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文学创作中悲剧英雄的形成原因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ch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文学的创作中经常会出现悲剧英雄的存在,《赵氏孤儿》用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个不典型的悲剧英雄,让人从中体会到了悲剧英雄的意蕴。本文以程婴为例,简析历史文学创作中悲剧英雄形象的形成原因,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悲剧精神。
  悲剧是戏剧创作中常见的体裁之一,剧中主角和现实之间产生无法调节的矛盾冲突,结局悲惨。悲剧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现实生活中丑恶的部分,由此来激起观众心中的愤慨,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境界的目标。英雄的典型形象是无私忘我,把人们的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危险境遇下挺身而出的人。本文论及的悲剧英雄即部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生存艰难仍不畏惧献出自己高贵生命的牺牲者,他们用自己的勇气和才智乃至生命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而甘愿承担苦难,突破重围。
  一、程婴的平民形象
  《赵氏孤儿》可以说是我国古典悲剧的巅峰之作,纪君祥在剧中创造的悲剧英雄形象较为特殊,有别于观众印象当中的大英雄,但英雄本质是相同的,孤独而壮烈,他的结局同样让人唏嘘不已。在《赵氏孤儿》中,程婴在故事当中最开始的角色设定是一个民间医生,一个身份卑微的小人物,第一折中写到他原本是個乡野医生,“向在驸马府门下,蒙他十分优待,与常人不同。可奈屠岸贾贼臣将赵家满门良贱,诛尽杀绝,幸得家属上无有我的名字……取名赵氏孤儿,与父母报仇雪冤,只怕出不得屠贼之手,也是枉然。”
  作者安排程婴出场时,赵家已经发生了灭门惨案。这里呈现他心理想法的用词“幸得”,表明赵氏于他而言是有恩的,但他程婴和赵氏算起来并没有太多牵扯,相比之下他更侥幸于自己没有在家属名单上,这也算是一种人之常情。以他目前自身的情况看来,虽然对赵氏孤儿的存亡安危有些担忧,却还不能构成主动救助的原因。对他来说,在赵家,他持有局外人的身份,事实上是可以处于事不关己的状态,此处作者描写的程婴完全是一种小市民的心理,事不关己,心怀怜悯,但隔岸观火。程婴起初对待这件事的想法是对自身的利益有无威胁,但他骨子里仍然有善良的品质,“蒙他”说明他对驸马的恩情心里还是怀有一份感恩,“枉然”则表现出他在了解事情真相之后对赵氏灭亡的遗憾和对赵氏孤儿的同情,但是没有做出具体的行动表示,说明程婴在此之前没有设想过以身涉险,虎口留人。在这里,作者强调程婴的阶级局限性,因他作为一个底层人民的代表,眼界狭隘,缺乏长远的思考,且具有一定的自私自利性,此时作者塑造出的程婴市侩形象与后来文中显示出的悲剧英雄形象有很大差别。
  二、程婴成为悲剧英雄的原因
  在程婴出场的安排中,人们完全看不到他成为英雄的可能性,他与传统视角里的英雄形象大不相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许都感受不到这样小人物的存在。没有人会设想一个普通民众创造历史、改变历史,况且起初程婴的意图也没有那么高尚,作者描写他完全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但是,随着剧情一步步的发展演进,程婴的悲剧英雄形象逐步完整,他的思维转变过程也被展现在观众的视野里。
  (一)赵庄姬的临死托付
  屠岸贾狠心将赵氏三百余口人满门抄斩,赶尽杀绝,而丈夫赵朔随后也自尽身亡,对于赵庄姬来说,家破人亡,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她虽然出身晋国公室,但也逃脱不了被害的命运,而这赵氏孤儿是赵氏的根,是丈夫临死前留下的遗言,是她必须得竭尽全力保存住的唯一血脉。程婴这个当前境遇下唯一可靠且不会被怀疑的人,理所当然地成了赵庄姬心中的救命稻草。剧本写道,程初次婉拒赵庄姬,声称外面张挂榜文,但有胆敢藏婴儿的人,株连九族,唯唯诺诺不敢答应。赵庄姬眼看靠不住旧情,只好借赵氏整族来对程婴施加“压力”,还“作跪科”,苦苦祈求程婴的救助。