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书法风格中的象思维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gverger3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易学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体现在创作主体自然而然的遵循其规律,依据辩证方法,观物取象,体现人与天地宇宙的和谐统一。象思维形成依赖于实践的规律性与主观的经验判断。故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深入理解象思维的意义,以心观物。通过对“贲”卦的探索,认识到艺术的最高的美是本色之美,即白贲的境界。第二部分运用中国美学中的刚柔特点分析书法风格中的辩证关系。第三部分结合变的规律,阐释其对书法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周易》;象思维;中国书法风格
  一、《周易》与象思维
  象是瞬息万变,捉摸不定的。《周易·象传》中《大象》是大体之象,
  表示某卦的大体之意。《小象》是某卦中爻象爻辞的具体含义,含蓄多变,人们对“象”的理解也随实践与认识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张怀瓘《书段·古文》中提出的仰观星空之态势变化,俯察世间万物之生命足迹等都体现了观物取象的审美准则。“观物取象”的意义在于创造了对生命规律客观表达,汉字、易象等都是人类生产实践与知识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易·贲》卦的价值体现在修饰之中。该卦认为观天文是观察四季与星空的时空变化,而观人文则是观察人类社会伦理,用文明教化天下。但是任何事物若装饰到极致,都将失其本性。东晋陶渊明的诗中曾写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虽然未言明,但却留给人无限的想象意味。这正體现了贲卦的求真,体现了自然朴素的意味,指出了装饰应回归自然本真。
  清代刘熙载在《书概》中写到学习书法是从不会到会的过程,然后再由会回到朴素的认知过程。艺术从自然朴素中来,最终的审美标准也是朴素美。他用怪石美丑形象间的微妙转换印证了万物最终会回归到本体朴素之美。
  二、阴阳合德观对书法艺术风格的影响
  中国艺术强调阴阳和谐。《周易》把阴阳上升到“道”的范畴。“道”体现在阴阳变化之中,通过对阴阳变化规律的准确解读,对事物认识则可以达到“道”的境界。《周易·系辞上》中讲到一阖一辟,一合一开,变化就产生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随意舒朗,结字用笔精细严密,秀媚妍丽,体现出阴柔之性。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感情悲痛,下笔狠重,点画具有块面厚重感,线条转折外圆内方,宣泄感情,悲愤难抑,体现出阳刚之性。
  书法风格的形成是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融合产生的结果。例如钟繇的三体书有真书、行书、铭书,因使用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书体。不同历史时期书写工具的不同对书法风格有直接的影响。书家根据自己的个性气质与审美取向,灵活运用笔势,表现出不同的书法风格,或端庄清雅,或苍劲古朴,都饱含着阴阳对立的思想。
  刘熙载在《文概》中指出“文”是世间万物相互交杂的结果。世间万事万物阴阳对立,强弱相依,才产生“文”,阴阳二者也就是艺术创作的实质。因此从刘熙载《书概》中得到书法需要具备阳阴二气,缺一不可。南书以韵取胜,韵高千古;北书以骨为尚,沉着刚健。这一系列相互制约又相互渗透的刚柔之美体现在“文”中。学书之人要灵活运用这些辩证法原则,在一定高度之上按照美的客观规律进行书法创作,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书法用笔讲究“提按”变化,刚柔相济,骨肉皆备,两者兼得,不偏不倚。在书法学习过程中,要物我两观,达到达情传德的目的,体现书法中的物我两者的关系。掌握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在书法中的统一表达,那么书法非书法,而是观物之理的桥梁。
  三、《周易》之变对书法创作的启示
  自然万物有生就会产生变化,有变化就会有新生命,进而生发新的变化,循环往复,循环发展,阴阳相生,刚柔相变。有变化就会有创新。艺术创新要从其本质精神出发去进行创造,取其传统精华,开创新的道路。艺术创新需要与时代相形,与发展同步。
  唐代孙过庭《书谱》中书法内容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各种性格特立独行,过于执拗的人不能准确把握阴阳和合之美。因此我们应用心观物取象,掌握万事万物的客观存在规律,用规律进行实践和教化。阴阳的合象征着宇宙万物的开始,阴阳的离象征着宇宙万物的结束。“始末”体现了宇宙万物的生死往复和循环变化。春天既是一年的起点,也是一年的终点。在书法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懂得“始终”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将书体演变进行深入的理解与灵活的运用。
  书法创作中,点画的变化要形态各异,阴阳分布,笔锋要忽露忽藏,运笔过程中要有行有停,欲行又止,灵活的运用毛笔将各种字体形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融合自身的情感,并将其表露在字里行间。心手合一,毫无拘束,得心应手。对书法创作的探索不能单单满足于外在的,简单的,明显的形,而要探索追求隐藏在其字里行间的深奥的本质。只有把复杂神奇的道理探索到位,才能融会贯通,推动书法创作产生出新的变化,才能创作出有意味的书法作品。
  结论:
  一阴一阳为基础形成了一个无限循环往复的统一体。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互尊互助。人类艺术发展也应始终追求“素”的艺术审美境界,在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创作中展现阴阳合和之美,致力于艺术最高境界即艺术自身的美。艺术创作若取传统思维方式中的内在矛盾联系,将传统与现代思维方式相互转化,呈现出一种新的艺术方式。让人类在艺术世界中使心灵上获得抚慰,使思想上得到升华。在象思维视野下,置身于艺术创作之中,在自然和谐的艺术环境中体悟中国艺术真谛,感悟中国艺术魅力,创新中国艺术未来。
  参考文献:
  [1]张乾元.象外之意:周易意象学与中国书画美学[M].北京:中国书店,2006.12:1-305
  [2]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33-160
  [3]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1:1-12
