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培养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b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中学学生,在同班同学获得全市的大奖后,不是高兴,而是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在背后大发议论,评头论足;某学生考完试后听说同学自我感觉考得好,竟然偷偷溜入教师办公室,将同学试卷的正确答案全部涂掉;一个15岁的少年,为了能保证自己上大学,在父母宣布“三个孩子谁考上大学就供谁,考不上的要干活挣钱供考上的”后,将自己的亲生弟妹同时活埋,理由竟然是:“杀了他俩,父母就可以集中精力培养我上大学了”;无独有偶,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被同伴在游戏中埋葬;更令人大惊失色的是,2002年6月16日凌晨,北京“蓝极速”网吧失火案导致24人身亡,纵火原因,只是两个不足15岁的孩子因与网吧服务人员发生了小小矛盾而采取的报复行为。
  上述现象和案例让大人们震惊了!长期以来,在人们眼里,中学生都是单纯的孩子,在人们过多地关注经济、生活的同时,却把身边的孩子疏忽了!
  于是,人们开始把青少年的行为和其道德品质联系起来,诸如“品德败坏”、“ 品行不良”等。其实,在青少年这些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根源,其中,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丧失是其根源之一。
  亲社会态度是指人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乃至奉献等利他的社会态度。由亲社会态度派生出来的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与亲社会态度和行为相反,逆社会态度是指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态度,由逆社会态度派生出来的行为则是逆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 人类本性”,在我们的生存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是无须学习的。
  在人类“ 亲社会行为”的作用下,人们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利他行为时时处处可以看到,尽管如此,“ 逆社会行为”也总是给我们的社会不时带来隐痛与羞耻,如,我们常常听到人们遇抢劫、遭杀害,而那些原本能够给予受害人帮助的人却袖手旁观等等,显然,这是人们“ 亲社会行为”丧失的表现。令人担忧的是,“ 亲社会行为”丧失的人群有年龄提早的趋势,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已初露端倪,他们对他人缺少同情心,对人表现为冷漠、嫉妒、不满,更有甚者,以捉弄他人、抵毁他人、损害他人利益为目的。
  
  一、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丧失的原因
  
  青少年“ 亲社会行为”的丧失有其复杂的社会因素。从社会来说,现代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商业电影电视,出于商业目的,大肆宣染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残酷争霸,自我意识尚未发展成熟的青少年容易受到感染和误导,盲目崇拜那些人性泯灭、置人于死地而后快的“超人”。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带有利己主义的色彩,让孩子“ 各人自扫门前雪,别管他人瓦上霜”,甚至教孩子去损人利己。
  
  1. 学校中教师权力的不恰当使用,是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丧失的社会因素之一
  由于教师的角色使然,奖励和惩罚成了教师的权力。但是,一些教师在运用自己的权力时,有失公平公正,破坏了学生身上潜在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如,在班级中,当教师对某个学生给予表扬时,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其他学生;教师在运用惩罚的权力时,对犯同样错误的学生,总倾向于对平时表现不够好的学生给予更严厉的惩罚,而对成绩好的学生却不予批评惩罚。久而久之,不仅会造成学生漠视教师的奖励与处罚,而且,受表扬的学生很快成为众矢之的,很难得到其他学生的“ 亲社会行为”。长此下去,学生会把这种情绪迁移到其他人身上,“亲社会行为”倾向也就逐渐消退。
  
  2.青少年压力过大是其“亲社会行为”丧失的诱发原因之一
  在部分学校中,畸型竞争使分数成了学生身上的沉重包袱,不仅如此,学生除了要承受源于课程本身的压力外,还要承受家长及外界所施加给他们的心理上的压力。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寄托了太多不切实际的期望,过高的目标值造成了青少年过大的心理压力。在种种压力之下,青少年满脑子只有竞争,只有战胜他人,嫉妒、自私、不与人合作等不健康心态与日俱增,长期下去,青少年的“ 亲社会行为”的本能倾向渐渐消失。
  
  3. 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是“亲社会行为”丧失的主观原因
  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期望值太高:一般个体总会对自己提出一定的期望,但如果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会使人产生强烈的厌世心态,并且把怨恨迁怒于他人。(2)自卑感太重:适度的自卑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使人迎头赶上,但自卑感太重,则可能使人走极端,退缩、保守,或者出现攻击他人,怨恨他人,以他人的失利作为维护自己心理平衡的支点。(3)嫉妒心太强:其他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的优秀, 能力方面的专长,仪表上的出众,家庭物质条件的舒适等都会导致部分学生由羡慕发展到嫉妒,从而造成心理失衡,进而不择手段地追求,一旦追求不到,则以破坏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嫉妒心。(4)承受力太弱:过度挫折可引起学生趋向目标的行为受阻,导致心理承受力不稳定的学生去寻找产生挫折的客观原因,攻击认为使其产生挫折的人或物,从而产生“逆社会行为”。(5)自私心太重: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特殊的“六个大人一个孩子”的家庭背景下,易形成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他人利益之上,在学校则表现为不愿帮助他人,害怕他人超过自己。
  
