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幻象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13709479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自从绘画艺术诞生来,艺术家一直都在追求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无论是古希腊时期的模仿学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镜子学说,还是印象主义画派的色彩塑造等,都是为了真实地反映观者眼中的世界,随着二十世纪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传统的艺术审美概念在不断地更新,绘画对空间的表现手法也开始摆脱现实走向理想化,呈现出多元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真实性 视错觉 多义性 贡布里希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30-01
  自摄影术发明以来,“追求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被认定为绘画表现的功能的这一说法遭到冲击,自然也有关于绘画是主客同构的说法,因为艺术家的创作非简单的模拟客观事实。在再现艺术中,一个由来已久的课题是它的“真实性”问题。再现、模仿不是复制,这恐怕是为多 数艺术家、理论家所肯定了的,但问题在于当我们说到一件艺术品如何逼真肖似时,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这些概念?这类作品的制作与解读的心理原因何在?
  贡布里希认为,美学上对真实性问题的讨论常常陷入混乱,主要是无视一个简单的事实:艺术品的真实性与逻辑上的“真实”和“虚假”是根本不同的,我们谈到一件作品的真实,绝不是逻辑上的真,而是心理意义上的真,他回顾了这样一些简单的,常不为人注意的事实:一件作品的真实性的确定,常常是根据标签来进行的,如玛格利特的《这不是一只烟斗》, “这不是一只烟斗”这句话出现在画着烟斗的画中,这就涉及到观看方式或者说是译解方式的不同,在看画的时候,文字通常扮演的是对图像的解说,很少有人会主动地把文字作为画面上的构成元素,当认知与预测与以往的经验不符时,便引起了观者的疑惑:这到底是一支烟斗呢,还是二维平面的假象,抑或是这只烟斗连同这行字都是一个假象。正如贡布里希所说的对图像的解读依赖于观者对该时该地情况的了解。以往许多作品的说明词是无法核实的,不仅因为时过境迁,还由于公众根本无条件去核实或者说无核实的必要。
  在认知受限的条件下,如果艺术家再故意制造一些视错觉游戏,那对观众对画面的解读又会有另一些影响。荷尔拜因的《法国大使》在被伦敦国家画廊收藏之前,曾收藏在Policy城堡中,据说它挂在楼梯旁边的墙上,使得人们上下楼梯时能从斜角看到骷髅的原貌,也有人说它挂在城堡入口玄关的正面墙上,人们一进门就能看到正面的华丽肖像,当他们向右转进旁边的门时就会从侧面角度看到骷髅。对于画中的骷髅有两层解释:1、在西方骷髅(死亡)一直是一个警惕世人的标志,任何人都逃脱不了死亡,死亡代表了无私的审判,相对于有限的生命也象征了时间的永恒。2、由于骷髅是隐藏的,只有从特定的角度才能看清,隐喻要从不同的角度才能看清事物的真像。当观众从正面欣赏作品,认为表现的是现实景象,而下方的骷髅只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幻影,可是当我们走到一定的角度看清它的形状时,骷髅成为现实,而正面逼真的场景反而变成了虚幻,到底何者是真实何者是虚幻呢?
  文艺复兴以来,借助于科学的透视法、明暗造型法、色彩学的发展,艺术作品越来越接近真实,使得观者也会集中于画面所呈现的三维空间,观者获得信息的过程越来越顺畅,视觉世界的外貌到画面投射越来越符合其心理定向,然而当这样一些观看方式和描绘方法日臻完善时,艺术家们开始不满足于“顺畅的表达”。很多超现实主义画家利用视错觉对这种惯常解读进行一些干涉。视错觉是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参照形成的错误判断和感知,视错是指观察者在客观因素干扰下或者自身的心理因素支配下,对图形产生的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错误的感觉。错视现象作为一种非逻辑表达的视觉认知方式主要体现在观者的知觉上,超现实主义常常利用客观视觉形式本身的矛盾和不合理的“错误”,再利用受众对视觉形式感知上的错视现象,将非逻辑的视觉想象扩大到受众的视域范围中,以此来唤起观者的全新感受。在观看过程中,观众发现一种物象会有几种解读方式,面对简单的几何形体时,三角形、圆形、方形等,我们可以发散出在现实生活中与之形状相似的事物,但当图像出现在具体的时间空间中,心理定向就会引导我们只看到它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意义,当形象越具体,描绘越接近真实,指向性亦随之越明确,线索的多寡引发了多义性。
  多义性,如同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是艺术语言与非艺术语言的区别所在,艺术语言与非艺术语言的区别在于它是否唤起无数的思想、概念和解释。达利是运用多义性的高手,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利用形状的相似性来引发观众对不同物象的联想:一个坐在水中埋着头的男人体也可以看成拿着一颗球的右手,当然这一过程的产生依赖于观看。前面提到当画面信息越完备时,多义性随之减少。立体派把不同视点观看到的事物转换的画面上,试图利用二维平面来呈现一个动态的观看结果,当我们面对把它看成三维空间的习惯时,发现这种心理预期并没有得到印证。这种视觉与直觉的冲突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解读。
  从文艺复兴的透视(单眼深度线索)到现代主义强调回归绘画平面性,极简主义更进一步(无论画面多么写实,画框却时刻提醒着观众它仍然处于一个二维平面中),突破图底关系,引起我们对画面空间与画幅本身所在空间的冲突的思考。现代主义中种种对表现方式的反叛引发了观看方式的转变,到波洛克的行动绘画这里,它既无三度空间幻觉,亦无三维到二维的复义,画面本身也不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除了看到他完成过程的行动轨迹外别无他物。多义性曾是观者积极参与制作过程的触媒。贡布里希认为在波洛克那里,排除多义性却使观者更直接的体会到创作的过程。现在,过分强调绘画的构图、色彩、笔触,解读容易陷入简单的形式主义里,形式和内容要相得益彰是惯用的一套说辞,但仔细一想,这仍然是一种两分法的表述。艺术发展到今天,表达方式更加自由,中国当代艺术中把图像作为一种承载某种含义的符号已成为一种“风尚”,越来越多的作品趋向图示化,陷入简单的一定的技法和符号的简单相加。能否做到突出媒介的特性,引发多义性的思考,让创作过程、材料、媒介更有效的表达可以说是回避图示化的一种可能。通常情况下的创作模式是艺术家形成一种成熟的面貌,使作品成为一种标识,既所谓的“风格”,然而一个艺术家利用不同的媒介,也能从其表达上看到相通之处,即“另一种风格”.简言之,对当代艺术的解讀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有这样一种说法,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沿袭的仍然是杜尚、博伊斯、安迪沃霍尔的路子,只是他们的学说被细化、丰富了,我们的观看方式是否也是在既有体制下的微调呢?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文集:艺术与错觉/贡布里希(英)杨成凯,李本正,范景忠译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2.3 第69-72页
