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及其对医学的影响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weng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境界是“知内而达外”,即为知道里面(认识自身)之后还要认识外面(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它是真正能使人类文化前进的;同时,还需建立在认识自身的基础之上。在开发了人的直觉思维的基础上,再去认识世界,主动的影响世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追求“形而上者”的道统,就成了真正的道统文化的特征。道统文化的优越性及其对医学的影响,就是文章力求探讨的主题。
  关键词:道统文化;内求法;外求法
  
  中国最古老的文化是从人发展起来,严格来说,中国的文化要自身先圆满起来,圆满自身把人的智慧和能力开发出来,有了智慧和能力再去干事情,在干事情过程中使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再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这样反复无穷地发展下去,人直接认识自然、认识自身。直至根本,直抓本源。而整个中国文化领域“求道”方式的特点都集中体现了一种“内向认知”。所以,佛为“内明”之学,道称“内丹”,医曰“内景”,武曰“内功”,儒称“内业”这个“内”,就是反身求诸己,一求己,则所有的空灵思辩都落到了实处。中国古代文化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精气神等核心问题都很好地体现在中医学中。这在农业文明时代,其优点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那时中国文明一直是领先的,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如当时的世界四大发明(现在加上经络学说算是五大发明了)都是在中国,但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人的生命活动,这也可以说,中华文化的道统,是人文文化。所以当人文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时候,中华文化就一直很发达,非常的先进。
  
  一、道统文化是中医学产生和发展的土壤
  
  所谓中医特色就是中国文化,当视中医学为“医道”时,我们便在方法论上与所谓的科学以及现代西医学发生了歧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两者在研究对象、方法,及理论、概念范畴上都有极大的不同。“道”所强调的是运动过程与状态变化,认识“道”需要理性与直觉,需要一种系统的方法,且语言描述上多用类比概念,描述的是事物本质“象”什么;而“器”为盛受之物,强调的是物质的结构性用与功能,认识“器”需要借助物理、化学等科技手段,需要一种还原的方法,且语言描述上多用具体概念,明确指出事物的本质“是”什么。所以“道的医学”从来都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心”是什么,而是像“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也不曾告诉我们“肝”是什么,而是像“将军之官,谋略出焉”,强调的都是运动过程与状态变化。因此,理解医学也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差别,形而下有如“肺在上,肝在右”;形而上有如“左肝右肺”,肝在右而其气在左,主“升”,肺在上而其气在向下,主“降”,形而下重表象,形而上重气化;一个看现象,一个看本质。
  
