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yajun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校一直开展“同课异构”的主题研讨活动。最近,在本组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我听了两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的课,同一内容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呈现,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由此引发了我深刻的思考: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那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呢?下面,就以这两位教师所上的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淡化告诉,强化体验和感悟
  教师A:
  (出示情境图:小华、小明、小军去超市购买笔记本)
  师: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汇报)
  师:这些信息能解决什么数学问题?(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小华用去多少元钱?)
  师:这么多的条件和问题,我们能不能先整理一下呢?老师这里有一张表格,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师:我们一般把小明的信息填在上面,把问题所要求的小华的信息填在下面。小明的后面怎么填?这是根据哪句话填的?第二行怎么填?“多少元”我们可以简单地用“?”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下表:
  [小明\&3本\&18元\&小华\&5本\&?元\&]
  师:根据表中所列的数据,你能很快分析出数量关系并列式解答吗?
  ……
  教师B:
  (出示情境图:小华、小明、小军去超市购买笔记本)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刚才谈话中的信息“留”下来呢?下面老师再播放一遍谈话,请你们把谈话当中的问题和条件都记录下来,并想一想,怎样记录才能让别人觉得一目了然呢?(学生交流汇报)
  生1:我买3本笔记本用去18元,我买5本——(不简洁,没有记完)
  生2:小明 18元 3本
  小华 5本
  生3: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师:看得懂吗?3本表示什么?是谁买的?5本呢?这几位同学在收集信息的同时还做了一些整理。(板书:整理)在整理信息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答略)
  师:既简洁又完整,那就更好了。横着看,第一行是小明的信息,“3本”与“18元”相对应;第二行是小华的信息,“5本”对应“多少元”。竖着看,第一列是姓名,第二列是本数,第三列是钱数,很清楚。像生3这样记录,更便于我们找到条件,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师:整理信息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什么?(注意对应)你能像这样重新整理吗?
  ……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挥、探索和研究,因为这样理解会更深刻。”教师A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完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虽然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会了列表的方法,但他们是否真的把整理有效信息转为自己的内需呢?而教师B的课,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有条理的记录信息,并通过课堂反馈比较各种记录方法的优点和缺点,让学生体验到最后一种记录方法既简洁又完整。或许,在这个环节中浪费的时间较多,但学生真正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这样就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需,激发他们自己想要整理信息的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B只是一位组织者和引导者,并没有把列表整理信息的要点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整理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和感悟,相信这样的课堂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会更加深刻。
  二、注重课堂反馈,实施有效教学
  教师A:
  (出示:小军用42元钱买笔记本,能买多少本?)
  师:你也能用列表的方法先整理数据,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答吗?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好了表格,请你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填一填。
  师:你是怎么整理和解答的呢?(学生汇报交流)
  ……
  教师B:
  (出示:又来了一位小朋友;小军用42钱元买笔记本,能买多少本?)
  师:你能不能选择有效的信息,用列表的策略来收集和整理信息呢?请你们在纸上自己列表整理出来。
  [小明\&3本\&18元\&小军\&?本\&42元\&][生1:]
  [小军\&?本\&42元\&][生2:]
  师:这样整理行吗?(缺少信息,无法解题)
  [小明\&3本\&18元\&小军\&42元\&?本\&][生3:]
  师:现在信息齐全了,可以吗?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小军\&?本\&42元\&][生4:]
  师:这样整理行吗?(行,但有学生认为小华这行信息可以不要,也有学生说把小明这行信息省去)
  师:用谁的信息求“小华能买多少本”更好一些,为什么?什么情况下可以整理成像这样的表格?
