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天街盛景 前门大街改造规划始末

来源 :中华民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byst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8月7日,前门大街正式开街,这条见证了皇城兴衰的京师大道再度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前门大街改造的成与败、得与失早已超越了个体意义,成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风暴眼。
  
  前门大街之今昔
  
  


  形成于明朝、曾被冠名“天街”的前门大街,是古都北京中轴线上的南北主街,也是中轴线上最具有传统特色的商业街区,集中呈现了天朝上都的市井百态。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描述北京中轴线时这样写道,“从外城最南的永定门说起,从这南端正门北行……经过长长一条市楼对列的大街,到达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后,才面向着内城第一个重点——雄伟的正阳门楼。在门前百余米的地方,拦路一座大牌楼,一座大石桥,为这第一个重点作了前卫”。他笔下的“前卫”便是旧前门大街上的景观。
  然而,过去的商业翘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剥蚀,已今非昔比,大牌楼因为发展交通的需要被“换了身”、“锯了腿”,正阳桥消失了,前门大街“已逐渐沦为虚有其名”。 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倪吉昌痛心疾首地形容改造前的前门大街“特色渐失,商品良莠不齐,低档小商品充斥市场,尚可维持的老字号,仅全聚德、同仁堂几家而已”。
  借前门地区保护、修缮的契机,前门大街的保护与整治也提上日程。2003年1月25日,北京市前门地区保护、整治与发展(国际)规划设计方案征集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原院长裴立德说:“从那一天起,我们就抱着极大的热情和对北京的感情投入到这项伟大的工程之中。”新闻发布会后,北京建工学院成立了由学校师生和设计院的设计人员等组成的规划团队,参与方案竞标。在4个竞标方案中,北京建工学院的方案因注重保留历史的原真性被定为推荐方案。随后,这个团队综合编制完成了《北京前门地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并于2003年12月31日经北京市政府会议审议原则通过。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承担了分片规划、单项工程设计方案等多项任务,包括前门大街改造规划。
  
  保护与延续和谐共生
  
  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者保罗·安德鲁曾说:“要保护一种文化,就应发展它,使它有生命力。发展它就会冒险,就会处于危险境地,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发展。”
  前门的文化是发展的文化。工程规划设计主持人之一、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业祖润表示,前门大街是一条历史街区,是城市生存的载体,多样性是它最可贵的品质。对前门大街不能采取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而是要坚持历史发展观。保持多样性,保护与延续和谐共生,是规划的主导思想。
  业祖润说:“我们做前门大街的保护规划时,以历史资料为佐证提出了再现天街繁荣的构想。前门大街两侧的建筑形式是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有体现时代烙印的建筑诞生,比如民国时期前门大街上出现了求新、求洋的中西合璧的建筑,它记录了当时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所以做前门大街的保护与整治工程这些都应该留着。”前门大街以传统建筑风格为主体,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和具有中国文化韵味的现代化建筑做点缀,形成多元并存的建筑风貌,综合体现传统街区发展生长的历史规律。
  在前门地区保护与整治规划的统筹下,前门大街的改造旨在保护和升华。业祖润介绍道,在前门大街两侧的建筑立面设计中,设计人员以历史照片为依据,分类、分级、分地块,进行保护、修缮和更新设计,并以现代商业建筑艺术和电子化的商标、广告及灯光、荧屏艺术等手段升华传统风貌,增强时尚感和现代商业气氛,以展示今日天街的繁荣。
  
  “把断了的这段历史给接上”
  
  倪吉昌说:“前门大街改造是一件很不好干的事情,也是一件怎么做都会有人说的事情,做新了有人说,做旧了有人说,不新不旧还会有人说,它很难达到所有人的满意,那么就得找个基本点,到底应该怎么做——从对得起历史、经得住后人检验的角度讲,我们要做的只能是把断了的这段历史给接上。”
  在前门楼下长大、现年72岁的倪吉昌,对前门地区有着深厚的感情。说起前门的历史来,他如数家珍:“从清末民初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之前,前门大街是渐变的,没走形,但等文化大革命以后,它走形了,不再是前门大街了。所以,这次改造基本上是按照这一代还活着的人的记忆把历史接上,设计的思路是与公私合营时的状况进行衔接。”正好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提供了一套1957年拍摄的前门大街照片,那时的前门大街也基本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留下来的风貌,照片上街道两侧的店面都有,成为修复工程的依据。
  
  “老字号不能作为新街的主体”
  
