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学翻译对等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一带一路”的构想要求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外文化交流必须具备的先发优势。文化交流的基础是文学翻译。文学翻译以语言意义和文化意象的对等翻译为基础。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学翻译对等研究,通过考察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探索语言意义和文化意象的对等翻译的策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文学翻译 对等研究
  一、引言
  我国“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伟大构想,连接了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涉及国家众多,经济体量巨大。战略沿线地区具有世界最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速度,因而有可能使“一带一路”有可能培育成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和新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经济大动脉。国人与外族要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各国际民族必须实现语言文化的无障碍交流。
  展开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简称“五通”)为主要目的的语言研究和多元文化交流传播研究,将有助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战略全局产生深远影响。与沿路民族实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和谐双赢格局,情感相通与心心相印是沟通的首要条件。而情感沟通的前提是文化的沟通核对等。我国“一带一路”的构想要求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外文化交流必须具备先发优势。文化交流的基础是文学翻译。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学翻译对等研究,通过考察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探索文学对等翻译的内容及策略。
  二、文学翻译与对等理论
  我国自古便有丝绸之路和西洋远航的光荣传统。中华先民早已为子孙的世代友好铺垫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已在西线民族的文化里注入基因。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主要表现在人们政治、经济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经过长期积淀而主要存留在古圣先贤和当今文豪们挥毫而就的经典文学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文化的精华当属华夏文学,文化的外译则集中于中华文学的翻译。要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的翻译必须建立在对等翻译的基础之上,从而建构起所有域外民族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文化心态与愿望。
  对等翻译是中外翻译界的一个颇有争议但又绕不开的话题。尽管常遭病垢甚至全盘否定,对等翻译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寻求对等依然是语言服务工作者和翻译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因为译者总是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取得原语与目的语之间语言意义和文化交际的对等。
  中国翻译家们曾对此提出 “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人天交接,两相得见”、“文不害义,务存其本”、“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不敢妄增闻见,致失本真”、“无毫发出入于其间,与观原文无异”等要求。西方翻译家坎贝尔(Campbell)认为,对等翻译首先是准确地再现原作的意思,然后在符合译作语言特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移植作者的精神和风格,最后是使译作像原作品那样自然、流畅。巴特(Batteux)则要求译文在思想上保持原文的色彩、程度和细微差别,在风格上保持原文的激情、风趣和生气。贝克(Mona Baker)认为翻译要综合考虑词语、语法、篇章以及语用等因素,要平衡内容与形式、自然与准确等关系,以达到与原语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即功能对等。
  综合以上表述,文学翻译的对等首先强调的是语言的意义对等,然后是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表现手法上的度等对等。我国文学的表现手段主要以意象为主,所以汉语言文学的外译主要是指语言意义的翻译和意象的对等表达。
  三、文学对等翻译策略
  1.语言意义的直接翻译。语言的意义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汇,它既可指概念意义,及词典里解释的一般意义,也可指有概念意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如文化意义等,还可指语篇意义,即背景意义等。汉英翻译中有大约70%的内容可以通过直译来完成。且看许渊冲对《送友人》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的英译。原文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译文如下:
  Farewell to a Friend
  Green mountains bar the northern sky, White water girds the eastern town.
  Here is the place to say good-bye,You’ll drift out, lonely thistle down.
  Like floating cloud you’d float away,With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
  We wave and you start on your way,Your horse still neighs: “Adieu! Adieu!”
  ( 许渊冲:1987)
  对于文中的一些特别的专有名词或中西文化中具备共同意义的词汇,在可能的情况下可进行直接对等翻译,如“青山”、“横”、“白水”、“东城”、“此”、“地”、“别”、“孤蓬”、“浮云”、“挥手”、“马”和“鸣”几乎与 Green mountains,bar,northern, White water,girds,the eastern town,here,place,good-bye,lonely thistle,floating cloud,wave,horse和neighs,这样的翻译并没有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而损词害义。
  2.功能对等的意象替换。除了能够直接进行对等翻译的词,汉英两种语言中还有一些意义不能直接进行翻译,尽管这些内容只是少数(大约30%),它们代表了汉语文学的独特魅力,是“汉之为汉”的基础。这些不同之处往往代表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其意象组合各式各样,意象间的逻辑关系往往见于卓尔不群的形式组合之中。   在找不到完全对等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两种语言文化的深刻对比,在异域文化中找到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进行意象替换,从而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也就是说,在翻译中通过套用译语文化中已有的结构或方法来表达类似的源语情感,从而给译语读者产生一种与本族语相似的情感体验。如果把翻译比作下棋,这是一种高手过招的方式进行的博弈,这些对等的取得需要译者在两种语言文学中都具有高深的造诣,利用相似性将这些常人绞尽脑汁都解决不了的“不可译”处理得天衣无缝。如《送友人》翻译成Farewell to a Friend与海明威的A Farewell to Arms 相似意象或结构进行的替换,bar则取自Keats的“To Autumn”中的while barred clouds bloom the soft-dying day,gird与Edmund Waller的“On a Girdle”,Parting day与Thomas Gray的“Elegy”中的名句“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意象替代的翻译方式,不仅实现了意美对等的功能,还创造性地实现了形美对等。不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情感体念上都让读者产生共鸣。
