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学情探寻教学策略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eau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前分析
  1. 基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分析。
  基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时需要先打破“表内除法”中一些潜在的规则,重新建立“有余数除法”的心智结构。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两个认知冲突。第一个认知冲突是平均分概念与分物分不完的冲突。学生自从学习表内除法、认识平均分以来,所接触到的所有问题都是刚好能够分完的。因此,他们已经牢牢树立了这么一个观念:凡是能用除法表示的问题都是平均分的并且能够刚好分完。第二个认知冲突是能够用乘法口诀求商与计算不了的冲突。学生在表内除法的学习中,所有的除法算式都是能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当列出的算式不能用乘法口诀求商时,就意味着列式出现了错误。这对于学生建构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是非常不利的。
  2. 基于前测的分析。
  (1)旧知的掌握情况。
  题1 把8根 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哪种分法对?对的在括号里画“√”。
  题2 圈一圈,填一填。
  24里面有()个4。□÷□=□
  第一题检测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第二题检测学生对“多少里面包含几个几”及正确列式。两道题的正确率97%,说明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对平均分含义及平均分的包含除两种类型的掌握比较扎实。
  题3 请你先按算式圈一圈。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15÷3=5表示: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否根据除法算式进行操作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解释除法算式的意义。在圈一圈中出现两种分法:包含分(75%),平均分(25%)。两种圈分的方法都表示除法的两种意义。但在要根据具体情境解释除法算式的意义时,用包含分描述、用平均分描述、描述不沾边或没有进行描述的人数约为7∶2∶1。我们发现,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更倾向包含分的圈法,但在语言表征时却更容易把两种意义混淆。
  (2)新知的感知情况。
  题4 13个苹果,4个装一袋,能够装()袋,还剩()个,算式是 。
  学生进行圈一圈、填空的正确率很高。在算式的撰写中,能正确写出“13÷4=3……1”的为10%左右,写成“13÷4=3剩1个”约为20%;大部分的学生不会用算式正确表述。进行访谈时笔者了解到,能正确写出算式的学生为提前预习或家长教授,对其意义了解并不清晰。
  二、备课思考
  (一)意义的认识在直观材料感知中获得
  小学阶段,学生对于“余数”的认识,是借助于现实生活中“平均分物品时出现剩余”这一现实原型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安排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充分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从而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
  1. 分物对比。
  设置习题。
  (1)平均分的分物对比。
  ①6辆玩具汽车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怎么分?每人分得几辆?
  ②8個玩具熊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怎么分?每人分得几个?
  (2)包含除的分物对比。
  ①9个橘子,每3个一袋,能装几袋?
  ②11个苹果,每袋装4个,能装几袋?
  帮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无论是平均分还是包含除的分物情境,都有分不完的情况,这也就解决了学生平均分概念与分物分不完的冲突。
  2. 妙用小棒,实现两个维度认知的突破。
  教材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出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教学时,笔者不限根数,先让学生用“一捆”(学生准备任意根数)小棒搭正方形,发现余数总在1至3之间变化,完成了纵向探究(不同的数据对同一个除数的探究),然后让学生再猜想、验证“用一捆小棒搭三角形、五边形,余数可能是几”,进行横向探究(不同的数据对不同除数的探究);同时还要让学生举例说明“余数为什么不能等于或大于除数”。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支撑下,学生再概括“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就水到渠成了。
  (二)除法新结构在对比迁移中明晰
  维果茨基认为,概念学习的首要困难就是迁移,即设法把特定情境中形成的概念用于一组新物体或环境。在有余数除法的学习中,就是要把“表内除法”中的概念运用到“有余数除法”的环境中。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对它的理解和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反复、联系、贯通、深化。例如:在例1的教学中,只借助摆,大多数学生无法通过迁移列出“7÷2=3……1”的算式。在教学中,笔者加强了教师的介入与引导。
  1. 动手操作(一)。
  有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学生摆)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摆草莓的过程能用一个减法算式表示吗?
  生:6-2-2-2=0。
  师:这个算式里“-2”是什么意思?(每2个摆一盘)“0”又表示什么意思?(一个都没有了)
  生:可以用6÷2=3(盘)更简单。
  师:你能说出除法算式中6、2、3表示的意思吗?
