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bsh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对第四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很明确,其中第八条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和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那么,如何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效达成“新课程”的要求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家用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和意见态度的凭借。在学生接触一部作品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这样,学生再接触作品,就更容易理解和鉴赏了。比如,学生读《三国演义》,可以让学生结合历史教材内容,结合《三国志》的基本记载,了解相关故事背景。《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在对历史的态度上,作品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对蜀中刘备等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在教学中,我告诉学生,《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明朝大文学家罗贯中,他身处元末明初的战乱时代,人们渴望出现一个像刘备那样的君主来统一天下,结束乱世,憎恶像曹操那样奸恶的乱臣,这就是“尊刘贬曹”的时代背景。在罗贯中生活的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民族复兴的希望。介绍这样的时代背景,能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赞赏,对曹操等人贬抑的原因。另外,罗贯中参加过红巾军起义,对很多战役有亲身了解,他结合古代说书人对三国故事的演化提炼,各种计谋运用和丰富的人物性格刻画,给三国战争的描写增色不少。这些都为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在了解这个创作背景后,自然会加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鉴赏能力,无形当中,在品读作品时提高了欣赏能力。
  二、注重朗读,加深理解
  《阅读学》说:“要想深入理解,单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以朗读体味,才能揣摩其内在意蕴”,而且“朗读是书面语的有声化,那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言语,最易引发想象、呈现视像、创设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曾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因此,注重朗读,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深层意蕴。例如,学习苏教版《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时,邹忌的三问:问其妻是“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是“吾孰与徐公美?”问其客是:“吾与徐公孰美?”内容相同而问句不同;而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回答也不尽相同。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这是作者按“私我”、“畏我”和“有求于我”的三种不同关系,描述三种谈话心理。朗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这种理解用不同的声调、语气把不同的心理读出来。这样不但能把课文读活,而且还能在朗读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三、发挥想象,提高认知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于学生而言是何等重要。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更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大胆的想象空间,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通过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比如,《骆驼祥子》这篇小说主要讲了一个人力车夫的苦难史,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有自尊、自食其力的人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为加深理解,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在解放后祥子仍然拉车,面对的生活又如何?祥子的后代今天如果还在北京,可能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教师适当对解放前后两种社会制度进行介绍,那么学生会很容易理解祥子堕落的深层原因,充分认识当时社会的肮脏腐败,当时社会吃人的恐怖思想风气,当时政府的无能,封建社会制度的无良。这样也就加深了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认知能力。
  四、感悟生活,学会鉴赏
  美国的教育家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让学生真正热爱阅读文学作品,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就要让他们明白文学作品和生活是紧密相联的。学生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来源于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而现在的学生大多人生历练不足,缺乏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很多学生是浸泡在电视、网络中长大的,他们中的许多人常常拒绝传统,追求时尚,对文学经典不重视,对文化学者不了解,常喜欢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对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不高。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文学作品大多都是作者借助语言抒发真挚浓烈的情感,传达对自然、人生的深切体验。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如果小学生阅读,对作品中情感的把握未必准确,也体会不深。到了初中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涉世的深入,一定会在年轻的心中产生不同的感受,读出生活,读出成长,读出思想。当学生学会了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真情,获得的美感一定有别于初读之时。课堂上,有些学生读到父亲去买橘子的那一段文字时,也像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来。我问其中一位同学为何如此感动,她说:“我的爸爸常常再三地告诉我要努力读书,他始终都是为我着想、省吃俭用把好的东西都给我,希望我能做一个有用的人。所以我要好好对待他,不能辜负他对我殷切的期望。”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丰富他们对世界的情感认知,进而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当然,教师自身对文学作品也要有好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教师自己对作品都理解不深,鉴赏水平一般,又怎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鉴赏水平呢?另外,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多介绍一些鉴赏评价作品的知识。比如,通过《白杨礼赞》的教学,教会学生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以后遇到此类作品,学生就能从此种角度去鉴赏同类写法的好处。同时,也要挖掘好的课外阅读资源,为学生推荐好的文学作品,开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信息资源。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能使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于一身,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提高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四甲初级中学(226141)
其他文献
《庄子·庚桑楚》有云:“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有实而无处不在的,是宇;不断延续而无始无终的,是宙。关于宇宙,《尸子》有更明确的解释:“上下四方日宇,古往今来日宙。”其中“宙”即时间。  古人对时间的思考贯穿整个文学史,甚或整个中华文明史。  孔子面对滚滚东去一刻不停的河水,深然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屈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感慨时间如
亲情是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教科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对于学生认识和分析事物,对于反思和批判思维的形成有着一定影响。随着
鲁迅小说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是同它情节的丰富性、生动性分不开的。鲁迅在小说的创作中不但表现出驾驭情节的巨大才能,而且还为后人积累了极为宝贵的提炼情节的艺术
一、教材内容分析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第28课。本文通过“我”的发现,描写了一个小男孩以他的纯真、善良、执着、专注,将冲上海滩滞留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条一条不断扔回大海的故事。课文内容平实自然,却感人至深,发人深省。文章对话描写突出,通过语言和动作反映了人物心理和品质。教学中应挖掘这个特点,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从而受到保护动物,珍爱生
本文结合《立纲起草》的两次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第一次教学: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一)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文同画竹,胸有成竹。立纲起草对写好文章非常重要。   2.编写提纲的要求:一要审清题意,确定中心,选择材料。二要简洁明了。    3.提纲编写的程序:①拟制标题;②写主题句;③简述内容;④选择结构;⑤标明
一定浓度的激素处理后泡桐生根率提高,且以吲哚丁酸与萘乙酸组合处理2最高,达到了96.7%,但高浓度萘乙酸处理对泡桐的生根反而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对泡桐根长和根数增加影响不大
"低碳"是当前最为流行的一个热词,在经济领域是指通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这与当前旨在提高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改革,在
一般而言,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披情人文”、“神驰心往”。怎样才能实现这种境界呢?需以“神入、领悟、内省”为阶,才能逐步达到最高境界。
1抚育采伐的概念在幼林郁闭之前,幼林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此时应该人为采取措施来调节这一矛盾。而在郁闭成林之后,虽然林木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是林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一、在揣摩词句的过程中训练语感  经常进行揣摩是语感训练的最基本方式。鲁迅的《藤野先生》开头“实在标致极了”一语,在教学中必须首先弄清“标致”的意思是“漂亮”,它采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