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贫困生,是指国家统一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并无力支付学费、基本生活费用,日常生活没有保障的学生。由于经济的转型和招生制度的转变,这类特殊的群体数量逐渐增加,其生存和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因此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当下普遍的社会性问题。为了更好的解决高校贫困生就学问题,近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尝试探索相关解决措施,目前已经形成包括发放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及减免学杂费等高校资助体系。不可否认,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高校贫困生的生活水平和就业压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这些仍然满足不了广大贫困生的各种需求。本文是以纪录片《父亲》中韩胜利为分析对象,通过观看纪录片及收集文本资料,了解其社会网络的结构及社会支持的来源渠道,由此得出主人公韩胜利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十分匮乏。因此,本文旨在结合社会网络的有关理论概念知识,根据韩胜利社会资本运用中的表现,分析其社会资本匮乏的成因,并就提升高校贫困生社会资本的途径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社会资本;社会网络
“网络”一词,是齐美尔1922年《群体联系的网络》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拉德克利夫1940年将其引入到“社会网络”的概念之中,并提出:社会结构即为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在社会网络研究的基础上,皮埃尔·布尔迪厄第一次提出了社会资本理论,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社会资本是社会网络关系的总和,影响个人的各种回报。”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的探讨,众多学者提出了这几的观点,例如詹姆斯·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社会资本 的研究来研究社会结构,而社会结构的资源作为个人拥有的资本财产叫做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不是单独的实体,而是具有各种形式的不同实体。”笔者在这里更倾向于林南提出的“社会资本是个体为了在嵌入性资源中获取回报,通过工具行动和表达行动而在社会关系中的投资。”社会资本是影响个人行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重要资源,其本身具有强大的社会保障功能,相对而言,拥有较多社会资本的人会更容易获取各种资源和机会,从而可以使自身摆脱诸多不利的生活环境。
本文选取的个案是由李军虎导演拍摄的纪录片《父亲》中来自陜西农民家庭的大学生韩胜利。韩胜利一家四口人,父母年过五旬,家中只靠父母种田维持家计,收入十分微薄。2002年,韩胜利考入西安一所石油大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为了帮儿子凑出大学需要的学费和生活费,父亲变卖了家中值钱的东西,和儿子一起来到西安,从此变成了城市里的一名农民工。当韩胜利大学毕业,原本以为可以停止奋斗坐下享受的父亲却吃惊的发现,大学毕业的儿子每月工资根本没办法换掉之前欠下的债,因为儿子的收入根本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自己。下面就根据社会资本内涵的各要素及特性对主人公韩胜利的社会资本进行描述与分析。
1.社会支持网络能提供的社会资本十分有限。社会网络作为社会资本的物质载体,其自身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拥有者社会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从社会资本的广泛度来说,拥有者网络内成员的多少与其所蕴含和可能拥有的资源成正比。从达高度来说,社会地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擁有或可能为其网络成员提供资源的价值的高低。就韩胜利而言,他的社会支持网络显现出较为封闭的状态,其网络内的成员很少,而且大多是社会层级中较为弱势的学生、农民和工人,社会资本的广泛度和达高度都很低,社会信息接收的渠道十分单一狭窄。从片中我们可以发现,2002年韩胜利考上大学,而这一年却是全国高校展开的第四次大规模扩招,共320万名考生进入大学,这一数字几乎是1998年扩招前的三倍。这些韩胜利一家并不知道,只是沈浸在当时录取和看到未来希望的喜悦之中,却无法预判韩胜利四年大学毕业后将面临的是激烈的就业竞争。此外,由于社会网络中成员的有限性,当面临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时,只能依靠年迈的父亲那点微薄的打工钱,或者父亲向身边民工借来的零钱。
2.社会网络中的强关系强于弱关系。社会网络中网络成员的关系有强弱之分。通常互动次数多,感情较深,关系紧密,互惠互换较多的称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强关系有利于个体获取更多的同质社会资本,弱关系则更可能带来异质资源。因此,关系网络中,弱关系占比重越大,能够提供的社会资本就越丰富。不难发现,在韩胜利的社会支持网络中,父亲、亲人,宿舍舍友,同学是其强关系的体现者。除了学费、生活费主要由父亲承担外,片中韩胜利自己也提到:“班里同学觉得他条件差,送给他西装外套;表弟有了手机,送给他一块印着大学标识的手表,他高兴了好几天,因为那是他第一次有机会戴上手表。因此,在他的关系网络中,强关系所占的比重大,且其强关系网络成员大多与他一样,拥有的社会资源也极为匮乏,并不能达到他实际的需要。
