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期中,整个社会呈现出了高端“精英人才”和低端“蓝领人才”紧缺、中端白领人才过剩的局面,各个院校培养的本科生人数急剧攀升。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精英学生”培养的现状及经验,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以期能够促进高校“精英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校;精英学生;培养;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249-01
2001年,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在56.78万人,截止2013年,本科毕业生年均增长率为15.50%,达到了319.97万人。面对就业市场如此激烈的竞争,本科毕业生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状,然而在社会的需求上,则呈现出了高端“精英人才”和低端“蓝领人才”严重紧缺的局面。目前,“精英人才”的培养大多集中在“985”、“211”类高校中,绝大部门高等院校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培养精英学生成了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精英学生培养的现状及经验
目前,在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多数学生与“精英人才”的素质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只是掌握了基本的学科知识。而“精英人才”的培养大多集中在“985”、“211”类高校中。这些高校构建和实施“精英人才”的培养体系比较容易。这是由于学生自身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国际化程度较高,学业竞争也比较强。如:北京大学的“元培班”、浙江大学的竺可桢班和李志文班等等。目前关于精英人才培养体系的讨论较多地集中在重点大学、一流大学的总结中,如:2011年,樊丽明、王仁卿等汇总了山东大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张新民、林汉川等归纳了对外经贸大学“精英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但是目前,属于高等学校的“精英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还很少,绝大部分省属高等院校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精英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很多高等院校的领头人忽视了培养精英人才的目的,尤其是一些地方省属高校,他们认为培养精英人才是重点大学的主要责任和使命,在升级为地方大学的过程中,只注重构建大学所需的基本制度和本科教学体系,缺乏战略规划意识和领先意识。其次,在大众化教育时代中,部分农村、家庭情况一般的学生也具有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欲望,对成为精英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期待毕业后在人才市场中具有重要个体竞争力。但是目前,很多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着”同质化“的培养特征,扼杀了学生对成为高端人才的学习需求,实行不分类、不分层的教学模式。另外,由于经济化和规模化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采取了“统一集中”教学的培养体系。并且为了提高毕业率、学位率,对学生的学习和考核放松了要求,导致学校教学风气差,学生学习风气差。同时,部分教师忽视了实践教学、体验教研等环节,在教学方面投入严重不足,高校普遍缺乏研究型教学培养模式和实践实务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为了用于考研的强化,有些高校设立了基地班和强化班,但是实际上许多人是想通过这些班获得更优质的本科教学资源,考研的应试化导向忽视了本科知识结构的安排,针对“精英人才”的后勤保障和就业保障不足。同时,在就业压力下,教育部门的评估考核使得高校和社会忽视了人才的德行问题,只对就业问题高度重视。因此,很多高校的培养方案设计忽视了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就业导向”带来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
二、高校精英学生培养的有效措施
1.确立培养的责任意识,提升发展定位的战略竞争力
高等院校要将精英人才培养与985和211这类高校精英人才培养放在同等地位,及早确立“精英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要提升自身发展定位的战略竞争力,打破身份限制和区位限制,从而保障培养优质校友、塑造文件高端师资来源。并且在领先的责任意识下,要设计出基础学科拔尖优秀人才,制定出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设计应用学科突出卓越人才和交叉学科高端复合人才的培养架构。如:以学院为设计培养方案点,以一级学科为主体构建跨学院的培养方案。同时,规范这类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要具有明确的制度安排和激励约束制度。
2.实现“分层分类”教学,设计研究型、体验型和国际化的培养方案
在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下,各类高校要建立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继续做好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定位于高端的创新研究型人才。其次,为了提供一流的师资,要建立基地班、强化班、实验班进行实施。同时,可以采用自愿报名、宽进严出的选拔方式,选拔精英班的培养生源。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体验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设计研究型、创新型“精英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最终提高系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实行“宽进严出”的过程考核、阶段考核,按照国际的标准采用前沿教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要构建研究型的教育体系,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3.提供深厚的史学、人文和义工教育,强化后勤学习保障和就业出口保障
为了培养精英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包容意识以及奉献意识,在高校“精英人才”体系中,培养高级人才必备的内容是提供深厚的史学、人文和义工教育,提供方丰厚的人文教育和多样的义工教育,使精英学生具有一种勇担发展和改革重任的大气,使他们具备广泛的社会知识和兴趣爱好,关心他人,拥有关心社会的怜悯主义情怀,增加学生工作的超越性、趣味性和社交沟通的广泛性。另外,为了塑造良好氛围和学习风气,要强化后勤保障,提供集中化的自习区、讨论区、阅读区,强化精英人才的“出口”保障,将最好的学生放到最好的单位,发挥最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德龙,冯政清,李洪胜,等.搞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多元化创新性精英人才培养新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15-18
