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华罗庚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许多数学家之所以对数学孜孜不倦,因研究而废寝忘食,也是由于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滋生动力,孕育希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操作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竞赛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质疑问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培养
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强烈的心理倾向,它可以滋生动力,孕育希望,如果我们对某种认识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自觉去做,不怕吃苦,甚至废寝忘食,竭尽全力投入到从事这件事情的活动中去,效率自然就会很高,这也就是为什么你喜欢的就是你擅长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做更大的努力,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更高,成绩也就会提高得快。大家知道,数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较强,因此,喜欢学习数学的学生一般都会视学习数学、解题为乐趣,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而不喜欢数学的学生,数学课打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数学作业留到最后才做,甚至是抄袭应付,长此以往,成绩就会滑坡,甚至会导致学生越来越不喜欢数学,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一定要明确兴趣对学好数学的作用,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喜欢数学,爱上数学。
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此重要,因此,我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就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做了一些思考和实践。主要是从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操作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竞赛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质疑问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是数学的发源地,数学源自生活,我们所学习的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对应,而且联系生活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的生活原来这么近,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简化、模仿进行教学,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
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粉刷墙壁的面积”时,我布置学生预习时先看看自己房间所粉刷墙壁的面积是指哪些部分;课堂上再让学生观察教室的粉刷面积又包括哪些部分;然后小组交流:教室的粉刷面积是哪些部分?如何计算这个面积?因为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他们十分感兴趣,都非常认真地观察、思考、交流自己的想法。看到学生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我抓住机会进行引导,让他们小组合作把要粉刷教室墙壁面积的解决方法和需要的条件都写出来。最后通过全班交流、比较、质疑解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识、理解比较到位。这节课下来学生情绪高涨,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自然不错,在巩固练习中学生能用不同的思路解决同一个问题。
二、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孟母之所以三迁居所就是为子选择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无可非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还要从教师自身做起,主动参与其中,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更要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另外,还可以通过收集数学方面的信息、故事、趣味题等自办班级数学学习园地,定期在班级文化长廊展示优秀作业;也可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数学兴趣小组及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了“年、月、日的认识”这一内容后,我就在班上组织了一次“年、月、日”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合作制作“年、月、日”的小卡片。在这样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制作出了有特点、有个性的、漂亮的、能反应“年、月、日”相关知识的小卡片,最后把他们的作品进行展示评比,为他们提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机会。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操作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并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较少,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对直观、具体、形象和生动的实物很感兴趣,能在学生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而数学却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一旦学生的数学思维跟不上数学抽象性的脚步,他们就会渐渐慢下来,甚至开始落队。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运用直观教具降低数学抽象性的难度外,还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加深印象、促进理解的同时,也能让爱玩爱动的小学生兴致勃勃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虽说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和枯燥的,但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汇编了大量有趣的生活情景,目的是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也要相应的改变教学方法。课堂上,我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多看、多动手、多感知、多体会,以加强数学的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直观实物来了解、说明数学概念、性质和公式等,不仅能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如,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具体实物,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讨论、交流,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点和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分析、对比后得出结论,这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学生的乐趣之中,寓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之中,使其对所学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增强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就能达到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并在成功的欢愉中再产生新的兴趣的目的。 四、创设竞赛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也爱比着学,赛着学。因此,我就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有意地引进竞争机制,设置比赛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学生认识了“3的倍数的特征”后,我设置了一个比赛情境:将全班同学分为两组,老师随便说出一个数,问是不是3的倍数,由两组学生进行抢答,问20组数,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这时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比赛开始,我随机选了20组数,每次当我喊出数的时候,马上就有学生回答“是”或“不是”,当出现判断错误时,就会有学生进行反驳并阐述理由。