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疍港:没在史书的繁荣

来源 :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230982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疍港地处良好的地理位置,一方面它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之一,同时,它也是本岛物资向外流的主要港口。
  大疍港,我追寻到宁远河边,曾经船樯林立的繁荣,早已没在史书中,眼前只有宁远河水静静地流淌。
  眼前宁远河平缓的河道,和宁远河冲积平原,还有不远处保平内港,让我几乎感受到了历史上的那一幕幕。时间翻开了一千多年前,一艘艘艇仔靠着季风顺流而下,到了崖州,他们就是人们称之的疍民。这里远离了战争,没有课税,生活平安而知足。来的人多了,于是在宁远河出海口处,形成了一个大的疍民村庄,而疍户船只停泊的港口人们称之为大疍港又叫崖州港,来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发展成为了这个海岛南端崖州湾的一个大海港。而在港口不远处又发展起来了一个比原先小一些的村庄,这就是小疍村。
  “疍”是一群在当时不受中原汉人尊重的族群,他们居无定所,常年生活在水面上,称之为“水上人”、“水居蛮”。靠岸逐水而居,也只是暂时的。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曰:“疍,海上水居蛮也,以舟楫为家。”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中曰:“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海上者,疍也。”笔者遍查了广东、广西等省市志书,直接以“疍”为地名的尚未可见,可见当年崖州湾的大疍村、小疍村这里很适合他们居住,已成之为村,他们也已开始相对固定的聚居生活。一直持续到了清代,清光绪《崖州志》载:“疍民,世居大疍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鱼为生,子孙世守其业,税办渔课。”
  我们从现在的情景可以想象,在千年前,这里的河口应当尽是疍家人领地。于此,港也以村得名。据王隆伟的《大疍港小史》介绍,历史上的大疍港是个优良的海港。它北距崖州城八里,南距鳌山及其风景名胜大小洞天四里,西距保平港四里,港面宏阔,港势如箕,水深五丈,可同时停泊数百艘大小船舶:港口外还可以寄碇:港口左右两翼有五个与它流水相通的附属小港可供泊船。
  三亚文化人黄家华在他的《崖州从前》历史随笔集中也写到:“宋末元初,东南沿海乃至中原地区的移民,或为谋生,或为避战,纷纷迁来崖州,人流物流一时大增,港口自然日渐昌盛:来自闽广的水上居民疍家人聚居海滨,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疍家村,大疍村紧傍港湾,港口于是因此得名为。大疍港’。”
  大疍港地处良好的地理位置,一方面它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之一,同时,它也是本岛物资向外流的主要港口。大疍港内众多河流水系,让它能够更好地相通崖州内陆,与海南岛环海的一些港口相互连接,唐时,开展岛内经济贸易,逐渐成为海南岛南部主要的物资集散地,崖州的金银、珍珠、玳瑁、香料、槟榔、益智等土特产从这里远销国内外各地。
  自宋元以来,随着造船技术的不断提高,各地大船往来贸易频繁,元朝政府在崖州还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明朝以后,海上贸易达到了高峰,即使是实行“海禁”后,仍然有着较可观的海上贸易。由于海南四州“陆路少通,多由海达”,本岛州县之间主要还是依靠海上交通,大疍港依然是重要的港口。这从正德《琼台志》的“大疍店滨海,舟集货卖”、“入抵大疍港,利用客坊,泊船于此”等记述,可以想见当时大疍港商旅辐辏的盛况。
  “广东处东海之边,而琼又当其南,实南檄之要害也”。海南岛已成为我国南方对外贸易主要商路的必经之处,往返于广州、扬州、泉州和波斯、阿拉伯等地的中外商船,为了避风和取水,经常在大疍港和海南诸港停泊。随着海南岛经济发展,外国商船、中国商人极其频繁地到海南贩卖土特产,尤其是崖州的物产、黎锦等非常受欢迎,来往的商舶集聚在崖州,同时带来了岛外的米面、纱绢、漆器、瓷器等物质。大疍港逐步发展成为海南岛与中国内地及东南亚国家贸易的重要通商口岸。
  曾几何时,沧海桑田,随着自然的不断开发,宁远河改道,淤泥堵塞,它天然良港的优势也逐渐失去了。到了光绪年间,大疍港也就被废弃不用了。《光绪·崖州志》载有:“港浅,不能泊船,昔为要隘,今废”、“港外暂可寄碇”,“前时海寇常从此处登岸”和“今大疍港已塞,炮台亦废”等记载。而后,它也就这样逐渐地淡出了人们记忆了。
  今天当我们亲临此地,揭开历史的一角,窥视其中,不难可以想像到当年疍民一段非风凡的历史,而大疍港的兴和衰,见证了宁远河曾经的繁荣和喧嚣。
其他文献
“徽骆驼”和“绩溪牛”是对安徽商人的最好诠释。在风尘弥漫、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骆驼是主要的畜力;在田园阡陌、春耕秋耨的农耕地带,牛是人们得力的助手。”  “刘笃寿说,徽商以“贾者力生,儒者力学”为基点,竭力发挥“贾为厚利,儒为名高”的社会功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而集于一身,迭相为用,张贾以获利,张儒以求名。”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刘笃寿是安徽安庆人,少年举家迁徙贵州。1988年到海南,在这片
