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慢慢开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force9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前有花,房后有花。抬抬眼皮,四处是花,更多品种的花,则要在田坝里干农活时才能看到。我无法形容花的味道,只觉得那些花很好看:六角形的、七角形的。
  花的名字,听村里人说过,但转瞬即忘。我只看见花的颜色不同,就认为品种多样。不过,我知道那是花,多么美、多么美的花。我是一个儿娃子,惹得村里的女娃子笑话我喜欢花。“儿娃子”、“女娃子”,是我们本地人对“男孩儿”、“女孩儿”的叫法。这种叫法亲切、朴实、淳厚。我的妈妈似乎不太喜欢花。她老是说:“花儿呢,你慢慢开。”我不懂妈妈的意思,怎么叫花儿慢慢开呢?妈妈这时说:“好雨知时节,好人知时候。”前一句我勉强懂,后一句我一点儿也不懂,我依然去看那些多么美、多么美的花。也许妈妈看我傻乎乎的吧,妈妈就笑了。妈妈的笑很好看,左边一个酒窝儿,右边没有。我妈妈的模样确实有韵味,有位画师曾把我妈妈的模样画了下来。我妈妈当时高兴了一阵子,后来我妈妈把画丢进灶洞,烧了。我很心疼。妈妈说:“你看见的,只是一张画。”
  我的妈妈识字不多,懂的道理可不少。我妈妈和我父亲生养了四个儿女,我是老大,下面是两个弟弟一个小妹。我父亲在四川广元煤矿工作,1974年,我父亲因安全事故牺牲了。那年,我12岁,小妹才4岁。我的爷爷婆婆只有我父亲一个独子。当时有同情我们家的,有观望我们家的,也有笑话我们家的。后者还放言,说我们家老的老、小的小,说我的妈妈养不起儿女,供奉不起老人。我不知道我妈妈咬牙没有,我不知道我妈妈心痛没有,总之,我妈妈把我们带大了,把老人伺候得喜笑颜开。我们几弟妹肯定有不听话的时候。“磨子莫心安个心,人莫心长个心。”“一个鸡蛋吃不饱,一个贼名背到老。”“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变泥鳅,莫怕泥巴糊眼睛。”“人善被人欺,老天爷不欺。”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谚语”,我的妈妈平素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我的婆婆活到85岁,我的爷爷94岁无疾而终。我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30岁的时候就被四川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我二弟是个木匠师傅,刨的木枋贼亮平直、四棱上线;我三弟是我们村第一个大学生,现在成都工作;我妹妹在城里开了个五金店,当了小老板。我妈妈说:“鸡公打鸣了,鸡婆下蛋了。”
  低头走路,很累。不是颈子累,是心累。但是我不得不低下头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再也不下田干活了,打麻将成了我的唯一。我四处欠账,朋友、乡亲都躲着我,不与我打招呼,怕我向他们借钱。我妈妈就说我把庄稼人的本分丢了,说我不像她的大娃子了。妈妈说我几岁就搭板凳煮饭,很勤快;妈妈说我剁猪草把左手二指头差点儿剁掉,笑笑就过去了;妈妈说我因为帮着带几个小的,没有读成大学,就自己发狠心,硬是把写的字印在了书上;妈妈说我照顾爷爷婆婆,把我的父亲的责任担了起来;妈妈说我现在长大了,反而没有小时候那么懂事了。弟弟妹妹记着我以前对他们的好,想把我拉出漩涡,可是我没有伸出手去接受他们的挽救。他们赠与我的钱财,我用了;而他们赠与我的良言,我忘了,彻彻底底忘了。二弟在村里,请他做木活儿的依然很多;三弟在成都的事业,呈上升势头;妹妹的生意也不赖,一家人团团圆圆。我的儿子在浙江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现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任教。我儿子每周都要回家,煮饭、拖地,什么活儿都干。村里人拿我和我儿子作比较,说我连我儿子的一根脚趾头都不如。忽然想起多年没有看到花了,没有花的日子,我眼睛空蒙,我心灵漂浮。我自己似乎也明白,我已经无药可救,我这一辈子,就此完了。
  其实,我看见花了,而且天天看见。田坝里、山坡上,一朵一朵又一朵,那么美、那么美的花呀。只不过我自己没有当成一回事儿。我妈妈还是说:“花儿呢,你慢慢开。”我妈妈说:“好雨知时节,好人知时候。”我妈妈还加了一句:“花儿开得鲜了,花儿就要谢了。”我依然不懂妈妈说的话,成天迷迷瞪瞪、懵懵懂懂。妈妈喜欢的一把竹椅,坐了几十年了,舍不得丢,每天都要认真把竹椅擦一遍,平时只有妈妈去坐竹椅,是妈妈的“专利”。这天我无意中去坐了妈妈的竹椅,竹椅“咔”一下烂了。我有些害怕,怕妈妈怪我。我不敢吭声,我等着妈妈的“发落”。妈妈,我的亲爱的妈妈,她老人家弯下腰,伸出双手把我扶了起来,又慢慢跪了下去。我大吃一惊:“妈妈,你怎么可以这样?”妈妈说:“儿子呢,谢谢你,谢谢你救了我一命。没有你,我恐怕没有命了。”我什么也听不懂。妈妈说:“竹椅从来是我坐,今天幸好你去坐了。我身体比你重,我要是去坐了,还不把我摔掉啊!”妈妈说她很有福气,说她有一个好儿子,说她的儿子让妈妈这朵快要谢了的残花,还继续挂在花枝的枝头上。我的喉头有些不听话了,我无声地抽泣起来。我赶忙双膝跪地,紧紧抱住妈妈,大声喊:“妈妈!妈妈!”
