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路遥调到辽宁(主持人语)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2年11月17日早晨8点20分,著名作家路遥在西安病逝。朝阳升起的时刻,一位作家最好的创作年华被终止在42岁,天地悲伤动容,北风瞬间如刀。这一年的初冬分外寒冷,以至于作为路遥小说忠实读者的我,至今都有一团肃杀和凛冽在心头蜷伏,时不时地蜇疼我、摧残我。
  2007年,延安大学修建路遥文学馆。2009年,延川中学修建路遥纪念室。2011年12月3日,路遥纪念馆在路遥出生地——陕西省清涧县王家堡正式开馆。一旦走向历史、经过岁月,作家的作品分量就容易辨识出来、高贵起来。《鸭绿江》1980年第8期、1981年第9期,刊登路遥的短篇小说《卖猪》《风雪腊梅》。现在,这两篇作品的名字连同发表它们刊物的名字——《鸭绿江》一起,成为路遥文学史展览的印刷体,精神地站立在路遥纪念馆内墙壁上。
  1985年初,路遥托友人找到辽宁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金河,想调到辽宁工作。为什么?大概是西安作协(大区作协,同当年中国作协沈阳分会一样,履行省级作协职责)内部有人以为路遥是“文革”群众组织头头,属于“造反派”被结合进延川县“革委会”做副主任,写过紧跟形势、配合中心工作的剧本……如此等,影响并干扰着路遥。路遥转不过弯来,他清楚自己在“文革”中的表现,热血青年,可于人于己问心无愧。他委屈、懊恼,急想调离西安,异地生存。路遥提出三个条件,一是搞专业创作,二是把妻子林达一起调来,三是解决两间住房。以路遥当年的“文化身份”讲,这三个条件合情入理,不过分,落实起来也不困难。所以,金河来不及召开会议协商,先应承下来。知人善任的金河,完全知晓有实力的文学创作人才的稀缺和宝贵,他不想失去这个机会。得路遥者,便得文学“一方天下”。金河没迟疑,第二天又给路遥写信,告知他辽宁作协同意,满足他的三个条件——情真意切,求贤若渴。
  在金河面前敢于提条件,路遥凭借的也是“资本”——路遥可用成就来论了。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不仅获1979—1981年度《当代》文学荣誉奖、《文艺报》中篇小说奖,还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于《收获》的《人生》,1983年又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在人才辈出、文学景观异彩纷呈的20世纪80年代,连续两届斩获中国作协专项大奖,不容易。诚然,获奖仅为一个方面,重要的是路遥的作品给读者、文壇带来的影响,以及它们崭露的洞察生活、人性时所涌现的艺术才华。金河的信,路遥没有可能收不到;友人的传达,路遥也不可能听不到。一两个月过去了,来还是不来?辽宁作协和金河本人并未收到任何有关路遥“是否”的音讯。不久,金河到北京参加中国作协召开的一个会议,见到西安作协负责人、著名文学评论家胡采,胡采才向金河说明了情况。原来路遥的“问题”得到了澄清,不是“造反派”,无打砸抢、批斗等恶行,组织做出定论。同年,路遥当选为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动要求来辽宁,最后不了了之,是有些尴尬和难为情,路遥不太好意思向金河解释,故请胡采代向金河表示感谢和歉意。金河一笑了之,理解,尽管内心有所失落。原来,大作家也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切不开情面”的小小自尊。
