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卓越担当”课程 探索“生态·智慧”课堂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engl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教育综合改革要求学校基于核心素养重构育人模式和教育生态。新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将推动教育观的深刻变革,使教育必须向有利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回归。北京一零一中学准确把握形势,积极推进基于核心素养和学校文化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研究,打造独具特色的“卓越担当”课程体系和“生态·智慧”课堂。
  “卓越担当”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的目标和策略
  基于学校的办学目标,一零一中学把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四个维度:课程必须围绕培养“未来卓越担当人才”的育人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培育;课程要体现自我教育理念,让每一个生命个体成为最好的自己;课程要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在丰富性、层次性与选择性上有所体现。
  一零一中学课程建设的策略主要有精品化策略、核心化策略、结构化策略、特色化策略。精品化策略指完善课程建设体系化建构和质量监控机制,分阶段精细化推进;核心化策略是指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需求去引领学校课程建设;结构化策略强调用学校课程的体系化建构去推动三级课程的融合;特色化策略是指用特色课程群去引领和彰显学校的特色发展。
  2.课程体系与主题群落
  学校努力建构基于素养生成的卓越担当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卓越担当人才培养”和“自我教育理念”为核心要素,搭建学校“三层八维式”课程结构,如下图:
  该课程体系是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进行融合,建立学校课程。三层是指课程分为基础能力课程、拓展融通课程、实践创新课程三个层次,使学生能跨越学段的边界,促进从知识到能力再到品质的进阶和融通。八维是指每个层级的八大领域三十二个系列的学校课程体系,使学生能跨越学科的边界,尊重个性与差异,满足多元发展需求。在第二层级和第三层级将课程按不同主题分成不同的课程群,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以卓越主题书院课程群为例。该课程群包括人文、科学、领袖、国际、艺体五大主题课程群,分别由圆明书院、学森书院、六韬书院、国际书院、大成书院进行建构与管理。每个书院还开设各自独立的特色课程群。如圆明书院开设人文主题课程群,包括人文方法课程、人文实践课程、人文经典课程三个群落;学森书院开设科学主题课程群,包含科学素养课程、科学考查课程、科研课题课程和学科竞赛课程;六韬书院开设领袖主题课程群,包括国家视野课程、战略战术课程、学生领袖课程、领导力培养课程等;大成书院开设艺体特长主题课程群,包括表演艺术、综合艺术、造型艺术、田径几大类别,分设非洲鼓、传统壁画、滑雪等二十三个细类。
  3.年级 书院的经纬式管理模式
  学校尝试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管理模式,实施年级管理 书院管理的经纬式管理模式。年级负责常规管理和主题教育,书院负责主题课程建设、学业规划服务、特色教学研究等。基础能力课程以年级管理为主,拓展融通课程中采取年级管理与书院管理并存的方式,实践创新课程以书院管理为主。
  学校积极探索个性化的选课排课方案。选课排课的总体思路是“分年级逐步分层,分类型科学组合,多样化自主选修”。学生采取选课走班的方式上课,学校提供可选择的课程内容和平台空间,尊重学生的选择性和个性化发展。学科排课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分科、分区、分层、分类的组合模式,一种是自由、自主的自由模式。
  4.课程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资源
  通过几年来的课程建设,一零一中学已经形成了“重基础、层次化、生成性和系列化”的独特课程文化。“重基础”指高质量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和地方课程,并且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基本方法和行为、核心价值观的教和学;“层次化”指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能力课程、拓展研究课程和实践创新课程三个层次;“生成性”主要指学校课程的动态开放体系,在培养学生兴趣、搭建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综合素质平台、形成学校课程文化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系列化”指按照学生需求、整合三级课程内容、建设八大领域三十二个系列的学校课程体系,并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的三级融合。
  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一零一中学以深度合作模式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通过深度合作模式,一零一中学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几大课程资源系列,包括高等院校系列资源、科学研究所系列资源、德稻大师系列资源、中关村系列资源、名人励志系列资源、行业领军系列资源,整合构建了科学、人文、创新国际、艺术、领军五大主题课程群相对应的稳定的学校课程资源系列。
  “生态·智慧”课堂
  1.“生态·智慧”课堂的定位
  “生态·智慧”课堂是学校在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的课堂内涵追求,是学校在坚守自我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提出的创新性课堂教学。“生态·智慧”课堂追求的是建构生命成长和智慧生成的场域。这个场域包含:生活场,即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生命得到成长;思维场,即课堂有利于学生高智慧的形成与发展;情感场,即课堂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世界在自由和谐的氛围中陶冶与美化;生命场,即课堂的一切缘起和归宿都是生命的健康成长,如下图:
  2.“生态·智慧”课堂的特点
  “生态·智慧”课堂需要坚持三个观念:生态观,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具有师生共生、文化场域、动态转化等特征;生活观,知识与生活融合才能产生智慧,倡导教育应回归生活本真;生命观,教育的本真是尊重生命、唤醒生命、激励生命。
  “生态·智慧”课堂需要体现三个特性:科学性,课堂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实践性,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才有生命力,要做到学而时“习”之;创造性,教育必须弘扬人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
  3.“生态·智慧”课堂的学习力模型
  “生态·智慧”课堂研究的起点是如何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各教研组基于学习力理论,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以及对学生在该学科的核心素养进阶要求,完成“生态·智慧”课堂的理论架构与学科教学的学习力模型,如语文学科的能量巨人学习力模型、地理学科的三方气旋学习力模型、生物学科的双螺旋学习力模型、英语学科的智慧树学习力模型等,都既体现了学科特点,又契合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4.“生态·智慧”课堂的学习方式
  “生态·智慧”课堂主要采取主题式教学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以整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能进行灵活迁移应用,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如孙淑松老师依托圆明园开发了主题课程“追寻失落的夏宫”,把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学科融为一体。这门课程分三个阶段:到圆明园实地考察,通过摄影、绘画,感知圆明园今日之真实景物;查阅资料,追忆历史,触摸昔日圆明园的同一景点,遐想昔日美景;抚今追昔,进行文学创作;师生共同完成圆明园四十景今昔对比作品集。再如赵海蓉老师的“文学的北平”主题课程:学生自主阅读九篇描写北平的民国散文,寻找不同文章中北平的共性,写一篇读书报告,在课堂上讨论;把文章中的疑难问题找出来汇总,自主解决至少三篇中的疑难问题,写出读书笔记,课堂交流;任选一个问题或一篇文章或一个角度写一篇分析文章,在班级内分享;寒假到作者所提及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写一篇考察报告。以上两个案例的显著特征是情景化感知,批判性阅读与创新性表达,这些都是“生态·智慧”课堂追寻的目标。学校还积极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STEAM教育等项目式学习,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零一中学将以自我教育理念为指导,继续推进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生态·智慧”课堂教学实踐研究,使课程改革有新突破,教学质量有新提升,学校发展有新成效。
其他文献
伴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文化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创新”和“应用”成为地方院校获得发展的关键词.就专业特性而言,美术学科与
期刊
鹤与富贵气象  鹤是我国著名的珍禽,我国现有鹤九种,其中以丹顶鹤最为名贵。因其嘹亮的鸣声、秀丽的形体、轻盈的舞步、闲逸的姿态,先秦时代就赢得人们青睐,作为人的宠物受人豢养。  先秦时代,鹤的喜好者大多为君王、贵族,鹤所凝聚、折射的是一种富贵气象。《左传》载卫懿公喜欢鹤,养了一大群鹤,鹤都有禄位,“高者食大夫俸,次者食士俸”。懿公出巡时,鹤乘着大夫所乘之车,在前面引路,称“鹤将军”。后来狄人攻卫,卫
街道起初只是建筑物之间留下的简单空间,人们几乎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它,更谈不上对其加以审视。街道的地位和意义主要是依附在建筑上的,没有独立的品格。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规
1959年5月,查尔斯·斯诺(Charles Percy Snow)现身剑桥大学理事会大楼,为年度瑞德讲坛做“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这位从化学转行写小说的英国人脸颊肥圆,双下巴,身姿庞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1.增进项目认识,规划发展目标  校级领导干部率先学习领会北京市教委相关文件精神和项目开展要求,建立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教学团队,并确立了“整合外教资源,助力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质”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学生:具备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养成英语思维习惯,了解西方文化;教师: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切实改进英语教学方式;管理:增加民主与尊重的元素,更加开放与多元;办学:利用外教资源助力学校特色建设,提升办
期刊
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博物馆艺术陈列设计逐渐引入了大量新的服务理念和现代化科学技术,逐渐演化出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新理念与新体系,促使博物馆的服务
期刊
10月9日,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举办了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的作品回顾展。2011年9日,理查德·汉密尔顿逝世,享年89岁。作为20世纪英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直到逝世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