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重塑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合作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54lu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10月25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本外务省支持,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主办的第十七届“北京-东京论坛”在北京举行

  2021年10月25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本外务省支持,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主办的第十七届“北京-东京论坛”在北京开幕。本届论坛以“大变局下的中日关系及重塑国际合作—迈向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思考”为主题,汇集百余位来自中日两国政界、经济界、企业界、学术界、传媒界等领域的嘉宾,深入交流,凝聚共识。

重塑自由贸易与重振世界经济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界疫情相互交织,各种风险挑战叠加共振,世界经济复苏失衡。习近平主席指出,疫情没有国界,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
  10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进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通话。两国领导人就以2022年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为契机,推动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达成重要的政治共识。这个共识为下一步两国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明确了目标。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苏伟表示,“中国经济稳健复苏,为中日经贸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也将会更加广阔。我们非常欢迎包括日本企业在内的世界各国的企业,更多地参与到中国的对外开放,扩大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往来,分享中国发展成果和成长机会。”
  “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经过半个世纪的长足发展,造福了两国和两国人民,对地区和世界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中国驻日大使孔铉佑表示,双方要着眼全局,把握新形势下两国关系的机遇。中日两国作为两大世界主要经济体,承担着维护多边主义,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以及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共同责任。双方应该抓住机遇,使合作与共赢始终成为两国关系的主基调和主导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谈及重振世界经济时表示,当今的世界经济有一个矛盾冲突点,即未来的世界经济是继续相互依赖,还是会走向相互“脱钩”,这是当前世界经济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因此,中国和日本能不能从微观做起、民间做起,从数字经济、服务经济做起,推动世界经济走向深度的相互依存,非常重要。他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见‘两京论坛’,就是推动中国和日本下一步的市场开放、制度开放、创新开放,来推动整个亚洲和世界能够走向进一步的开放。中国有一句话叫‘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需从长计议,推动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合作,以重塑自由贸易、重振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

加强数字社会及人工智能的合作


  伴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成果逐渐惠及民生,各类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十分丰富的应用场景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人们感觉到未来已来。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预测,到2023年,数字经济产值将占到全球GDP的62%。这说明人类生产生活将因此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一方面将成为全球重要经济体转型升级的驱动力,同时也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发展数字经济并不是单纯的发展数字技术或者产品,而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这个生态体系包括几个方面:环境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应用服务体系以及标准规则体系等。”科技日报社总编辑许志龙表示,我们相信通过持之以恒的真诚沟通,中日双方的技术和产业合作将会带来巨大的互补效应和倍增效应。


出席第十七届“北京- 东京论坛”的中日双方嘉宾 图/ 马耕平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历史交流源远流长。从唐代开始,唐代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和传播唐代文化,历经12年才到达日本。“而今天中日两国的年轻人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动漫、游戏、音乐、影视等数字载体了解、喜欢和融入彼此的文化当中。”网易副总裁庞大智介绍,“以网易为例,日本是我们游戏和音乐业务非常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在整个互联网和数字经济领域,中日两国有非常广大的共通性和合作空间。比如两国的年轻人有着类似的生活习惯,他们都在帮助老年人适用移动互联网等,在这方面双方有充分的空间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
  NTTData董事顾问岩本敏男表示,“我们五年前在日本提出了‘社会5.0’愿景,未来的社会就是‘社会5.0’。它的愿景是什么?就是让我们所生活的物理社会和网络空间能够高度融合,让每个人都能够在这个社会里舒适地生活。我知道中国也有这样的理念。三年前,我访问过雄安新区,它的理念非常优秀,让我深受触动,很期待它建成。”
  “未来,人工智能在国际合作方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并且从中日两国产业界的实践来看,我们的合作互补性非常强。”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段大为认为,中国和日本面临很多共同的挑战,包括如何让医疗、教育这些稀缺的社会公共资源,覆盖更多的社会群体,特别是普通的社会民众,以及如何共同面对老龄化挑战,这都是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重建应对气候变化的中日合作