这一跪不容忽视,在当时等级森严的专制社会里,公室威仪始终是被摆在首要位置的,赵庄姬即便下嫁给了赵朔,她也还是晋国公室成员。这一跪让程婴动摇了原本的想法。程婴的第一反应就是让赵庄姬起身,说明即使是这个时候,晋国公室的压迫对他来说还是存在的,那么这件事情对程婴来说,触动就更深了。程婴作为一个平民,以往任何时候他都不可能受过如此的对待,地位高贵的赵庄姬对他的哀求无疑让程婴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此时,程婴的内心是十分复杂的。他对屠岸贾的残暴行为感到恐惧,既忧心自身一家的安危,也害怕赵氏孤儿性命不保。赵庄姬的自缢直接将他逼上一个没有退路的境地,在这样的境地下,他只能选择走上了“存赵孤”的道路。他不得不将这个责任担在身上,当前焦灼形势也给了他一个成为英雄的机会。
  (二)韩厥的行为触动
  韩厥是屠岸贾麾下一个嫉恶如仇的将军,他十分清楚屠岸贾是一个残害忠良的人,他说言忠孝的在市曹中被斩首,奸逆之人在帅府中安身,他认为屠岸贾终有一日会惹怒上苍,惹恼下民。对于屠岸贾妄自尊大、滥用权势、横行霸道的行为,韩厥也深恶痛绝。这个内心怀有正义的人奉屠岸贾的命令守住赵氏的府门,他明知道程婴的药箱里装的是赵氏孤儿,依旧来了个“三擒三纵”,是为了把戏做足,好让程婴安全离开。程婴原本对韩厥的意图十分不放心,他道若出了这门,韩厥转身报给了奸臣,都是死路一条,不如现在一起死了好。如此几番折腾,直到韩厥拔剑自刎,程婴才真正了解韩厥的忠义之心,他被韩厥的英勇献身打动,这对于他的心态和行动都是一种巨大的鼓舞。韩厥作为忠勇献身第一人,成功地改变了程婴内心的看法,程婴对他的崇拜之情内化为存孤救赵的勇气和动力。如果说以前他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那么后来他的行动目的就是真正为了拯救赵家,为了完成韩厥将军的遗愿。他从一个小我的境界逐渐跨入大我,作者对他的形象描写也更加深刻。
  (三)公孙杵臼的人格魅力
  公孙杵臼原本在晋灵公的手下担任中大夫的职位,他曾和赵盾同朝为政,由于年纪渐大,又眼看屠岸贾专权,才罢职归农。但是,他并不甘心处于现在的境地,“被那些腌臜屠狗辈,欺负俺慷慨钓鳌翁”。他内心对晋灵公的不仁和贼子屠岸贾的不义有许多不满和怨气。当程婴告知公孙杵臼赵氏孤儿尚在人世时,他表面上责骂赵氏孤儿是个妨害家族的孽种,实则是指桑骂槐,痛斥奸臣仗势擅权,祸害人间。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程婴存孤的队伍当中,而程婴最信任的也正是他,在这生死存亡关头,第一个找的就是他。他们在如何救助赵孤的想法上产生了分歧,正是在这当中,程婴被公孙杵臼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原先,他打算用自己父子二人的死来保住这赵氏孤儿,公孙杵臼却比他想得更长久,他提出牺牲自己,以留下程婴和赵氏孤儿,解救城中所有的婴儿。在这里,程婴的形象已经发生了质的提升,中国古语有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子嗣绵延对于古人来说是头等大事,程婴年级不小,已经过了四十五个年头,老来得子,儿子的降生对于他来说比自己的命还重要,但他为了忠义,为了拯救晋国,忍痛做出了这样的选择,献出了自己还不到满月的孩儿。他的这种行为也印证着中华传统的大无畏精神:知恩图报,舍己为人。   (四)程婴自己的心态改变
  1.生离死别的苦痛
  程婴之所以最终能够成为悲剧英雄,离不开他个人的经历。程婴在剧本里虽然是活到了最后的人,他成功将赵氏孤儿抚养长大,但他的内心比已逝去的人还要痛苦。从公孙杵臼的献身开始,他被下达了拷打公孙杵臼的命令,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将细棍子捡了又捡,最后无可奈何,只好拿起了大棍子,这几个细微的举动恰恰体现了他内心的挣扎。他还亲眼目睹屠岸贾挥剑将自己的独子剁成了三块,死在血泊当中,撕心裂肺的疼痛将他打磨成了一个坚韧、隐忍的人,而英雄的形成大多是從学会忍耐开始的。
  2.二十年的煎熬
  程婴虽是救孤活动中的“幸存者”,但这并不能削减他内心丝毫的痛苦,活下来的人忍受的往往要比死了的人多得多。剧本中没有详写程婴这二十年来的遭遇,但是人们可以想象到在世人眼中,他是个叛徒,靠出卖别人来成全自己,更何况他还寄宿在屠岸贾的门下,这是他的杀子仇人,是存赵的巨大威胁。面对心理和生理的双重煎熬,他用勇气来迎接遭遇的不幸,这种忍辱负重地走向悲剧深渊的性格将他悲剧英雄的形象深深地立住了。
  三、悲剧英雄形成的原因
  悲剧英雄作为人类生存困境中的突破者与领先者,他们的结局也跟悲剧脱离不了关系,根据赵氏孤儿当中的程婴一角,人们可以了解悲剧英雄产生的原因。
  (一)形势的逼迫
