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能力是学生实现自身发展的基本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高职语文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普遍不被重视。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改变教学方法,更多地采用实践性教学,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这样才能达到高职语文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现状教学困境出路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a)-0115-02
语文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诸多的锦绣文章。高职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高职学生的基础课程,也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随着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政策的落实,高职教育的发展环境日臻完善,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办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的高职语文教学仍在困惑和无奈中摸索,从教学模式到教材内容都缺乏总体上的特色。现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话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与技能教育之间的关系,使处于迷茫和徘徊中的高职语文教学找到明确的方向和出路,在困境中实现突围。
1 当前高职院校语文的教学困境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学校,以目前高职发展的现状来看,学校各方面都是尽全力加大对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投入,职业性、技术性的特点日益突出。相反,对公共基础课的投入明显不足。这个是因为专业课程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就业,所以就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轻视基础课的现象。尤其是作为文化课之一的语文课从必修课变为选修课,名称一变再变,课时也一减再减,逐渐走到了边缘地位。甚至,有的高职院校都已经不开设语文课,而改成更为实用的应用写作。没有权威的高职语文教学教材,对高职语文教学地位的不重视,使得高职院校语文教师的积极性也正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就学校待遇方面而言,学校基本上把培养机会都给了专业教师,使得语文老师对自己的地位不明确,对在高职院校教语文感到没有前途可言,纷纷开辟第二课程的教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状况同样也让人忧心忡忡,学生们不重视,甚至把语文课当作是看课外书籍的课,对语文课的考核也多是采取应付了之的态度。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情况同样不同乐观。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普遍比较薄弱,特别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对母语的应用能力。重英语、轻汉语似乎已成了时尚,有些高职学生对汉语素养的培养了无兴趣,更写不成一篇通顺的文章。这个从网络语言的流行中可见一斑,错别字,白话字横行。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喜欢上网,特别是在周末,70%以上的学生都流行泡吧,但在网络交谈中他们的行文错别字多得离谱,在谴词造句等方面又毫无章法可言,不可卒读。甚至有的高职学生毕业之际,一封完整的求职信都无法自己独自完成。由此可见,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其任务非常艰巨。
情况虽然不容乐观,但我们同时也应注意到,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改革,其任务虽然非常之艰巨,但相对于高中和普通高校而言又具有其自身的有利因素和条件。首先,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具备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因为依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重技强能”的特点,改革起来的话所遇到的改革阻力也相对较小。其次,当前高职院校都在致力于精神文明建设、校园这化建设、人文素质培养,这些活动又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和广阔的空间。第三,高职学院与中学教学和大学教学对比,也有很多有利因素,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多是“应试教育”,教学目的被简单地理解为“对付高考”,即高考怎样出题,语文教学就怎么搞。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没有高考和统考的压力,完全可以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沼。同时,高职教育也可以克服普通高校那种通过考试来检查学生学了多少知识的毛病,而比较容易地转到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能力上来,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行性。
2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出路探究
2.1 改革现有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依据,教材不改,再好的教法也不能奏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改革语文教学的今天,教材的改革与建设是刻不容缓的。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依据,教学内容不能受教材的限制,而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和专业要求对教材进行取舍,也就是说教材服务于教学,但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只有将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补充,才能收到如期的效果。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组织编写了部分教材,把教学的实用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在高职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为增强教材的针对性,作者建议应当遵循几个原则:第一,目的性原则。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材要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上做文章,在教材编排的功能上以辅助、推动和支持学生掌握技能为目的,思路上以方便学生听、说、读、写训练为目的。第二,应用性原则。语文教学是一种审美教育,但高职语文教学应把应用性放在第一位,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并把工具性、应用性和审美性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就是要增加应用文、说明文教学内容,将最常用的应用文作为高职教学的重点,同时适当增加说明文内容,让语文教学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对文学作品和古文的处理,则应从“简”从“易”。第三,人性化原则。人性化原则也是教材编排的重要依据。教材编排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基本状况,把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认知能力、感知能力作为编纂的重要依据,特别是要注意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区别,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见、乐听。
2.2 教学“点面结合”
