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扫卫生,只是“亡羊”后的“补牢”措施,并不能治本。班级卫生管理的重心是净化心灵,而非净化环境,因为净化心灵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点,而净化环境有助于更有效地净化心灵。
班级卫生管理的密码之一:关注“破窗效应”
洁净的地面、洁白的墙壁,学生一般都非常爱惜,不会轻易破坏,更何况老师有要求,班规有约定。但是,一旦学生不小心,无意识地把地面或墙壁弄脏了,没有得到及时清扫或清除,则有可能产生“破窗效应”,遍地垃圾,满墙污渍。因而,治理班级“脏乱差”,班主任需要关注“破窗效应”。
所谓“破窗效应”,是指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不久后,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地,墙上就会布满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出现垃圾后,有人就会毫不犹豫地往地上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
一片纸屑,一点污渍,不碍观瞻,无伤大雅,容易被忽略。但是,会引起连锁反应。其他同学看到地上有纸屑,墙上有污渍,也许会毫不犹豫地往地上扔垃圾,在墙壁上涂鸦,导致教室里“脏乱差”。特别是墙壁上、玻璃上的污渍不及时清除,一旦形成顽渍,清除的难度大大增加。校园里的卫生死角,都是长期没有彻底打扫而形成的。
避免“破窗效应”是班级卫生管理的关键点,重在防微杜渐,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防止产生“破窗效应”,需要小题大做、小题真做,对一片纸屑,一点污渍,都不能宽容、容忍。宽容,则是纵容。眼里容不得沙子,便容不得一片纸屑,一点污渍。班主任最好要有点“洁癖”,只有这样,任何纸屑或污渍才逃不过班主任的火眼金睛,才能得到及时处理,不至于产生“破窗效应”。
更重要的是,班主任对纸屑、污渍的零容忍,带给学生的是满满的正能量。慢慢地,学生就不会受到“破窗户”负能量的影响,去砸其他的“窗户”,而是及时主动地把“破窗户”修补好。
班级卫生管理的密码之二:重视“木桶原理”
一般情况下,一个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往往都具有良好的卫生意识和习惯,只是少数学生的卫生意识和习惯差。但是,令班主任头疼的却是卫生习惯差的学生,他们破坏力大,导致班级保洁质量差。因而,提高班级保洁质量,班主任需要重视“木桶原理”。
所谓“木桶原理”,也称“短板效应”,是指想要一只木桶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有一块木板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同理,一个班级的卫生清洁程度,不是取决于那些卫生习惯好的学生,而是取决于卫生习惯差的学生。一个班级只要有几个喜欢乱丢乱扔的学生,教室里的清洁卫生便没有保障。这就是“短板效应”。
补齐“短板”是班级卫生管理的重点,重在帮助卫生意识和习惯差的学生提高卫生意识,养成讲卫生的习惯。但是,学生卫生习惯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班主任要克服急躁的心理,对学生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补齐“短板”,方式很多,可以采用“生生捆绑式”,即安排卫生习惯好的学生帮助卫生习惯差的学生;可以采用“师生结对式”,即发挥科任教师的作用,请求科任教师与卫生习惯差的学生结对帮扶;也可以采用“家校联动式”,即班主任与家长联手,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补“短板”,需要各个击破,加长每一块“短板”。只有这样,班级卫生才能够得到有效改善。
班级卫生管理的密码之三:破解“不值得定律”
无论是教室,还是卫生责任区,如果没有打扫干净,老师们往往认为,是学生的责任心差所致。对于这些所谓责任心差的学生,许多老师要么批评,要么惩罚,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依然责任心差。有的老师只好摇头叹息:“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追根溯源,学生责任心差,“不值得定律”是罪魁祸首。
所谓“不值得定律”,是指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做的是一件自认为不值得的事情,往往会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即使成功了,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如今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班集体的事务不关心、不热心,认为打扫清洁卫生是不值得做的事情。甚至有学生如东汉的陈蕃一样,有鸿鹄之志:“大丈夫处事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所以,即使在老师“高压政策”的逼迫下,打扫卫生时,他们也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消极应付。
此外,有些老师习惯于用打扫卫生惩罚违纪或违规的学生,这间接告诉学生打扫卫生是“不值得做”的事情。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他们都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一旦他们形成思维定势,认为打扫卫生是老师惩罚学生的手段,他们就不会积极主动地打扫卫生。
破解“不值得定律”是班级卫生管理的难点,重在引导学生在打扫卫生或劳动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就感。但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方面,面对当今的“陈蕃”们,不要急于强制他们扫一屋,因为他们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要耐心引导他们明白,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另一方面,要杜绝把打扫卫生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即使学生逃避打扫卫生或没有打扫干净,也要慎重处理,杜绝追加惩罚,以免误导学生,对打扫卫生抑或劳动形成负面的价值判断。
只有让学生认为打扫卫生值得做,他们才会把打扫卫生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自觉做好。
