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我去参加一个教育论坛的筹划会,有些中小学校长开口闭口都将“创新拔尖人才”挂在嘴上,有人甚至提议将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作为论坛主题。我忍不住说了几句冷话,大意是中小学不要总盯着所谓的创新拔尖人才,那只不过是一个传说,还是“本份”一点,踏踏实实地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好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如果在中小学就区分出普通学生和创新拔尖学生,那将是教育的又一个劫难。
人才是人的功能性形态,是人的工具性特征。人的这一特征固然重要,但还有比它更重要的,那就是人本身。人应该是完整的,既有有用的才能,也有没有多少“功用”的情感和心理。才能固然重要,但感觉是否幸福,是否有尊严,身心是否健康更重要。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才能与情感、心理能够完美结合。但在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宁愿要幸福与健康。因为没有后者,才能就失去了方向,既不能造福于己,也不能造福于人,甚至可能危害社会。可见,只是功利地追求所谓的人才而忽略了人的存在,将人的工具性特征单独拿出来打磨,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这样的观念,在创新拔尖人才论盛行之前,已经有了广泛传播,并产生了诸多影响。比如,形形色色的“天才班”就是这种观念的一种投射。偏激一点看,所有“天才班”看重的都不是这些孩子本身,而是他们的某种才能。换句话说,看中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人的某种工具性特征。在这种观念支配下,这些孩子不是被当“人”看的,而是被当作功能性的“才”看的。因此,可以说“天才班”的悲剧性结果基本上是注定的,“天才班”“少年班”的实践经验也基本证明了这一点。
基础教育围绕着高考导致的病态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往往将全部的宝都押在那些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其余的则被遗弃、被打入另册(比如慢班)、被冷落,他们上学的过程就是失败与屈辱的过程。这些人,说得残酷一点,其实已经被学校视为“废弃物”丢掉了,成了那些“尖子生”往前走的牺牲品。说白了,现在的教育其实是“以人才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的。如果再加上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急功近利,这样残酷的情形还会变本加厉。因此,就基础教育而言,目前紧要的不是培养创新拔尖人才,而是静下心来,真正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幸福与快乐。
人们常说,国与国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这种观点非常醒目,但并不全面。国与国的竞争,实际上既是人才的竞争,更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即使是从国家竞争力的角度,培养作为国民的人,其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人才的培养。实际上,国家的存在,目的何在?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又是为何?归根结底不还是为了人的解放与幸福吗?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也得解放思想,不能老想着将人培育成人才,成为国家富强的工具,而是要知道,从更本质的意义上,国家只不过是为人谋解放、谋幸福的工具。
其实,真正的拔尖人才,都不是培养的,都不是外力塑造的,而是自我成长、自我造就的。教育以及社会、国家,主要的任务是为人的成长创造条件,为人快乐幸福生活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使每个人的潜能都有发挥的舞台。如此,该是人才的自然就会脱颖而出;即使不是拔尖人才,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基本的人生态度,学会從平凡的生活中获得精彩,这不是更好吗?我们作为后发国家,在人才的渴求上有点过于迫切,失去了一颗平常心,全社会都处在一种急吼吼的状态,反而不利于人才的成长,甚至会毁掉很多人成为真正拔尖人才的可能性。
因此,教育是“以人为本”还是“以人才为本”,虽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不同,不可不察。否则,在培养拔尖人才的大旗下,损的是我等非拔尖之人的利益,而被拔的那些“尖”是否真“尖”也相当可疑。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江苏南京210097)
责任编辑徐向阳
人才是人的功能性形态,是人的工具性特征。人的这一特征固然重要,但还有比它更重要的,那就是人本身。人应该是完整的,既有有用的才能,也有没有多少“功用”的情感和心理。才能固然重要,但感觉是否幸福,是否有尊严,身心是否健康更重要。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才能与情感、心理能够完美结合。但在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宁愿要幸福与健康。因为没有后者,才能就失去了方向,既不能造福于己,也不能造福于人,甚至可能危害社会。可见,只是功利地追求所谓的人才而忽略了人的存在,将人的工具性特征单独拿出来打磨,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这样的观念,在创新拔尖人才论盛行之前,已经有了广泛传播,并产生了诸多影响。比如,形形色色的“天才班”就是这种观念的一种投射。偏激一点看,所有“天才班”看重的都不是这些孩子本身,而是他们的某种才能。换句话说,看中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人的某种工具性特征。在这种观念支配下,这些孩子不是被当“人”看的,而是被当作功能性的“才”看的。因此,可以说“天才班”的悲剧性结果基本上是注定的,“天才班”“少年班”的实践经验也基本证明了这一点。
基础教育围绕着高考导致的病态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往往将全部的宝都押在那些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其余的则被遗弃、被打入另册(比如慢班)、被冷落,他们上学的过程就是失败与屈辱的过程。这些人,说得残酷一点,其实已经被学校视为“废弃物”丢掉了,成了那些“尖子生”往前走的牺牲品。说白了,现在的教育其实是“以人才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的。如果再加上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急功近利,这样残酷的情形还会变本加厉。因此,就基础教育而言,目前紧要的不是培养创新拔尖人才,而是静下心来,真正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幸福与快乐。
人们常说,国与国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这种观点非常醒目,但并不全面。国与国的竞争,实际上既是人才的竞争,更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即使是从国家竞争力的角度,培养作为国民的人,其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人才的培养。实际上,国家的存在,目的何在?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又是为何?归根结底不还是为了人的解放与幸福吗?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也得解放思想,不能老想着将人培育成人才,成为国家富强的工具,而是要知道,从更本质的意义上,国家只不过是为人谋解放、谋幸福的工具。
其实,真正的拔尖人才,都不是培养的,都不是外力塑造的,而是自我成长、自我造就的。教育以及社会、国家,主要的任务是为人的成长创造条件,为人快乐幸福生活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使每个人的潜能都有发挥的舞台。如此,该是人才的自然就会脱颖而出;即使不是拔尖人才,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基本的人生态度,学会從平凡的生活中获得精彩,这不是更好吗?我们作为后发国家,在人才的渴求上有点过于迫切,失去了一颗平常心,全社会都处在一种急吼吼的状态,反而不利于人才的成长,甚至会毁掉很多人成为真正拔尖人才的可能性。
因此,教育是“以人为本”还是“以人才为本”,虽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不同,不可不察。否则,在培养拔尖人才的大旗下,损的是我等非拔尖之人的利益,而被拔的那些“尖”是否真“尖”也相当可疑。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江苏南京210097)
责任编辑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