  二、如何强化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
  
  如何培养青少年“ 亲社会行为”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如下措施帮助学生恢复或强化“亲社会行为”:
  
  1.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1)渗透美育功能,创造美的学习环境。美的环境会减轻甚至消除压力,学校可以通过强化美育功能,如美化教室,开展献爱心活动,提倡同学间团结互助,帮助学习或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举行各种歌咏、朗诵比赛,组织主题班会、集体活动等,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较全面发展,从而缓解压力。(2)运用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通过校园宣传栏、广播站、电视台等宣传阵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开设青春期心理知识讲座,对学生进行学会放松、学会转移、学会宣泄、学会自慰、学会幽默等心理调节方法的辅导,还可通过心理信箱、心理咨询等来缓解心理压力。(3)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通过举办家长会、教育经验交流会、家校互访等形式,帮助家长正确了解自己的孩子,引导孩子与父母多沟通,帮助家长确定对孩子合适的期望值,并努力为孩子创造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
  
   2. 满足学生的亲和需要,使学生产生归属感,帮助学生克服嫉妒与自私心理
  亲和需要展示的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对亲和需要的满足,可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接触,密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从而使个体免于由孤独寂寞而产生的焦虑之苦。相反,如果亲和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甚至严重的伤害。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社交等活动,使他们在紧张的文化学习之余,开阔视野,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满足学生的亲和需要,可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对集体产生归属感,进而体会到集体的力量,认识到集体的进步才是真正的进步,从而培养学生乐观开朗、豁达大度的心理品质,抑制嫉妒情绪的萌芽和滋长,消除学生中存在的自私与嫉妒心理。
  
  3. 为学生提供相互理解和宽容的机会,促进集体成员的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指的是一个团体或集体中的成员,心理协调一致,或指人们之间在言谈、举止、思想观点、个性品质、风度、气质等方面能在心理上被对方所接受,或至少在某一个具体方面被对方认可。心理相容能使人们关系和谐一致,反之会使双方感到别扭、合不来,甚至产生埋怨、嫉妒或怨恨。为了促进集体成员之间的心理相容,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的正常交往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场所。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处世观点和态度,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用真诚的友谊化解敌意,用不屈的意志克服困难,用坚强的毅力忍受痛苦,用微笑去迎接生活。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视角转换技能,增强学生对他人的认同感
   社会视角转换是一种社会认知技能,是指在自我认知或处世中摆脱自我中心的限制,在自我与他人之间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将自我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体验他人的观点,最后得出较为客观全面的观点或结论。社会视角的转换,保证了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达到一定的客观化程度,从而对他人产生认同感,做到理解他人、接纳他人,消除不该有的狭隘心理。教育工作者可通过行为诱导、角色扮演、命题作文人称改写、结合生活事件换角度思考等具体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发现和体验对方的苦与忧,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关心,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将对方的优点作为自己学习上的目标,将对方的缺点看得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这种角色转换,可以促进双方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其他文献
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到学习、考试、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适应、生活消费等方面问题的困扰.
团体心理辅导课主要是以心理自我训练为主,在目的上、内容上、要求上、任务上和教学方法、形式上与其他活动课程有所不同,近两年来,通过担任团体心理辅导课的教学,对如何上好团体心理辅导课我体会如下:    一、教师洗脑充电是上好团体心理辅导课的必要条件     在心理辅导课教学中,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教师的不良心理必然会通过“ 移情”作用投射到学生身上,对教育教学工作会产生负效
"少一倍的孩子,多一倍的关爱",以此为特色的"小班化"教育越来越为人瞩目.这一教育带来的对个体受教育充分程度的关注,体现了教育上的人文关怀,为传统班级授课制注入了新的活
教态,是指教师教学的姿态,包括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等。在课堂上,教师的教态变化既是完成教学活动或传递某种信息的需要,也是其内在教学状态或心理状态的综合体现。教师为更好地引导学生注意,传授知识,交流思想感情,要掌握一定的教态的变化技能。    一、走动    教师在课堂上走动,对于调节课堂气氛,密切师生关系,及时了解情况,督促检查学习等,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如果方式不当,也可能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拖延教学
江苏省江阴市云亭中心小学本着"让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充满阳光"、"让每个学生都健康发展"的教育宗旨,近年来,把"小学生心理自我教育"作为校本课程,予以合理地开发和积极地实施,
中学生喜欢把中学阶段比作花季、雨季.花季状其美好,雨季状其情感丰富.他们喜欢品味被泪水打湿的苦苦涩涩的那种感觉,而且他们只是品味一种情绪,还谈不上真正去品味爱情.更何
“我们这一代人不容易,我是紧跑慢跑,虽然摔了跟头,爬起来再跑.总算跑到终点了。”——穆青
我国加入WTO后,烟草资源的整合正在从一般性的“联合重组”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整合重组全面推进。安徽黄山卷烟总厂的成立,正是顺应我国烟草工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实现国家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28名日本甲级战犯进行了审判,量近,日本的一些政要公然否定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结果,想为日本的二战甲级战犯开脱罪责,这引起了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