  2021年10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是碳达峰碳中和“1+N”顶层设计文件中的“1”,对2025、2030和2060年的指标进行了更多的明确。
  “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的大国,也是世界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很多的目标和立场都是非常一致的,所以我们应该有很多的合作空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的常务理事李俊峰表示,“我们不仅要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也要为全球,特别是为亚洲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贡献。过去我們在资金合作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比如阿布扎比项目,就是中日金融界合作的结果。这其中有官方渠道资金,民间资金。我们可以对亚洲,乃至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多的贡献。”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部主任杨秀介绍,“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部门、行业都在积极开展研究,甚至是中国很多的企业,已经提出来碳中和战略,并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施工图,以推动整个社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她认为,“中日在气候变化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标框架,两国在气候合作中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以更有效地推动各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中日有效的合作,不仅能更好地改善两国的关系,更好地推动全球的气候治理,而且也将进一步提升双方的国际影响力。”
  关于中日合作,杨秀提出:第一,在多边领域,加强政策对话和立场协调。2021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对巴黎协定的实施细则进行“最后一公里”的谈判,G20、东盟、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等平台也可以促进对话交流与合作。第二,两国可以加强低碳技术合作,包括地方合作、合作研究,以及共同开展一些示范工程的建设等。
其他文献
内蒙古赤峰,航拍宁城县老哈河流域风光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这一出自《中庸》的名句,点明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基本道理。然而,在人类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却看到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不断加剧。整体而言,地球的生态环境正不断恶化,气候危机愈演愈烈,生物种群面临急剧萎缩的严峻局面。与此同时,人类工业文明所面临的困境不断加深,全球发展不均衡现象日益严重,新冠肺炎疫情更成为人类社会百年
期刊
俯瞰洱海 图/ 张 巍  “洱海水清了,消失多年的海菜花又回家啦!”10月9日,出席2021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的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兴奋地说。他回忆称,上次到访大理是5年前,彼时的洱海因为水环境污染,映入眼帘的是大片的蓝藻。  如今,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海湖面上碧波荡漾,洁白的海菜花犹如朵朵雪花飘落在湖面上,又似繁星满天,晨开夜沉,日开月落,成为大理“风花雪月”的生
期刊
对于很多城市而言,扩大森林覆盖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补充。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有700亩会议碳中和林,这也是四川首个会议碳中和林 图/嘉 楠  作为国家批准的低碳试点城市,成都正在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垃圾分类小屋  回收垃圾的同时还能累积碳减排量,在武侯区簇锦街道永兴社区永乐苑小区门口的玻璃小屋里,卖一次废品能挣两笔钱,让周边居民倍感兴趣。  这座新颖别
期刊
清晨,阳光洒在一片泥泞的滩涂上。栖居在这里的鸟儿拍打着翅膀,五彩斑斓的羽毛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小巧的勺嘴鹬还站在原地,黑脸琵鹭已经开始在水中觅食,而小青脚鹬和大滨鹬正在整理翅膀,为接下来的飞行做着准备工作……这是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的东台条子泥湿地,向海而生,因鸟闻名。  这里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一部分,每年有超过10万只候鸟来此越冬,超过300万只候鸟在此过境停歇,具有极其重要的环境
期刊
成都熊猫谷景区内,小熊猫呈放养状态  “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曾这样说过,当人类来到城市,而在这里早就居住着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其他物种,当人们开始关注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空间里,那些与自己共享同一片土地、水源、空气的其他物种,会与自然建立起更深厚的联系。  联合国的一份最新报告指出,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70%的人口居住于城市中。在相当长的时
期刊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两千年前的《逸周书》中曾记载:“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就是告诉人们要尊重自然节律,以保障自然与生物的可持续利用。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智慧,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把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19年11月6日,中国国
期刊
2021年10月9日上午,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历史判断和政治宣示。作为历史判断,台湾问题确实由于近代殖民主义、国共内战及美国的帝国霸权前后作用、交叠影响而造成,今日之两岸出现“冷对抗”甚至台独化的现象,这是国家完全统一的最后课题。作为政治宣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
期刊
国台办:期望中國国民党与我们一道为国家谋统一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在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大框架中,用精辟的语言阐述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主张,突出了民族大义、历史责任、现实挑战和决心、意志及能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
期刊
50年前,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的票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这是新中国外交的胜利。這一历史事件表明,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人民开始堂堂正正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中国原则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中国共产党为联合国的创建作出重要贡献  1942年1月1日,美国总统罗
期刊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夙愿。全面小康社会是关乎提升人民福祉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国家大计。2021年9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指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不断实现,小康梦想成为现实。全面小康是全面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