大学语文课讲授的主要部分是单篇作品,从文本角度看,均为一个个自足的独立的系统,有它自身的主旨意蕴、结构层次和文体特征,作为文本解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重心。但这毕竟只是一个“点”,还应联系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作较全面的剖析,而后者也是为使前者的解读更准确、更明晰、更深入。即是说,要采用点面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微观透视与宏观扫描有机地联系起来。鲁迅先生说:“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尚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因此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同文本内容相似或相近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积累,“披文以入情”,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既参与体验、经历作者描写的各色各样的思想感情、生存方式和人生道路,同时又给予补充、丰富与再创造。如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目都描绘了离别或相思的场景、心态和举动,却又毫不雷同,而是因作者各自人生际遇和艺术表现方式之不同显示出鲜明的特色。教师应启发学生立足于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生活现象生发相关的想象与联想,引导他们细读文本,潜沉于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去领略未曾尝试过的人间真情,以丰富自己的人生、充实自己的心灵。因为就其实质而论,现实生活是沟通接受主体与文本世界的桥梁。当学生的形象思维被激活之后,自然而然会体味到同类文本的不同风格,如柳永的缠绵热烈,李商隐的深沉幽远,李清照的哀怨婉约,苏轼的真挚豁达,戴望舒的苦涩低回,徐志摩的柔美清新,等等。
2.3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高职学生因为其本身的特点,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强交流,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首先,在上课之前,老师可以把要讲课的内容预先告知学生,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和老师一起思考,共同收集和讨论问题,在问题的收集整理和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更能很好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践教学,也就是说要根据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语文是生活的缩影,生活是语文的真正源头。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将文本与现实相联系,让他们明白即使经历数千年,文学经典也有它的现实意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体悟人生的真谛。激发他们对自然的亲近,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语文教学要将生活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能够使学生找到生活中许多素材,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第三,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可以在共同研读文本,交流阅读感受的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共同确定所学课文,共同商定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传授,不一定就能形成必需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网络,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加以阅读,通过师生共同选择,却能开阔学生视野,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根据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总结了以上几点措施,但是“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研究课堂教学法和实际运用教学法,既要掌握教学法的共同规律,又要切实掌握自己课堂教学具体情况的特点,在掌握课堂教学方法共同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生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发展和运用多种多样课堂教学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俊.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2] 邵文华.高职的定位[J].职业特色中国教育报,2001,10.
[3] 欧晓东.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
[4] 王慧.谈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走向[J].职业技术,2006.
[5] 李自庆.对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现状教学困境出路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a)-0115-02
语文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诸多的锦绣文章。高职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高职学生的基础课程,也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随着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政策的落实,高职教育的发展环境日臻完善,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办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的高职语文教学仍在困惑和无奈中摸索,从教学模式到教材内容都缺乏总体上的特色。现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话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与技能教育之间的关系,使处于迷茫和徘徊中的高职语文教学找到明确的方向和出路,在困境中实现突围。
1 当前高职院校语文的教学困境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学校,以目前高职发展的现状来看,学校各方面都是尽全力加大对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投入,职业性、技术性的特点日益突出。相反,对公共基础课的投入明显不足。这个是因为专业课程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就业,所以就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轻视基础课的现象。尤其是作为文化课之一的语文课从必修课变为选修课,名称一变再变,课时也一减再减,逐渐走到了边缘地位。甚至,有的高职院校都已经不开设语文课,而改成更为实用的应用写作。没有权威的高职语文教学教材,对高职语文教学地位的不重视,使得高职院校语文教师的积极性也正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就学校待遇方面而言,学校基本上把培养机会都给了专业教师,使得语文老师对自己的地位不明确,对在高职院校教语文感到没有前途可言,纷纷开辟第二课程的教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状况同样也让人忧心忡忡,学生们不重视,甚至把语文课当作是看课外书籍的课,对语文课的考核也多是采取应付了之的态度。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情况同样不同乐观。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普遍比较薄弱,特别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对母语的应用能力。重英语、轻汉语似乎已成了时尚,有些高职学生对汉语素养的培养了无兴趣,更写不成一篇通顺的文章。这个从网络语言的流行中可见一斑,错别字,白话字横行。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喜欢上网,特别是在周末,70%以上的学生都流行泡吧,但在网络交谈中他们的行文错别字多得离谱,在谴词造句等方面又毫无章法可言,不可卒读。甚至有的高职学生毕业之际,一封完整的求职信都无法自己独自完成。由此可见,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其任务非常艰巨。
情况虽然不容乐观,但我们同时也应注意到,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改革,其任务虽然非常之艰巨,但相对于高中和普通高校而言又具有其自身的有利因素和条件。首先,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具备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因为依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重技强能”的特点,改革起来的话所遇到的改革阻力也相对较小。其次,当前高职院校都在致力于精神文明建设、校园这化建设、人文素质培养,这些活动又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和广阔的空间。第三,高职学院与中学教学和大学教学对比,也有很多有利因素,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多是“应试教育”,教学目的被简单地理解为“对付高考”,即高考怎样出题,语文教学就怎么搞。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没有高考和统考的压力,完全可以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沼。同时,高职教育也可以克服普通高校那种通过考试来检查学生学了多少知识的毛病,而比较容易地转到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能力上来,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行性。
