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体育教师的教学也必须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才能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手段,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一、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想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心理过程是由认识过程、感情过程、意识过程组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则是通过这些心理过程而形成,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例如,体育教师讲解、示范新的动作技能时,学生就通过看和听对该动作产生直接反映,并留下一定的痕迹(即记忆);然后大脑皮层对感知了的动作形象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即思维过程)、设计出完成新动作的步骤(即想象)。学生学习新技术时产生的感觉、知觉、记忆、运动表象、思维等心理现象,统称为认知过程。学生对新的运动技能所产生的兴趣,对掌握新技能流露出的兴奋、自信等心理现象,称为情感过程。当学生决定知难而上,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去掌握新技术时,这种下定决心,克服各种困难的内部斗争过程,称为意志过程。在这些心理活动中,每个学生通常表现出比较稳定而又不同于其他人的心理特点,如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类型等,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即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学所研究的就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而产生的。因此,人的心理活动在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脱离了客观现实就谈不上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体育心理学的具体任务是,研究人在体育实践中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发展的规律,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组织竞赛的合理化、现代化提供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知识。
二、 中师学生的体育心理特征
学生从初中进入师范阶段,个体身心发展已接近成熟,大脑皮层和机能结构已经发育完成,抽象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因此,对体育教学的意义、作用都有一定认识,对体育的社会性及毕业后做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也有了了解,因此学生学习的动机,已由“实用性”的动机向间接动机转化,即与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结合起来;体育兴趣更加广泛、深刻而稳定;观察能力较强,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比较理智;注意力更加稳定集中,注意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善于对新的动作技能进行理论上的思索,富有想象力;对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体育课感到不满,易产生抵触情绪,情感体验还不十分稳定,对某些特别喜爱的项目易失去自制而片面地单一追求。
三、 把握学生心理特征,搞好体育教学
体育课有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的特点,如一年四季都在户外活动,学生既要“抗寒”又要“耐热”;空间范围开阔,影响上课注意力的“无关因素”相应增多;为了学习新技能,学生肌体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量,但“个体差异”甚大,等等。这些客观因素,一旦与学生主观因素发生作用,就会形成复杂、多变的心理特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学。
(1)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一种学习需要,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教育、家庭等影响下形成的,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动因。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前提,又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师生一般都喜欢体育活动,但有的只是觉着好玩,有的是为了在紧张的学习中调节一下神经,也有的是为了形体美。这类学习动机,一般较为短暂且不稳定,容易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因此,体育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形成间接的学习动机,即把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使其变成学习中经常起作用的、有效的动力。例如,一堂体操课,讲解生动形象,示范优美、准确、有力,会给学生一个想学想练的良好刺激,学生就会对课堂所学动作产生兴趣,不仅课堂上主动练习,课后还会找机会“露一手”,这就是通过教育过程,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和心理动因。作为体育教师要珍惜他们的积极性,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寓教于乐,边辅导边向学生耐心讲述全面提高身心素质与完善技术动作的关系,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做不出这些动作的。这样使学生懂得体育课的内容安排,是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把学生对某项运动的兴趣转移到体育课上,逐步由直接动机向间接的学习动机转化。
(2)选择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体育教学要教会学生一定的运动技能,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教学开始,往往动作比较简单、乏味,学生不愿多做,甚至产生厌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这一特征,采用多样化的联系手段,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帮助学生尽快地建立运动表象和正确的运动概念,掌握好运动技能。①合理的组织形式。几个班级同时在一块场地上上课,相互干扰的因素增多,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教师课前应精心研究和设计课的组织形式,队伍的调动、器材的安置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场地划分要醒目、合理,给学生一个运动环境的约束,以便注意力能持久稳定地集中。②动作形象的讲解。教师传授运动技能离不开讲解,但不容许长篇大论,照本宣科也会使学生兴奋转移,觉得疲劳。因此,讲解要简练、生动、形象,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表象,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些教师采用口诀教学,易懂易记,效果尤佳。③练习方式要新颖。练习方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努力做到具有直观性、新颖性、启发性和趣味性。采用不同形式控制或增加运动负荷,诱导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再辅之以理论上的分析,启发他们积极思索,满足求知欲望。
(3)锻炼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心理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实际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与认识过程直接相关。意志品质是意志的具体表现,要学习和掌握新的运动技能,全面发展自己的身体素质,就必须与困难作斗争。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主观上非常喜爱体育活动,但自信心和自制力不足,经常改变自己的决定,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一遇到困难就手足无措,犹豫不决,怕字当头。比如,体操器械练习怕危险动作发生,耐力练习怕累,技巧练习怕脏,夏天怕热,冬天怕冷。意志品质顽强的学生则不然,他们能根据需要,自觉地确立奋斗目标,迅速地选择正确的动机,兴趣和注意力能持久、稳定,不受无关动因的干扰;面对困难,无所畏惧,时刻暗示自己克服困难;学习新技能时,感知觉敏感,思维能力丰富。可见,学生的意志品质如何,直接地影响教学质量。因此,体育教师应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通过积极的暗示和诱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安徽省萧县师范学校)
