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目前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种重要学习方式。本文就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及教学实践方式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旨在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科学探究 教学实践
科学来源于实践。化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造能力。有效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标要求打破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发挥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培养创新意识,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灵活应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能学以致用。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1.以问题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强烈兴趣去进行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自主参与
探究活动是一个多方面的活动,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收集,分析和整理数据,猜想答案,解释和预测,明确假设等才能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
3.合作交流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有其独特性和个性的表现。在探究活动中,大部分学生是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构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
二、科学探究的教学实践
1.合理确定探究的核心问题
每一个科学探究活动都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来进行,从问题的提出、围绕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和搜集证据到问题的解答和结论的得出,所有的活动目标指向这个核心问题,所以问题的选择和确定就十分重要,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
在一节具体的化学课上,涉及的化学知识可能很多,可能都是学生应掌握的内容,而学生又不能在一节课上进行多个课题的探究活动,这就需要教师从这些知识中筛选出其中探究价值较高的知识点,再结合具体的情境设计成探究课题。这样探究得出的结论就一定是本节的重点。如果教师能抓住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则是最理想的。例如,在“常见的酸和碱”一节的教学中,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是要探究的课题,而它们的物理性质作为探究课题则不合适。
2.注重创设探究情境
一堂成功的探究课,离不开探究情境的创设。好课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上课的开始,我往往选择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如,在学习“二氧化硫”时我播放大气污染、酸雨等导致严重危害的录像、图片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环境问题,由此培养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意识,对学习内容产生探究的欲望,形成学习二氧化硫性质的探究动机。又如,在学习“溶液的组成的表示”时,我提前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诸如饮料、食醋、医用食盐水、矿泉水,等等,实验室中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等的标签。在课堂上我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m/m,从而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溶质的质量分数。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觉得利用实验、录像、多媒体、小魔术、小典故等手段创设情境,会极大地丰富课堂,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3.探究的核心问题难度要适当
问题的难度要适当,探究过程所需的知识和方法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完成搜集证据的过程,能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得出结论。有些化学知识虽然是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但学生不适宜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因为这类知识的产生过程所需的设备、方法和知识基础往往是中学生难以使用和驾驭的,如元素的化合价、蛋白质的结构等,就不适合用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这类知识要么由教师进行意义传授,要么安排学生用间接探究的方法,如资料探究来学习。
4.让学生适时体验探究成果
探究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能得出一个结论,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果实。在化学教学的探究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所关注的核心存在差异。或者说,师生在共同参加同一探究活动时,其动机存在差异。教师关注的是探究的过程,是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乐趣,而学生关注的则是结果,是问题本身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产生探究动机,他们参加活动的全部目的是为了得出结论,搞清问题的因果关系。可见,新课程强调探究活动以过程体验为目的,并不注重探究的结果,但我们不能不注重结果。如果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的探究活动多数都得不出结论,既不能肯定猜想的正确,又不能断定猜想的错误,都是在一系列活动后草草收场,就会使学生在探究未知上的自我效能感减弱,逐渐丧失对探究活动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探究活动设计时,不能仅以满足自己的动机为目标,还要考虑学生探究动机的满足,所选择的课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短短的十几分钟,长则一两节课,就能得出结论,让学生及时尝到探究的果实,激发其更深层次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孙旭.论初中化学探究课题的发掘途径和方法[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6):24.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科学探究 教学实践
科学来源于实践。化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造能力。有效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标要求打破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发挥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培养创新意识,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灵活应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能学以致用。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1.以问题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强烈兴趣去进行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自主参与
探究活动是一个多方面的活动,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收集,分析和整理数据,猜想答案,解释和预测,明确假设等才能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
3.合作交流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有其独特性和个性的表现。在探究活动中,大部分学生是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构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
二、科学探究的教学实践
1.合理确定探究的核心问题
每一个科学探究活动都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来进行,从问题的提出、围绕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和搜集证据到问题的解答和结论的得出,所有的活动目标指向这个核心问题,所以问题的选择和确定就十分重要,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
在一节具体的化学课上,涉及的化学知识可能很多,可能都是学生应掌握的内容,而学生又不能在一节课上进行多个课题的探究活动,这就需要教师从这些知识中筛选出其中探究价值较高的知识点,再结合具体的情境设计成探究课题。这样探究得出的结论就一定是本节的重点。如果教师能抓住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则是最理想的。例如,在“常见的酸和碱”一节的教学中,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是要探究的课题,而它们的物理性质作为探究课题则不合适。
2.注重创设探究情境
一堂成功的探究课,离不开探究情境的创设。好课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上课的开始,我往往选择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如,在学习“二氧化硫”时我播放大气污染、酸雨等导致严重危害的录像、图片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环境问题,由此培养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意识,对学习内容产生探究的欲望,形成学习二氧化硫性质的探究动机。又如,在学习“溶液的组成的表示”时,我提前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诸如饮料、食醋、医用食盐水、矿泉水,等等,实验室中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等的标签。在课堂上我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m/m,从而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溶质的质量分数。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觉得利用实验、录像、多媒体、小魔术、小典故等手段创设情境,会极大地丰富课堂,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3.探究的核心问题难度要适当
问题的难度要适当,探究过程所需的知识和方法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完成搜集证据的过程,能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得出结论。有些化学知识虽然是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但学生不适宜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因为这类知识的产生过程所需的设备、方法和知识基础往往是中学生难以使用和驾驭的,如元素的化合价、蛋白质的结构等,就不适合用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这类知识要么由教师进行意义传授,要么安排学生用间接探究的方法,如资料探究来学习。
4.让学生适时体验探究成果
探究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能得出一个结论,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果实。在化学教学的探究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所关注的核心存在差异。或者说,师生在共同参加同一探究活动时,其动机存在差异。教师关注的是探究的过程,是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乐趣,而学生关注的则是结果,是问题本身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产生探究动机,他们参加活动的全部目的是为了得出结论,搞清问题的因果关系。可见,新课程强调探究活动以过程体验为目的,并不注重探究的结果,但我们不能不注重结果。如果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的探究活动多数都得不出结论,既不能肯定猜想的正确,又不能断定猜想的错误,都是在一系列活动后草草收场,就会使学生在探究未知上的自我效能感减弱,逐渐丧失对探究活动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探究活动设计时,不能仅以满足自己的动机为目标,还要考虑学生探究动机的满足,所选择的课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短短的十几分钟,长则一两节课,就能得出结论,让学生及时尝到探究的果实,激发其更深层次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孙旭.论初中化学探究课题的发掘途径和方法[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