课堂热闹非凡,学生兴趣浓厚,在比赛中巩固了学过的知识,加深了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能很快的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为后面继续学习“约分”等知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教学中,我还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适时引入竞争机制,开展竞争性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活动热烈紧张,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学生出现精神状态有所倦怠时,我便常常酌情组织学生进行三至五分钟的小竞赛。有时采用各组选代表参赛,有时采用全组都参加的集体赛,有时采用的是口算题“接力赛”,且当场评出名次。此外,还有“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争坐第一把交椅”等活动,也能使学生跃跃欲试,在各种具有竞争性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能充分发挥现代视听媒体的优势,从图片、视频等多角度展示教学内容,从而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更加符合小学生学习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感。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有机利用电教手段,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特有的色彩鲜明、生动形象、声像同步等优势,变静为动,变平面为立体,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从而刺激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新奇的快感,唤起求知欲,引起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故事:森林里的松鼠要过生日了,猴子送给它一个大大的蛋糕,上面插着4根蜡烛,平均分布着8朵奶油花。这时,大象和长颈鹿来了,松鼠决定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给自己和三个好朋友吃。于是课件上出现了松鼠分蛋糕的场景。学生喜欢听故事,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这时我适时引导:“同学们,好好想想,从刚才大家看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知道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就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都跃跃欲试。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引导质疑问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贵有疑,“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我结合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释疑解惑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转变为“今天你能提出几个问题?”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力,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力。还把课堂变成学生交流学习问题的场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
例如,教学除法计算中,当学生对“零做除数没有意义”提出疑问时,我在肯定他们能大胆质疑的同时,要求学生先小组交流,再根据下列的除法算式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①9÷0=( );→( )×0=9 ②0÷0=( );→( )×0=0结果,学生在交流、观察、计算和教师启发下,自己找到了理由,明白了9÷0=( )的结果“不存在”,因为任何数一个数乘0都不可能得9;②0÷0=( )的结果 “不唯一”,因为任何一个数乘0都得0,结果可以是“任何数”,所以零做除数没有意义。我觉得当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给予点拨、引导、架桥、铺垫等,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将短时间的学习兴趣,逐步升华为长期稳定的创新、探索欲望。
总之,只要我们把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作为导向,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把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变为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就能有效地激发、培养、提高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益,这也是我正在尝试和将要长期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培养
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强烈的心理倾向,它可以滋生动力,孕育希望,如果我们对某种认识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自觉去做,不怕吃苦,甚至废寝忘食,竭尽全力投入到从事这件事情的活动中去,效率自然就会很高,这也就是为什么你喜欢的就是你擅长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做更大的努力,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更高,成绩也就会提高得快。大家知道,数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较强,因此,喜欢学习数学的学生一般都会视学习数学、解题为乐趣,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而不喜欢数学的学生,数学课打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数学作业留到最后才做,甚至是抄袭应付,长此以往,成绩就会滑坡,甚至会导致学生越来越不喜欢数学,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一定要明确兴趣对学好数学的作用,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喜欢数学,爱上数学。
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此重要,因此,我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就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做了一些思考和实践。主要是从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操作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竞赛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质疑问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是数学的发源地,数学源自生活,我们所学习的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对应,而且联系生活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的生活原来这么近,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简化、模仿进行教学,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
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粉刷墙壁的面积”时,我布置学生预习时先看看自己房间所粉刷墙壁的面积是指哪些部分;课堂上再让学生观察教室的粉刷面积又包括哪些部分;然后小组交流:教室的粉刷面积是哪些部分?如何计算这个面积?因为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他们十分感兴趣,都非常认真地观察、思考、交流自己的想法。看到学生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我抓住机会进行引导,让他们小组合作把要粉刷教室墙壁面积的解决方法和需要的条件都写出来。最后通过全班交流、比较、质疑解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识、理解比较到位。这节课下来学生情绪高涨,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自然不错,在巩固练习中学生能用不同的思路解决同一个问题。