期刊
海南的旅游分两种:一类是让人欢快的,比如海口、三亚这样的地方,有蓝天、大海和高星级酒店,让人忍不住兴奋起来;一类是让人岑静的,比如五指山、尖峰岭、吊罗山这类,若有若无的小道、墨绿的原始森林,不动声色的就吸引了你,并将你带入寂静的世界,直到将你变成其中的一部分。  欢快的线路是观光客常选的路线,而岑静线路则是背包客的天堂,一路上与那些不认识的植物结伴旅途,岑静而不寂寞。  在黎家蒲葵叶盖的船型屋下歇
期刊
蒙美立是海南年轻画家中不最显眼,却又很特殊的一位。省美协设立版画班的时候,他作为其中的一员,总是在画室中被其他的年轻人喊叫:“美丽姐!”别人一喊,他就憨憨地笑,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蒙美立憨厚而朴实,不留长发、不穿奇装异服、不讲奇谈怪论——很多年轻艺术家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范儿,在他身上,你几乎看不到,他甚至都有点不像画画的了。但这个朴实的年轻人,却又在其作品中,贯穿着一种真诚的力度,在他貌似步步平稳
期刊
历史上一个地域性画派的形成、趋向成熟,乃至得到普遍的认可,总是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以及一批艺术家、批评家的拥支持,艺术家们在相互学习渗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风格的艺术特点,如岭南画派、山药蛋派等。时代进入2013年,在当代中国艺术异常繁荣的背景下,以李少君为代表的一批作家、批评家等倡导的“海南画派”,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从海南画派的提出到自身的建设,众多批评家、画家等参与者
期刊
是孤独的守望滋养了他内心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之情,是淡泊无争的处世哲学使他观照世界的眼光变得澄明而深远,是人生旅程的不同际遇铸就了他笔墨的坦荡与平和。  曾祥熙,一个地地道道的本土艺术家。在其近半个世纪的笔墨生涯中,他始终用手中的画笔去讴歌大地、悲悯苍生、平实无华地表现故乡山川造化的风骨与灵魂。  上个世纪60年代初,风华正茂、躇踌满志的曾祥熙放弃在省会广州的发展机会,告别恩师关山月、黎雄才、陈金
期刊
7月17日下午,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黎族诗人郑文秀原创诗集《水鸟的天空》在海口首发。  该诗集主要取材自陵水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黎族的历史源流和传承,真实展现了黎族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变迁。整本书为黎族代言,抒发黎人心声,流露出作者对家乡陵水以及黎族风土人情、文化的深厚感情。诗集中包含了对陵水黎族自治县的经典景区,如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分界洲岛、南湾猴岛等,以及椰子岛、双帆石、桥山遗址、清水湾、香
期刊
疍家人,清光绪《崖州志》称为疍民。“疍民,世居大疍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鱼为生。子孙世守其业,税办渔课。间亦有置产耕种者。妇女则兼织纺为业。”  疍民即水上居民,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疍民祖籍多为广东省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据报道相关考古材要称,高要县发现有最早的疍家人居住的遗址。现在疍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的阳江、番禺、顺德、南
期刊
海南一些疍家人一年内会根据风向、鱼汛等情况居住在两三个地方,比如在万州、陵水一带的疍家人,春夏两季随南风飘居在文昌清澜港,到秋冬两季又随北风返回万州、陵水居住,象候鸟一样在海南沿海来回迁徙。  由于长期在南海北岸的水面上生活,疍家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族群特征,那就是“以舟为宅,以渔为业”。  在海南各个港口生活着一支“以舟为家,以渔为业”的族群,当地人称之为“疍家人”。在古代,人们对疍家人的称呼很多
期刊
如果您有好的想法  欢迎来稿分享:163.0898@163.com  读者来信  海南国际旅游岛本土文化是关键,没有本土文化的旅游必将失去市场竞争和吸引力。  《海风》谈不上是最好的杂志,但丝毫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这本立足本土的杂志,从去年开始,我看着它一个一个物件的挖掘、一个一个人物的解剖,透过这些物件和人物,观察海南人千百年来“变”与“不变”的生活。  广州·刘宇航  我不知道植物的故事原来也
期刊
水果就和人的性格一样,也分为寒、冷、温、热四种属性。不同属性的水果要找到它的知己,两者才能更好地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芒果被称为“热带水果之王”,与肉类搭配风味独特,但是在炎炎夏日,轻尝一口芒果配西米制成的冷饮,是不是更能挑逗你的味蕾呢?  原料:芒果、西米、牛奶、椰汁  做法:  锅中加水烧开,将西米倒入锅中,转小火,盖着子煮。(水量加足一些,中途不时搅一下,避免糊底)。  等待西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