[2]冷慧,张婉音,尹宏博.校企联合模式的教育及经济价值[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2(4):54-55
关键词:高校;精英学生;培养;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249-01
2001年,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在56.78万人,截止2013年,本科毕业生年均增长率为15.50%,达到了319.97万人。面对就业市场如此激烈的竞争,本科毕业生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状,然而在社会的需求上,则呈现出了高端“精英人才”和低端“蓝领人才”严重紧缺的局面。目前,“精英人才”的培养大多集中在“985”、“211”类高校中,绝大部门高等院校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培养精英学生成了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精英学生培养的现状及经验
目前,在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多数学生与“精英人才”的素质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只是掌握了基本的学科知识。而“精英人才”的培养大多集中在“985”、“211”类高校中。这些高校构建和实施“精英人才”的培养体系比较容易。这是由于学生自身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国际化程度较高,学业竞争也比较强。如:北京大学的“元培班”、浙江大学的竺可桢班和李志文班等等。目前关于精英人才培养体系的讨论较多地集中在重点大学、一流大学的总结中,如:2011年,樊丽明、王仁卿等汇总了山东大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张新民、林汉川等归纳了对外经贸大学“精英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但是目前,属于高等学校的“精英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还很少,绝大部分省属高等院校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精英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很多高等院校的领头人忽视了培养精英人才的目的,尤其是一些地方省属高校,他们认为培养精英人才是重点大学的主要责任和使命,在升级为地方大学的过程中,只注重构建大学所需的基本制度和本科教学体系,缺乏战略规划意识和领先意识。其次,在大众化教育时代中,部分农村、家庭情况一般的学生也具有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欲望,对成为精英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期待毕业后在人才市场中具有重要个体竞争力。但是目前,很多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着”同质化“的培养特征,扼杀了学生对成为高端人才的学习需求,实行不分类、不分层的教学模式。另外,由于经济化和规模化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采取了“统一集中”教学的培养体系。并且为了提高毕业率、学位率,对学生的学习和考核放松了要求,导致学校教学风气差,学生学习风气差。同时,部分教师忽视了实践教学、体验教研等环节,在教学方面投入严重不足,高校普遍缺乏研究型教学培养模式和实践实务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为了用于考研的强化,有些高校设立了基地班和强化班,但是实际上许多人是想通过这些班获得更优质的本科教学资源,考研的应试化导向忽视了本科知识结构的安排,针对“精英人才”的后勤保障和就业保障不足。同时,在就业压力下,教育部门的评估考核使得高校和社会忽视了人才的德行问题,只对就业问题高度重视。因此,很多高校的培养方案设计忽视了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就业导向”带来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
二、高校精英学生培养的有效措施
1.确立培养的责任意识,提升发展定位的战略竞争力
高等院校要将精英人才培养与985和211这类高校精英人才培养放在同等地位,及早确立“精英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要提升自身发展定位的战略竞争力,打破身份限制和区位限制,从而保障培养优质校友、塑造文件高端师资来源。并且在领先的责任意识下,要设计出基础学科拔尖优秀人才,制定出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设计应用学科突出卓越人才和交叉学科高端复合人才的培养架构。如:以学院为设计培养方案点,以一级学科为主体构建跨学院的培养方案。同时,规范这类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要具有明确的制度安排和激励约束制度。
2.实现“分层分类”教学,设计研究型、体验型和国际化的培养方案
在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下,各类高校要建立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继续做好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定位于高端的创新研究型人才。其次,为了提供一流的师资,要建立基地班、强化班、实验班进行实施。同时,可以采用自愿报名、宽进严出的选拔方式,选拔精英班的培养生源。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体验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设计研究型、创新型“精英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最终提高系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实行“宽进严出”的过程考核、阶段考核,按照国际的标准采用前沿教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要构建研究型的教育体系,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3.提供深厚的史学、人文和义工教育,强化后勤学习保障和就业出口保障
为了培养精英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包容意识以及奉献意识,在高校“精英人才”体系中,培养高级人才必备的内容是提供深厚的史学、人文和义工教育,提供方丰厚的人文教育和多样的义工教育,使精英学生具有一种勇担发展和改革重任的大气,使他们具备广泛的社会知识和兴趣爱好,关心他人,拥有关心社会的怜悯主义情怀,增加学生工作的超越性、趣味性和社交沟通的广泛性。另外,为了塑造良好氛围和学习风气,要强化后勤保障,提供集中化的自习区、讨论区、阅读区,强化精英人才的“出口”保障,将最好的学生放到最好的单位,发挥最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德龙,冯政清,李洪胜,等.搞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多元化创新性精英人才培养新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15-18
[2]冷慧,张婉音,尹宏博.校企联合模式的教育及经济价值[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2(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