  在文学创作中,当社会发展到一定困境时,人类社会需要有一个英雄来打破这种状态。譬如,程婴本身与此事毫无瓜葛,但赵氏灭族的困境需要有一个人来打破,而赵庄姬的临危托孤让他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存赵的英雄道路。再如,项羽与秦军主力决战时破釜沉舟,最终击败秦军。
  (二)现实与理想的冲击
  程婴的信念起初来自救赵和韩厥的鼓舞,但当这个理想与他所面对的家破人亡以及所有人的离去相互矛盾时,他选择的坚持就成为一种悲剧,最终他成为他不曾想过的英雄,也被现实狠狠地撕碎。
  (三)作家对人类生命自觉的讴歌
  立功立德立言可为三不朽,文学创作中之所以出现悲剧英雄,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哀叹和惋惜,更是给世人留下生存的激励和感动,悲剧才能刺激人,悲剧的经验教训才更有价值。数千年的人类文化,英雄人物多如牛毛,悲剧英雄更能凝聚文明的灵魂,促使人们舍死向前,蹈死不顾。程婴舍弃自己亲生儿子的行为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他的这种高尚行为感染着作为戏剧观赏主体的后人,他不惜以牺牲亲生骨肉为代价来保下赵氏孤儿这种矢志不移、知恩图报、忍辱含垢的精神,是他成为悲剧英雄的根本原因。
  (四)自身一定的缺陷
  历史中很多悲剧英雄最终陷入悲剧的原因就是性格当中一部分的不完美,程婴最后落到众叛亲离的境地,虽然不是他的主观意愿,却也让人思考是否存在“愚忠”的因素。人们无法苛责程婴在当时情况下的这个选择,但也值得人们反思。
  四、结语
  历史文学创作中悲剧英雄的形成都包含各种各样的外因和内因,他们存在的原因有三。一是读者群众的需求,悲剧英雄的结局给以人们幻想的空间;二是历史文化的需求,人们苦难的生活离不开精神上的拯救;三是民众的教化作用,创作文学,以英雄形象来启发群体的思考和自省,成为培育美德
  的工具。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余颖洁(1999-),女,浙江台州人,本科,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其他文献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城市文脉的传承创意研究相融合,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传播既折射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又能借助传承创新的优势为其赋予时代亮色。对城市文脉深层次的挖掘以及对二者融合方式的创造性研究,定会实现相互渗透,推进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
期刊
《橙红年代》是一部有着激战、黑道、官场多层外衣的都市小说。虽然外衣五彩斑斓,但内核实为现实主义作品,小说勇于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面,以刘子光作为原点,是一部个人成长奋斗史。小说中,现实的残忍与阴暗一直笼罩,但人性的真情与美好也透过裂缝射出光芒。  21世纪以来,网络文学大行其道。作为最易被读者接受的文学,网络小说拉近了读者与文学的距离,甚至打碎了文学高高在上的不可侵犯感。在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趋势下,
期刊
饮食散文的作者群体复杂,有的作者是中国现当散文名家,有些是文史哲专家业余作为,也有的出自单纯的美食家之手,相比较,文人的美食散文往往不仅着眼于美食的食材、制作或者色香味的描绘,还附着较多的饮食情趣或文化情怀,将美食视为寄托情感、情趣的物质载体,这在梁实秋、汪曾祺两位现当代散文名家的笔下尤其突出。两位作家都是少有的热衷于美食的散文家,他们的饮食散文有着相似的情趣。他们既热爱家乡美食,又对其他地方的美
期刊
电影是一种大众普遍接受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娱乐的作用,也能够反映出丰富的文化内涵。电影《刮痧》以“刮痧”这一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作为线索,充分展现了中美文化在许多层面的冲突与差异,这是一部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经典影片。本文首先对电影《刮痧》的主要情节进行简要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电影《刮痧》中所体现的中美文化冲突与差异,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世界观、社交观、家庭伦理观念以及自我观念等方面。  一、电影