2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出路探究
2.1 改革现有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依据,教材不改,再好的教法也不能奏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改革语文教学的今天,教材的改革与建设是刻不容缓的。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依据,教学内容不能受教材的限制,而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和专业要求对教材进行取舍,也就是说教材服务于教学,但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只有将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补充,才能收到如期的效果。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组织编写了部分教材,把教学的实用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在高职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为增强教材的针对性,作者建议应当遵循几个原则:第一,目的性原则。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材要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上做文章,在教材编排的功能上以辅助、推动和支持学生掌握技能为目的,思路上以方便学生听、说、读、写训练为目的。第二,应用性原则。语文教学是一种审美教育,但高职语文教学应把应用性放在第一位,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并把工具性、应用性和审美性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就是要增加应用文、说明文教学内容,将最常用的应用文作为高职教学的重点,同时适当增加说明文内容,让语文教学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对文学作品和古文的处理,则应从“简”从“易”。第三,人性化原则。人性化原则也是教材编排的重要依据。教材编排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基本状况,把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认知能力、感知能力作为编纂的重要依据,特别是要注意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区别,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见、乐听。
2.2 教学“点面结合”
大学语文课讲授的主要部分是单篇作品,从文本角度看,均为一个个自足的独立的系统,有它自身的主旨意蕴、结构层次和文体特征,作为文本解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重心。但这毕竟只是一个“点”,还应联系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作较全面的剖析,而后者也是为使前者的解读更准确、更明晰、更深入。即是说,要采用点面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微观透视与宏观扫描有机地联系起来。鲁迅先生说:“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尚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因此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同文本内容相似或相近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积累,“披文以入情”,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既参与体验、经历作者描写的各色各样的思想感情、生存方式和人生道路,同时又给予补充、丰富与再创造。如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目都描绘了离别或相思的场景、心态和举动,却又毫不雷同,而是因作者各自人生际遇和艺术表现方式之不同显示出鲜明的特色。教师应启发学生立足于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生活现象生发相关的想象与联想,引导他们细读文本,潜沉于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去领略未曾尝试过的人间真情,以丰富自己的人生、充实自己的心灵。因为就其实质而论,现实生活是沟通接受主体与文本世界的桥梁。当学生的形象思维被激活之后,自然而然会体味到同类文本的不同风格,如柳永的缠绵热烈,李商隐的深沉幽远,李清照的哀怨婉约,苏轼的真挚豁达,戴望舒的苦涩低回,徐志摩的柔美清新,等等。
2.3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高职学生因为其本身的特点,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强交流,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首先,在上课之前,老师可以把要讲课的内容预先告知学生,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和老师一起思考,共同收集和讨论问题,在问题的收集整理和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更能很好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践教学,也就是说要根据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语文是生活的缩影,生活是语文的真正源头。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将文本与现实相联系,让他们明白即使经历数千年,文学经典也有它的现实意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体悟人生的真谛。激发他们对自然的亲近,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语文教学要将生活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能够使学生找到生活中许多素材,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第三,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可以在共同研读文本,交流阅读感受的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共同确定所学课文,共同商定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传授,不一定就能形成必需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网络,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加以阅读,通过师生共同选择,却能开阔学生视野,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根据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总结了以上几点措施,但是“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研究课堂教学法和实际运用教学法,既要掌握教学法的共同规律,又要切实掌握自己课堂教学具体情况的特点,在掌握课堂教学方法共同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生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发展和运用多种多样课堂教学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俊.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2] 邵文华.高职的定位[J].职业特色中国教育报,2001,10.
[3] 欧晓东.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
[4] 王慧.谈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走向[J].职业技术,2006.
[5] 李自庆.对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