  房前有花,房后有花。抬抬眼皮,四处是花。我终于有所悟了。妈妈当年上有双老,下有四小,因此把好看的画儿烧掉了。妈妈说过:“你看到的,只是一张画。”妈妈说过:“好雨知时节,好人知时候。”妈妈不想自己老得太快,因为妈妈知道一家老小全靠她。我的妈妈知道“时候”了,我妈妈明白她要是垮了,一家人就完了。我自己又知道什么呢?我现在不打麻将了,也时时在痛苦中忏悔,但是我觉得什么都来不及了。我不由自主说:“花儿呀,你慢慢开。”我真的懂得一点点了。我必须立刻振作起来。妈妈年纪大了,我还没有尽孝。我没有给家里人做出好榜样,我比惭愧至极还极。我真正看见花了。我真正看见花的内容了。我渴望花儿慢慢开,我知道时间的紧迫了,我知道作为一个人的担当了,有很多很多事情,我必须去做。“花儿呀,你慢慢开,行吗?”我这次大声但亲昵地叫了起来。我看见花儿点头了,答应了。我恨不得马上找回我自己。“花儿呀,你等等我,我害怕你开得鲜艳了,你就要谢了。”我再次双手合十。我明白我的妈妈其实非常喜欢花。一树花,一个家;一个人,一朵花。我妈妈爱着自己爱着家,护佑着家里每一朵花。
  我的儿子每周都要回家,这周他回来,我已经煮好了饭,正在给我的妈妈洗脚。我儿子叫了我一声,我感觉我灿烂地笑了。我儿子原先叫我“爸”,现在我儿子又加了一个字,把我叫“爸爸”了。“爸爸!”我儿子又实实在在叫了我一次。我的儿子在承认我了,我流着泪,笑了。我想,我一定笑成了一朵花。
  责任编辑:刘高亮
其他文献
我在乡村生长二十年,读书进城四十年。六十岁退休后,我又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乡村。  四十年的岁月,给我的乡村带来了巨变,已变得面目全非,变得几近难辨。那个在我心中珍藏了几十年的乡村何在?  那个水盈山黛、屋宇古朴、民风清淳、田园稻香、阡陌相连、鸡鸣犬应、绿合村寨、拱桥小镇、石板老街、叮当铁铺、纸扇伞店、狮灯茶戏、牛屋水车、茶亭牌坊的乡村何在?  当我行进在乡村,一条条水泥路像树的枝、网的目,向乡村各
期刊
去年5月间,正是莺飞草长的时节,我有幸陪同全国知名作家们走进闽南石狮蚶江古寨,数百年来,一直摆放在古渡头的那座石亭,是为“分巡兴泉道曾樱政绩突击,抗倭奇功,后皇恩浩荡,‘再借’巡视海道”一事而立。亭中“再借亭”三个大字和记叙的碑文,由明末书法大家张瑞图书写,一时引起作家们的极大兴趣。  张瑞图,字长公,又字无画,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白毫庵主。生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二月,死于崇祯十四年(16
期刊
二十年一觉模具梦!不知不觉在塑料模具这个行业打滚了二十年,其间的梦泪、血汗、苦痛、离合、风雨、云烟,常令我这个老朽思接千载,感慨良多!  记得当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国有企业做工程师时,一茶一报,日子过得滋润油滑。可是有一天,一位刚从东莞打工回来的老师傅对我说:“小鬼,这里不适合你混!你应该到更需要你的地方去。塑料模具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百废待举,你到珠三角去吧,为中国模具的发展出一把力!”  经过一
期刊
