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大学生从年龄层次来说,主要是90年以后出生的“90后”,大学生中的贫困生在各高校中都占有一定比例,且呈上升趋势。贫困生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通关注的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我们去关心。
一、“90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90后”一代大多为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从家庭和社会中索取。但他们也更有主见,能独立思考,更习惯运用互联网获取信息,通过qq、飞信、微博等新媒体与他人交流,如通过写微博来表达与宣泄自己的情感。“90后”大学生中的贫困生也有这些共性的特点,作为贫困生,他们的情感更敏感。大部分贫困生有着较健康的心理,但也有部分贫困生有有自卑、焦虑、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与“90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特征与自身认识
“90后”贫困大学生有着“90后”鲜明的特征,自我为中心,习惯索取。一些贫困大学生认为学校和社会对自己的帮助是理所当然,对社会给予的帮助有着强烈的依赖感,一旦接受的资助与自己的期望差距较大,就产生抱怨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逆反心理。而有些贫困大学生心理自卑,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小心维护自己的尊严,或者将学校与他人的帮助视为施舍,自卑也让他们更自我封闭,不愿与周围的人交流。
2.家庭教育观念
贫困学生主要来自收入较低的家庭;父母双亡、单亲家庭;及多子女负担重或下岗的城镇家庭。他们经历了生活的坎坷,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如果心理没有得到很好的调试和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多子女家庭,家长疲于为生计奔波,没时间关心孩子成长;有的独生子女家庭,虽然经济条件困难,但也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养成孩子自我,自私的性格,不懂分享,只知索取;甚至有的家长给孩子灌输贫困是由于社会不公造成的思想,更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3.学校和社会的关注方式
学校或社会往往只注重对贫困生物质方面的帮助,而忽视精神及心理需要,也没有给予足够的人文关怀。这些都会造成贫困生的心理压抑,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二、“90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解决好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项迫切而又重要的工作,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贫困生自身、家庭及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做出的努力。
1.贫困生自身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塑造阳光健康的心态
“90”后大学生多数已是成年人,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勇敢面对生活的考验,主动与外界交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方式开阔自己的视野,多与他人交流,能避免当面交流的尴尬,更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情。逐渐消除心理上的不健康因素。
2.家庭灌输健康的观念
鼓励孩子正视贫困,在贫困中学会坚强,勇敢面对挫折,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生活质量、拥有健康心态,接人待物不卑不亢,并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人心存感恩。
3.学校与社会给予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除了提供资金资助,也应该设立心理咨询机构,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贫困生有寻求帮助的地方;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预防并尽早发现潜在心理问题,尽早处理;要重视辅导员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作用。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一线管理与服务者,更应该重视加强对贫困生的关爱及教育,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1)辅导员应该加强对贫困生的了解及沟通。除了多与贫困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等传统方式外,也应该多关注学生的qq空间及微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发现问题及早沟通,并通过qq、飞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与学生交流,学生更能无拘束的敞开心扉,表达真实的情感。
(2)辅导员除了生活中多给予关怀关心外,也要分阶段对贫困生进行不同主题的心理辅导。针对不同学年段的学生进行侧重点不同的心理教育,比如对高年级的学生要注重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的辅导,以减轻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提高他们想心理素质。
(3)辅导员要引导贫困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资助。要善于发现每一位贫困学生的优点,树立他们的自信。也要引导学生通过勤工助学等劳动方式来得到资助,让他们懂得得到的资助是有偿的,是来之不易的,而不是一味的索取,这在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让他们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人生信念,并懂得感恩,回馈社会。
(4)辅导员要与家长多沟通交流,共同关注贫困生的思想动向,也要加强班级、宿舍建设,同学之间多交流,互相关心、理解,消除歧视与隔阂,为贫困生营造和谐友爱的集体环境。
三、结语
总之,“90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索,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来有效的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宋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
[2]于家明.”90后”青年群体特点及教育对策探析.中国青年研究,2010(1)