  二、认识人类自身生命运动规律的两种途径及道统文化的优越性
  
  其实,整个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开发、认识和掌握、运用人的智慧和能力的过程。以前的开发或现在科学的开发。一个是外求法、一个是内求法。西方文化传统下,是从人的外表的机能使用来开发的;道统文化下,则是从内在的机理来开发的,两者有些细微的不同。一个是外在的现象和功能的使用;一个是从人的生命内部,从其机理和规律上来开发和管理的,经络学说的建立就基于此。外求法方面,西医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现代的解剖和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等,来一步步地认识和掌握生命运动规律,这是外求法的范畴;而中医认识人类生命运动规律手段则主要是内求的,即通过自身的精神(意识)活动来体察自身的生命活动,从而认识和掌握其规律。从儒家来讲,它里面需要对自身精神世界的修养,外面还要去干事,叫“内圣外王”,或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达到平天下不是当个老学究只搞学问就完了。中国的文化要自身先圆满起来,圆满自身把人的智慧和能力开发出来,有了智慧和能力再去干事情,在干事情过程中使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再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这样反复无穷地发展下去,这一点和《实践论》又很相仿佛,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结合到一起了,如果能辩证地看待中国道统文化,应该说是很先进的,从认识论上看也是很正确的。这种差别恰恰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别。
  人类文明几千年基本沿着外求的道路发展,东方尤其是中华道统文化是沿着内求的道路前进的。如果说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都是为了人类自身的,那么,西方是从人类文明的物质方面多去探求,比较早的文化就是这个样子;东方则是从人体生命尤其是从人体精神活动来探求,应该说东方文化有它的特殊意义,它是从人出发来研究人的。有人说,既然这样为什么现在东方落后?因为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必须把外在的物质丰富起来,并对其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彻底。西方文化较早就重视物质,在人类发展的一定阶段,物质就很快丰富和发展起来了。这里有个矛盾现象:实际上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基督教文化,精神归于上帝,把物质留给人。所以西方比较早就重视对物质的研究。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在如何满足人的生命活动,如何建立人类文化这两大方面呈现的双轨前进。现在看来,这两轨都很重要,它们是互补的,但从人文的高度来看人类文化,是从人类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从宗教搞起来的,尽管在公元前有过古希腊文明,而她成为了古文明的基石,他们把精神归于上帝,说世界是神创的,不需要研究它;把物质世界留给人,因此物质要研究。这样就出现两极性,精神可以不管,给上帝就行了;物质要研究。所以西方对物质世界研究比较多,对客观世界掌握比较多,较早他们就有逻辑学,而中国就不是这样。
  千百年来,中西方都在致力于把这个世界弄清楚,弄明白,人类的目标是一致的,关键是他们求“道”的方式方法不同。在看待生命的问题上,西方人注重逻辑思维,他们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人是机器。于是他把人不断地拆解、分割,然后做到极致,这样做的结果便是,你认识的东西越多,你未知的领域就越大,困惑也就越多。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直觉思维,中国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把生命过程及其运动方式与自然规律进行类比,他在观察事物时,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的,中国文化有着一种洞察生命的直觉力量。很久以前,西方人莱布尼兹就坚信中国人“在观察方面高我们一筹,而我们的强项则是理论思维,中国人应该与欧洲人交换礼物,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就是说,要使人类文化不断认识自身、不断前进,而中华道统文化的优势恰恰就在于它是认识人类自身的。真正应用起中国道统文化的内求法,它在最后的结果应该是“知内而达外”,这才是真正的中国道统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意识形态对医学的潜在影响方面。儒家重生不重死,注重礼乐制度的建构和伦理道德的修养,封建纲常礼教虽有碍医学的发展,但其“修身、治国、平天下”及以“仁”为核心的观念对医德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道教追求长生不老,提倡无欲无为,推崇炼丹,这对医学和社会的发展都有负面效应。但炼丹过程中的发展,客观上积累了丰富的化学和药物学知识,中国的炼丹术在阿拉伯得到很大发展,后经阿拉伯传到西方,对世界制药化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提倡的养生思想和方法,也构成传统预防医学的重要内容。佛教宣扬的“因果报应”、“灵魂不灭”、“三世轮回”,对医学发展有消极影响。但佛经传入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和医药知识,促进了中外文化和医学的交流。玄学,是将道家和儒家思想相糅和,加以改造和发挥而成的一大哲学派别。其“崇尚自然”、“贵无”、“崇有”、以及“言”、“意”、“象”之辩,对中医理论和诊疗技术曾起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突出反映在《内经》中,这是其在论述生命和疾病的各种问题时都贯彻的思想原则。其特点是不重视人的内在结构性,而强调功能的动态联系性。《内经》明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强调了自然对人的制约性,所以当外界条件出现超出正常范围的变化时,就会使人得病,依照这一整体观,中医才提出外感六淫的病因学说;以及《内经》中“治未病”的预防思想,都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气本体论的认识是它的:无形、无象、连续与模糊性,如《老子》中的相关论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据此,明末医家吴有性在《瘟疫论》中,创造性的提出了“戾气”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而有不同于“六淫”的致病物质。我国明代,在没有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时,吴有性科学的预见到其存在,并对瘟病的病因、传染途径进行了天才的预见和探索,对世界预防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随着宗教进入中国,首先是佛教——佛教汉朝进入中国,但是它并没有把中国的道统推翻,而是中国文化把佛教中国化了。从宋朝到明朝,天主教(基督文化)进入中国了,这样的文化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加上中国道统文化中原有的儒家文化的保守性,从明朝后中国就慢慢落后了。而西方则接受了中国东方文化的成果,在此基础上他们研究物质就有了优越性,所以他们从十三世纪文艺复兴之后搞物质的科学很快发展起来了。而受基督文化影响的中国道统文化却受到了很大的压抑,使得道统文化的优越性不能很好地发挥,反而受到神学的统治。