3.运用社会资本的态度消极,能力欠缺。社会资本不会因为对其运用而减少,反而会在运用过程中得到增加。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其社会资本的运作主要体现在社会求助与社会参与两个方面。从韩胜利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他需要帮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忍耐,想办法解决,而主动求助的态度是十分消极的。例如生活费不够时,他会收集同学们不要的矿泉水瓶,卖钱之后填补日常开销。只有当身边人发现他的需求时,才会被动接受帮助。此外,在社会参与方面,韩胜利的表现也较为不自信。06年,韩胜利第一次参加了人才招聘会,当走进人山人海的招聘现场,他挨个走走、转转,然后又慢慢走开,两小时内没有递出一份简历,也没有讲出一句话。当记者忍不住问他:“妳知道自己最大的缺点是什麽吗?”韩胜利淡淡地笑着回答:“我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太说话,性格内向了一点。”正因为社会资本的匮乏,以及缺乏运用有限社会资本的能力,加之在陌生的社会环境面前的不自信,韩胜利与可能拥有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至于高校贫困生社会资本匮乏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分为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两方面。
客观因素主要包含诸如家庭背景、父母社会地位及原有关系网络、经济基础等无法改变的因素。从韩胜利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韩胜利父母及周边的亲朋好友大多处于社会层级中较为弱势的农民、工人及学生群体,而他们所能提供的资源极其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韩胜利可能获取的社会资本的质量和数量。此外,较差的经济基础状况也大大限制了其社会资本积累和提升。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韩胜利无法和其他同学一样通过请客、送礼、聚会等方式进行人情往来。从片中我们还可以发现,韩胜利四年大学期间是宿舍唯一一个没有计算机手机的人,这就决定了他无法和其他非贫困同学一样可以经常通过当时最流行的QQ、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等方式与外界联系,同时也限制了他跨入以这些通讯工具为链接的朋友网络圈中。因此,通讯设备和通讯方式的缺失也是限制贫困学生被排斥在关系网络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性格、态度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通常而言,个体对生活、对自己的态度及其性格与能力等各方面的人格特征都会影响其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观积极性。性格自信外向,综合能力强的人较为乐于和善于与人交往,遇到困难时能够坦然求助,从而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接受与信任而获取更多更好的社会资本以及拓展社会支持网络。就韩胜利而言,由于长期受到贫穷的生活压力,加之天生的内向性格,综合能力偏弱,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往往会感到自卑甚至退缩,不愿不敢与他人交往。而这些不足又使他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竞争中不断受挫,也必然影响其社会资本的积累与拓展。
在如今激烈的竞争社会中,学会正确拥有和使用社会资本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贫困生作为社会层级中的弱势群体,合理运用社会资本不仅可以为其获取更多的物质与精神支持,而且对促进其个人成长与发展也有非常有利的作用。因此,高校贫困生应从各方面努力,不断积累和提升自身的社会资本,发挥社会资本的正功能,不再让贫困限制自身的发展。对于提升高校贫困生社会资本的途径,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自身出发,高校贫困生应培养主动积累社会资本的意识,提升贫困生摄取社会资本的能力。目前,很多高校在对待贫困生问题上更多的是关注物质方面的支持,常常忽视了对贫困生心理方面的关注。因此,学校应改善对贫困生的帮扶模式,更加注重对其心理需求方面的关注。包括对贫困生表达、沟通等各种交往技能的训练,以及对贫困生个人品质的培养。此外,由于高校贫困生社会网络基础比较薄弱,高校在此方面可以利用有效的手段,例如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育他们在提高自身收获社会资本方面的自觉意识,并且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有利于社会资本培育的活动以帮助高校贫困生提高社会交往方面的能力,这样既有助于增强高校贫困生在社会交往中的自信,又能提高他们自身的技能,帮助他们更早实现自强自立,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同时提升自己的社会资本。
第二,善于利用同质社会资本。所谓的同质社会资本,是指隐藏在社会网络强关系中的资源,具体可以包括贫困生的家人、亲戚、朋友、同学等与之关系相近的资源群体。这类同质资本在贫困生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给予最直接的资助,例如心理辅导、物质支持等。善于利用好同质社会资本,一方面可以通过提供群体性服务实现,即在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帮助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互动机会,增加彼此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感,强化社会网络中的强关系,增加同质资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贫困生之间的互动与联系来实现同质社会资本的增加。将同为贫困生的群体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群体组织,通过长期举办各类活动,增进贫困生之间互助友爱的感情,增加彼此间的了解与沟通,促进相互之间社会资本的互通互用,从而促进自身社会资本的壮大。