父亲走了,那个凄清的深秋,在我们极力挽留了五年之后走了。  在最初的那几年,靠着那些遗物,维系我们和父亲的联系。在父亲还没有走之前,那杆猎枪似乎就成了“遗物”,忙于为父亲治病,家里人早就淡忘了它。没有淡忘的可能就是我,作为一个男孩子,天生对枪具有喜爱之性。况且,那支枪给我带来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那回忆里有不尽的美味,对于孩子,还有比美味更有诱惑的吗?那漂亮的野鸡,肥硕的野兔,还有祸害庄稼的獾子……
期刊
二舅舅去世的时候,母亲带着我去外婆家的四合院,跪在那棺材前磕了三个头。然后,母亲领我叫了二舅母,二舅母答了声“旋儿乖乖”。就是这次,我头一回记住二舅母:矮矮的个儿头,慈祥善良的面容,梳一只扁团大的鬏,穿一身中式青布衣裤,束一条青布印花围裙,穿一双尖尖小小的布鞋。至今记得,我好奇的目光盯着那双小脚注视了好久。  二舅舅去世后,二舅母生活无着落了。母亲领她去了一回居委会主任家,递上申请,说了很多拜托的
期刊
霍山县“安徽省红色区域纪念园”内的英烈墙上,镌刻着一个闪光的名字———查茂德。  1931年,热血少年查茂德加入了红军队伍,同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任二纵五旅副旅长。一次,查茂德在前沿阵地指挥作战时,不幸中弹牺牲。  大战前夕,查茂德从笔记本上撕下五页纸,给妻子张喜如写了一封信:喜如妹:  我俩要短期分开了。
期刊
在陇中几乎每个村子都有戏台,逢年过节,村民们便甩掉锄头,放下犁杠,草帽换上了纱帽,粗罗换上了锦衣,百姓变成了卿相,吼一声秦腔,以解心中之块垒,演一台大戏,以庆五谷之丰登。  三五人千军万马,六七步万水千山。秦腔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有其特定的表演形式,唱念做舞打,生旦净末丑,各行其道,各有千秋。但陇中人善于推陈出新,旧瓶子装新酒。村人唱戏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依自己
期刊
20世纪70年代末,在经过了两次高考失利后,我伴随着百万知青回城的洪流,从故乡沭阳来到连云港建筑公司,当了一名建筑工人。  曾经拿锄头、镰刀的手变成了拿瓦刀、泥抹的手,我心有不甘,怨天尤人,但只能面对现实。提起建筑工地,人们自然想起水泥和砖瓦沙石,工人下班时是一身泥灰,又脏又累。有人说建筑工人“远看像要饭,近看是瓦匠”,很多人会望而却步,社会上也有“好儿不当泥瓦匠”的偏见,认为“只有没有关系、没有
期刊
对河源而言,大抵是溯源的多,幸运的是,对神农架的一次追寻,无意间让我们际遇了香溪。  我们是奔着一个巴山美女去的。  这个美女,是一个真正的巴山秀水孕生的巴山美女,这一美就美丽了整个中国。  香溪一直向东南行,九曲回环,跌宕起伏,时静、时动、时稳、时急、时舞、时跌,在两岸的翠绿山色中,在鸟鸣猿声中,尽情地摄取了巴山的精魂。香溪还为这位美人相伴相生着一种桃花鱼,每当桃花盛开的时候,这位美女携伙伴在香
期刊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阔别43年、远在“北大荒”的当年村里的小伙伴们,可想而知,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然而,当我与一位小伙伴第一次通电话时,一声小名的呼唤,竟让对方愣住了。我也才领悟到,如今已是祖父、祖母级的儿时朋友,大概已有几十年未听到这种呼唤了。但我想了半天,才发现,我竟不知道对方的大名。与之聊起其他小伙伴时,更是发现了十分有趣的事,就是我居然记住的小伙伴都是小名。倒是他们自己,都因接近淡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