一、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想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心理过程是由认识过程、感情过程、意识过程组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则是通过这些心理过程而形成,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例如,体育教师讲解、示范新的动作技能时,学生就通过看和听对该动作产生直接反映,并留下一定的痕迹(即记忆);然后大脑皮层对感知了的动作形象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即思维过程)、设计出完成新动作的步骤(即想象)。学生学习新技术时产生的感觉、知觉、记忆、运动表象、思维等心理现象,统称为认知过程。学生对新的运动技能所产生的兴趣,对掌握新技能流露出的兴奋、自信等心理现象,称为情感过程。当学生决定知难而上,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去掌握新技术时,这种下定决心,克服各种困难的内部斗争过程,称为意志过程。在这些心理活动中,每个学生通常表现出比较稳定而又不同于其他人的心理特点,如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类型等,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即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学所研究的就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而产生的。因此,人的心理活动在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脱离了客观现实就谈不上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体育心理学的具体任务是,研究人在体育实践中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发展的规律,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组织竞赛的合理化、现代化提供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知识。
二、 中师学生的体育心理特征
学生从初中进入师范阶段,个体身心发展已接近成熟,大脑皮层和机能结构已经发育完成,抽象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因此,对体育教学的意义、作用都有一定认识,对体育的社会性及毕业后做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也有了了解,因此学生学习的动机,已由“实用性”的动机向间接动机转化,即与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结合起来;体育兴趣更加广泛、深刻而稳定;观察能力较强,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比较理智;注意力更加稳定集中,注意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善于对新的动作技能进行理论上的思索,富有想象力;对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体育课感到不满,易产生抵触情绪,情感体验还不十分稳定,对某些特别喜爱的项目易失去自制而片面地单一追求。
三、 把握学生心理特征,搞好体育教学
体育课有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的特点,如一年四季都在户外活动,学生既要“抗寒”又要“耐热”;空间范围开阔,影响上课注意力的“无关因素”相应增多;为了学习新技能,学生肌体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量,但“个体差异”甚大,等等。这些客观因素,一旦与学生主观因素发生作用,就会形成复杂、多变的心理特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学。
(1)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一种学习需要,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教育、家庭等影响下形成的,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动因。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前提,又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师生一般都喜欢体育活动,但有的只是觉着好玩,有的是为了在紧张的学习中调节一下神经,也有的是为了形体美。这类学习动机,一般较为短暂且不稳定,容易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因此,体育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形成间接的学习动机,即把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使其变成学习中经常起作用的、有效的动力。例如,一堂体操课,讲解生动形象,示范优美、准确、有力,会给学生一个想学想练的良好刺激,学生就会对课堂所学动作产生兴趣,不仅课堂上主动练习,课后还会找机会“露一手”,这就是通过教育过程,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和心理动因。作为体育教师要珍惜他们的积极性,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寓教于乐,边辅导边向学生耐心讲述全面提高身心素质与完善技术动作的关系,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做不出这些动作的。这样使学生懂得体育课的内容安排,是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把学生对某项运动的兴趣转移到体育课上,逐步由直接动机向间接的学习动机转化。
(2)选择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体育教学要教会学生一定的运动技能,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教学开始,往往动作比较简单、乏味,学生不愿多做,甚至产生厌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这一特征,采用多样化的联系手段,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帮助学生尽快地建立运动表象和正确的运动概念,掌握好运动技能。①合理的组织形式。几个班级同时在一块场地上上课,相互干扰的因素增多,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教师课前应精心研究和设计课的组织形式,队伍的调动、器材的安置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场地划分要醒目、合理,给学生一个运动环境的约束,以便注意力能持久稳定地集中。②动作形象的讲解。教师传授运动技能离不开讲解,但不容许长篇大论,照本宣科也会使学生兴奋转移,觉得疲劳。因此,讲解要简练、生动、形象,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表象,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些教师采用口诀教学,易懂易记,效果尤佳。③练习方式要新颖。练习方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努力做到具有直观性、新颖性、启发性和趣味性。采用不同形式控制或增加运动负荷,诱导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再辅之以理论上的分析,启发他们积极思索,满足求知欲望。
(3)锻炼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心理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实际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与认识过程直接相关。意志品质是意志的具体表现,要学习和掌握新的运动技能,全面发展自己的身体素质,就必须与困难作斗争。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主观上非常喜爱体育活动,但自信心和自制力不足,经常改变自己的决定,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一遇到困难就手足无措,犹豫不决,怕字当头。比如,体操器械练习怕危险动作发生,耐力练习怕累,技巧练习怕脏,夏天怕热,冬天怕冷。意志品质顽强的学生则不然,他们能根据需要,自觉地确立奋斗目标,迅速地选择正确的动机,兴趣和注意力能持久、稳定,不受无关动因的干扰;面对困难,无所畏惧,时刻暗示自己克服困难;学习新技能时,感知觉敏感,思维能力丰富。可见,学生的意志品质如何,直接地影响教学质量。因此,体育教师应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通过积极的暗示和诱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安徽省萧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