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当某问题从正面入手进行思考不易解决时,往往运用逆向思维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多样的数学思维能力,克服仅从正面思考所造成的解题方法的局限,开拓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谈点体会.
一、加强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互逆性教学
加强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互逆性教学,既能使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又能使学生灵活运用它们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灵活多样的思维能力.
例如,分解因式:(x2 4)2-16x2.
分析:要把(x2 4)2-16x2分解因式,可正向运用公式(a b)2=a2 2ab b2,把(x2 4)2展开后,合并同类项,再逆向运用公式(a b)2=a2-2ab b2和公式(a b)(a-b)=a2-b2即可完成.(见解法1);也可以直接逆向运用公式(a b)(a-b)=a2-b2和公式(a±b)2=a2±2ab b2即可分解(见解法2).
解法1:(x2 4)2-16x2=x4 8x2 16-16x2=x4-8x2 16=(x2-4)2=(x 2)2(x-2)2.
解法2:(x2 4)2-16x2=(x2 4)2-(4x)2=(x2 4 4x)(x2 4-4x)=(x 2)2(x-2)2.
这样教学,学生就会知道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些问题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运用所学知识,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较好方法和简捷途径.
二、利用分析法,逆向探究解题途径
所谓分析法,是指从命题(或题目)中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结论成立的条件,直到已知条件为止,从而确定结论正确,即由果寻因.在解决问题时,如果由已知条件直接思考比较困难时,往往采用分析法从结论入手,探明解题途径后,再由因导果写出证明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一个方面,也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如图1,在⊙O中,弦AB、AC相交于圆上一点A,点M为AB⌒的中点,点N为AC⌒的中点,连接MN交AB、AC于点D、E.求证:AD=AE.
图1 图2
分析:方法1:要证AD=AE,只需证∠ADE=∠AED.要证∠ADE=∠AED,只需证∠BDM=∠CEN(如图1).要证∠BDM=∠CEN,连接OM、ON,得OM⊥AB,ON⊥AC,OM=ON,得∠M=∠N.证得∠BDM=∠CEN,即结论得证.证明略.方法2:要证AD=AE,只需证∠ADE=∠AED.要证∠ADE=∠AED,可将其转化为证两个圆周角的和相等(如图2).连接AM、AN,证∠M ∠BAM=∠N ∠CAN,只需证:AN⌒ BM⌒=AM⌒ CN⌒,即证:AM⌒=BM⌒,AN⌒=CN⌒.要证:AM⌒=BM⌒,AN⌒=CN⌒,由点M为AB⌒的中点,点N为AC⌒的中点,可证得.证明略.
三、引导学生用反证法或从反面寻求解决方法
所谓反证法,是从命题或题目结论的反面入手,先假定结论的反面正确,然后经过推理得出与命题条件或学过的定理、公理等相矛盾的结论,从而判定命题的结论正确的一种方法.这也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判定“三角形中不可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是否正确.
分析:假定三角形中有两个直角或钝角,则两个直角或钝角的和就等于或大于180°,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就一定大于180°,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相矛盾.以上假定不成立,所以命题正确.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确实能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思维灵活,但是不能把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与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对立起来,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既要在培养正向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也要在培养逆向思维的同时,培养正向思维.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知道既要注意题目的条件,又要注意题目的问题,哪些条件搭配可以解决问题,或为解决所提出的问题,需要哪些已知条件,把条件与问题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即把综合法与分析法结合使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培养合格的人才.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谈点体会.
一、加强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互逆性教学
加强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互逆性教学,既能使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又能使学生灵活运用它们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灵活多样的思维能力.
例如,分解因式:(x2 4)2-16x2.
分析:要把(x2 4)2-16x2分解因式,可正向运用公式(a b)2=a2 2ab b2,把(x2 4)2展开后,合并同类项,再逆向运用公式(a b)2=a2-2ab b2和公式(a b)(a-b)=a2-b2即可完成.(见解法1);也可以直接逆向运用公式(a b)(a-b)=a2-b2和公式(a±b)2=a2±2ab b2即可分解(见解法2).
解法1:(x2 4)2-16x2=x4 8x2 16-16x2=x4-8x2 16=(x2-4)2=(x 2)2(x-2)2.
解法2:(x2 4)2-16x2=(x2 4)2-(4x)2=(x2 4 4x)(x2 4-4x)=(x 2)2(x-2)2.
这样教学,学生就会知道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些问题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运用所学知识,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较好方法和简捷途径.
二、利用分析法,逆向探究解题途径
所谓分析法,是指从命题(或题目)中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结论成立的条件,直到已知条件为止,从而确定结论正确,即由果寻因.在解决问题时,如果由已知条件直接思考比较困难时,往往采用分析法从结论入手,探明解题途径后,再由因导果写出证明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一个方面,也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如图1,在⊙O中,弦AB、AC相交于圆上一点A,点M为AB⌒的中点,点N为AC⌒的中点,连接MN交AB、AC于点D、E.求证:AD=AE.
图1 图2
分析:方法1:要证AD=AE,只需证∠ADE=∠AED.要证∠ADE=∠AED,只需证∠BDM=∠CEN(如图1).要证∠BDM=∠CEN,连接OM、ON,得OM⊥AB,ON⊥AC,OM=ON,得∠M=∠N.证得∠BDM=∠CEN,即结论得证.证明略.方法2:要证AD=AE,只需证∠ADE=∠AED.要证∠ADE=∠AED,可将其转化为证两个圆周角的和相等(如图2).连接AM、AN,证∠M ∠BAM=∠N ∠CAN,只需证:AN⌒ BM⌒=AM⌒ CN⌒,即证:AM⌒=BM⌒,AN⌒=CN⌒.要证:AM⌒=BM⌒,AN⌒=CN⌒,由点M为AB⌒的中点,点N为AC⌒的中点,可证得.证明略.
三、引导学生用反证法或从反面寻求解决方法
所谓反证法,是从命题或题目结论的反面入手,先假定结论的反面正确,然后经过推理得出与命题条件或学过的定理、公理等相矛盾的结论,从而判定命题的结论正确的一种方法.这也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判定“三角形中不可能有两个直角或钝角”是否正确.
分析:假定三角形中有两个直角或钝角,则两个直角或钝角的和就等于或大于180°,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就一定大于180°,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相矛盾.以上假定不成立,所以命题正确.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确实能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思维灵活,但是不能把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与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对立起来,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既要在培养正向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也要在培养逆向思维的同时,培养正向思维.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知道既要注意题目的条件,又要注意题目的问题,哪些条件搭配可以解决问题,或为解决所提出的问题,需要哪些已知条件,把条件与问题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即把综合法与分析法结合使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培养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