  假如路遥真的能够于1985年调到辽宁,住上两室一厅的房子(或者还大),如己所愿当上专业作家,他还能写出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平凡的世界》吗?答案坚决:肯定。《平凡的世界》熔铸了路遥大半的生命体验,青春记忆、乡土情怀、人生苦难早已化作他周身流淌的殷红血液,有个出口即是滚烫的篇章文字。假如路遥调到辽宁,新的创作环境——水土能服吗?陕西有柳青、杜鹏程、王汶石、胡采等著名作家、评论家,近朱者赤啊!尽管辽宁也有马加、韶华、李云德等前辈作家,但影响力、成就感显然有差别,辽宁的文化土层更不如陕西悠久、丰厚。从路遥的几篇散文里,我们读出了他对柳青、杜鹏程、王汶石等名家的尊崇,以及他们给予的关怀、帮助和指导。作家对作家的影响总是以潜移默化显示巨大,榜样的力量总是以光芒普照尽现无穷。
  1985年的辽宁文学界也是群星闪烁之时。金河自不必说,邓刚、迟松年、王中才、达理等已在全国有名。作协换届、改选、补选什么的,能有路遥“副主席”的“一席”之地吗?若是路遥不在意这些就好了。一方水土不仅滋养一方人,也容易贻害一方人。作家的精神劳动,是独自的语言生活,是“单打独斗”的艺术呈现,所谓“陕军”“辽军”的集体主义亮相,是不厌其烦的加法,想把“溃不成军”(这里的“溃”单指“散漫”)的艺术个体进行临时集结,成为“总结”“报告”“评论”“书本”的功利性表彰。“个人主义”是实现文学创作理想的标志,中外文学史的每个章节,俯拾即是。路遥深谙此道,才把“专业创作”作为“三个条件”中首要的一个,毕竟“专业创作”在现行文学体制里属于凤毛麟角,他要以自己的“这一个”,汇入文学的总体辉煌。作家协会的“专业创作”,时间空间自己自由切换,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当然,意识形态气候除外。
  假如路遥调到辽宁,他“嗜烟如命”的习惯可以改掉吗?夜以继日地伏案写作,烟在提神的过程充当着罪恶的刽子手,罪过。要是路遥在辽宁,戒掉烟瘾,或许他的生命在世界上还能多停留三年五载,写出比《平凡的世界》还要伟大的作品。遗憾,这一切都只能是假设了。路遥在辽宁,有太多的可能和太多的不可能。人——像路遥这样的作家,有太大的思想和情感活动半径,天地方圆,难以预测。好在有路遥纪念馆,把路遥的清晰文学历程——终生每个阶段的生命成果都保存得大致齐备。路遥的作品,今后还将经历时间的打磨——人与自然的风吹日晒。
  “路遥在创造那些普通人生存形态的平凡世界里,不仅不能容忍任何对这个世界的过去和现在、历史和现实的解释的随意性,甚至连一句一词的描绘中的矫情娇气也绝不容忍。他有深切的感知和清醒的理智,以为那些随意的解释和矫情娇气的描绘,不过是作家自身心理不健全的表现,并不属于那个平凡世界里的人们。……这是作为独立思维的作家路遥最难效仿的本领。”耳畔忽然传来陈忠实在路遥告别仪式上宣读自己撰写的“悼词”之际低沉、悲伤的声音,时间为1992年11月21日。
  主持人简介:
  宁珍志,职业编辑,中国作协会员,编审。有散文、评论、诗歌篇章发表于《人民文学》《诗刊》《文学自由谈》《天涯》《青年文学》《儿童文学》等。
其他文献
1979年  因为粮食由国家限量供应,工厂里没有食堂。工人们上下班拎着布兜,里面是大号的铝皮饭盒、中号的铝皮菜盒。车间里有个气锅,能把职工的生米蒸成熟饭。菜是在家就做好的,放在气锅旁边,保持着温暖。  我们的饭量真够大的,都能吃下整整一盒蒸高粱米饭,或者掺了大米的高粱米饭——不那么硬了,口感好一些。我在铁东区铆焊厂的第一年,大家还都是高粱米饭,第二年就开始掺大米了。  我在铁东区铆焊厂的第一年,老
期刊
我想书写一些具体的东西  我想书写一些具体的东西  比如一棵树,和  老街旁斑驳严肃的墙面  比如你的粗呢子大衣,和  窗台上的洋甘菊  比如一个微笑里隐藏的  柔和清澈的阴影  比如一杯被蛇麻子  蓄满阳光般刺痛的啤酒  我想它们都如此贴心  如此仁慈地出现在一些黄昏  或被大雨反复淘洗的晚上  或被轮回绊倒的绵绵春路  出现在你和优美和聪慧  达成忠实盟誓的那些年  即使被人贬损和诟陷也不能动
期刊
