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资源的有效引入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关注课堂生成,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和链接课堂教学中闪动的“即时资源”,并运用教学睿智,采取有效策略,使“链接”与“生成”激情共舞,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令人欣喜的精彩,课堂也将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链接积累资源,在回忆中促生成
  
  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学生积极的思维就会把平时积累的信息表达出来,教师要抓住这些积累的信息合理地开发,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达成对文本的深度认识。例如《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最后一小节:“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一位教者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你同意课文最后一小节的观点吗?
  生1:我同意,这让我想起曾经读过的《卧薪尝胆》中越王勾践在吴国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的故事,勾践这样做不是屈服,而是为了将来能报仇雪恨。
  师:这名同学紧扣课文最后的句子用“不是……而是……”的句式表达他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认识。湘机出示“不是……而是……”的句式练习。你也能从平时的积累中用这样的句式来理解这句话吗?
  生2:蔺相如躲避廉颇不是害怕廉颇,而是顾全大局,暂时的忍让是为了赵国的利益,为了赵国的发展。
  生3:韩信胯下受辱不是贪生怕死、而是想着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
  生4,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退让,而是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以退为进,从而取得革命的胜利。
  教者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抓住一名学生阐述卧薪尝胆故事的信息,相机出示“不是……而是……”的句式练习,及时地启发学生,链接类似的积累资源,从而精彩生成了对课文最后一句内涵的深刻认识,让语言文字之花在课堂中精彩绽放。
  
  二、链接生活资源,在感悟中促生成
  
  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源头活水。如果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能将课文与实际生活和切身体验联系起来,那么生成的资源会更加丰富,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例如在教学《我喜欢》一课时,我要求孩子先在小组里找一找生活中“集体的力量大无比”的例子,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对“集体的力量大无比”的理解,孩子们都很兴奋,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都找到了答案,然后一个个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举起了例子。
  缪听宇说:“一根火柴只能发出一点光和热,可是一把火柴点燃了,就会冒出很大的火花,照得很亮。”黄心仪说:“一台电风扇只能吹到一个地方,可是有很多电风扇,整个教室就能很凉快了。”这时,机灵鬼王浩站起来了:“可是,我不喜欢很多人一起学习。因为一个人不遵守纪律,就会把整个班的学习时间都浪费了。”这孩子,总是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是啊,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人多不一定就是好事,关键是人心齐,会团结。但我没有直接否定他的观点,而是把他的问题抛给了全班同学。“你们喜欢全班同学一起学习吗?”“我喜欢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人想到一个好办法,一个好点子,全班47个同学,就有47个好点子。”“但是,一个人浪费一分钟,全班就得浪费47分钟,所以大家要团结、好学,才是真正的力量大。”
  一方面,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堂就会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而且在师生交互作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新问题、新目标,这种新旧问题的冲突往往就是生成的学习资源和研究资源。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从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实施的过程,从教到学再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这种动态的变化过程正是生命课堂所追求的生成境界。也正是每位教师在课堂上应达到的最高教学境界——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相机调控,即时链接生活资源,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三、链接偶发资源,在意外中促生成
  
  课堂是鲜活的,是动态的生成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时常会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位老师在执教《五彩池》这篇文章时,有一名学生提问:“五彩池适不适合游泳?”教者先是一愣,接着便即时调整了预先的设计,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判断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是否适合,二是池子的深浅是否适合,三是池子的水是否干净,四是池底有没有危险的障碍物。让我们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这样便能解决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这个问题了。”于是,学生仔细读课文,找到了很多能证明五彩池不能游泳的证据。“大的面积不足一亩,小的呢。比彩碟大不了多少”,说明池子大小不适合游泳。“水深不到三米,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说明大部分池子的水太浅,也不适合游泳。“水来自同一条溪流”,可能水是比较清澈的,但这样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如果有很多人下去游泳,把水弄脏了,不就破坏了景观吗?应该是不能游的。课文中还有“池底生着许多石笋”的内容,能使五彩池变色正是这些石笋的原因,这说明池底有危险的障碍物,是无法游泳的。
  本堂课,一个孩子提出了一个极富好奇心的问题,看似与课文无关,近乎“无厘头”。然而教者即时地捕捉到这一问题对研读全文的价值,果断地链接学生问题,不仅牵一发而“通”全文,而且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鼓励了他们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作为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善于发现偶发事件背后所隐含的教学价值,巧妙地以此为阅读的切入点,将偶发事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错中求对,将意外转化为精彩。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智慧,让我们用巧妙的点拨、灵活的启发,给学生一个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创造出一种更高的教育境界。
  