  ……
  注重课堂反馈,不仅能使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抓住时机调整教学策略,而且可以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强化或纠正,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教师A在让学生解决“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一问题时,给学生提供一个空的表格,只是让学生模仿列表整理的方法把表格填写完整,然后评讲时展示正确答案,而对信息整理错误的学生却置之不理,更多的时间用在汇报解题思路上。教师B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并没有给学生提供空表格,而是让学生自己先试着列表整理信息,然后投影展示学生不同的整理方案。通过四种富有代表性的记录方法的对比,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到:列表整理时一定要选择有效信息进行整理,而且要注意对应。这并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认识,而是学生自己发现和体会到的,对于下节课学习整理较复杂的信息有很大的帮助。这时,教师又紧紧抓住生4的表格进行追问“什么情况下可以整理成像这样的表格”,为下面合并表格做好铺垫,不断促进学生对列表策略的感悟。
  三、开发教学资源,激活学生潜能
  教师A:
  基本上是按教材中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教学,甚至连练习的顺序和形式都是采用书上的原题。
  教师B:
  结合教学实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的加工和处理,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现代教学理念,使教材成为学材。首先,从播放谈话录音入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一种需要——愿意在解决问题之前先收集和整理信息;其次,在练习的设计上进行重组,目的是让学生更容易地从表格中看出数量间的特殊关系,找出一些特殊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体现不同的解题思路,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列表整理信息的价值所在。
  总之,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精心组织教材,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过程中,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其他文献
后台朋友  林语堂  莎士比亚说:“人生如舞台。”  人的一生有前台,也有后台。前台是粉墨登场的所在,费尽心思化好了妆,穿好了戏服,准备好了台词,端起了架势,调匀了呼吸,一步步踱出去,使出浑身解数:该唱的,唱得五音不乱;该说的,说得字正腔圆;该演的,演得淋漓尽致,于是博得满堂彩,名利双收,踌躇满志而归。  然而,当他回到后台,脱下戏服,卸下妆彩,露出疲惫发黄的脸部时,后台有没有一个朋友在等他,和他
期刊
发明家燕七七虽然聪明绝顶,但是再聪明的人也会生病,比如最近,他就整天犯牙疼。忍无可忍之下,他来到了萧九九的诊所。  “牙被虫子蛀了,必须拔掉。”萧九九说。  “大夫,能不拔吗?我……我怕疼。”燕七七可怜兮兮地问。  “你的牙已经被蛀成马蜂窝了,不立即拔掉,别的牙也会坏掉的。”  燕七七只好闭上眼睛,躺在治疗椅上。萧九九给他打上麻药,虽然不怎么疼,但拔牙的过程太难受了。付账的时候,他不禁叹气道:“唉
期刊
第一棒(龙头):魏桢  我们班,也就是五(3)班新换了一位班主任,姓包名耿天,模样十分古怪。长着鹰钩鼻,鼻梁上本该架副眼镜,这样看上去还会显书卷气,可他偏偏要戴隐形眼镜,还挑副蓝颜色的,多大的人啦,一点都不保守!一个长着皱纹的凸额头下面,有两颗凹陷的眼球,可那黑洞洞的眼珠子好像随时都会整个儿凸出来,把你盯得浑身战栗——就像一个诡异的巫师。  不过,他真如有特别神奇的法术似的,全班同学——不管是“七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为他们提供主动探索、创新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应允许学生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敢于在课堂上争辩,逐渐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可以讨论、可以发问、可以争辩,使学生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以我教学北
期刊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听了两节数学课,教学内容分别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和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分数与除法”。两节课都是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教学流程为“个体自学——明确目标——小组合作——汇报展示——当堂训练”。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两节课都设计了导学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导学问题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汇报。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一课的导学问题:1.认真
期刊
不可否认,地域差异、城乡差异以及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一线教师绝对不能等闲视之,而应当因地制宜,顺应农村小学的特点,改变传统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统一、单一、划一”的模式,采用 “多层、多样、多元”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对作业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作业,从而提升数学素养。  一、从统一的作业改为多层次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数学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不催促学生,不追求
期刊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大,但一堂课中是否提问越多,效果越好呢?事实并非如此。善教者,必善问。好的提问,能够在一堂课中起着引趣、导思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在不同的节点上提问,设置好的思维问题,将能引导学生突破困境。在高年级应用题教学中,良好的思维设问显得分外重要。  【思维一】在没有疑问处追问问题  在应用题教学中,经常会有教师这样进行课堂教学: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照本宣科,每个环节都非常顺利
期刊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第37页“10 的分与合”。  苏教版教材设计:  [你能有次序地涂一涂,分一分吗?][你还能想到什么?]  整合优化设计:  [你能有次序地涂一涂,分一分吗?][你还能想到什么?]  前期教材钻研:  教学前,仔细分析教材设计的活动,发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这样几个重要的信息:首先,分与合的操作活动方式发生了转变。学生的操作活动已经从具体的实物(如小圆片、小花片等)的操作
期刊
“打电话”一课,教材编排的主旨是在寻找打电话最优方案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优化思想。教学实践表明(课前调研40名学生):少数思维敏捷的学生能运用文字表述或画图的方法得出答案后,主动放弃其他费时方案的设计;其余学生并不能有序思考,只是随意地设计出一种方案。从中发现,学生不能在多种方案的对比中实现自主优化,感悟优化的思想。那么,教师该如何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呢?  教学过程:  
期刊
练习对于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智慧的历练、思想的熏陶、应用的锻炼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与研究。然而,当前大部分教师仍是利用一些教辅用书,布置形式单一、陈旧的计算题和应用题让学生练习,缺乏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导致学生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式的作业模式中。如何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富有探索性与思考性的作业,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