第三,加强引导,培養贫困生有效拓展异质社会资本的能力。异质社会资本是存在于弱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只有鼓励高校贫困生加强自身异质社会资本的积累,才有使他们能够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支持资源与发展机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鼓励贫困生建立自信,加强与非贫困生之间的联系。由于贫困生在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等方面与非贫困生存在一定差距,导致非贫困生整体呈现比较自卑的特征,间接的影响了与非贫困生之间的交往与联系。因此,学校可以从这点出发,首先鼓励贫困生建立起更多的自信,在此基础上可多创造一些机会促进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相互交流与了解的机会,增强彼此间的信任感与认同感。(2)高校教师需起到桥梁作用,加强对非贫困生的引导和沟通。高校贫困生在校内最近的异质社会资本莫过于朝夕相处的教师,因此,教师应发挥自身作用,主动与非贫困生建立联系,增加对他们的关心,了解贫困生生活中所处的困境,并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资源为贫困生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3)学校应加强贫困生与外界的联系。高校贫困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主要依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或者实习,因此,学校可以利用举办公益活动或者实习的机会,增加贫困生与企业及社会组织的联系,不仅可以丰富贫困生的业余生活,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的帮助与支持,增加社会资本的积累。
第五,鼓励贫困生注重利用多元化网络平台,促进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人与人之间交往更多的依靠的是网络这一重要载体。“QQ群”、“飞信群”“微信群”把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不同地域、不同性格、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的群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网络自组织”,因此,高校贫困生应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切实提升自己的网络社会资本。
第六,引进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与方法,完善整体社会服务体系。目前,高校社会工作服务并不是很普及,面对越来越多的贫困生问题,引进社会工作进校园变得更为重要。通过建立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工作方法介入到需要帮助的贫困生问题中,不仅可以有针对性的提供适合他们的心理辅导方式,帮助其解决切身存在的困境,而且有助于加强对贫困生自我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自身社会资本。
参考文献:
[1] 蔡禾,张应祥,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 2003.123.
[2] 董云芳,《高校贫困生社会资本的匮乏与提升》 ,山东经济学院社会发展学院,2007年.
[3] 王朝明,《社会资本与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4]周长城,陈云,社会资本视野的解释,学海[M],2003,2.
[5] p.12 in Nan Lin.2001.”Building a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Pp.3-30 in Social Capital:Theory and Research, edited by Nan Lin, karen Cook, and Ronald S. Burt. Hawthorne, NY:Aldine de Gruyter.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社会资本;社会网络
“网络”一词,是齐美尔1922年《群体联系的网络》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拉德克利夫1940年将其引入到“社会网络”的概念之中,并提出:社会结构即为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在社会网络研究的基础上,皮埃尔·布尔迪厄第一次提出了社会资本理论,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社会资本是社会网络关系的总和,影响个人的各种回报。”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的探讨,众多学者提出了这几的观点,例如詹姆斯·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社会资本 的研究来研究社会结构,而社会结构的资源作为个人拥有的资本财产叫做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不是单独的实体,而是具有各种形式的不同实体。”笔者在这里更倾向于林南提出的“社会资本是个体为了在嵌入性资源中获取回报,通过工具行动和表达行动而在社会关系中的投资。”社会资本是影响个人行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重要资源,其本身具有强大的社会保障功能,相对而言,拥有较多社会资本的人会更容易获取各种资源和机会,从而可以使自身摆脱诸多不利的生活环境。
本文选取的个案是由李军虎导演拍摄的纪录片《父亲》中来自陜西农民家庭的大学生韩胜利。韩胜利一家四口人,父母年过五旬,家中只靠父母种田维持家计,收入十分微薄。2002年,韩胜利考入西安一所石油大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为了帮儿子凑出大学需要的学费和生活费,父亲变卖了家中值钱的东西,和儿子一起来到西安,从此变成了城市里的一名农民工。当韩胜利大学毕业,原本以为可以停止奋斗坐下享受的父亲却吃惊的发现,大学毕业的儿子每月工资根本没办法换掉之前欠下的债,因为儿子的收入根本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自己。下面就根据社会资本内涵的各要素及特性对主人公韩胜利的社会资本进行描述与分析。