  3.创造性对等翻译。创造性对等翻译是指原文中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在上下文中的概念意义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的词语或表达方式的时候,译者必须根据整个篇章和自己掌握的百科知识,分析原文词语或表达方式在上下文中的确切的概念意义,然后在目的语中创造与原文上下文中概念意义对等的新的词语或新的表达方式,从而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我国学者郭建中提出过翻译的“创造性对等”概念,但“翻译中的创造,并不是随时随地创造,也不是任意创造,要在非创造不可的时候创造”。释意学派则提出了“重新创造上下文对等” (recreation of equivalence in context)的翻译方法。严格的说,功能对等的意象替换也是一种创造,是翻译方法的创新。同样是在《送友人》中,原诗的“北郭”翻译成了“the northern sky”,这就是一种创造性对等翻译。在中国,古代的“郭”是外城,“城”是指内城,在汉语中内城与外郭构成对比,如果将“郭”直接翻译成“outer city”之类,在英语中和“town”不能构成对仗效果,且city 与town在西方人的文化中并不是“外郭”与“内城”的关系。此外,从诗的意境看,诗人与友人的分别地点应是在内城和外城之间的地方,“青山”在外城之外,当属远指,而“白水”(此处应为护城河)应在紧邻内城之外的地方,当属近指。如何在译诗中取得远近对仗的效果?许渊冲先生运用创造性对等的翻译方法,用“sky”表达远指,与“town”的近指刚好构成对比,不仅对仗得恰如其分,而且实现了形式与意象上的对等之美。同理,将“落日故人情”翻译成“With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出现了“落日”不见日的状况,也可能是基于与前一句“Like floating cloud you’d float away”构成意象对比效果考虑。
  四、结语
  语言是交际的桥梁,翻译则是语言沟通的重要保证。战略实施,文化先行。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学翻译对等首先要保证语言的意义对等,然后是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表现手法上的度等对等,即文化意象的对等表达。翻译本来就是戴着脚镣手铐的舞蹈,要在文学翻译实现翻译对等,译者不仅要考虑两种语言的求同,还要保证源语文化的语言特色。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其差别可想而知。好在世上并无绝人之路,在中外文化交际之路上披荆斩棘的文学外译更是如此。优秀的译者为了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而皓首穷经,为了实现中西文化的对等交流,“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他们不仅译出了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语言,还创造性地利用翻译手段将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学中意象之美。
  参考文献:
  [1]金立群,林毅夫.“一带一路”引领中国[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J].http:// news.xinhuanet.com/2016-03/17/c_1118366322_14.htm.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6-90.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8,100.
  [5]Mona Baker.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吴春梅,范纯海.新编使用阶梯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8.
  [7]裘克安.李白《送友人》一诗的英译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3):37.
  [8]许渊冲.翻译对话录[J].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二),1992:110.
  [9]郭建中.创造性翻译与创造性对等[J].中国翻译,2014(4): 11,12.
  [10]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33.
  作者简介:陈万明,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高年级教研室主任、中国翻译协会会员,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数字化学习。
其他文献
笔者在广西马山集新实业有限公司(3000t/d生产线)工作期间,借助就职于生产超大屏幕显示系统生产企业的经验,采用计算机图形无缝融合大屏幕显示技术,在中控室设置了一套4.8m×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日益强大的国际地位,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对这片神奇的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切盼望前来旅游。正因为如此,中国逐渐兴旺起来的旅游业使其对旅游翻译质量及数量的要求也逐步增高。不合格的旅游翻译会令外国游客产生误解或迷惑,更有甚者可能会冒犯他们。所以,改善旅游翻译文本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目的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发展的最好其中之一。由于目的论以功能为导向并且
【Abstract】Compared with Shakespeare’s other sonnets like Sonnet 18 and Sonnet116, Sonnet 60 does not have such luck to attain ceaseless studies and researches, among which the studies on the rhetorica
期刊
【摘要】农民工问题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下的命题分析的方法对《人民日报》关于农民工的新闻语篇进行分析,得出《人民日报》建构了两种农民工形象,即正面的和苦难的形象。  【关键词】农民工 批评话语分析 命题分析 身份建构  一、引言  由于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工问题是我国社会独有的社会显现。近年来随宣传方式的便捷化,多样化和农民工不断涌向城市这些现象的出现,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之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语用学中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理论对广告这种特殊文体的翻译进行分析。维索尔伦认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并且可以从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的意识程度四个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因此,本文在此理论基础上,从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角度探讨顺应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顺应论 广告翻译 顺应  一、引言  广告作为一种特殊文体,有其自身的语言
【摘要】在时代发展进步的同时,外国电影的欣赏也成了我国人民娱乐消遣的一种主要方式。影片的名字是电影的第一张名片,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该电影的票房收益和名声名誉。让英语电影的片名翻译入乡随俗,体现出浓浓的中国韵味,是吸引中国观众走进影院观看,提高经济利益的关键。本文将重点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时应考虑的中国传统文化,提出适合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进而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英语电影
【Abstract】Moment in Peking, written by Lin Yutang during his stay in Paris, was translated first by Zhang Zhenyu and later by Yu Fei in succession.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e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