  作者简介:王鑫(1994.12.9),女,籍贯(山东省淄博市),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职位:研究生,学历(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书法艺术研究。
其他文献
李亚军在局机关工作了七年,如今已是三十岁的人了。  七年来他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论文凭,是省重点大学的本科生,论人品,他也是局機关一百多人中公认的品德高尚的人。“品学兼优”这四个字是局领导每次在表彰会上对他的评价。  李亚军工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主人翁精神强,爱单位胜过爱自己。”  七年来,局里就数他加班最多,每逢节假日,他总是自告奋勇值班,让离家远的同志回家团圆。因此,提起李亚
期刊
【摘要】戏剧与人类社会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原始时代与封建时代着实明显。在文明时代,戏剧仍然作为人类生命延续的一种方式。就欧美、非拉、东方这世界文化三大区域的情况来看,戏剧这种文化形态,从它步入人类文明历史渊源开始,便与人类生命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各种形态产生交缘。然而,人类达到对戏剧这种单薄的认识,也经历了漫长且复杂的过程。观察此过程中生物与非生物的荡涤现象,也许能够给今天或将来的戏剧带来些许启迪。  
期刊
响水崖村位于乔官镇,在远古火山口群地质公园以南,是旅游总体规划中“一轴四区”中古火山群地质旅游区的组成部分。 响水崖村三面环山,沿小丹河水系流域连片自然形成,村南东西虎头山系小丹河水系发源地、位于该村南部的韩家山是新生代古生界化石自然保护区。另外还有距今约1800万年的远古火山群。村内街巷体系完整,一条县道穿村而过与省道相接。  目前,该村户籍人口为678人,长期常住人口超过500人。 村里的姓氏
期刊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期间必然留下了大量文物。文物本身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其本身也具有极高的价值,这就体现出文物鉴定的重要性。文章重点围绕文物鉴定工作,对这一项工作的概念、特征进行了介绍,从辨伪、断代、等级评定是三个方面阐述了文物鉴定内容,阐述了鉴定需要遵守的要求与规定,分析了文物鉴定现状与相关问题,以青铜器、竹器、古代家具等为例对文物鉴定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文
期刊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音乐底蕴深厚,若想了解我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那么对于《声无哀乐论》的阅读和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美学初学者的角度,从《声无哀乐论》这本著作出发,浅谈笔者对于嵇康的美学思想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嵇康;音乐美学;声无哀乐论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从音乐本体入手,透彻的阐述了作者的音乐美学观点,文章由“秦客”(嵇康自设的对立面)和“东野主人”(嵇康本人)的八个回合的答难来
期刊
【摘要】中国画的线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线条,中国画和中国书法的同源性体现在其线条表现的一致性上。总的来说,中国画的书写性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一线画出,既要有行笔要求,又要具体到结构的表达;既有线的形态要求,还要求作画时能动地表现作画者的思想感情。以线造型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色,在人物、山水、花鸟画等领域,都强调以线塑造形象。  【关键词】十八描;中国画;绘画;工笔画  中国传统绘画源远流长,在长
期刊
【摘要】每款产品都是有生命的,而每个设计师在设计产品过程中都是以爱的形式来赋予产品的美。而我们却在“深不见底的不安感”和“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夹缝中生存,并有志于进行创意与设计。  【关键词】设计;生命  一、设计与服务  “设计”实际上是为人类生活服务的一种手段,而怎样才算是服务呢,极尽所能的讨好群众,满足一切的可能性么?那么设计就是愚昧的,其实人们所希望的只是事事随心,能吃一顿色香味俱全的饭菜
期刊
冕服,是我们中华民族衣冠服饰的起源,象思维是中国文化的始源性思维,它体现了中国远古先民头脑中思维方式的雏形,是中国本土设计艺术思想理论的源头。“古者黄帝初作冕”,这是《说文》里的记载,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冕服大致起源于黃帝时代,大约在夏朝就初见服饰制度的端倪。《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最高圣典,大约也是发源于黄帝时代,虽然没有具体的历史资料可考据冕服和《周易》到底具体起源于何时,但是作为中华文化的两种起
期刊
【摘要】县域群众文化是我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县域群众文化,是坚持文化自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县域文化认识不断提高,但在推进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足,甚至口头重视,行动上迟缓现象。而且,县域群众文化牵涉面广,面向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存在的短板更大。本文就当前县域群众文化存在的不足和发展繁荣作出一些探讨,以利于推进这一领域的群众文化,为建立公共文
期刊
【摘要】文物是承载历史记忆的符号,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所共有。随着我国社会文明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文物的关注程度越来越大。然而,我国保护文物的现状却始终不容乐观。现实中的一些问题给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本论文首先分析了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考验,继而重点就如何加强文物保护和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文物保护;文物宣讲;保护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