1.社会支持网络能提供的社会资本十分有限。社会网络作为社会资本的物质载体,其自身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拥有者社会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从社会资本的广泛度来说,拥有者网络内成员的多少与其所蕴含和可能拥有的资源成正比。从达高度来说,社会地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擁有或可能为其网络成员提供资源的价值的高低。就韩胜利而言,他的社会支持网络显现出较为封闭的状态,其网络内的成员很少,而且大多是社会层级中较为弱势的学生、农民和工人,社会资本的广泛度和达高度都很低,社会信息接收的渠道十分单一狭窄。从片中我们可以发现,2002年韩胜利考上大学,而这一年却是全国高校展开的第四次大规模扩招,共320万名考生进入大学,这一数字几乎是1998年扩招前的三倍。这些韩胜利一家并不知道,只是沈浸在当时录取和看到未来希望的喜悦之中,却无法预判韩胜利四年大学毕业后将面临的是激烈的就业竞争。此外,由于社会网络中成员的有限性,当面临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时,只能依靠年迈的父亲那点微薄的打工钱,或者父亲向身边民工借来的零钱。
2.社会网络中的强关系强于弱关系。社会网络中网络成员的关系有强弱之分。通常互动次数多,感情较深,关系紧密,互惠互换较多的称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强关系有利于个体获取更多的同质社会资本,弱关系则更可能带来异质资源。因此,关系网络中,弱关系占比重越大,能够提供的社会资本就越丰富。不难发现,在韩胜利的社会支持网络中,父亲、亲人,宿舍舍友,同学是其强关系的体现者。除了学费、生活费主要由父亲承担外,片中韩胜利自己也提到:“班里同学觉得他条件差,送给他西装外套;表弟有了手机,送给他一块印着大学标识的手表,他高兴了好几天,因为那是他第一次有机会戴上手表。因此,在他的关系网络中,强关系所占的比重大,且其强关系网络成员大多与他一样,拥有的社会资源也极为匮乏,并不能达到他实际的需要。
3.运用社会资本的态度消极,能力欠缺。社会资本不会因为对其运用而减少,反而会在运用过程中得到增加。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其社会资本的运作主要体现在社会求助与社会参与两个方面。从韩胜利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他需要帮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忍耐,想办法解决,而主动求助的态度是十分消极的。例如生活费不够时,他会收集同学们不要的矿泉水瓶,卖钱之后填补日常开销。只有当身边人发现他的需求时,才会被动接受帮助。此外,在社会参与方面,韩胜利的表现也较为不自信。06年,韩胜利第一次参加了人才招聘会,当走进人山人海的招聘现场,他挨个走走、转转,然后又慢慢走开,两小时内没有递出一份简历,也没有讲出一句话。当记者忍不住问他:“妳知道自己最大的缺点是什麽吗?”韩胜利淡淡地笑着回答:“我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太说话,性格内向了一点。”正因为社会资本的匮乏,以及缺乏运用有限社会资本的能力,加之在陌生的社会环境面前的不自信,韩胜利与可能拥有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至于高校贫困生社会资本匮乏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分为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两方面。
客观因素主要包含诸如家庭背景、父母社会地位及原有关系网络、经济基础等无法改变的因素。从韩胜利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韩胜利父母及周边的亲朋好友大多处于社会层级中较为弱势的农民、工人及学生群体,而他们所能提供的资源极其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韩胜利可能获取的社会资本的质量和数量。此外,较差的经济基础状况也大大限制了其社会资本积累和提升。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韩胜利无法和其他同学一样通过请客、送礼、聚会等方式进行人情往来。从片中我们还可以发现,韩胜利四年大学期间是宿舍唯一一个没有计算机手机的人,这就决定了他无法和其他非贫困同学一样可以经常通过当时最流行的QQ、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等方式与外界联系,同时也限制了他跨入以这些通讯工具为链接的朋友网络圈中。因此,通讯设备和通讯方式的缺失也是限制贫困学生被排斥在关系网络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性格、态度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通常而言,个体对生活、对自己的态度及其性格与能力等各方面的人格特征都会影响其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观积极性。性格自信外向,综合能力强的人较为乐于和善于与人交往,遇到困难时能够坦然求助,从而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接受与信任而获取更多更好的社会资本以及拓展社会支持网络。就韩胜利而言,由于长期受到贫穷的生活压力,加之天生的内向性格,综合能力偏弱,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往往会感到自卑甚至退缩,不愿不敢与他人交往。而这些不足又使他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竞争中不断受挫,也必然影响其社会资本的积累与拓展。