(作者单位:湖北省安陆市紫金路小学)
(特约编辑 安子)
班级卫生管理的密码之一:关注“破窗效应”
洁净的地面、洁白的墙壁,学生一般都非常爱惜,不会轻易破坏,更何况老师有要求,班规有约定。但是,一旦学生不小心,无意识地把地面或墙壁弄脏了,没有得到及时清扫或清除,则有可能产生“破窗效应”,遍地垃圾,满墙污渍。因而,治理班级“脏乱差”,班主任需要关注“破窗效应”。
所谓“破窗效应”,是指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不久后,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地,墙上就会布满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出现垃圾后,有人就会毫不犹豫地往地上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
一片纸屑,一点污渍,不碍观瞻,无伤大雅,容易被忽略。但是,会引起连锁反应。其他同学看到地上有纸屑,墙上有污渍,也许会毫不犹豫地往地上扔垃圾,在墙壁上涂鸦,导致教室里“脏乱差”。特别是墙壁上、玻璃上的污渍不及时清除,一旦形成顽渍,清除的难度大大增加。校园里的卫生死角,都是长期没有彻底打扫而形成的。
避免“破窗效应”是班级卫生管理的关键点,重在防微杜渐,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防止产生“破窗效应”,需要小题大做、小题真做,对一片纸屑,一点污渍,都不能宽容、容忍。宽容,则是纵容。眼里容不得沙子,便容不得一片纸屑,一点污渍。班主任最好要有点“洁癖”,只有这样,任何纸屑或污渍才逃不过班主任的火眼金睛,才能得到及时处理,不至于产生“破窗效应”。
更重要的是,班主任对纸屑、污渍的零容忍,带给学生的是满满的正能量。慢慢地,学生就不会受到“破窗户”负能量的影响,去砸其他的“窗户”,而是及时主动地把“破窗户”修补好。
班级卫生管理的密码之二:重视“木桶原理”
一般情况下,一个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往往都具有良好的卫生意识和习惯,只是少数学生的卫生意识和习惯差。但是,令班主任头疼的却是卫生习惯差的学生,他们破坏力大,导致班级保洁质量差。因而,提高班级保洁质量,班主任需要重视“木桶原理”。
所谓“木桶原理”,也称“短板效应”,是指想要一只木桶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有一块木板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同理,一个班级的卫生清洁程度,不是取决于那些卫生习惯好的学生,而是取决于卫生习惯差的学生。一个班级只要有几个喜欢乱丢乱扔的学生,教室里的清洁卫生便没有保障。这就是“短板效应”。
补齐“短板”是班级卫生管理的重点,重在帮助卫生意识和习惯差的学生提高卫生意识,养成讲卫生的习惯。但是,学生卫生习惯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班主任要克服急躁的心理,对学生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补齐“短板”,方式很多,可以采用“生生捆绑式”,即安排卫生习惯好的学生帮助卫生习惯差的学生;可以采用“师生结对式”,即发挥科任教师的作用,请求科任教师与卫生习惯差的学生结对帮扶;也可以采用“家校联动式”,即班主任与家长联手,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补“短板”,需要各个击破,加长每一块“短板”。只有这样,班级卫生才能够得到有效改善。
班级卫生管理的密码之三:破解“不值得定律”
无论是教室,还是卫生责任区,如果没有打扫干净,老师们往往认为,是学生的责任心差所致。对于这些所谓责任心差的学生,许多老师要么批评,要么惩罚,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依然责任心差。有的老师只好摇头叹息:“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追根溯源,学生责任心差,“不值得定律”是罪魁祸首。
所谓“不值得定律”,是指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做的是一件自认为不值得的事情,往往会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即使成功了,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如今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班集体的事务不关心、不热心,认为打扫清洁卫生是不值得做的事情。甚至有学生如东汉的陈蕃一样,有鸿鹄之志:“大丈夫处事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所以,即使在老师“高压政策”的逼迫下,打扫卫生时,他们也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消极应付。
此外,有些老师习惯于用打扫卫生惩罚违纪或违规的学生,这间接告诉学生打扫卫生是“不值得做”的事情。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他们都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一旦他们形成思维定势,认为打扫卫生是老师惩罚学生的手段,他们就不会积极主动地打扫卫生。
破解“不值得定律”是班级卫生管理的难点,重在引导学生在打扫卫生或劳动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就感。但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方面,面对当今的“陈蕃”们,不要急于强制他们扫一屋,因为他们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要耐心引导他们明白,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另一方面,要杜绝把打扫卫生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即使学生逃避打扫卫生或没有打扫干净,也要慎重处理,杜绝追加惩罚,以免误导学生,对打扫卫生抑或劳动形成负面的价值判断。
只有让学生认为打扫卫生值得做,他们才会把打扫卫生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自觉做好。
(作者单位:湖北省安陆市紫金路小学)
(特约编辑 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