  倪吉昌还介绍了前门大街规划设计的另一个思路——由北往南渐渐发散。他讲道:“以前逛前门,都是从北边开始逛,一般逛到三分之一,到了鲜鱼口、大栅栏就拐了进去,很少逛到最南边,南半边向来都是一些不著名的东西。所以这次改造如同做水彩渲染,一点点地发散,北边古、中间过渡、南边新。前门大街两侧的房子是用的,不是看的。”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写道,“保持城市多样性的条件包括地区的主要功能必须要多;大多数的街段必须要短,在街道上容易拐弯;建筑物应该各色各样,年代和状况各不相同,应包括适当比例的老建筑,在经济效用方面可各不相同等。”前门大街要生,亦须如此。
  一提前门大街,就要说老字号。倪吉昌说:“事实上老字号已经完成了它作为商业领军角色的历史使命,现在留下来的,几乎都与吃有关,如六必居的酱菜、都一处的烧卖、全聚德的烤鸭,而穿的都不行了。现在没人去瑞蚨祥买布做衣裳了,也没人去内联升买布鞋穿了,更没人闻鼻烟了。当初的前门大街是按照当时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取向发展起来的,之后便纷纷落马了。但老字号又是一个文化载体,尽管没多少人买了,我们还要打着它的旗号,因为它不仅代表着一种历史,而且代表着一种文化。”
  


  据倪吉昌介绍,在这次改造中,对老字号基本采取的是从建筑上来保留原有形式的做法。最典型的是前门五牌楼旁的月盛斋,原来都是月盛斋的店面,但现在留给它五分之一,剩下的都给星巴克了。因为受众不一样了,年轻人都爱喝咖啡了。他说:“不能为了维持老字号,死守这块地方。崇文区领导想把老字号聚到一块去,但没那气氛了,老字号不能作为新街的主体,因为现在的人都穿着高跟鞋,已经不是那个时候的北京人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老字号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这次改造中,我们尽量把有名的东西按原样保存。”
  在倪吉昌看来,注重现代商业业态与传统建筑的结合,是做改造设计必须考虑的。商业建筑是一定商业业态的产物,历史上的前门商业,大多规模较小,常言大买卖3间门脸,这里绝大多数都是1~2间门脸,5间门脸的商家是绝少。而现在的前门犹如中国的“香榭丽舍大街”,需要集中当代最新的商业业态,不再是鼻烟、布鞋、豆汁了,因为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这些东西了,我们需要把钻石、LV、星巴克引进来,而它们需要大房间,需要明亮的橱窗。如果完全做成这样,就不是旧前门了,但做成遗老遗少们认为的前门,人家新商业又不适用了,这正是摆在设计人员面前的难题。因此新前门大街,除邻近正阳门一带即北段应尽量顾及历史风貌外,往南应逐渐向现代建筑发散,大可以门面宽一些,楼层高一些,窗可以落地。
  商业是发展的,不可削足适履。他说:“过去的前门大街是以其商业而不是建筑闻名,今天的前门仍然要以商业优先,建筑仅为载体而已。”
  
  “它不仅仅是一张皮”
  
  前门大街改造规划设计主持人之一、北建工设计院副院长边志杰说,现在大家针对前门大街改造议论较多的内容,一是前门大街里面究竟是些什么内容,二是社会各界想看看这个改造模式到底行不行。他认为,历史街区是多元的,每条街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不能说这种模式套在另一条街上就适用。比如由石库门建筑为主的旧城区改造而成的上海新天地,它的改造模式被认可,但不适用于前门大街,因为它们所处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空间形态等众多因素都不同。
  业祖润说:“现在前门大街的保护与整治,它不仅仅是一张皮,不能再走平安大街的老路,不能以仿古建筑立面的形式新建一条仿古街。前门大街的改造不仅注重了街道两侧建筑的保护,而且注重街与巷的有机连接,形成了相互渗透的空间形态。新前门大街保持着街巷交接的特色,保留了起伏变化的街道天际线,再现了原有牌坊等标志性景观,突出了老北京传统商街的多功能特色。”
  