  [2]周彦 《视觉艺术心理的经验描述贡布里希《艺术与幻觉》研究》《新美术》1987年03期
  作者简介:胡锐(1988—),女,汉族,四川省宜宾市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四川美术学院,研究方向:油画艺术。
其他文献
摘要:“进取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奋勇向前的精神状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步入进和取的良性循环,培育学生的进取精神,让学生在思想上追求进步,在行为上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让学生有志向、有目标地去学习和成长。笔者以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精神文化建设出发,探索进取精神对专业认同与专业学习、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思想认识的进步和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和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倡导的“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不断深入,对有实战经验、有创新意识、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渴望与日俱增。高等院校培养的本科生普遍偏向对专业知识的一般性了解,缺乏对专业技术挑战的洞察力和应对能力。而专业性很强的针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就显示出了其突出技能、突出实践的专长,是培养和输送国家急需的特殊专业人才的基地和摇篮。  关键词:继续教育;人才;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71
期刊
摘要: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符合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任务,选择恰当的插图处理方式,将图文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理解、观察、想象、语言表达、情感感悟等能力。  关键词:七年级思想品德;插图;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07-01  插图是教科书的有机组
期刊
摘要:听说读写是英语教学的四大组成部分,其中,听力对于语言学习非常重要,听力水平直接决定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畅销书《大声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曾说过:“如果一个孩子(开始学习者)从来没有听过这个词,他是永远都不可能说出来的。如果他从来没有听过或者说这个单词,那阅读它时一定会相当困难。在故事的上下文中听到一个新的单词比起在单词卡上单独看它、记忆它的效果更好。”但是,于大多数的初中生而言,听力是
期刊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的例子,学好数学能够方便生活,从生活经验中理解数学,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化的事物,这样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每个教师设计好教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  关键词:学习兴趣
期刊
摘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作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自设立以来,由于其在立法上过于粗疏和原则,其逐渐成为刑事司法改革的热点之一。在现存的主要问题中,立法的弊端致使实务的些许混乱,所以在立法和实务两方面都应有所完善,科学构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关键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完善;立法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52-02  一
期刊
摘要: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知,培养丰富积极的情感对幼儿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为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夯实基础。幼儿阶段是情感教育的启蒙时期。幼儿时期建立的生活经历、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儿童今后的心理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在幼儿时期就建立以快乐健康为主题的情感教育,再适时引导与教育,使幼儿都能获得有利于终身发展的乐学、会学的长远教育价值。  关键词:幼儿教育;
期刊
摘要:以庞德的英译《长干行》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维度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对诗歌翻译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诗歌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01-01  生态翻译学为研究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译者的适应和译者的选择。胡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呐喊》的细读,重新解释了鲁迅文学的动力问题 。故事及其他文本的关系, 说明鲁迅文学的动力不是从绝望出发 , 而是从反抗绝望出发的; 鲁迅的东渡学医、弃医从文、革命后的沉默、新青年、呐喊, 与其说是回心 , 不如说是忠诚 , 解释了鲁迅的那些不能全忘却的梦 。  关键词 : 呐喊;鲁迅;文学;革命  中图分类号:I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
期刊
摘要:李煜,世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开婉约词词风,被后世誉为“千古词帝”。《虞美人》是其人生后期的代表作之一,但也因为这首词给他遭来了弥天大祸。  关键词:李煜;《虞美人》;往事;愁  中图分类号:H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28-0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虞美人》是
期刊