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丽斌
纳西族 ,1973年生于云南,199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96年至今任教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云南油画学会理事。2001年至今先后在昆明、上海、北京、南京、贵阳、重庆、深圳、西安、广州、成都、日本东京都、挪威奥斯陆、荷兰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参展和策展70多次,作品为上海多伦美术馆、丽江工作室、挪威Vestfossen当代美术馆、上海原弓美术馆、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艺事后素美术馆、重庆感觉艺术空间、北京宋庄艺术促进会、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云南美术馆以及中国、美国、瑞典、挪威、荷兰等国私人收藏。
在云南大大小小的艺术展画展中,你总是能看到一个忙绿的身影,那就是和丽斌,身兼艺术策展,艺术评论,画家,行为艺术家于一身。近年,和丽斌的作品也不断的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足迹遍布瑞典,挪威,韩国,作品广受欢迎且反响热烈。
在和丽斌的作品中,你能够感受到他对时间思考,对于人性回归的呼唤。在急速变换的时代大背景下,现代人逐步在遗失的道德,内心的荒原滋长,原始的自我的丢失,迷失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之中。在他的一组行为艺术《归》里,画面里躺着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和自然混合为一体。不经意间和道家所阐述的关于天人合一的理念不谋而合。同时和佛学中所阐述的死亦为生,生亦为死的禅理巧妙碰撞。你仿佛能够通过沉默的画面听到他强烈的召唤,回来吧,我们早已丢弃在角落里的本真。
《荒原》系列的作品里,冷色调的运用铺垫出大自然的诡异莫测,微小的人隐藏在画面里。彰显出人在大自然当中的脆弱和渺小。现代化的建设,人类先进的技术可以毁灭森林,可以将山脉移为平地,可以建造气势雄伟的建筑,人类自大的认为可以驾驭自然,但面对自然的报复时,人类有时候很无助。面对地震,海啸,你不得不承认我们始终是渺小的。
在宇宙的无涯中,人类是短暂的存在。虽则经历多少喧嚣,最终都将回归寂静。在《幻灭》系列里,黑白红的交叉运用,烈焰燃烧的画面,让人很容易将这组画和自我意识结合起来。虚无,幻灭,意识流和近现代西方文学的主题交相浑映。
死亡伴随着形体意识的幻灭,但幻灭不是毁灭,在这组《幻灭》作品中,生的意识,对生命的感知,幻灭中仍然有一丝希望,和幻灭相对的是重生,当一切化为灰烬,会否是另一种形式的凤凰涅槃,即为永生。烟花极尽灿烂,只为刹那永恒,生命的燃烧,成全的是永恒的孤独。
不管是《荒原》系列,还是《幻灭》系列,都在思考生命的过程,从何来,归去何方,人的存在形态,始终穿插着的孤独感,幻灭感。对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的关照,对回归自我、回归自然的强烈呼唤,随着时间的变迁,我们丢掉了太多的准则,道德,纯真的人性。人性的回归,生命的存在,时间,永恒的话题,和丽斌用了简洁,粗放的笔法,冷静的颜色,严肃而认真的进行了思考。
“荒原” 是一组感人、深刻的作品。可以看作是艺术家这些年来心路旅程的一个记录。就像是心电图一样,记录了艺术家在创作这组作品过程中的脉搏、体温和心跳。尽管这组作品的画面上也出现了荒芜的田野、被砍伐的森林、横生的杂草、收割后的庄稼,还有大地、天空、远山等意象,但我并不认为它们就是一组风景画作品。当然,艺术家在这里假借了现代主义中关于“风景”的定义,也实实在在地描绘了许多“风景”的意象。——管郁达
在他的作品中,充满生命激情的奔放笔触与单纯简约的黑白色彩两种造型元素占据着画面的主导地位,光、形则为之服务。形消失于起伏跌宕扭曲多变,又极富爆发力的笔触之中,“破碎”而不失整体内在结构变化。这些充满生命张力给人可触摸感的笔触、吸收中国画“以墨代色”得天地自然之意的黑白用色方式、“破碎”而不失整体的形体塑造,以及在山石、树梢、草丛间跃动闪耀的富戏剧性的用光,共同建构了一个单一而统一的画面整体世界。——朱俊