[3]熊敏慧.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应对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09(7)
一、“90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90后”一代大多为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从家庭和社会中索取。但他们也更有主见,能独立思考,更习惯运用互联网获取信息,通过qq、飞信、微博等新媒体与他人交流,如通过写微博来表达与宣泄自己的情感。“90后”大学生中的贫困生也有这些共性的特点,作为贫困生,他们的情感更敏感。大部分贫困生有着较健康的心理,但也有部分贫困生有有自卑、焦虑、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与“90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特征与自身认识
“90后”贫困大学生有着“90后”鲜明的特征,自我为中心,习惯索取。一些贫困大学生认为学校和社会对自己的帮助是理所当然,对社会给予的帮助有着强烈的依赖感,一旦接受的资助与自己的期望差距较大,就产生抱怨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逆反心理。而有些贫困大学生心理自卑,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小心维护自己的尊严,或者将学校与他人的帮助视为施舍,自卑也让他们更自我封闭,不愿与周围的人交流。
2.家庭教育观念
贫困学生主要来自收入较低的家庭;父母双亡、单亲家庭;及多子女负担重或下岗的城镇家庭。他们经历了生活的坎坷,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如果心理没有得到很好的调试和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多子女家庭,家长疲于为生计奔波,没时间关心孩子成长;有的独生子女家庭,虽然经济条件困难,但也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养成孩子自我,自私的性格,不懂分享,只知索取;甚至有的家长给孩子灌输贫困是由于社会不公造成的思想,更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3.学校和社会的关注方式
学校或社会往往只注重对贫困生物质方面的帮助,而忽视精神及心理需要,也没有给予足够的人文关怀。这些都会造成贫困生的心理压抑,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二、“90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解决好当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项迫切而又重要的工作,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贫困生自身、家庭及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做出的努力。
1.贫困生自身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塑造阳光健康的心态
“90”后大学生多数已是成年人,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勇敢面对生活的考验,主动与外界交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方式开阔自己的视野,多与他人交流,能避免当面交流的尴尬,更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情。逐渐消除心理上的不健康因素。
2.家庭灌输健康的观念
鼓励孩子正视贫困,在贫困中学会坚强,勇敢面对挫折,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生活质量、拥有健康心态,接人待物不卑不亢,并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人心存感恩。
3.学校与社会给予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除了提供资金资助,也应该设立心理咨询机构,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贫困生有寻求帮助的地方;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预防并尽早发现潜在心理问题,尽早处理;要重视辅导员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作用。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一线管理与服务者,更应该重视加强对贫困生的关爱及教育,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1)辅导员应该加强对贫困生的了解及沟通。除了多与贫困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等传统方式外,也应该多关注学生的qq空间及微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发现问题及早沟通,并通过qq、飞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与学生交流,学生更能无拘束的敞开心扉,表达真实的情感。
(2)辅导员除了生活中多给予关怀关心外,也要分阶段对贫困生进行不同主题的心理辅导。针对不同学年段的学生进行侧重点不同的心理教育,比如对高年级的学生要注重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的辅导,以减轻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提高他们想心理素质。
(3)辅导员要引导贫困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资助。要善于发现每一位贫困学生的优点,树立他们的自信。也要引导学生通过勤工助学等劳动方式来得到资助,让他们懂得得到的资助是有偿的,是来之不易的,而不是一味的索取,这在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让他们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人生信念,并懂得感恩,回馈社会。
(4)辅导员要与家长多沟通交流,共同关注贫困生的思想动向,也要加强班级、宿舍建设,同学之间多交流,互相关心、理解,消除歧视与隔阂,为贫困生营造和谐友爱的集体环境。
三、结语
总之,“90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索,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来有效的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宋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
[2]于家明.”90后”青年群体特点及教育对策探析.中国青年研究,2010(1)
[3]熊敏慧.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应对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