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晚上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v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女洪悠扬2015年8月12日晚上在上海国妇婴医院出生。头三天,医院不许喂奶粉,连水也不准喂,一滴也不行。新生孩母亲乳汁产后二十四小时就会分泌。所以,我们没有准备奶粉。
  三天后回家,儿媳妇的奶水有了一些,但不能满足孙女需要。和在医院的三天比,孙女的哭间隔时间短了,声音大了,脸也涨红了。前面的哭,由于月嫂的哄拍,能渐渐止息,后来就不行了。儿子抓起车钥匙,连夜出去买奶粉。这时是晚上十点钟,一般商店都打烊了,但上海也许会晚一点。可是过了两个时辰,做父亲的来电话,说没有买到,跑了好几家了。我们的心揪起来。
  孙女的奶奶给国妇婴医院打电话,询问有没有好办法,比如她们那里有没有奶粉?回答是没有。又问能不能喂一点水?回答还是说不能。等待寻觅奶粉的过程,孙女继续在啼哭,她的母亲顽强地挤出一些,远远不够吸吮。又用人造奶头往孙女嘴里塞,敷衍她,终究不能持久,哭声一波一波隆重响起,往我们的心房上撞击。
  孙女的母亲忽然想起出院时,邻床的新母亲买了奶粉,这一天她不出院,找她借一点是可能的。我们立刻行动。孙女的父亲开着车子还在一路寻觅奶粉,我们约到了一起,到国妇婴医院门口,做父亲的不能下车,一下车,交警可能就会来拖车。
  楼层里很安静,除了偶尔响起的婴孩哭声。产妇休养室里,围幔将一张张床围了起来。孙女的奶奶不顾礼节,径直掀开了要找的床位的围幔,一看是新来的,便逮着新来的问。新来的说,出院了吧。索性再问有没有奶粉?借一点。新来的摇头。又掀开隔壁床的围幔,围幔里面的床位上午还是孙女母亲的,现在换了新来的。新来的也说没有。那就再往里面一张床问。我们已经下了决心,哪怕一张床一张床地问,也要为孙女讨一点晚上喝的奶粉,这是必需的。
  里面一张床位的产妇还是老面孔。陪护产妇的是妈妈或者婆婆,听了我们的意思,从布幔里走出来,指着对面的一张床:“她们好像有。”她指的这个布幔里的人,没有动静。孙女的奶奶又掀开了这张床位的布幔。窄窄的一张床上,老婆前胸贴着老公的后背躺着。他俩可能已经听到了我们刚才说的话,只是没有出声。这时做老婆的推了推老公,老公不知是睡着了,还是不愿意理这个事,身体没有动。
  孙女奶奶的口气是谦卑的,就讨一点,孩子哭得厉害。
  女子又推了男人一把,那男人一手扶着床沿,慢慢爬坐起来,从床头柜里摸出一罐奶粉来。女子轻声说,晚上才买的。
  男人摸索着罐口,可能想打开罐口。我们只要一点点,够晚上喝就行,孙女的奶奶又说。我们随身带了保鲜袋。
  男人有些迟疑。孙女奶奶见状,说要不卖给我们吧?
  躺着的女子对老公说,快把发票找出来。她报出了价格。
  孙女的奶奶说,要什么发票?你帮了我们大忙了。随即掏出钞票,大于她们说的价格,对方接过钱,连谢谢也没有说,拔腿就出了产房休养室。孙女的母亲又来电话,她被孙女的哭闹吓得不行,怀疑孩子病了,要往医院里来。
  孙女的奶奶在电话里问,你把她抱在怀里喂奶哭不哭?
  孙女的母亲说,不哭了。
  那就是饿了,我们马上到。
  这一天晚上,喝了奶粉的孙女安然入睡,我们如释重负。然后都怪自己,怎么没有想到备一罐奶粉呢?