纳西族 ,1973年生于云南,199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96年至今任教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云南油画学会理事。2001年至今先后在昆明、上海、北京、南京、贵阳、重庆、深圳、西安、广州、成都、日本东京都、挪威奥斯陆、荷兰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参展和策展70多次,作品为上海多伦美术馆、丽江工作室、挪威Vestfossen当代美术馆、上海原弓美术馆、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艺事后素美术馆、重庆感觉艺术空间、北京宋庄艺术促进会、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云南美术馆以及中国、美国、瑞典、挪威、荷兰等国私人收藏。
在云南大大小小的艺术展画展中,你总是能看到一个忙绿的身影,那就是和丽斌,身兼艺术策展,艺术评论,画家,行为艺术家于一身。近年,和丽斌的作品也不断的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足迹遍布瑞典,挪威,韩国,作品广受欢迎且反响热烈。
在和丽斌的作品中,你能够感受到他对时间思考,对于人性回归的呼唤。在急速变换的时代大背景下,现代人逐步在遗失的道德,内心的荒原滋长,原始的自我的丢失,迷失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之中。在他的一组行为艺术《归》里,画面里躺着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和自然混合为一体。不经意间和道家所阐述的关于天人合一的理念不谋而合。同时和佛学中所阐述的死亦为生,生亦为死的禅理巧妙碰撞。你仿佛能够通过沉默的画面听到他强烈的召唤,回来吧,我们早已丢弃在角落里的本真。
《荒原》系列的作品里,冷色调的运用铺垫出大自然的诡异莫测,微小的人隐藏在画面里。彰显出人在大自然当中的脆弱和渺小。现代化的建设,人类先进的技术可以毁灭森林,可以将山脉移为平地,可以建造气势雄伟的建筑,人类自大的认为可以驾驭自然,但面对自然的报复时,人类有时候很无助。面对地震,海啸,你不得不承认我们始终是渺小的。
在宇宙的无涯中,人类是短暂的存在。虽则经历多少喧嚣,最终都将回归寂静。在《幻灭》系列里,黑白红的交叉运用,烈焰燃烧的画面,让人很容易将这组画和自我意识结合起来。虚无,幻灭,意识流和近现代西方文学的主题交相浑映。
死亡伴随着形体意识的幻灭,但幻灭不是毁灭,在这组《幻灭》作品中,生的意识,对生命的感知,幻灭中仍然有一丝希望,和幻灭相对的是重生,当一切化为灰烬,会否是另一种形式的凤凰涅槃,即为永生。烟花极尽灿烂,只为刹那永恒,生命的燃烧,成全的是永恒的孤独。
不管是《荒原》系列,还是《幻灭》系列,都在思考生命的过程,从何来,归去何方,人的存在形态,始终穿插着的孤独感,幻灭感。对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的关照,对回归自我、回归自然的强烈呼唤,随着时间的变迁,我们丢掉了太多的准则,道德,纯真的人性。人性的回归,生命的存在,时间,永恒的话题,和丽斌用了简洁,粗放的笔法,冷静的颜色,严肃而认真的进行了思考。
“荒原” 是一组感人、深刻的作品。可以看作是艺术家这些年来心路旅程的一个记录。就像是心电图一样,记录了艺术家在创作这组作品过程中的脉搏、体温和心跳。尽管这组作品的画面上也出现了荒芜的田野、被砍伐的森林、横生的杂草、收割后的庄稼,还有大地、天空、远山等意象,但我并不认为它们就是一组风景画作品。当然,艺术家在这里假借了现代主义中关于“风景”的定义,也实实在在地描绘了许多“风景”的意象。——管郁达
在他的作品中,充满生命激情的奔放笔触与单纯简约的黑白色彩两种造型元素占据着画面的主导地位,光、形则为之服务。形消失于起伏跌宕扭曲多变,又极富爆发力的笔触之中,“破碎”而不失整体内在结构变化。这些充满生命张力给人可触摸感的笔触、吸收中国画“以墨代色”得天地自然之意的黑白用色方式、“破碎”而不失整体的形体塑造,以及在山石、树梢、草丛间跃动闪耀的富戏剧性的用光,共同建构了一个单一而统一的画面整体世界。——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