舅舅问姑姥姥  想去哪里散散心  姑姥姥说  我没走出过大山  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  是鸭绿江边  我想看看  你姥爷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想知道当年你姥爷是怎样  在枪林弹雨中穿梭  一趟又一趟地运送伤员  我想看看  你姥爷冒着生命危险守护的地方  是什么样子  当时听到这对话的  小小的我  后来长大了  也去了那个地方  站在断桥上  望着江对岸  听着滚滚江水流淌的声音  我恍恍惚惚知道了
期刊
南湖游船上  你屹立潮头  以青春的姿态  点燃了神州大地的星星之火  雪山草地里  你负重前行  以无畏的英勇  冲破了黑暗中一道道封锁  天安门上  你飘扬红旗  以新生的兴奋  开启了崭新的辉煌  改革东风里  你劈波斩浪  以少年的昂扬  握稳了前行的舵盘  百年风雨中  你看见黑暗  却不曾忘记  你点燃希望  却不忘初心  你的星星之火  永远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作者簡介:  
期刊
尘封的画卷 展开不朽的山河  霞光映在山上 水上 樹上  携在风里 远远地吹来了歌  我站在红色里  红色蕴在我的眼底  我看见了星星 在红色的天幕  数了数 一颗 两颗 三颗 四颗 五颗  白色的鸽衔着草环  我听见了歌  他们在唱独立和新中国  辗转千年的画卷  在百年后的今天 展在了世界前沿  画里 是一片被霞红笼罩的山川河流  我想 我愿意永远沉溺在这温柔的霞光里   作者简介:  周书
期刊
编辑本卷时,我和马秋芬都在海南,我那背靠山麓的蜗居与她那面朝大海的非豪宅,只略遠于一箭之地,即使我俩的脚力不如驰骋的良驹或奔突的跑狗,想见面聊天也很方便。但我俩又都知道,再方便,也不及十五六年前,我们在这岛上的朝夕相处。  十五六年前,马秋芬马晓丽孙惠芬还有我,依惯例组织自费笔会,来南海之滨务虚小说。那时我们在岛上均无房产。那时,我们采用AA制品尝口味怪异的水果和饭菜,几乎不去近在咫尺的海边游逛,
期刊
此刻  抬头仰望这片你看过的星空  我们穿过百年时光在此相逢  我望着您  立正敬礼  泪眼蒙眬  我亲爱的前辈啊  那一年你和我有着相近的年龄  青涩的脸庞满是坚毅  明知那里是腥风血雨  却毅然转身  踏进风雨  我看见  你用那把磨得锃亮的镰刀   势如破竹   割去旧社会腐烂的劣根  带领农民耕出新生气  我看见  你用那把力重千钧的铁锤   所向披靡   砸破旧中国笼罩的阴霾  带领工人
期刊
他比我们早醒好几年  大学的同学虽然是同窗,但相互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有时甚至不像一个学门出来的。对我而言,董学仁就是这样的同学。他比当时的我们至少先进几年。  何以如此说?用古人的写作方式,叫有诗为证。  那时我们离开故乡到大连海滨求学,不免思念家乡,不免写下“故乡的河在我心中流过”的所谓诗句,而他却这样写起故乡:  我不相信故乡有什么特殊意义  也许在哪里都一样  打败命运 或被命运打败  
期刊
布谷钟  人们羞于告诉我  这就叫别离,时光踉踉跄跄  知道我还爱着  知道我会乘愿再来  而这样的情形就像费力摆动的老钟  你揭开我紧闭的后盖  让我日夜旋转  把心裸露在外  “布谷——布谷!”  这些被齿轮碾轧的时时刻刻  沐浴在黄昏的温暖当中  我们机械地做着游戏  摆弄一些劫后余生的小事情  也许是不鸣则已  也许是始乱终弃  “布谷——布谷!”  正像腊月:我对你一无所知  单一地保持
期刊
1  “世界上最扫兴的事莫过于,你经过无数个夜晚的辗转反侧,决定向心仪的女人求爱,结果人家却有男朋友了。”“世界上最扫兴的事莫过于,你火烧火燎地待在房间等情人赴约,结果却被放鸽子了。”“世界上最扫兴的事莫过于,你正和情人在房间里卿卿我我,紧要关头,电话铃声不屈不挠地响了起来。”  第一句话是觉罗说的。觉罗是笔名,真名叫那正光,他说那姓是满族皇姓,满族皇姓是爱新觉罗,便取笔名觉罗。也不知他是否瞎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