  2. 动手操作(二)。
  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1)学生摆,思考用算式怎样表示摆的过程。
  (2)引导学生用减法算式表示。(7-2-2-2=1)
  (3)比较两算式,“6-2-2-2=0”与“7-2-2-2=1”的异同。
  (4)写一写。(用除法算式表示)
  (5)对比、优化算式。
  (6)认识有余数除法各部分的名称,重点理解余数。
  学生对数学事实的理解越深刻,越有利于他们掌握数学的概念。而深刻理解数学事实需要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我们充分利用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学过的“连续减去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例题,引导学生重新用减法来解决“用乘法口诀求商与计算不了的冲突”,让学生认识到正好分完与还有剩余在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它们只是分物问题的两种不同结果。这为学生将表内除法的概念迁移到有余数的除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滨北小学)
其他文献
“以逸待劳”属“三十六计”之“胜战计”,是处于势均力敌态势下所用的谋略。其计曰:“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以逸待劳”意谓作战时不直接进攻而采用积极防御、养精蓄锐的战术,以待敌之师劳力竭,乃战而胜之。李牧之久守雁门而不与匈奴战,及至双方势力彼消我长,遂一举破之,用的便是此计。   等待是一种教育的智慧。“以逸待劳”作为一种学校教育谋略,其玄机亦全在一个“待”字。且看下面的教育案例:   晚
期刊
十多年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其实是一致的。显赫与卑微折射出学科地位的两极分化,考试把百分制弄丢了,人们还能适应吗?还能找回昔日的100分吗?   社会进步需要各类人才,考试天生具有人才选拔功能,这就是各级各类考试现实存在的合理依据,我们不可能指望取消它们;更何况像高考、中考能力化综合化生活化的命题趋势越发与素质教育改革浪潮合拍,越发令人欣慰让人期待。   有感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曾经的姓“资”与
期刊
在教育改革中,课程的改革是核心。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 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
期刊
【编者按】人们常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蜡烛”等词语来赞美乐于奉献、敬业爱生的教师,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教师收入相对偏低、荣誉相对较少,这也是众所周知的。那么,教师的收入机制如何厘清?教师要淡泊名利吗?本专题刊登的这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來谈论这些问题,或许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期刊
【摘要】随着易班网络社区的快速推广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日趋凸显,对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研究愈发迫切。易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和优势,在以一般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平台,应充分发挥其互联、互通、及时、高效的作用,坚持四个结合的原则,把握三种主要方式,坚持“寓教于情”,推动“易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
期刊
【摘要】高校教育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承担着重要特殊的历史使命。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背景下,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专业群在指导学生进行传媒作品生产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专业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观摩优秀作品了解传统文化,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并指导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毕业设计和带领学生参与各类以真善美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传媒赛事。  【关键词】中国
期刊
《课标》强调:“习作教学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这就表明,新课标给予了想象作文和写实作文相提并论的地位。孩子是最善于想象的,想象能激发儿童创作的欲望与潜能。儿童诗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创造出优美的意象来抒发童真、童趣。而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大胆想象加上巧妙的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在儿童诗中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
期刊
与冯骥才先生的第二次亲密接触,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不久。地震发生以后的第六天,冯先生立即带领民进中央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有关人员赶赴灾区。我有幸与调研组同行,目睹了冯先生的睿智眼光与工作作风。当时交通非常不便,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才赶到北川。站在山岗上,看着已经成为废墟的县城,冯骥才先生酝酿了全面抢救和保护羌族文化的计划。  汶川大地震对羌族这个民族的打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羌族是我国56个民
期刊
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大体掌握即可,不要求做到逐字逐句都能翻译。然而,一直以来,不少教师教学古诗都将指导学生读懂每句诗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是教学的一个误区。新课标强调小学各学段的古诗教学都要引导学生想象,体验诗的情感。因此,各学段的古诗教学,都应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诗词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上来。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
期刊
古诗是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丰富浓郁的感情,深邃悠远的意境,含蓄凝练的语言,有利于熏陶学生的文化思想,陶冶道德情操,提高艺术修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应高度重视古诗词教学,返璞归真教古诗。要培养学生的爱诗之心、读诗之趣、品诗之能,使其在多彩的古诗世界里,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拓宽视野,丰富情感,继承经典。  一、知人论世,临其境  古诗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