  一点遗憾
  
  据介绍,在原来的规划设计方案中,规划方认为要给逛前门大街的人一个休息的地方,并在前门大街的南端设计了一个主题性文化广场,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施,这导致步行街上没有让人歇脚的地方。步行街上电车来来回回,行人就只能站着,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还能有些座位,但前门大街却没有,这是遗憾之处。
  倪吉昌在《前门十议》一文中写道:“前门大街改为步行街,大大提高了这条天街的商业价值。代之交通功能的前门东侧路和西侧路应运而生,从逻辑上讲这是唯一的选择,但我以为这种人为的干预太过于明显,不仅生硬地破坏了城市肌理,还将大栅栏和鲜鱼口的西延东扩拦腰截断,如当初能将二条通衢转入地下通过可能效果更好。凡事说者易,行者难。时间紧,没有钱,六个字可堵得我们哑口无言。”他们也坦言,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比如人员的变动、开发商的更换等,最终规划的执行情况还有待世人评说。
其他文献
华南第一高楼年内开工预计投资逾百亿    已经封顶的珠江新城西塔身高432米,东塔身高几何?记者近日从广州市珠江新城东塔项目开工建设工作座谈会上获悉,东塔已经确认为今后的华南第一高楼,并将于今年年内动工。全国政协常委、周大福集团副董事长、新世界中国地产董事总经理郑家纯博士访问广州,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苏泽群参加了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广州市建委主任简文豪介绍,珠江新城占地约6.12平方公里,
期刊
天棚、鱼缸、肥狗、胖丫儿,是老北京四合院里的常景。今天的大杂院闹哄哄的,比起汪曾祺《胡同文化》笔下的“偶尔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剪磨刀的‘惊闺’不显喧闹,倒显胡同的安静”,添了不少人情味。     大杂院的“杂”与“亲”      有人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一座四合院拉拉杂杂挤进十几户人家,长年超负荷运载,在磕磕碰碰中磨砺出的亲密与信任,远比礼貌式的关怀更情真意切。住过大杂院的人都知道某些地
期刊
孙克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球科学、旅游管理、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著有《北京斋堂镇古村落》一书。      川底下村位于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西北部的深山峡谷中,距北京市区90公里,距门头沟区65公里。据说,川底下村因位于明代军事隘口“爨里安口”的下方,而得名“爨底下村”,到了1958年简化地名用字时,为了方便人们认读,“爨”被改为了“川”,从此便成了“川
期刊
在繁华喧嚷的北京老城里,在纵横交错的胡同深处,无数老四合院中尘封了多时的记忆,仿佛被现代文明唤醒一般,悄然复兴。曾经被风雨侵蚀而黯然失色的朱漆大门又在重妆亮彩,只不过侯门深院告别了往昔森严的门第等级,用它记载着历史的高贵迎接着新的主人。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古老的四合院也在顺应着时代的潮流。越来越多的四合院被改造成了宾馆、餐馆、酒吧,甚至手工艺品店铺,这或许有些偏离了传统四合院的居住模式,但也
期刊
现在人们谈论四合院、谈论胡同的热情似乎已经逐渐淡化了,更多的人喜欢谈新房产的购置、租赁、转手。尤其是青年人,他们可能从一开始就没有关于四合院和胡同的记忆。但是,老一辈的人,特别是曾经生活在四合院、生活在胡同中的人,却永远也抹不去四合院和胡同的情思。    我1949年到北京,就住在四合院,我住的那地方的大胡同叫太朴寺街,小胡同叫罗贤胡同。我住的罗贤胡同七号,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是由四个四合院组合成
期刊
“酷暑初消北园深,小雨偶来草地淋。劲风古柏在歌晚,石堆山脚展现新。点点翠竹千般绿,几条小路尽文人。花台透露红珠落,彩蝶双飞护粉尘。”清华北院的幽雅景致与人文意境,触发这首题为”北院幽深”的佚名诗作,传留至今。    北院住宅区,位于清华园老校区北部——图书馆迤北,是清华学校创建前首批开工建造的高标准教员住宅。它由墨菲(H·K·Murphy)等美国建筑师设计,与清华学堂、一院西半部、二院、三院、同方
期刊
居室插花    插花(flowerarrangement)起源于佛教中的供花  插花就是把花插在瓶、盘、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这些容器中。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叶,均不带根,只是植物体上的一部分,并且不是随便乱插的,而是根据一定的构思来选材,遵循一定的创作法则,插成一个优美的形体(造型),借此表达一种主题,传递一种感情和情趣。所以,插花是一门艺术,同雕塑、盆景、造园、建筑等一样,均属于造型艺术
期刊
一曲悠扬高亢的《前门情思大碗茶》带给我们几多美好的回忆,大碗茶、大前门、蛐蛐叫、冰糖葫芦、红墙碧瓦、杏仁豆腐……这些零碎的元素串起一幅真实而具体的生活画面,把我们的记忆带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北京,无限情思涌动心间。    儿时 “大前门”香烟盒上的前门箭楼是我对北京的最初认识。时代久矣,大前门牌香烟已经被更高级的香烟品牌所取代,然而前门箭楼的印象却是儿时就种在脑海中的。前门是正阳门的俗称,始建于
期刊
Special Plotting  Deep Courtyard:Exploring the Secret of Beijing Courtyard House   The Thoughts in the Second Gate of Courtyard House  The History of Beijing Courtyard House  The Model of Mountain Vil
期刊
恭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清朝两名重要人物和珅与奕先后居住在此而闻名。它是目前北京保存较为完整且可以对外开放的清代王府,花园部分已于1988年对外开放,府邸部分因长期被多家单位占用,一直无法对外开放,直至2006年才腾空完毕。在过去,由于府邸人为改造程度较大,且缺乏必要的维修,损坏较为严重。全面开放恭王府是周总理的遗愿,也一直受到党的三代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亲临恭王府视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