期刊
电影《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塑造了三位典型的东方女性形象,她們受到性别和宗法制度的双重压迫。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导演将女性作为情欲客体与封建制度牺牲品的特征放大,并通过情节或空间场景的营造突出东方女性情欲的、落后的受压迫者形象,一定程度上以逢迎的姿态去迎合东方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女性形象。  一、概述  张艺谋是第五代导演中具有很大争议性的一位。支持者认为他影片中的大红色调、传统民俗的
期刊
《人鼠之间》和《了不起盖茨比》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具有丰富想象力又切中现实的伟大小说,虽然书中的主人公际遇不同,身份不同,但是两者表现出的孤独主题值得探究。本文拟从此入手,从时代背景、人物性格和梦想破碎这三个方面来阐释永恒的孤独主题。  《人鼠之间》是20世纪美国文学代表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1962年,他凭借该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它被列入欧美国家高中必读书目,属于真正的国民小说。《人鼠之间》
期刊
本纳特太太作为《傲慢与偏见》中的一个扁形人物,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肤浅粗俗的代表。笔者从小说脉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奥斯丁安排这样一个小人物有了新的解读,认为本纳特太太的存在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小说结构安排的角度来看,本纳特太太可以看作是小说的“女主角”,对故事的发展起着正面的推动效果。  《傲慢与偏见》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简·奥斯丁的钟爱之作,是文学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文学巨作
期刊
关于美国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代表作《芒果街上的小屋》,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相关研究数量可观,21世纪后,蓬勃的研究趋势蔓延到中国的评论界。因作品具有独特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并向读者展示出女性身份的特殊化,从而引起了当下的中国评论界注意。作家希斯内罗丝勾勒出一个从女孩变为女人的过程,为人们展示了少女从传统身份形成到新女性身份构建完成的历程。主人公埃斯佩朗莎像一个熟透的“芒果”,多
期刊
中国诗坛和英国诗坛人才辈出,分别出现过两位伟大的隐逸诗人: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和英国18世纪浪漫主义代表、湖畔诗人华兹华斯。两位诗人对自然描写的方法及最终指向上的不同,反映出他们之间既存在着风格上“古典”和“浪漫”的区别,又存在着哲学指向上“天人合一”和“主客二分”的差异。这些差异又从深层上反映出中西方哲学思想之间的差异。  一、概述  在中国和英国的诗坛上,分别出现过两位伟大的隐逸诗
期刊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在当下极为常见。本文通过解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阐明了上海都市文化元素在香港的具体体现,探究了电影改编意境表达方式。近年来,研究发现,《倾城之恋》对爱情故事、时代变迁、都市变革等都进行了大篇幅描写及精神灌输,为其电影改编提供优秀素材及故事内容。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影响力最大、艺术价值颇高的文学作品,体现了20世纪40年代女性生活及爱情追求的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