二、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孟母之所以三迁居所就是为子选择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无可非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还要从教师自身做起,主动参与其中,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更要做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另外,还可以通过收集数学方面的信息、故事、趣味题等自办班级数学学习园地,定期在班级文化长廊展示优秀作业;也可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数学兴趣小组及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了“年、月、日的认识”这一内容后,我就在班上组织了一次“年、月、日”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合作制作“年、月、日”的小卡片。在这样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制作出了有特点、有个性的、漂亮的、能反应“年、月、日”相关知识的小卡片,最后把他们的作品进行展示评比,为他们提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机会。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操作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并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较少,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对直观、具体、形象和生动的实物很感兴趣,能在学生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而数学却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一旦学生的数学思维跟不上数学抽象性的脚步,他们就会渐渐慢下来,甚至开始落队。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运用直观教具降低数学抽象性的难度外,还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加深印象、促进理解的同时,也能让爱玩爱动的小学生兴致勃勃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虽说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和枯燥的,但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汇编了大量有趣的生活情景,目的是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也要相应的改变教学方法。课堂上,我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多看、多动手、多感知、多体会,以加强数学的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直观实物来了解、说明数学概念、性质和公式等,不仅能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如,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具体实物,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讨论、交流,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点和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分析、对比后得出结论,这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学生的乐趣之中,寓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之中,使其对所学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增强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就能达到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并在成功的欢愉中再产生新的兴趣的目的。 四、创设竞赛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也爱比着学,赛着学。因此,我就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有意地引进竞争机制,设置比赛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学生认识了“3的倍数的特征”后,我设置了一个比赛情境:将全班同学分为两组,老师随便说出一个数,问是不是3的倍数,由两组学生进行抢答,问20组数,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这时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比赛开始,我随机选了20组数,每次当我喊出数的时候,马上就有学生回答“是”或“不是”,当出现判断错误时,就会有学生进行反驳并阐述理由。课堂热闹非凡,学生兴趣浓厚,在比赛中巩固了学过的知识,加深了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能很快的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为后面继续学习“约分”等知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教学中,我还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适时引入竞争机制,开展竞争性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活动热烈紧张,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学生出现精神状态有所倦怠时,我便常常酌情组织学生进行三至五分钟的小竞赛。有时采用各组选代表参赛,有时采用全组都参加的集体赛,有时采用的是口算题“接力赛”,且当场评出名次。此外,还有“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争坐第一把交椅”等活动,也能使学生跃跃欲试,在各种具有竞争性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能充分发挥现代视听媒体的优势,从图片、视频等多角度展示教学内容,从而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更加符合小学生学习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求感。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有机利用电教手段,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特有的色彩鲜明、生动形象、声像同步等优势,变静为动,变平面为立体,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从而刺激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新奇的快感,唤起求知欲,引起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故事:森林里的松鼠要过生日了,猴子送给它一个大大的蛋糕,上面插着4根蜡烛,平均分布着8朵奶油花。这时,大象和长颈鹿来了,松鼠决定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给自己和三个好朋友吃。于是课件上出现了松鼠分蛋糕的场景。学生喜欢听故事,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这时我适时引导:“同学们,好好想想,从刚才大家看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知道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就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都跃跃欲试。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引导质疑问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贵有疑,“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我结合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释疑解惑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转变为“今天你能提出几个问题?”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力,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力。还把课堂变成学生交流学习问题的场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
例如,教学除法计算中,当学生对“零做除数没有意义”提出疑问时,我在肯定他们能大胆质疑的同时,要求学生先小组交流,再根据下列的除法算式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①9÷0=( );→( )×0=9 ②0÷0=( );→( )×0=0结果,学生在交流、观察、计算和教师启发下,自己找到了理由,明白了9÷0=( )的结果“不存在”,因为任何数一个数乘0都不可能得9;②0÷0=( )的结果 “不唯一”,因为任何一个数乘0都得0,结果可以是“任何数”,所以零做除数没有意义。我觉得当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给予点拨、引导、架桥、铺垫等,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将短时间的学习兴趣,逐步升华为长期稳定的创新、探索欲望。
总之,只要我们把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作为导向,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把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变为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就能有效地激发、培养、提高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益,这也是我正在尝试和将要长期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