这样,中国受基督文化的影响比西方严重得多因为西方把精神交给了上帝,人去研究物质了;可是中国过去就没有研究物质的习惯,把今天的物质称为“形而下谓之器”,而对于“形而上谓之道”的道的研究也受到了削弱。既不研究人也没研究物质,所以道统文化的思想传统受到了影响。近代,西医随着西方传教士而进入中国之后,使中医的地位有所降低,也可以说是中医“失语”的文化根源。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宋杰.道德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3]尚智丛,高海云.西方科学哲学简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4]王维.黄帝内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5]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6]常存库.中国医学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7]刘长林.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适应管理系统内外变化而有意识的进行的局部或全部的调整,就是现代管理的创新职能。本文从管理的角度对创新的本质、动因、内容等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管理;创新;管理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越来越强劲,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挑战。只有尽快的深入了解和掌握新时期管理的新的趋势、特点、观念和方法,不断创新,才能求得更好地生存和
期刊
摘 要:面对两种巨异的文化从而在心灵中产生了从灵到肉、从实际生活至社会思想、从个人到整个民族的矛盾的激烈冲撞,从而揭示出其生命中不能承受也难以承受的矛盾与痛苦。  关键词:沉沦;苦痛;成长    作为郁达夫先生“自传体小说”的《沉沦》,为我等铺陈了一个“大胆的自我暴露,宣泄以冲击传统礼教之温柔敦厚的极直率和真诚的新鲜感受。”这个大胆的自我暴露宣泄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夫们的虚伪,“完全是
期刊
摘 要:我国已基本形成了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系,但是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贫困生认定缺乏合理机制、各种资助项目之间缺乏优化组合、我国地区间和城乡间经济发展差异过大,间接产生贫困生、某些非贫困生混水摸鱼、经济资助与精神帮扶力度不平衡等。要解决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建立科学的贫困生认定体系,优化各种资助资源,创新助学贷款政策,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发挥助学工作育人功能。  
期刊
摘 要:国家扩大艾滋病检测和咨询是实现艾滋病预防、治疗、关怀的前提。强调对普通人群的艾滋病检测是当前世界各国的普遍态度,但是对于重点人群的艾滋病检测,却被人们所忽视。所以在作为吸毒人员和卖淫嫖娼人员的集中管控的场所——公安监管场所,建立艾滋病常规检测制度,对遏制艾滋病感染的传播更为关键。  关键词:艾滋病;重点人群检测;公安监管场所;可行性;建议    艾滋病被发现仅20多年时间,但目前已成为危及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党中央加大对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力度,学生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多,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已逐渐成为基础党建工作,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为培养更多更好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成为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热点和重点。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教育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新时期建设的重任,大力实践三个代表,就是要求广大青年成为学习,宣传和发展先进文
期刊
摘 要:郁达夫以自传体的形式和主情的笔调,在《沉沦》中刻画了一个真“我”的形象,这个“我”既忧郁感伤又激进恶俗,因而充满悖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群体心理特征的观照下,继续探求其悲剧的根源和内在的意蕴,成为解读这一形象的关键。  关键词:欲望;颓废;环境;圆整性    “沉沦”具有无尽的寓意,“我”的忧郁正来自于这股难以抵御的力量。钱钟书《围城》里的方鸿渐走不出“围城”的困扰,而郁达夫《沉沦》中的“
期刊
摘 要:随着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的问题也利益突出。本文从城乡统筹的角度研究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分析了农民工工伤保险的现状及其与城镇职工实现城乡统筹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城乡统筹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工伤保险;城乡统筹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
期刊
摘 要:在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是一种创新。但我国现阶段在运用公允价值时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计量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这一新的准则体系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
期刊
摘 要:东南亚是世界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区,全球80%的华侨华人居住在东南亚。当今的时代在全球化大的背景下,是一个移民盛行的时代,海外华人如同叶叶扁舟漂泊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并落地生根分布在各个国家里,维系着他们与祖籍地中国的文化纽带,最独具特色且微妙稳固的就是语言。本文试图以东南亚华人为例探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文化;东南亚华人    作为中国的海外移民及其后裔,东南亚华人与中国
期刊
摘 要:当人们面对灾难、危机时,如果处理得好,人们会尽快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使危机转化,使事态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处理不好,则会产生不良后果,如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对于社会而言,处理得好与不好则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文章从新的视角对灾后心理干预的必要性,目前我国灾后心理干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灾难性危机事件心理干预机制体系的构建几方面作了论述,以期对我国灾后心理干预工作的完善与进步有所奉献。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