洛伊城在哪里?那是个什么样的城堡?他问父亲、母亲和老师,他们都摇头,说这只是个传说而已。可他坚信,这不只是一个传说,于是,在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