在如今激烈的竞争社会中,学会正确拥有和使用社会资本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贫困生作为社会层级中的弱势群体,合理运用社会资本不仅可以为其获取更多的物质与精神支持,而且对促进其个人成长与发展也有非常有利的作用。因此,高校贫困生应从各方面努力,不断积累和提升自身的社会资本,发挥社会资本的正功能,不再让贫困限制自身的发展。对于提升高校贫困生社会资本的途径,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从自身出发,高校贫困生应培养主动积累社会资本的意识,提升贫困生摄取社会资本的能力。目前,很多高校在对待贫困生问题上更多的是关注物质方面的支持,常常忽视了对贫困生心理方面的关注。因此,学校应改善对贫困生的帮扶模式,更加注重对其心理需求方面的关注。包括对贫困生表达、沟通等各种交往技能的训练,以及对贫困生个人品质的培养。此外,由于高校贫困生社会网络基础比较薄弱,高校在此方面可以利用有效的手段,例如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育他们在提高自身收获社会资本方面的自觉意识,并且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有利于社会资本培育的活动以帮助高校贫困生提高社会交往方面的能力,这样既有助于增强高校贫困生在社会交往中的自信,又能提高他们自身的技能,帮助他们更早实现自强自立,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同时提升自己的社会资本。
第二,善于利用同质社会资本。所谓的同质社会资本,是指隐藏在社会网络强关系中的资源,具体可以包括贫困生的家人、亲戚、朋友、同学等与之关系相近的资源群体。这类同质资本在贫困生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给予最直接的资助,例如心理辅导、物质支持等。善于利用好同质社会资本,一方面可以通过提供群体性服务实现,即在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帮助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互动机会,增加彼此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感,强化社会网络中的强关系,增加同质资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贫困生之间的互动与联系来实现同质社会资本的增加。将同为贫困生的群体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群体组织,通过长期举办各类活动,增进贫困生之间互助友爱的感情,增加彼此间的了解与沟通,促进相互之间社会资本的互通互用,从而促进自身社会资本的壮大。
第三,加强引导,培養贫困生有效拓展异质社会资本的能力。异质社会资本是存在于弱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只有鼓励高校贫困生加强自身异质社会资本的积累,才有使他们能够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支持资源与发展机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鼓励贫困生建立自信,加强与非贫困生之间的联系。由于贫困生在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等方面与非贫困生存在一定差距,导致非贫困生整体呈现比较自卑的特征,间接的影响了与非贫困生之间的交往与联系。因此,学校可以从这点出发,首先鼓励贫困生建立起更多的自信,在此基础上可多创造一些机会促进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相互交流与了解的机会,增强彼此间的信任感与认同感。(2)高校教师需起到桥梁作用,加强对非贫困生的引导和沟通。高校贫困生在校内最近的异质社会资本莫过于朝夕相处的教师,因此,教师应发挥自身作用,主动与非贫困生建立联系,增加对他们的关心,了解贫困生生活中所处的困境,并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资源为贫困生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3)学校应加强贫困生与外界的联系。高校贫困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主要依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或者实习,因此,学校可以利用举办公益活动或者实习的机会,增加贫困生与企业及社会组织的联系,不仅可以丰富贫困生的业余生活,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的帮助与支持,增加社会资本的积累。
第五,鼓励贫困生注重利用多元化网络平台,促进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人与人之间交往更多的依靠的是网络这一重要载体。“QQ群”、“飞信群”“微信群”把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不同地域、不同性格、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的群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网络自组织”,因此,高校贫困生应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切实提升自己的网络社会资本。
第六,引进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与方法,完善整体社会服务体系。目前,高校社会工作服务并不是很普及,面对越来越多的贫困生问题,引进社会工作进校园变得更为重要。通过建立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工作方法介入到需要帮助的贫困生问题中,不仅可以有针对性的提供适合他们的心理辅导方式,帮助其解决切身存在的困境,而且有助于加强对贫困生自我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自身社会资本。
参考文献:
[1] 蔡禾,张应祥,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 2003.123.
[2] 董云芳,《高校贫困生社会资本的匮乏与提升》 ,山东经济学院社会发展学院,2007年.
[3] 王朝明,《社会资本与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4]周长城,陈云,社会资本视野的解释,学海[M],2003,2.
[5] p.12 in Nan Lin.2001.”Building a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Pp.3-30 in Social Capital:Theory and Research, edited by Nan Lin, karen Cook, and Ronald S. Burt. Hawthorne, NY:Aldine de Gruy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