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归纳思维是逻辑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纳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本研究课题是在物理新课程改革要求下、从我国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出发,通过探究教学,培养初中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一、归纳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总是先由认识个别事物开始,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事物,从而达到对事物一般规律的认识,这个认识过程是用归纳法完成的,归纳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的编写,特别是许多概念教学,常常提供感观材料,教学中要求学生从具体的感观材料向抽象的理性思考,也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观材料,并组织好学生对感观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这种抽象概括过程的展开,就是归纳的过程。培养以归纳为主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归纳方法,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物理探究的过程中应用归纳法总结已学过的和未学过的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应当成为我们中学物理教学活动的重点,尤其是构建学生科学方法这方面更要强化归纳思维能力。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的要领
1.物理概念形成中罗列归纳的操作要领
就初中学生而言,逻辑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完善,特别是初二刚开始接触物理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归纳便于学生抓住事物本质或实验原理的共同特征。在罗列事例或实验现象中,教师要把握好一点,那就是按事物或实验总体特征,最好只用到一个特征指标,限定在单一纬度的分类上。学生往往会举出许多相关或不相关的例子,有的会干扰概念的形成,这时候教师不能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研究,而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除那些不相关的例子,尽可能多地罗列特征明显的、学生熟悉的、利于感知的、有利于归纳得到所需概念的例子。
2.物理规律探究中的归纳思维能力培养
在初中物理规律教学中,常见的情况有两种:一是直接根据实验数据归纳得到结论;二是逐个控制变量,分段归纳得到结论。其中使用较多的是“变量控制法”,这是建立在“感知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情况,由学生自己获得情况中的变化因素、不变因素,从而进行分段归纳,完成物理规律的建构。根据初中物理教材的设置,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提出本节研究课题,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认知发展水平适当进行修改和完善。每个课题前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先完成一到两个探究课题,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组合成探究小组合作完成,在有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待到下一个课时,各组学生带着自己搜集的信息、探究的材料回到课堂,找出各类别间的相互联系确定因果关系,作出猜测或假设并用自己的假设解释事例或用事例来支持自己的猜测。陈列材料内容结束之后,归纳总结得到结论,让学生自己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
3.物理图表学习中的归纳思维能力培养
图表学习可以分为图示、表格两种。图示、表格是将有关现象、类型等归于同一图、表中进行比较归纳,从而找出其特点和规律性的知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第一次涉及图形、表格的规律时,由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在看图的基础上画图找规律。以后再涉及图形、表格的规律时,则由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找出相应的解题规律。图形、表格类的题常常是物理知识的应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从题目中抓住主要内容,写出对应的知识点。如果图形、表格中有数据显示,通常需要找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用数学工具解物理题的难度不是很大,不外乎: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简单的二次函数。关键是要求学生处理好数据,找到、找准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
4.物理问题解决中的归纳思维能力培养
物理问题解决的题型中,文字描述占有很大的篇幅,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描述物理问题的实质、现象等,通过分层分析,抓住内容本质,简要地用文字来表示,把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归纳。首先要加强学生读题能力的训练,学习从大段内容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一般先看问题,带着问题到题目中去寻找。教师可以教学生一些小诀窍,如通常大段文字的第一句话很重要,它是你所需要归纳结论的“眼”。其次是抓住每个问题问的是什么,对于不同的问题层次要理清楚,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每个不同的问题各自需要哪些相关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可以采用不同的解题思路,如分析归纳的依据,找寻题目中可以作为得到结论的依据;分析归纳的条件,找寻题目中可以用来归纳的条件;分析归纳的结论,由结论倒推去寻找相关知识或数据。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归纳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总是先由认识个别事物开始,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事物,从而达到对事物一般规律的认识,这个认识过程是用归纳法完成的,归纳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的编写,特别是许多概念教学,常常提供感观材料,教学中要求学生从具体的感观材料向抽象的理性思考,也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观材料,并组织好学生对感观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这种抽象概括过程的展开,就是归纳的过程。培养以归纳为主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归纳方法,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物理探究的过程中应用归纳法总结已学过的和未学过的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应当成为我们中学物理教学活动的重点,尤其是构建学生科学方法这方面更要强化归纳思维能力。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的要领
1.物理概念形成中罗列归纳的操作要领
就初中学生而言,逻辑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完善,特别是初二刚开始接触物理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归纳便于学生抓住事物本质或实验原理的共同特征。在罗列事例或实验现象中,教师要把握好一点,那就是按事物或实验总体特征,最好只用到一个特征指标,限定在单一纬度的分类上。学生往往会举出许多相关或不相关的例子,有的会干扰概念的形成,这时候教师不能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研究,而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除那些不相关的例子,尽可能多地罗列特征明显的、学生熟悉的、利于感知的、有利于归纳得到所需概念的例子。
2.物理规律探究中的归纳思维能力培养
在初中物理规律教学中,常见的情况有两种:一是直接根据实验数据归纳得到结论;二是逐个控制变量,分段归纳得到结论。其中使用较多的是“变量控制法”,这是建立在“感知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情况,由学生自己获得情况中的变化因素、不变因素,从而进行分段归纳,完成物理规律的建构。根据初中物理教材的设置,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提出本节研究课题,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认知发展水平适当进行修改和完善。每个课题前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先完成一到两个探究课题,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组合成探究小组合作完成,在有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待到下一个课时,各组学生带着自己搜集的信息、探究的材料回到课堂,找出各类别间的相互联系确定因果关系,作出猜测或假设并用自己的假设解释事例或用事例来支持自己的猜测。陈列材料内容结束之后,归纳总结得到结论,让学生自己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
3.物理图表学习中的归纳思维能力培养
图表学习可以分为图示、表格两种。图示、表格是将有关现象、类型等归于同一图、表中进行比较归纳,从而找出其特点和规律性的知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第一次涉及图形、表格的规律时,由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在看图的基础上画图找规律。以后再涉及图形、表格的规律时,则由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找出相应的解题规律。图形、表格类的题常常是物理知识的应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从题目中抓住主要内容,写出对应的知识点。如果图形、表格中有数据显示,通常需要找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用数学工具解物理题的难度不是很大,不外乎: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简单的二次函数。关键是要求学生处理好数据,找到、找准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
4.物理问题解决中的归纳思维能力培养
物理问题解决的题型中,文字描述占有很大的篇幅,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描述物理问题的实质、现象等,通过分层分析,抓住内容本质,简要地用文字来表示,把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归纳。首先要加强学生读题能力的训练,学习从大段内容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一般先看问题,带着问题到题目中去寻找。教师可以教学生一些小诀窍,如通常大段文字的第一句话很重要,它是你所需要归纳结论的“眼”。其次是抓住每个问题问的是什么,对于不同的问题层次要理清楚,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每个不同的问题各自需要哪些相关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可以采用不同的解题思路,如分析归纳的依据,找寻题目中可以作为得到结论的依据;分析归纳的条件,找寻题目中可以用来归纳的条件;分析归纳的结论,由结论倒推去寻找相关知识或数据。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