其他文献
房前有花,房后有花。抬抬眼皮,四处是花,更多品种的花,则要在田坝里干农活时才能看到。我无法形容花的味道,只觉得那些花很好看:六角形的、七角形的。  花的名字,听村里人说过,但转瞬即忘。我只看见花的颜色不同,就认为品种多样。不过,我知道那是花,多么美、多么美的花。我是一个儿娃子,惹得村里的女娃子笑话我喜欢花。“儿娃子”、“女娃子”,是我们本地人对“男孩儿”、“女孩儿”的叫法。这种叫法亲切、朴实、淳厚
期刊
写张守义先生是多年的念头。这个念头在脑海里浮浮沉沉,每欲提笔,却都知难作罢;对于这样一位“画痴”、“酒仙”、“怪人”,仓促行文只会自曝笔力浅陋,于是几番进退后,便选择隐而不现,任由那书卷间的黑白纪念渐渐凝成一帧老照片。  可是终要有一次见诸文字的行动,不为别的,只为青年时代那段迷恋外国文学的记忆。  张守义先生的名字是和上世纪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紧密相连的,他把书籍装帧设计称作“为人做
期刊
鸿鹜成群,风涛大作,浪高丈余,若林立,若云重———这是十七八世纪,清代人眼里的岱海,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矣。当时的岱海,人们还称它“代哈泊”,乾隆皇帝则干脆美誉其为“天池”;称其“岱海”,是光绪初年之后的事儿了。  四百年之后,秋风时节,我第一次来到岱海。此时的岱海,黛青色的水天之间,浪不再“高丈余,若林立,若云重”,但在我看上去,依然风高浪急,更甭说鸿鹜了,更是依然“成群”。成群的鸿鹜,飞上去是黑的
期刊
伴随着海风的吹拂,我从梦中醒来。这一刻,屋子里还是黑的,只有一道时隐时现的光线从窗帘的缝隙中透过来。  我光着双脚摸索着走近窗帘,轻轻地向两边一拉,一串长长的五颜六色的彩带般的灯光由远而近地进入了我睡眼惺忪的视野,我顿时惊醒了。被窗帘盖住的是一道玻璃门,门是可以拉开的,迈过一道门槛就是一块不是很大的阳台,阳台是露天的,阳台的地略有些凉意,我的脚丫子不由自主地收缩了一下,一阵阵海浪亲吻沙滩的呢喃声让
期刊
我很长时间没有做讲座了,但我一直困惑一点,从小就有好多老师、前辈告诉我们如何写作,劝我们往好的方面写,都是这么一种劝点,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听着都觉得挺好,但有时听完之后记不住。想想自己家的儿女,你天天劝他好,他听你的吗?他能照着你说的办吗?他能变成你说的那样的人吗?即便如此,我们也得传授正确的好的写作方法。  我是一个跑步爱好者,有时请教别人怎样才能跑得更好,人家让我跑一圈,我一跑,人家就知
期刊
人到中年,怀旧的心情就越来越重,常常想起老家那些枯萎的老树、去逝的老人……  尤其是二叔。  在我曾经装订的记忆档案里,二叔个头不高,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爱憎分明,做事风风火火,说话掷地有声,是个急性子人。在那苦难当头的旧社会,二叔是乡村方寸土地上,读过高小,识字最多的人。解放后,当过生产队记分员、会计、队长,算是我家祖辈最大的“官”。因而,村里不论红白喜事、赡养父母、家庭不和、邻里纠纷、牛吃庄稼
期刊
细想想,我此生许多时光一直在追逐山脉的走向而行。那天,才是十月中旬,乌鲁木齐秋雨蒙蒙,凉意正浓,已然沉入冬的默想。我参加完亲家的头七乃孜尔(凭吊仪式),便穿云破雾飞向武汉,目的地是江西修水县。亲家要比我年长,是新疆大学化学系早年退休教授,因患绝症诱发肠梗阻和全身扩散而去世。早上,在南梁清真寺底层的聚餐厅,前来凭吊的人们都在吃着白喜宴,缅怀逝者。几位亲家坐在一起,在低声慨叹着。一位来自乡间的长者说,
期刊
仰望星空,我心璀璨。那样的时候,我忽然觉得,人们常说的“不堪回首”,或许根本就是一种怯懦的表现,是一个回避的托词。殊不知,所谓“成长的烦恼”,其对象也不仅仅只限于懵懂少年……  记得在很小的时候,大概是刚启蒙上学的年纪吧,有一天,我正在默写着“日、月、水、火”的生字,忽然耳边便传来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琅琅书声,就很是好奇,便停下手中功课,竖着两耳听老师的解读。尽管那是楼上三年级的课程,还
期刊
一  49岁是个门槛。  我望着医院活检单上的两行字,深信那是医生的误诊。午间,我邀了朋友在一个小餐馆里共进午餐。朋友盯着那张白纸黑字的活检单,怔怔地愣了半天,不知说什么好。我说:“你别担心,明天去西安的大医院查吧,不会有什么事的。”在省城一家权威医院里,做CT,做B超,做磁共振,做各种类型的血检、尿检,做比CT更精细的“派特”检查。一万余元的检查费花过之后,权威医院里的医生们在疑疑惑惑的踌躇中确
期刊
菜场位于集镇中心,是原先政府办公的地方,后来因为发展需要,便改建成了集贸市场。说是集贸市场,主要的也就是卖粮、油、菜的地方。每天清晨,菜场把各种小菜集中在一起,准时吹响小菜集结号。  菜场每天醒得很早,昏暗的光线里,睡眼惺忪的小贩,买早菜的人们,在各种价钱里,一讨一还,把各种声音搅拌成一团。如果你仔细听,这些声音就犹如涨潮一般,这边“哄”地一下,然后是持续的嗡嗡声,那边“哄”地一下,又是持续的嗡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