  四、链接想象资源,在情境中促生成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想象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沉浸在幸福的想象境界中,想象信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如一位教师在教《青海高原—株柳》时,为了让学生更易于理解一株柳的顽强生命力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此时,漫天风雪,天寒地冻,(配上寒风呼啸的音乐)一株柳是怎样抗争的?你看到怎样的画面?学生马上沉浸到想象的世界里,想象着狂风怒吼、雷轰电击的情景,想象着一株柳与积雪抗争的情景。接着同学们纷纷述说自己想象的画面:寒风呼啸,猛烈地吹向青海高原的这株柳,似乎要把大树连根拔起,而柳树挺起胸瞠站得更直;漫天飞舞的雪花肆虐地压弯柳枝,而柳树又笑着支撑起受伤的身体,昂首挺胸地屹立在风雪之中;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劈断了柳树的枝干,但柳枝毫不畏惧,坚强地鼓励自己重新抽出新的枝条,迎接新的挑战。这是多么顽强的柳树啊!还有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这株柳树:“让风吹得再猛烈些吧!让雪下得更大些吧!我要与你抗争到底!”在教师的鼓励和调动下,同学们纷纷交流在脑海中浮现出的柳树与暴风雪抗争的情景,使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此时教师相机出示句式练习:“不管( ),不管( ),这株柳树总是( ),所以它傲然挺立。”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样的练习使这些即时想象得到进一步的整合,使青海高原一株柳顽强抗争的形象更清晰地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
  即时链接将学生引人生成的思考环境中,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门教育的艺术,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生成,是课堂富有灵性的资源,是课堂生命活力的追求。生成,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实自然;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我们要好好锤炼即时链接的艺术,在一个个精彩的课堂链接中,智慧生成活力课堂,让语文清新自然,让课堂返璞归真!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东县掘港天一学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我的理想:和谐阅读    中国从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作为语文教师,让学生幸福地生活在充满和谐、滋养性灵的母语环境中是我的追求。  我认为,“和谐”的意蕴既体现在学生与教师平等而友好的互动关系里,还体现在每个人身心健康自由的生长过程中;既体现在环境氛围与人的灵魂相互晕染融合时,也体现在课内师生对话的精读与课外海纳百川的博览之无痕对接间。  我以为,“课内教学简洁高效,课外阅读缤纷多彩”,既
期刊
语文被视作人际交流的一种工具,应该是没有疑义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是对语文概念较为约定俗成的解释,听说读写则是语文作为工具的表现形式,其实质全在于语言是人类的工具。  既谓工具便是将其看作外在于人的一种对象性存在,很自然地想到语言的客观性、确定性和实用性,但张志公先生指出语言作为工具的特殊性,语言与人的思想紧密关联而不可分割。  语言作为工具,主要功能不外乎叙事状物与表情达意。叙事状物是主观见
期刊
现在的学生真正关注的文化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在学校进行了随机调查,但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关注的人物是周杰伦、蔡依林、飞儿乐队等,喜欢读的书是《鸡皮疙瘩系列》《淘气包马小跳》等,谈论的话题是“快乐女生”“非诚勿扰”。通过查询资料得知,这属于学生的“亚文化”。加拿大文化人类学家J·鲍德里奇认为:“任何群体,凡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性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者,都被称为亚文化。”根据这个观点,学生亚文化作为校园
期刊
中考试卷不仅具有选拔功能,而且对初中语文教学具有直接的导向性作用。2011年的扬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凸显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向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试卷能够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浓的生活气息。试卷中出现了我市开展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扬州市推广使用电子书、向党的九十华诞献礼、扬州将迎来2500年城庆、关于食品添加剂等话题内容。这些内容及
期刊
《“番茄太阳”》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第四单元“真情永驻”主题中的—篇。初读题目就吸引人:太阳就是太阳,番茄就是番茄,这两个事物怎么会连接到一起的呢?番茄太阳是什么呢?为什么还加引号?细细读来,心中涌起一股暖意。    一、基于文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课文文笔朴实生动,每读一遍,都会为主人翁盲童明明所感动。全文处处对她进行了细节描写,这是一条明线。从“那女孩5岁左右……特别
期刊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切实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小学阶段是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阶段,进入到高年段语文学习,教师更应该重视以下几种习惯的培养。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1.课内预习与课外预习结合。对于相对浅显易懂、脉络清楚的文章,或整班学生已经掌握了预习方法的情况下,我们安排课外独立预习。对于难度较大的课文,或教师需要予以预习方法指导时,就安排在课内预习,教
期刊
[案例]    《秋天》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中一首优美的小诗。诗人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捕捉到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动人景象,描摹出秋野溢彩流芳、生机盎然的美好意境。诗歌语言优美生动,充满童趣。课堂上,我和孩子一起有感情地诵读起来。  读到第3小节:“稻穗儿熟,蝉声儿消,成熟的向日葵在低头弯腰;野菊花香了田间羊肠小路,牛儿羊儿都长了肥膘。”有几个同学将“羊肠小略”读成了“羊肠小道”。  “刚才,我听到有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如何积极追寻智慧高效的语文对话教学,引领学生放飞想象,感受人生的博大,触摸世间的真情,从而使生命变得丰盈、滋润、灵动起来呢?    一、与文本对话一尊重个性解读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双向的,学生既从文本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又以自身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赋予文本新的意
期刊
母语给人的是智慧。杨振宁教授说,看着“智慧”两字,你会明白汉语的神奇魅力。如果我们看看“智慧”两字的组成,你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哪国的文字能同汉字媲美。“智”由“知”“日”组成,即每日之知为“智”;“慧”由“心”“倒山”和两个“丰”组成,即心中的那座山被推倒(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双丰收的过程。智慧的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师生对文本语言形式与内容的研读,展开深层对话,进行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推
期刊
有这样一个教学情景,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师:看老师写一个词。(板书:傻乎乎)  生:(齐读)傻乎乎。  师:“傻乎乎”的意思懂吗?  生:很傻的意思。  师:你这个人真傻!你这个人真是傻乎乎的!意思一样吗?  生:语气不一样。  师:我说你傻,生不生气?我说你傻乎乎的,生不生气?  生:说我“傻”要生气,“傻乎乎”就不太生气。(众笑)  生:“傻乎乎”不是真傻,是傻得有些可爱。  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